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采用纯种微小泰泽球虫卵囊,人工感染四日龄雏鹅,定时剖杀,取小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微小泰泽球虫小配子体与小配子的超微结构和发育过程。小配子体由第二代裂殖子发育而来。当小配子体完成最后一次核分裂后,其核中染色质呈斑块状,核内无核仁。随后,细胞核移向小配子体边缘,并拉长成二部分,电子致密部分将发育成小配子的核,电子密度浅的另一部分则留在残体中。每个细胞核上方有一对中心粒,中心粒将进一步发育成为小配子两根鞭毛的基粒,鞭毛由此产生。成熟的小配子拥有两根鞭毛和一个体部,体部有一个长形的细胞核,核的前面嵌有一线粒体。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黄艾美耳球虫小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小配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和小配子分化阶段。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发生与裂殖生殖相似的核分裂,内部产生裂痕,体积增大;小配子分化阶段,其核上方出现中心粒,同时限制膜连同核、线粒体向带虫空泡中突出,进而中心粒的中央微管消失转变成基粒,二根鞭毛从基粒长出,突入带虫泡;核的致密部进入小配子而成为小配子的核。小配子分化过程中鞭毛的形成先于体部。成熟的小配子香蕉形,外被一层单位膜.鞭毛两根,附加微管4+1+1。  相似文献   

3.
黄艾美耳球虫小配子体发育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黄艾美耳球虫小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小配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和小配子分化阶段。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发生与裂殖生殖相似的核分裂,内部产生裂痕,体积增大;小配子分化阶段,其核上方出现中心粒,同时限制膜连同核、线粒体向带虫空泡中突出,进而中心粒的中央微管消失转变成基粒,二根鞭毛从基粒长出,突入带虫泡;核的致密部进入小配子而成为小配子的核。小配子分  相似文献   

4.
结合光镜和电镜、切片和涂片技术,对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小配子发育期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发育分2个阶段——生长与核分裂阶段及小配子的形成与分化阶段。早期小配子体单核,核仁小;随着核的分裂变为双核、四核和多核小配子体,后者因核极多,浅层分叶形成小配子体胚以利于核周边排列。各小配子体胚周边的核与嵌于核前方的线粒体向前突出并生长,最后分化形成小配子落入带虫空泡。成熟的小配子有2根鞭毛、1个大线粒体和1个强嗜锇性核、被单层膜。结果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小配子发育遵循艾美耳属球虫小配子发育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形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大配子体系由末代裂殖子侵入盲肠上皮细胞后,长大变圆而形成。大配子体发育、大配子形成、受精、卵囊形成均在带虫空泡内进行,大配子体发育过程的早期,微线、棒状体、椎体、极环等组成的顶复合器消失,随之,首先在大配子体内部形成大量的成囊体 2,成囊体 2有电子稀疏的杆状结构组成,成囊体 2为圆形,外被一层单位膜,结构比较明显,但表面不光滑;成囊体 1较成囊体 2形成晚,其组成成分电子结构十分致密,它也呈圆形,而且表面十分光滑,外被一层不明显的膜;在成囊体形成的同时,支链淀粉和脂肪体也逐渐形成;大配子体和大配子外被单位膜,中央有一个细胞核,核仁不十分明显。卵囊壁形成起始于大配子受精以后,成囊体移向被膜,并且集中于被膜下,首先,成囊体 1解聚,在被膜下形成一层卵囊壁,随后,成囊体 2解聚形成又一层卵囊壁,最后,在内部的合子膜形成第五层囊壁,卵囊形成以后,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  相似文献   

6.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小配子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 小配子母细胞和大配子母细胞于相邻的宿主细胞内相伴产生 ,系由末代裂殖子侵入后 ,长大变圆而形成 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 首先细胞核分裂为多个 ,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 ,随之近核处限制膜外突 ,临近处限制膜下陷 中心粒在核上方形成并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 ,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母细胞的残体相连 成熟小配子与残体分离 ,外型呈香蕉状 ,外被单位膜 ,内有一电子结构十分致密的细胞核 ,核头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线粒体 ,小配子有鞭毛 2根 ,每根鞭毛内有微管 ,为 9+2结构 ,附着微管至少 6根 ,这些微管均起始于基粒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寄生于家鸭小肠上皮细胞的菲莱氏温扬球虫的受精和卵囊壁的形成过程。作者在感染后96 h 的样品中发现一例大、小配子已受精;小配子已进入大配子中,大配子胞质中有一根纵切的鞭毛,小配子的核呈流体状,位于大配子核附近。卵囊壁是由成囊颗粒内含物进入合子表面的膜之间沉积成层而形成。成囊颗粒Ⅰ形成外层卵囊壁,成囊颗粒Ⅱ形成内层卵囊壁。沉积于膜之间的成囊颗粒Ⅰ内含物逐渐浓缩,堆积成颗粒状,使卵囊壁外层外表面形成颗粒状突起。成熟的卵囊壁由三层组成:即薄的外周膜、外层和内层。其内的合子原生质还被两层单位膜包裹。  相似文献   

8.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小配子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小配子母细胞和大配子母细胞于相邻的宿主细胞内相伴产生,系由末代裂殖子侵入后,长大变圆而形成。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首化细胞核分裂为多个,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随之近核处限制膜外突,临近外限制膜下陷。中心粒在核上方形成半并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母细胞的残体相连。成熟小配子与残体分离,外型呈香蕉状,外被单位膜,内有一电子结构+分致密的细胞核,核实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线粒体,小配子有鞭毛2根,每根鞭毛内有微管,为9+2结构,附着微管至少6根,这些微管起始于基粒。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电镜下菲莱氏温扬球虫小配子体的发育和小配子的形成过程。小配子体的发育可分为二个时期:第一期为生长期,是小配子体生长发育和核进行有丝分裂的时期;第二期是小配子实际形成和分化时期,此期可见小配子体表面形成含核和线粒体的突起并逐渐增长,此后小配子仅以后端与小配子母体的基质相连,之后彼此分离。成熟的小配子呈月芽形,核致密,在核前,侧旁有一个线粒体位于鞭毛基体下,呈梭形。小配子前端限制膜下有一块长1.1μm的致密板。鞭毛基体位于体前端,包埋于致密板原基中,两根鞭毛与体部呈锐角向后伸延,后部游离。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透射电镜对寄生于家鸭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菲莱氏温扬球虫大配子发育进行观察,发现虫体在上皮细胞内的带虫空泡中发育。大配子体外被1~2层单位膜,成熟的大配子外被3层单位膜。在早期大配子体中即开始形成成囊颗粒、以后相继出现支链淀粉颗粒、脂肪体以及小管,其体积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虫体相应变大。带虫空泡中无泡内小管,仅见泡内皱褶。  相似文献   

11.
毁灭泰泽球虫的大配子是在含有泡内小管的带虫空泡中发育。成囊颗粒Ⅰ在大配子的细胞基质中发育,而成囊颗粒Ⅰ则形成于内质网之嵴内。少数多膜小体见于年轻大配子的细胞质浅层。成熟大配子含有大量的多糖颗粒、少数电子半透明小泡、内质网、线粒体和小管。合子外层膜的膨胀和分离标志着卵囊壁形成的开始。成囊颗粒Ⅰ的物质通过分子渗透过程在合子表面沉积,形成外层。当外层从合子表面分离之后,成囊颗粒Ⅱ的内容物在合子限制膜下累积成层。内层的形成可能是要通过多层物质的分泌与融合的连续过程。粗面内质网在成囊颗粒Ⅱ物质的转运,以及新膜的分离和形成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成熟的卵囊壁由三层组成,分别称为外周膜、外层和内层。  相似文献   

12.
卡氏住白虫(Leueocytozoon caulleryi的裂殖子和配子体是从天然感染鸡的外周血液、肝、脾及其他内脏组织采取。通过透视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裂殖子呈圆形或卵圆形,外包有两层膜,外膜较薄,内膜比较厚,内含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核,在核中央有一核仁、核酸糖小体、食物空泡,具有一个管状嵴的线粒体和1~2个脂类包含体。 卡氏住白虫雄性和雌性配子体都具有三层明显的膜,但成熟的配子体仅见到两层膜。雌雄配子体含有细胞核、核仁、核酸糖小体、食物空泡、管状嵴的线粒体、内质网、雄配子体较小而细胞核较大。雌配子体染色较雄配子体深,并含有较发达的内质网。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植物花粉外围包裹的花粉外壁作为植物雄性配子的天然保护屏障对植物的生殖发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花粉外壁的主要成分是孢粉素,主要由脂类物质和酚类物质构成。因此,脂类物质和酚类物质的代谢是植物花药内外壁形成和花粉外壁形成的关键步骤。在其合成过程中,PKS1/PKSA/LAP6和PKS2/PKSB/LAP5在不同物种间发挥保守的生化功能。【目的】通过研究水稻OsPKS1OsPKS2在花药内外壁和花粉外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水稻花药内外壁和花粉外壁合成机理提供新认识。【方法】水稻花药发育基因共表达网络AntherNet预测到一个可能参与孢粉素合成的基因OsPKS1,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野生型9522背景和突变体ospks2背景下敲除OsPKS1获得ospks1单突变体和ospks1 ospks2双突变体。在同一生长条件下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表型,分析突变体植株的营养生长和花器官发育情况。通过I2-KI染色分析ospks1ospks1 ospks2的花粉活力。通过半薄切片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各个时期花药四层细胞发育及小孢子发育,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花药外壁、花药内壁和花粉外壁表面的精细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花药壁细胞、花粉外壁和乌氏体的精细结构。【结果】获得4个ospks1单突变体和4个ospks1 ospks2双突变体,其中,ospks1-3是纯合的单突变体,ospks1-4 ospks2是纯合的双突变体。ospks1-3ospks1-4 ospks2均呈现雄性不育的表型。ospks1-3ospks2的花粉外壁和乌氏体结构均不正常,但两者结构不同。ospks1-3花药表面可形成凸起的外壁结构;绒毡层可正常降解。花粉外壁内部形成大量微小的空洞,柱状体变短,无法有效连接覆盖层和花粉外壁内层;乌氏体的底部结构减小,顶部结构增多,并且较野生型更为尖锐。ospks1-4 ospks2花药外壁角质层减少;绒毡层无法正常降解。小孢子表面无花粉外壁,在11期降解;乌氏体在9期形态异常,数目变少,到11期从绒毡层脱落。【结论】PKS1/PKSA/LAP6PKS2/PKSB/LAP5的功能在多个物种间均保守,可以影响孢粉素的合成和堆积。但在水稻中两者对于花粉外壁内部结构身碎骨和乌式体形成的功能不同:OsPKS1对柱状层的形成以及乌氏体的底部结构形成更为重要;而OsPKS2对于覆盖层的形成以及乌氏体的顶部结构更为重要。两者互相补充,共同调控花粉外壁、花药外壁的形成和绒毡层的降解。  相似文献   

14.
电镜观察发现,黑根霉菌的孢囊孢子是以原生质割裂的方式形成。在原生质割裂初期,细胞核核膜上形成了形状不同的泡囊,该孢囊的产生与割裂泡的产生可能密切相关。大量的割裂泡通过在细胞核外的有规律排列和相互间的接合,从而将孢囊的原生质割裂开来,并形成大量的无壁新细胞,该细胞的质膜来源于割裂泡的外膜。随着细胞壁的出现,这些无壁的细胞最终发育成为孢囊孢子。观察还发现,孢囊的囊轴与原生质割裂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find out a new pathway for utilizing heterosis of Zinnia elegans and accelerate breeding process, the mechanism of anther development of a male sterile line was explored. Backcross, sibmating, selling of fertile plants and testcross with inbred lines were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in the field, and cytology was observed. Recessive nucleus male sterile line AH209AB capable of being a maintainer was obtained by successive backcrosses with male sterile plants and fertile F1 plants as male parents. Cytological and anatomic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1) The wall of normal anther was constituted of four layers of cells such as epidermis, powder chamber wall, middle level and tapetum cells. The process in meiosis of pollen mother cell in Zinnia elegans was normal and cytoplasm divided simultanously. Mature pollen grain was tricellular type. (2) The petal of male sterile plant degraded as a thread-like structure, the stamens were villiform in appearance and no pollens were form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nther of male sterile plant no longer proceed to differentiate spore mother cell and the pollen sac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tissue of sporogenous cells, there was no evident boundary between tapetum cell, middle lamella and inner wall of PMC, tapetal cells did not develop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o the abortion type was completely structural male sterility. The male sterile line belongs to non-sporange male sterile type and is of great use in F1 seeds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详细报导了金花茶小孢子囊、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幼嫩花药的横切显示花药的外侧由一层表良、一层药室内壁、 1—2层中层和一层绒毡层细胞组成;内为5—8个由孢原细胞转化成的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的发育具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绒毡层腺质;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形;花粉粒在成熟时具二细胞。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粒为拟三孔沟的;小孢子壁形成时开始在绒毡层内切线壁出现的球状体到花粉粒成熟时仍有一部分附着于花粉粒表面。 由小孢子母细胞到小孢子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的花药,同一花药的不同花粉囊,甚至在同一个花粉囊内都显示不同步现象。 在偏光显微镜下证实小孢子形成后细胞内开始有淀粉累积,生殖细胞形成时累积最多。到生殖细胞向营养细胞内移动时逐渐消失而转化为其它的贮藏物。 染色体数目为n=x=15,  相似文献   

17.
对一日龄雏鸡感染CIAV后器官组织的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7,14,21d.骨髓明显黄化.造血组织面积减少,各系造血前体细胞数量均减少.透射电镜观察,CIAV感染后7,14d.骨髓原始红细胞和前体细胞胞浆线粒体等细胞器肿胀、空泡化;胞核和胞浆内均可见髓样小体.胸腺皮质细胞间解离、淋巴细胞核染色质边集、断裂,呈现细胞程序性死亡;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和髓样小体多见,核染色质致密或断裂、溶解.研究结果表明,骨髓、胸腺和肝脏等器官均呈现明显损伤变化,并是CIAV侵害的重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8.
三唑酮对小麦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幼苗接种小麦条锈菌3d后,三唑酮喷雾施药。电镜观察三唑酮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发现,菌丝和吸器最初的变化是细胞质中脂肪粒和液泡数量的增加,菌丝和吸器的壁与细胞质膜间出现一些电子致密度高的小泡囊,随后壁内层不规则增厚,菌丝顶端细胞壁增厚最为明显;菌丝和吸器最终解体。吸器外间质的宽度明显增宽,其中累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三唑酮对吸器发育具有致畸作用,并抑制隔膜的形成;受侵寄主细胞分泌的胼胝质,可将吸器体完全包围。观察结果表明三唑酮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条锈菌,同时也可通过影响寄生而间接作用于该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