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索水温和光照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的影响,为其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密闭流水环境中,设3个水温梯度(14、19和24℃)和3个光照强度(<10、500~600和1200~1300 lx),通过测定进、出水样溶解氧含量而计算乌原鲤鱼种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乌原鲤鱼种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在14~19℃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对应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0.19±0.07、0.22±0.06和0.29±0.07 mg/(g·h),临界窒息点则表现为24℃(1.5023 mg/L)>19℃(1.4887 mg/L)>14℃(1.2180 mg/L);乌原鲤鱼种耗氧率昼夜节律表现为:1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19℃水温条件下晚上>白天,2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在冬季水温(13℃)条件下,光照强度<10 lx时的乌原鲤鱼种平均耗氧率为0.15±0.06 mg/(g·h),光照强度为500~6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8 mg/(g·h),光照强度为1200~13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7 mg/(g·h);对应的乌原鲤鱼种临界窒息点分别为1.7729、1.2316和1.1639 mg/L,乌原鲤临界窒息点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内,乌原鲤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适当提高水温有利于促进其新陈代谢,提高生长速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无明显影响,但黑暗条件下其临界窒息点较高.乌原鲤的高耗氧率和高临界窒息点直接限制其自然种群分布,也是造成其种群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克氏原螯虾耗氧率及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幼虾[(2 37±0 21)g]与成虾[(21 59±1 76)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以及温度和体重对其窒息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0 0±0 5)℃恒温状态下,大规格实验虾的耗氧率仅为小规格个体的34 53%,差异极显著(P<0 01);同时,克氏原螯虾耗氧率昼夜变化规律明显,成虾夜间12h的耗氧率平均为(0 156±0 008)mg/(g·h),白天12h的耗氧率平均为(0 134±0 009)mg/(g·h),差异显著(P<0 01);幼虾夜间12h的耗氧率平均为(0 484±0 011)mg/(g·h),白天12h的耗氧率平均为(0 369±0 051)mg/(g·h),两者差异同样极显著(P<0 01)。一昼夜中,幼虾和成虾耗氧率均出现3个高峰值和4个低谷值。克氏原螯虾的窒息点与体重及温度显著相关,并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的增大而呈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3.
鸭绿沙塘鳢耗氧率、氨氮排泄率与临界窒息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呼吸室法研究鸭绿沙塘鳢耗氧率(OCR)、氨氮排泄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13.5±0.5)℃下,大规格鸭绿沙塘鳢[(66.72±8.30) g]在0:30达到最大耗氧率[(0.207 0±0.005 1) mg/(g.h)]和最大氨氮排泄率[(0.004 0±0.001 3) mg/(g.h)],中规格鸭绿沙塘鳢[(15.63±4.78) g]分别在0:30和4:30达到最大耗氧率[(0.197 7±0.013 2) mg/(g.h)]和最大氨氮排泄率[(0.008 5±0.003 1) mg/(g.h)],小规格鸭绿沙塘鳢[(1.78±0.93) g]分别在20:30和8:30达到最大耗氧率[(0.410 9±0.252 6) mg/(g.h)]和最大氨氮排泄率[(0.027 9±0.006 6) mg/(g.h)];大、中和小规格鸭绿沙塘鳢的临界窒息点分别为0.13、0.16和0.29 mg/L,体重和临界窒息点呈负相关。鸭绿沙塘鳢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与温度(0~24℃)呈正相关;鸭绿沙塘鳢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与体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雷氏七鳃鳗变态前后及以规格为标准分类的大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成鳗大)、小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成鳗小)、大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大)和小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小)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成鳗大(8.59g±0.20 g)、成鳗小(5.42 g±0.10 g)和幼鳗小(5.27 g±0.17 g)的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其中成鳗大的最高耗氧率(0.167 mg/g.h±0.022 mg/g.h)、最低耗氧率(0.035 mg/g.h±0.003 mg/g.h)与成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92 mg/g.h±0.036 mg/g.h)、最低耗氧率(0.051 mg/g.h±0.016 mg/g.h)均出现在8:00和16:00;幼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19 mg/g.h±0.027 mg/g.h)和最低耗氧率(0.038mg/g.h±0.013 mg/g.h)分别出现在18:00和14:00。在1~20℃时,雷氏七鳃鳗的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成鳗大(10.45 g±0.13 g)的关系式为Y大=0.0254X0.9115(R2=0.8516),成鳗小(4.65 g±0.07 g)的关系式为Y小=0.0272X0.9406(R2=0.8840);而幼鳗小(5.92 g±0.05 g)的耗氧量、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波浪式上升。在1~15℃时,成鳗大(10.67 g±0.18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其关系式为Y大=0.2224X-0.3945(R2=0.9710),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移,窒息点曲线呈"V"字型;在1~10℃时,成鳗小(5.46 g±0.12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降低,关系式为Y小=0.4427X-0.6561(R2=0.8866),在10~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15℃时,幼鳗小(5.74±0.83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关系式为Y幼=0.3008X-0.4003(R2=0.8581)(P〈0.05)。体质量不同的成鳗大(10.10 g±0.13 g)与成鳗小(4.79 g±0.08 g)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不同的幼鳗大(7.60 g±0.15 g)与幼鳗小(4.79 g±0.09 g)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拉氏鱼岁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呼吸室法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75±0.50),(8.35±0.47),(13.70±0.33)g的拉氏鱼岁在不同水温(10,15,20,25℃)下耗氧率、耗氧量,并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71±0.15),(8.47±0.21),(13.65±0.23)g拉氏鱼岁溶解氧临界窒息点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水温时,拉氏鱼岁的耗氧率(Y')与体质量(W)呈负相关,耗氧量(Y)与鱼体质量(W)呈正相关,溶解氧临界窒息点(Y″)与鱼体质量(W)呈显著负相关。相同体质量,10℃与15℃、20℃、25℃间耗氧率和耗氧量差异均显著,15℃、20℃、25℃3个温度之间耗氧率与耗氧量差异均不显著。体质量(3.71±0.15)g,10℃与15℃、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15℃、20℃、25℃之间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体质量(8.47±0.21)g,10℃与15℃、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15℃与20℃、25℃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20℃、25℃2个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体质量(13.65±0.23)g,相邻2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不显著,相间2温度组溶解氧临界窒息点差异显著。拉氏鱼岁的耗氧率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高峰时段分别出现在06:00~09:00和18:00~22:00。拉氏鱼岁溶解氧临界窒息点为(0.27±0.05)~(0.55±0.05)mg/L,表明其耐低氧能力较强,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在生产上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相似文献   

6.
蓝鳃太阳鱼苗种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 2 4℃水温条件下 ,对蓝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苗种的耗氧率与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蓝鳃太阳鱼苗种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随鱼体的增大而降低 ,平均体重0 62g的鱼苗耗氧率 0 645mg/(g·h) ,窒息点 0 5 90mg/L ;平均体重 31 90g的鱼种耗氧率0 1 62mg/(g·h) ,窒息点 0 5 0 0mg/L。蓝鳃太阳鱼苗种的耗氧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7.
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水法现场研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一龄蚌,蚌壳长分别为52和77mm;二龄蚌,蚌壳长分别为69、87和102mm)三角帆蚌的耗氧率.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2.7±0.7)℃,pH为8.07±0.02,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6.05±0.52)mg/L的条件下,蚌壳长为52、77、69、87和102mm的三角帆蚌的单位质量耗氧率分别为(27.85±7.15)、(17.94±4.89)、(18.76±6.55)、(14.26±3.24)和(14.25±2.51)mg/(kg.h);三角帆蚌个体耗氧率与蚌质量和蚌壳长均显著相关;在实验期间,三角帆蚌单位质量耗氧率存在昼夜差异,夜间(0:00)耗氧率高于白天(12:00);经过3d饥饿后三角帆蚌耗氧率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本结果揭示池塘养殖的三角帆蚌代谢强度远远低于混养的淡水鱼类,说明三角帆蚌养殖不是鱼蚌综合养殖池塘中DO消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流水封闭式装置,测定了不同大小乌苏里拟鲿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及其24h的昼夜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16.97±1.94g)、中(1.06±0.06g)和小规格(0.10±0.01g)乌苏里拟鲿耗氧率分别为0.1608、0.1912和0.2750mg/h·g,且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窒息点分别为0.4114、0.5719和0.8652mg/L,且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所有规格乌苏里拟鲿晚上11:00耗氧率最高,其中大规格和中规格晚上(20:00-8:00)耗氧率持续高于白天(8:00—18:00),且分别在白天和晚上两时段内耗氧率平稳,而小规格乌苏里拟鲿昼夜耗氧率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所有规格乌苏里拟鲿晚上平均耗氧率均高于白天。  相似文献   

9.
哲罗鱼稚、幼鱼耗氧量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种不同体重规格的哲罗鱼(Hucho taimen)的耗氧率、耗氧量及窒息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哲罗鱼的耗氧率与体重呈负相关;耗氧量和窒息点与体重呈正相关。水温在13.5~15℃范围内,平均体重(0.67±0.19)g的哲罗鱼平均耗氧率为(0.72±0.08)mg.h-1.g-1,平均耗氧量为(0.48±0.06)mg.h-1.tail-1;平均体重(2.60±0.61)g的哲罗鱼平均耗氧率为(0.60±0.10)mg.h-1.g-1,平均耗氧量为(1.62±0.23)mg.h-1.tail-1;平均体重(61.83±8.44)g的哲罗鱼平均耗氧率为(0.20±0.90)mg.h-1.g-1,平均耗氧量为(12.36±6.14)mg.h-1.tail-1。在13.5~15℃温度范围内,三组哲罗鱼的窒息点分别为2.08、1.92和1.6 mg.L-1;哲罗鱼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耗氧率明显大于夜晚;A1、A2和A3组窒息点分别为2.08、1.92和1.60 mg.L-1。  相似文献   

10.
实验根据白甲鱼鱼体的大小和鱼的数量,分别采用了封闭静水式和封闭流水式2种实验装置测得了该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为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了数据参考.结果表日月:封闭流水条件下白甲鱼的耗氧率随着时间变化,早晨9:00耗氧率最低,下午15:00达到最大,耗氧率平均为0.72 mg/g·h;分别对体质量为0.86,1.93,12.3 g的白甲鱼在静水条件下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其耗氧率分别为(0.690±0.011),(0.710±0.014),(0.596±0.028)mg/g·h.随着体质量规格的增大,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减小.窒息点平均为(1.136±0.036)mg/g·h.白甲鱼窒息点比大多数鱼类的窒息点都要高,所以在人工养殖或运输时,养殖与运输密度应该低于一般家养鱼类.  相似文献   

11.
鲇幼鱼耗氧率与氨氮排泄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体重对鲇Silurus asotus幼鱼呼吸、氨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鲇幼鱼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在4:00-7:00和17:00-20:00各出现一个耗氧高峰,这两个时间段应是鲇幼鱼的摄食和活动高峰;在18-31℃下,鲇幼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在18-26℃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26℃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耗氧率(OR)和排氨率(N)均随着体重(W)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的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OR=0.8784W-0.9145(R2=0.9731),N=34.665W-0.8999(R2=0.8616);随着温度的上升,鲇幼鱼耐低氧能力下降,当温度大于26℃时,窒息点超过0.5 mg/L;随着体重的增加,鲇幼鱼耐低氧的能力上升,体重低于4.06 g时,窒息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体重达到11.06 g时,窒息点降至(0.319±0.031)mg/L,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相似文献   

12.
远缘鲫及其亲本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远缘鲫的耗氧率、远缘鲫及其亲本白鲫(♀)、兴国红鲤(♂)的窒息点,体重186g±36.81g的远缘鲫在水温26~28℃下,平均耗氧率为123.25mg/(kg·h),窒息点为0.32mg/L。与文献资料比较,表明远缘鲫的耗氧率较低,窒息点稍高于亲本和其他鲤鲫养殖品种、鲤鲫杂交品种的窒息点,但仍低于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窒息点。  相似文献   

13.
对乌鳢、斑鳢及其正反交杂交种(斑乌鳢和乌斑鳢)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5.1℃条件下,平均体重48.88 g的乌鳢、45.30 g的斑鳢、44.20 g的斑乌鳢和46.76 g的乌斑鳢的耗氧率分别为0.22、0.16、0.19、0.17 mg/g.h,窒息点分别为2.47、1.45、1.18、2.01 mg/L。并分析了这4种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窒息点的差异原因,讨论了4种鱼窒息点高于其他常见鱼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封闭式流水装置,测定2种不同规格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即大规格试验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低于小规格试验鱼;不同规格半刺厚唇鱼的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属于"昼伏夜出型"。综合半刺厚唇鱼的耗氧率、耗氧率昼夜变化节律及窒息点表现,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建议饲料投喂的适宜时间为9:00~11:00和17:00~19:00,同时注意确保养殖水体中溶氧充足。  相似文献   

15.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74-2776
[目的]为光泽黄颡鱼的养殖结构优化及其运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静水方法研究温度变化对光泽黄颡鱼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探索鱼类呼吸代谢受环境变化影响的生理机制。[结果]不同体重光泽黄颡鱼幼鱼的耗氧率存在差异,体重较小的鱼的平均耗氧率较高,且白天平均耗氧率高于晚上。在11~29℃温度范围内,光泽黄颡鱼幼鱼耗氧率与温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并且呈现曲线上升的趋势,其曲线回归方程为y=0.002 7x2-0.067 4x+0.516 5。光泽黄颡鱼幼鱼窒息点与体重和温度有一定关系。[结论]当温度为23~26℃时,光泽黄颡鱼幼窒息点最低,此时其生理代谢状态最佳,耐氧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匙吻鲟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温19—28℃下,测定了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14.98g±1.35g~156.42g±23.46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匙吻鲟幼鱼耗氧率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8:00和18:00,低峰值出现在0:00。耗氧率(Y)与水温(T)呈显著正相关,Y=0.2918T^0.2818(R^2=0.9477);耗氧率(Y)与鱼体重(W)呈显著负相关,Y=0.2924W^-0.1663(R^=0.9326);耗氧量(Y')则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Y'=4.675W^1.5136(R^2=0.9332);匙吻鲟的窒息点为(2.813±0.056)-(3.468±0.072)mg/L(以O2计)。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溪红点鲑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11—12月,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5.5、8.5、11.5、14.5、17.5℃)条件下,体重为(26.5±2.0)g的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us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溪红点鲑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R0=13.723t^0.9738(R^2=0.9974)、RN=0.1687t^1.0896(R^2=0.9977)、PS=0.23641n t+0.8529(R^2=0.9960);氧氮比为58.1~66.6,氧氮比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O:N=81.36t^-0.1158(R^2=0.9915),说明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饥饿状态的溪红点鲑的代谢物质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