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茶树新品种中茶102在信阳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过程的一项重要程序,其目的是研究品种的适应性,明确品种适宜的推广范围,为茶树品种审定和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于1997~2001年进行,河南省信阳市茶叶试验站作为全国6个区试点之一,承担了江北茶区的试验工作,鉴定各参试品种在长江以北地区的适应性、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成活率等植物学性状和主要经济性状的表现.中茶10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的茶树新品种,本文主要报告它在信阳地区的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过程的一项重要程序,其目的是研究品种的适应性,明确品种适宜的推广范围,为茶树品种审定和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于2008~2013年进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全国6个区试点之一,承担了江南茶区的试验工作,主要参试品种为重庆、湖南等省选送的4个茶树新品种,鉴定各参试品种在长江以南地区的适应性、制茶品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农作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农作物的品种高产和品质优良,另一方面对农作物的各种性状,诸如抗病、抗旱、抗倒伏等要求较高。因此,要注重农作物的育种过程。在农作物的育种过程中,品种区域试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确保农作物的高品质育种,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品种评价至关重要。本文试论了大豆育种中的品种同异比较,以期为我国的农作物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3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茶树育种技术的创新探索、茶树新品种的授权与登记情况。2023年度,茶树的品质成分形成、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生长发育、叶色变异等分子调控机制,仍是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获得的创新性成果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了明确的靶基因资源;茶树泛基因组图谱首次构建成功,进一步揭示了茶树基因组扩张的遗传基础;77个茶树品种授权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3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茶产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低咖啡因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咖啡因茶树育种是解决茶叶脱咖啡因方法之一。本文对常规育种方法和基因_T-程方法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品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加强低咖啡因种质资源创新、开展复合型低咖啡因茶树品种研究、用生物技术开展低咖啡因茶树品种的研究三个方面展望了低咖啡因茶树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试验是新品种从育成到生产上推广应用所要经历的重要的中间环节,其结果为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种子管理工作的实践,从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搞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日本茶树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月荣 《茶叶》2000,26(2):114-118
本文介绍了日本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过程。日本茶树育种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海外茶树品种资源的引进和利用,茶树育种的目标,早期注重红茶品种选育,随后以绿茶品种选育为主,进入80年代后期,又侧重于多抗品种的培育,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推广,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同时加快了茶叶加工和茶园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茶叶生产的效益。茶树品种音一化和遗传育种资源不足是日本茶树育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海外茶的品种资源的收  相似文献   

8.
梁月荣  李娜娜 《茶叶》2011,37(4):207-212
本文重点总结了2010年国内外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包括茶树育种资源研究、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茶树品种化学成分与适制性研究、茶树品种生理和抗性育种、茶树品种繁育与栽培以及茶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2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2022年度,科研工作者在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转录组、同源和异源转化、分子互作等研究手段,大量与茶树逆境胁迫抵御、功能物质代谢、生长发育调控相关的遗传分子机制及关键作用基因获得解析;茶树氨基酸含量、发芽期等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被精细定位,为开发性状关联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62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5个品种授权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为茶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品种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2011,(10):4-7
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于2003年启动了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并于2010年开展了茶树新品种鉴定。现将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和新品种鉴定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茶树成花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花是植物进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花器官的形成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茶树是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开花多、花期长的特点。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在杂交育种中,茶树又具有自交不亲和与结实率低等特点。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茶树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分子调控机制,为茶树良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和育种效率提高等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成花调控最新研究进展,从开花诱导、花芽分化与发育机制方面对茶树开花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2.
茶树新品种‘景白2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祝安  袁航 《茶叶》2015,(2):81-82,85
介绍了茶树新品种‘景白2号’的选育过程以及区域性试验情况、品种特征特性、栽培和繁殖技术要点。该品种是高产、优质品种,适应性及抗逆性较强,综合性状稳定,适合在景宁县及相似气候环境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AFLP-银染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43个适制绿茶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获得了15对适制绿茶茶树品种杂交亲本组合,以期为我国优质绿茶品种的利用和选育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石萌 《茶叶科学》2015,35(2):103-109
本文从茶树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技术发展、育种目标变化、育种程序的改进、育种成果以及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等方面综述了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茶树育种材料创新的手段仍然以杂交为主,理化诱变的应用日趋广泛,转基因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检测设备和基因鉴定技术的应用,结合计算机预测模型开发,使茶树品种早期鉴定的准确性得到提升。茶树育种目标经过了高产、优质、早生的阶段,发展到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早期鉴定准确度、缩短育种周期是茶树育种技术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大可  卢夏英 《茶叶通讯》2010,37(2):30-32,38
茶叶是桃江县的传统优势农作物,在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桃江县茶叶标准化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徐永恒  杨阳 《茶叶通讯》2009,36(3):43-45,48
本文从生物技术成为茶树育种的一条新途径,包括加速茶树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聚合不同品种的优良特性和创造茶树新特性等方面综述了生物技术对茶树遗传育种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茶树遗传育种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是茶树遗传理论和良种选育技术。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茶学学术论文中,有154篇与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有关,其中国内期刊发表论文80篇。这些论文涉及茶树遗传资源及其分类、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良种良法等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2016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茶树具有高度杂合、基因组庞大及高度重复等特点,这导致茶树基因组的前期研究进展缓慢。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茶树基因组的解析与完善。综述了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将近年来茶树基因组的组装与研究进展按照草图水平、染色体水平和单体型水平进行分类,探讨茶树基因组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为茶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精确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取均匀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30对SSR引物,对来自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群体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以期为茶树杂交育种亲本选择和演化路线推断提供参考。研究共获得14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5.96个等位基因,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为0.660。32个茶树群体Shannon’s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91~1.089,平均数为0.954;观测杂合度的范围为0.253~0.633,平均数为0.510;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430~0.653,平均数为0.590。供试茶树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205,遗传分化水平较高。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供试种质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DTOPSIS法综合评价大豆新品种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介绍了DTOPSIS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大豆区试资料为例探讨了DTOPSIS法在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法比单用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合理,并进一步讨论了DTOPSIS法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