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偃师四号是偃师县农科所从河南省农科院引进的[(郑引四号×郑州17)×6609]早代材料中系统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全省有关单位进行区域试验,评为优良品种.我校于1977-1980年连续对偃师四号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作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产量表现三年来在校农场(偃师)共种偃师四号8.45亩,虽经历了1977-1978年干旱冬暖、1978-1979年倒春寒和1979-1980年冬冷春寒等不同气候特点的年份,由于良种良法配套,仍使平均亩产稳定在900斤以上,有1.13亩单产达1030斤,比对照郑引一号增产10-15%.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为了探索小麦亩产900—1000斤的高产规律和进一步明确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于1976—1980年在偃师县本校农场连续进行了小麦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年来,气候因素的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每年均有4一5亩试验田单产达到900斤以上。1977年5.7亩平均单产929.6斤,1978年5.65亩平均单产为966.2斤,1979年5.6亩平均单产900斤,1980年4亩平均单产906.5斤;其中1978年1.13亩平均单产1030斤。围绕高产试验调查测定了高产群体结构,并设置品种、密度、播期、种植方式及促控管理等辅助试验。现将所获资料和初步认识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区种植杂交稻已有四年,1979年已发展到250万亩。四年来,收成两丰两欠,1976年试种单季杂交稻350亩,平均亩产1100斤;1977年扩至41.7万亩,单产降到758斤;1978年气候条件有利,195万亩平均亩产850斤;1979年受灾单产又降到785.7斤。从目前生产条件来看,约有60%的面积已经具备了亩产千斤左右的条件,但实际产量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4.
营口地区从1976年开始试种粳型杂交稻,经1977~1978年多点试验、示范,1979年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达309236亩,1980年种植327000亩,占全市水田面积近20%,平均亩产超千斤,多数田块亩产1000~1200斤。推广的杂交水稻中,黎明 A×C_(57)约占80%左右,其余为丰锦 A×C_(57)。为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优势,夺取大面积高产稳产,根据地区的自然特点,就几年来栽培中摸索的经验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早丰22是我们1978年育成的一个早籼优良品种,目前除我省外,湘、赣、皖诸省有大面积引种。1977——1978该种曾在我院进行二年品系比较试验,比早籼广陆矮四号平均增产7%。1982年扩大试验,分别在本省黄岗、通山等十一个点进行,仍以广陆矮四号作对照,结果居首位的是九个点,亩产810.00——1307.40斤,平均单产999.94斤;而广陆矮四号亩产为720.00—1275.90斤,平均单产942.63斤。早丰22比广陆矮四号平均亩增稻谷52.36斤。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春小麦高额丰产形态生理指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一些国营农场,亩产小麦1,500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为了研究这一地区春小麦高额丰产规律,为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1976—1978年间,我们在柴达木盆地香日德农场,与该场干部工人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春小麦高额丰产的试验研究,连年获得了比较高的产量。1976年首次获得19.68亩平均亩产1,534.6斤的高产,另有1.45亩亩产1,632.8斤;1977年亩产超过1,500斤的总面积有101.9亩,有三块试验田(1.121亩、1.0亩、1.032亩)亩产分别达1,765.5斤、1,737.5斤、1,727.1斤;1978年由于运用了前两年的经验,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甘薯高产规律,为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我校从1978年秋至1980年春在本校实习农场进行甘薯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两年来获得了比较高的产量。1978年有5块共10.6亩秋薯平均亩产10.839斤;其中有1.17亩,平均亩产达16,613斤。1979年有3块共6.9亩秋薯。平均亩产13,706斤;其中有1.01亩,平均亩产达14,396斤。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于1980~81年在无锡县东亭公社春雷大队第二、五耕作队进行。目的是研究、探讨引进日本农机具的合理工艺和农艺途径,并考核其技术经济效果。1980年在水稻生长期间,虽然遇上阴雨、寡照、低温和强台风等极为不利的条件,“试验方”栽培的390.6亩水稻,1980年仍获得平均亩产1025.6斤的好收成。比1979年单产935.5斤,增加90.11斤,增长9.63%;总产达400602.75斤,比1979年(双季稻约占35%)增长5.54%。其中 IR661和 IR24,142.2亩,单产1024.68斤,5.93亩最高单产达1242.73斤。东亭3号51.9亩,单产1059.19斤,昆稻2号78.2亩,单产1026.71斤,嘉农76—298亩,单产1011.68斤,小品种21.3亩,单产960.94斤。1981年试验方平均亩产1071.89斤,超过1980年,比1979年增产14.585。实践证明,从日本引进的水田农机具,只要机械工艺与栽培农艺相互适应,密切结合,应用于单季稻栽培是能达到高产要求的。  相似文献   

9.
湘农油2号是我工业原料作物教研室育成的甘兰型油菜早中熟品种。1976年育成,经湖南省1976—1977年,1977—1978年油菜良种区域试验和省内大面积种植,确认为湖南省油菜优良品种之一,并荣获湖南省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该品种1976年起在生产上试种,至19880年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一般亩产200到300斤,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3到5成,特别在湘中一带(长沙、望城、湘潭、益阳、邵阳等地区)表现突出。如1977—1978年在长沙县开慧公社开慧大队和(朗木)梨公社花园大队以及攸县丹塘大队(部分生产队)种植1,013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0.
<正> 大豆商丘7608高产栽培试验,是在中牟农校进行的.从1978至1980三年,试验田面积均在二亩以上,平均亩产448.6斤,其中1978年为419.7斤,1979年为445.2斤,1980年为480.9斤.如1980年平均亩产480.9斤的大豆,其田间植株群体结构为:每亩平均14400株,每株平均结荚60.7~73.1个,单株平均101.4~119.9粒,百粒重15.9~16.4克.我们初步认为:在肥力较高的试验地  相似文献   

11.
自1977年从辽宁引入粳稻杂交组合黎明 A×C_(57)、丰锦 A×C_(57)在北京郊区连续试种三年,均获得成功。1979年试种10400亩,一般增产20~30%。1979年北京市郊区气温较低,但杂交稻仍显著增产。据对69个点5660亩统计,杂交稻平均亩产839.9斤,对照平均为604.1斤,每亩增产235.8斤,增产幅度39%。黎明 A×C_(57)在北京郊区生育期145天,可做冬小麦下茬,5月中旬播种,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2.
荣兴农场1978年制黎明 A×C_(57)、丰锦 A×C_(57),杂交种1040亩,平均亩产杂交种子402.4斤。1979年又制杂交种746亩,总产320400斤,平均亩产429.5斤,其中,黎明 A×C_(54)制种601亩,总产272700斤,平均亩产453.7斤;丰锦 A×C_(57)145亩,总产47700斤,平均亩产329斤。现将两年大面积制种采取的措施介绍如下:一、根据父母本生育期安排好父母本的播种期。根据恢复系 C_(57)生育期长,抽穗慢,花粉量大的特点,采取早播、早插,促进早生快发。两年来,C_(57)育苗,第一期为4月1日播  相似文献   

13.
一、来源及产量表现郑州7297系省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1972年用毛阿夫×郑州6号等四父的杂种第二代选株作母本,以6609(丰产3号×郑州5号)作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原系谱号为7297—3—3—(2),于1978年首次参加鉴定测产,产量居首位,亩产803.5斤,比对照种丰产3号增产17.2%;1980—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四年,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区“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深入发展,战胜种种自然灾害,获得了小麦连年丰收。全区十六个县(市)中有两个县亩产超过了六百斤,三个县(市)亩产过“黄河”,全区近五百万亩小麦总平均单产上了“纲要”;不少队创有亩产千斤的高产典型。其中博爱后桥大队有三亩二分八厘郑引一号小麦,单产达到了一千一百三十一点四斤,为高产再高产树立了榜样。为了继续提  相似文献   

15.
试验于1978年开始,在抚顺市郊区上砖大队果园进行,用二年生嫁接苗,栽两亩地密植园,最终株行距为3米×4米。开始栽植时分为两种密度:1.株行距1.5米×2米,用地为1.47亩,共栽330株。从1979~1981年三年产量,每年折合亩产相应为159.0斤,427.4斤,1,038.2斤。2.株行距0.5米×2米,用地0.53亩,共栽296株。1979~1981年三年产量,每年折合亩产相应为396.2斤,863.6斤,976.8斤。  相似文献   

16.
马坝晚占1号是华南农学院和曲江县农科所合作育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1979年定型并进行了试生产。在曲江县农科所(马坝)种植6.65亩,平均亩产812斤。初步确认了该种耐肥、高产的特性。1980年晚造在马坝公社马坝大队示范,种植460亩,平均亩产560斤。1981年曲江县扩大种植6000亩,其中列入中间试验重点示范的2000亩。1980年参加广东省晚造优质品种区域试验,马坝晚占1号亩产760.53斤比对照种双竹占548.67斤增产211.86斤,增产38.61%,名列第二位。米质经(81)粤粮农字209号文鉴  相似文献   

17.
1978~1980年,我们在太湖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点吴县越溪一大队进行了三麦机械化栽培试验.实践结果证明,不仅能高产稳产,而且能提高经济效益.1979年915亩三麦平均亩产753斤,比上年增产129斤.1980年三麦生产遇到多种灾害,单产仍然超过大丰收的1979年,亩产达到764斤.100亩小麦机械化高产栽培试验方,亩产848.5斤,其中1.95亩“宁7317”小麦,亩产达到1042.9斤.百亩试验方与人工操作相比,每生产1斤麦子,减少工本费0.04元,降低30%;每工时生产麦子6.18斤,为手工操作的2.75倍.  相似文献   

18.
1974年,我所开始探索沿江稻麦两熟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4年1.25亩扬麦1号丰产田,亩产683.2斤.1975年7.27亩小麦,平均亩产968.47斤,其中0.78亩扬麦1号,亩产达1008.1斤.1976年7.086亩小麦,平均亩产1007.6斤,其中1.23亩扬麦1号,亩产达1069斤.1978年6.89亩小麦,平均亩产954.5斤,其中1.9亩扬麦3号,亩产1007.3斤,0.9亩扬麦2号,亩产达1093斤(见表1).通过四年来的实践,我们对小麦高产栽培有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南京地区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并研究提高光能利用,增强光合效率,增花保花攻大穗、增粒重及有关营养诊断等高产关键问题,我们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研究。1977—1978年种植的五块小麦高产试验田,块块亩产超千斤,其中有两块田达到1100斤以上。丰产一号田,品种宁7317,1.38亩,亩产1137.9斤;二号田,品种宁  相似文献   

20.
<正> 水稻是我社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3万亩,现已全部实现原种化。1979年全社水稻平均亩产816斤,较1978年亩产680斤增产20%,比1977年亩产600斤增产36%。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公社试验场划出26.2亩种子基地,每年种植2.2亩穗行24亩穗系,可收穗系种两万斤左右。育苗时把穗系种子分配到十三个生产大队,由大队统一繁殖原种。每年原种面积1200余亩,可收原种70—80万斤,除满足94个生产队用种外,还可支援兄弟单位20—30万斤良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