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纺缍形卵(SP)的卵壳表面和断面构造。其结果为:纺缍形卵中央部等构成网状卵纹的多边形小室呈长梭状且长轴方向与卵长轴方向一致似乎分泌形成卵壳滤泡细胞与卵壳整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卵壳断面由内、中、外三层组成。中层层状结构交错重叠出现异常。外层与中层之间在后极部有许多空洞;精孔数异常,精孔形状异常。由此认为:纺缍形卵基因是通过影响滤泡细胞的形状及分泌功能来决定纺缍形卵卵形卵壳结构的。纺缍形卵卵形卵壳结构、分泌形成卵壳的滤细胞形状、大小及分泌功能都与正常卵不同。由于精孔数目等异常直接导致了不受精卵增加。  相似文献   

2.
家蚕桂灰卵基因的作用与卵壳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1990,16(2):80-84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桂灰卵系中,球形卵(Gr~k/Gr~k)、桂灰卵(Gr~k/+)和正常卵+/+)卵壳表面及断面构造,结果:卵壳表面网状多边形小室的形状、大小及卵壳断面构造,因基因型而异.断面差异主要与卵壳中层的构造不同有关.笔者认为:Gr~k基因影响卵巢滤泡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主要控制卵壳中层的构造.Gr~k和+Gr~k基因间可能是共显性的.  相似文献   

3.
刘淑珊  贺桂兰 《蚕业科学》1991,17(4):223-226
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柞蚕卵壳、幼虫、蛹、成虫的表面构造,观察到柞蚕卵的钝端中央有卵孔,一般7—10个,周边有一层花瓣状纹,其外方有多边形卵纹,其三边之顶点有气孔,构成网状结构。柞蚕幼虫头部附器有触角、单眼、口器、吐丝器。发现了上唇内面,下唇表面有多数针状突起,下腭肢端部圆锥形突起及下腭瘤状体上分节突起上表面的微细构造。柞蚕幼虫、蛹、成虫的体表有多数体表衍生物,其中有细胞及非细胞性外突、毛丛突起及刚毛。体部附肢主要有气门、胸足、腹足。不同的发育阶段及幼虫不同时期,体表突起及附肢的形态构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家蚕长形卵(elp)卵壳的特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形卵的卵壳表面及断面构造,发现卵中央部表面构成网状卵纹的多边形小室呈长形,其长轴方向与卵的长轴方向是一致的。而其断面构造与正常卵完全相同。著者认为:这表明长形卵基因(elp)的作用影响了滤泡细胞的形状,而对其分泌机能的影响较小。同时,形成长形卵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由于滤泡细胞变长之故。另外,从卵壳构造与其生理机能来看,似乎表明:卵壳的生理机能由其断面结构所决定,而断面构造与滤泡细胞分泌机能密切相关,受其形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陈敏 《四川蚕业》2011,39(3):36-37,49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十分广泛,主要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蟥、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卵壳、蜕皮壳、  相似文献   

6.
室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野蚕黑卵蜂能寄生家蚕卵并顺利生长、发育、羽化。经分别用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作寄主连续繁殖3代后,野蚕黑卵蜂种群间并无显著差异产生。寄主卵的长时间冷藏并不影响寄生蜂的寄生和生长发育;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中卵浆游离氨基酸、卵浆蛋白氨基酸以及卵壳蛋白氨基酸在各类氨基酸组成上无差异存在,两者均能满足野蚕黑卵蜂的营养需要。总之家蚕卵是野蚕黑卵蜂进行室内大量繁殖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第2肾形卵的卵壳表面及断面构造,发现表面精孔异常,后极部,中央部表面及侧面部的卵纹构造均有特异;后极断面特厚,r侧厚度也异常等特异构造,笔者认为:这些异常是卵泡细胞分泌机制异常所致;第2肾形卵基因的作用机制与ki肾形卵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病卵壳、蜕皮壳、鳞毛及茧)。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在局部地区有为害成灾趋势,有必要进一步贯彻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桑园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以形态学方法准确鉴定狮弓蛔虫卵,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两种设备,详细观察了来自西宁市野生动物园的兔狲和雪豹粪便样本中的疑似狮弓蛔虫卵的外部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光学显微镜下的虫卵形态符合已有的狮弓蛔虫卵形态,两株虫卵有卵细胞,卵壳厚且分层清晰,虫卵大小分别是65μm×55μm和70μm×60μm;扫描电镜观察超微形态,两株虫卵的卵壳表面没有明显独立于卵壳表面的网状外膜结构,但有大量杂乱、轻微的脊状凸起分布,这种外部结构与弓首蛔虫卵区别明显,可用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野桑蚕血缘对家蚕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家蚕雌与野桑蚕的雄交配,得到961B、961C、961D、961E四个形态性状不同的蚕品种.经与亲本比较,这4个带有野桑蚕血缘的蚕品种表现出龄期经过短,健康性增强,但茧层量低,交配能力弱,不受精卵多,卵质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野桑蚕滞育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春媛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03,29(3):236-240
根据家蚕DH PBA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以中国野桑蚕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获得了1 5 85kb的目的片段 ,将其克隆进pMD18 T载体 ,测序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该片段由 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组成 ,2个内含子均为典型的GT AG结构 :该片段编码中国野桑蚕滞育激素 (DH)及DH引导肽 ;中国野桑蚕DH及引导肽与家蚕及日本野桑蚕的DH及引导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 ,其基因cDNA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99 3%、97 2 %。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了中国野桑蚕与家蚕之间的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桑蚕Giemsa淡染性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来自重庆、陕西、湖北等 3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染色体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3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染色体数目都为n =2 8,2n =5 6 ;均在粗线期染色体观察到了与家蚕类似的Giemsa淡染性区域 ,并对其进行了组型分析 ,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了野桑蚕与家蚕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家蚕品种C10 8及江苏地区野桑蚕进行了RAPD分析 ,并利用已有的不同家蚕品种及其它地区野桑蚕的RAPD数据 ,比较了家蚕品种内和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家蚕品种间和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家蚕品种内的多态位点比率、Shannnon信息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等都远较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小 ,2 5个家蚕品种在分组和未分组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仅有一组例外 ,其余均较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大。由此说明家蚕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比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低 ;而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比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高。未分组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略大于分组后的 ,表明分析比较的样本数不同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野桑蚕和不同家蚕品系幼虫体内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野桑蚕和不同品系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并调查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1-DNJ含量的变化。野桑蚕与家蚕、家蚕不同品系间的1-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桑蚕全蚕粉中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平均为0.427 8%;家蚕以黄血蚕最低,平均0.220 5%。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的1-DNJ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家蚕血干粉中的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0.848 7%;其次是中肠、体壁和脂肪体组织,分别为0.512 2%、0.472 2%、0.308 5%;而在丝腺中几乎检测不出1-DNJ。家蚕5龄幼虫体内1-DNJ含量随发育时期呈明显变化,5龄第4天含量最高,达0.329%,第5天以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6.
李丰倩  黄君霆 《蚕业科学》1989,15(3):139-143
用SDS-聚丙烯酰腔凝胶电泳(SDS—PAGE)法,观察了家蚕不同发育阶段血液主要血浆蛋白质浓度的发育变化,比较了不同的地方性三眠蚕品种间主要血浆蛋白质组成及浓度的异同。比较家蚕与野桑蚕、蓖麻蚕、樗蚕及柞蚕血浆的电泳图谱,发现家蚕与野桑蚕的电泳图谱相似而不同于蓖麻蚕、樗蚕和柞蚕。后三者之间的电泳图谱很相似,它们不存在类似于家蚕及野桑蚕中的分子量为30KD的一组蛋白质,但也存在分子量相当于家蚕贮藏蛋白质的成分。用精制的家蚕贮藏蛋白质、30K蛋白质和卵黄磷蛋白分别制备免抗血清,并使之与五种试验蚕的血液分别进行了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PCR技术,对中国山东青州野桑蚕mtDNA的12SrR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青州野桑蚕12SrRNA基因为788nt,在DNA水平上,与家蚕12SrRNA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9%,与中国陕西安康、日本筑波来源的野桑蚕12SrRN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7%、98%;分子进化分析显示,家蚕可能是起源于中国野桑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RAPD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用RAPD PCR技术初步研究了中国野桑蚕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之间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中国野桑蚕个体之间及其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个体之间均呈现出丰富的DNA多态性。中国野桑蚕同家蚕共有带率达 3 5 5 % ,同日本福冈野桑蚕为 4 5 1% ,而日本福冈野桑蚕同家蚕为 3 2 % ;中国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 5 2 ,日本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3,与中国野桑蚕的为 0 5 8,而且与中国沈阳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 ,为 0 4 8,以此创建了它们的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19.
杀虫剂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基于了解野桑蚕(Bombyxmandarina)和家蚕(Bombyxmori)对农用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差异,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了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结果其毒力基本一致。野桑蚕和家蚕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较高,LD50在0.027~0.429 ng/头之间,但吴江野桑蚕、启东野桑蚕和苏大野桑蚕的抗药性较相对敏感的家蚕品种大造、菁松、皓月强10.11~15.89倍,较家蚕品种L11强4.37倍。  相似文献   

20.
家蚕、野桑蚕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以家蚕中系一化地理品种延吉、印度多化品种迈索尔、欧系一化品种法 4 0 8油和中国镇江地区野桑蚕为材料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其线粒体 (mitochondrialDNA ,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b ,Cytb)基因 ,测定其 5′端5 91bp的核苷酸序列 ,并从GenBank中调取中系家蚕品种C10 8、夏芳 ,日系家蚕品种青熟 ,韩国家蚕品种Backokjam和日本野桑蚕的相应序列 ,进行同源性比较 ,发现日系家蚕品种青熟 ,印度家蚕品种迈索尔 ,欧系家蚕品种法 4 0 8油 ,韩国家蚕品种Backokjam和中系家蚕品种C10 8、延吉序列间的同源性最高 ,相互间均为 10 0 % ;日本野桑蚕与各家蚕品种序列间的同源性约 94 %~ 95 % ;中国野桑蚕与各家蚕品种序列间同源性约 98%~ 99%。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日本野桑蚕和各家蚕品种相应序列的分歧时间远远早于中国野桑蚕与各家蚕品种序列的分歧时间 ,这是在分子水平上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