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翅茎白粉藤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翅茎白粉藤(Cissus hexangularis)扦插生根的影响,促进其大量扦插繁殖。以一年生翅茎白粉藤枝条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NAA(萘乙酸)、IAA(吲哚乙酸)、ABT(生根粉)3种生长调节剂对翅茎白粉藤插穗预处理后进行扦插,60 d后测定插穗生根率、单株生根数、最长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显示,3种生长调节剂均对翅茎白粉藤扦插繁育有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赤茎白粉藤扦插生根综合评定,最适浓度为ABT 100 mg/L、IAA 400 mg/L、NAA 100 mg/L,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促进扦插生根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沙枣果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提取法、乙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对沙枣果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试验.[结果]沙枣果肉的水提取液中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还原糖、多糖及苷类;乙醇提取液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生物碱、鞣质、蒽醌类、香豆素类及内酯;石油醚提取液中含有甾醇和三萜类.[结论]对沙枣果肉化学成分定性研究可为沙枣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扦插基质、生根剂和处理时间对翼茎白粉藤扦插生根的影响,以翼茎白粉藤为试验材料,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以泥炭土、椰糠和河沙为扦插基质,生根剂0、IBA和IAA,浸泡时间0、30和60 min为参试因素,研究翼茎白粉藤扦插生根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翼茎白粉藤最佳组合是A3B2C2,即基质为河沙,生根剂为IBA,浸泡时间为30 min。研究结果为翼茎白粉藤无性繁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采用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及纯化水、石油醚及95%乙醇三种提取方法,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对大叶胡颓子根、茎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胡颓子根、茎中均含有三萜类(或甾体)、糖及苷类、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皂苷、甾体和强心苷等化学成分;根中无法确定是否存在黄酮,而茎的黄酮反应明显;根中未检测到葸醌、香豆素与萜类内酯,而茎的反应比较明显。说明大叶胡颓子根与茎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但在成分类型及含量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通过试管反应、显色反应及纸反应分别对把天门的水提取液、95%乙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进行研究,对其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确定。以芦丁为对照品、三氯化铝为显色剂,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把天门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把天门含有黄酮、糖、多糖、苷类、有机酸、酚类、鞣质、蒽醌等成分。芦丁在0.004~0.040 mg/mL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回归方程为Y=35.142 2X+0.040 645 3,平均回收率为95.29%,RSD为0.65%,10批把天门药材的总黄酮含量在31.84~75.85 mg/g。初步确定了把天门的化学成分类型,建立的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为把天门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燕琴  刘建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684-13686
[目的]初步测定大叶胡颓子茎的化学成分类型及其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石油醚、浓度95%乙醇和水对大叶胡颓子茎进行提取,根据系统反应的现象初步判断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并探究浓度95%乙醇和水的提取物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及对亚硝酸钠的清除作用。[结果]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含有甾体、三萜类、挥发油;浓度95%乙醇提取物中含有甾体、强心苷、有机酸、蒽醌、黄酮体、酚类、香豆素和萜类内酯化合物;水提取物中含蛋白质、氨基酸、肽类、糖及其苷类、皂苷、酚类和有机酸。茎的水提取物和浓度95%乙醇提取物都能抑制亚硝化反应。[结论]大叶胡颓子茎中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有望成为防癌新资源。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对大叶胡颓子叶、茎的纯化水、石油醚及95%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胡颓子叶、茎中均含有甾体或三萜类、酚类、鞣质、香豆素与萜类内酯、强心苷、有机酸、糖及其苷类、皂苷、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叶中未检测到黄酮、蒽醌而茎的反应明显,茎中未检测到生物碱而叶的反应较明显。说明大叶胡颓子叶与茎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但在成分类型及其含量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丁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及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茎,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含有香豆素类、绿原酸衍生物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以丁公藤为主药,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中成药,如丁公藤药酒、丁公藤滴丸、复方丁公藤胶囊、丁公藤注射液、丁公藤滴眼液等,它们在抗风湿、镇痛、降低眼压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对丁公藤的植物基原、化学成分、药理药效、药品开发与临床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丁公藤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金杯藤叶的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及化学成分定性分析。[方法]用浓度85%乙醇作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提取获得总提物,随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用纸片扩散法和微孔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总提物及各萃取相对7种常见致病茵的抑茵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用系统预试法初步测定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金杯藤叶总提物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抗茵作用,而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茵、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茵、大肠埃希氏茵等无抗茵作用;其中石油醚相和水相对3种革兰氏阳性茵有抗菌活性。金杯藤叶可能含有糖类、多糖及苷类、皂苷、有机酸、生物碱、黄酮、甾体及三萜类和强心苷类等成分。[结论]金杯藤叶的总提物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革兰氏阳性菌有特异性抗菌活性,且有效成分存在于石油醚相和水相。  相似文献   

10.
丁建海  张俊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09+6219-6209,6219
[目的]分析扁蓄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层析法对扁蓄全草进行化学成分预试.[结果]扁蓄全草中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蒽醌及其苷类等酚性成分,以及甾体、萜类、挥发油、油脂类等脂溶性成分.[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进行该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鹿茸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经数据库检索,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章,从鹿茸的化学成分及功效成分提取两方面进行综述.鹿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氨基酸类、蛋白质类、脂类、糖类、甾类、性激素、无机成分等.鹿茸功效成分的提取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传统的溶剂粗提,发展为超临界萃取、分子筛纯化等技术.鹿茸的化学成分与鹿茸药理活性有密切关系,化学成分有效地提取为进一步研究鹿茸的生物学活性及其有效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黑大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的方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方法,对黑大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测定了黑大豆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黑大豆含5种脂肪酸和16种氨基酸。黑大豆富含亚油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提取斑点叉尾鮰内脏鱼油,然后加酸使其甲酯化,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鱼油中的脂肪酸。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内脏纯油脂中鱼油达到99%。从鱼油中共鉴定出23种成分,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烷烃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8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9.12%,以C18:2(16.54%)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3.72%,以C18:1(48.52%)为主。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21%,主要有C16:0(14.46%)和C18:0(4.17%),多是低于C18以上的中长链脂肪酸。因此斑点叉尾鮰油脂可作功能性脂肪酸的重要膳食来源。该研究为探讨斑点叉尾鮰纯油脂成分构成,综合利用和开发斑点叉尾鮰鱼提供理论基础和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苦槛蓝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苦槛蓝Myoporum bomiodes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GC分离出56个组分,按MS谱图初步确认了其中的4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89.98%.鉴定的化合物中,44.71%为倍半萜类,其他为单萜类、脂肪酸、醇类、酮类、醛类及醚类等.  相似文献   

15.
白鲜皮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武子敬  冉靓  沈笑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693-14694
[目的]对白鲜皮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白鲜皮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挥发油中含有60个化合物,鉴定出51个。[结论]挥发油中棒酮含量最多,其次是榄香醇和有机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罗非鱼下脚料油化学成分。[方法]用气相色谱法(GC)对成分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鉴定出22中脂肪酸成分,主要成分为油酸(22.1%)、二十四碳一烯酸(20.8%)、棕榈酸(14.2%)和二十二碳一烯酸(10.1%)。[结论]单不饱和脂肪酸是罗非鱼下脚料油的主要成分,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罗非鱼可再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含采肉和果皮)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以挖掘山黄皮桂研15号的利用价值,为山黄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山黄皮果实和叶片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山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NIST标准质谱图库分别鉴定各化学组分;经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山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萜烯类28种、醇类4种、醛类6种、酮类2种、酯类4种、碳氢化合物类6种、醚类5种.从山黄皮果肉、果皮及叶片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0、31和34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76.97%、95.11%和83.85%.山黄皮果肉、果皮及叶片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分别为单萜类化合物β-蒎烯、月桂烯和萜品油烯.因此,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以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为主.[结论]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有独特的挥发油成分.综合成本因素,山黄皮桂研15号叶片挥发油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8.
GC-MS分析长柱金花茶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GC-MS分析长柱金花茶脂溶性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层析柱法分离纯化长柱金花茶石油醚部位,提取其脂溶性成分,并对其进行甲酯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出长柱金花茶石油醚部位中的25种脂溶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类,占总量的39.53%,其中亚麻酸(11.16%)、棕榈酸(9.16%)、β-香树精(6.63%)、亚油酸(5.46%)含量最高.[结论]为开发利用金花茶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枣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从枣中检测到近200种化学成分,包括37种生物碱类、12种皂苷类、8种黄酮类、32种有机酸类、2种神经酰胺类、18种氨基酸、36种微量元素及大量的糖类、维生素类、甾醇类、核苷类等物质。综述了近30年国内外研究枣化学成分及功能作用的情况进,旨在为枣的有效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板栗品质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张袖丽  胡颖蕙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330-331,334
分析了安徽省板栗主栽品种“大红袍”和“粘底板”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营养品质作了评价。结果表明板栗的化学营养成分以淀粉为主,其次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C,以及较为丰富的P、K、Ca、Mg、Zn、Fe、B等营养元素。板栗的蛋白质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较高,8种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均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推荐标准。大红袍的品质适合作菜栗,而粘底板宜作炒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