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宜的留茬高度对羊草割草地的牧草生长与牧草营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刈割时期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经济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本实验设置3个刈割时间,4个留茬高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时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ADF和NDF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留茬高度2 cm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 cm(P<0.05),但与留茬高度5 cm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不同留茬高度下群落粗蛋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刈割对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和合理的留茬高度,以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利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2个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中,刈割时间设3个水平,留茬高度设4个水平。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群落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8月1日刈割(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和羊草cP含量逐渐下降,群落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且8月1日刈割与9月1日刈割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8月15日刈割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ADF和NDF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群落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羊草根茎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留茬高度2cm处理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cm处理(P〈0.05).与留茬高度5cm间无显著差异(P〉0.05),留茬高度2cm、5cm和8cm处理间的群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cm为宜。  相似文献   

3.
不同刈割处理对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对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间,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鲜、干草产量均以刈割2次为最高,分别达到95.05和20.46 t/hm2;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的鲜、干草产量,以留茬8 cm处理最高,分别达105.11和37.64 t/hm2,高于或低于8 cm留茬高度处理的茎叶比和产草量均与其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和7种不同的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处理75天/次与30天/次、45天/次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72.07g,鲜草产量341666.7kg/hm2.a;不同刈割高度最佳处理为150cm,与30cm、60cm、90cm、120cm、180cm、210cm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80.0g,鲜草产量332486.7kg/hm2.a。  相似文献   

5.
孙宇  张峰  郑佳华  赵天启  赵萌莉  张彬 《草地学报》2021,29(8):1859-1864
刈割作为草地有效管理手段之一,对生态系统功能与多样性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围封草地作为对照,探讨了不同刈割留茬高度(留茬8 cm、留茬5 cm和留茬2 cm)对群落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围封草地相比,留茬8 cm对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留茬5 cm和2 cm处理显著降低了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多年生禾草和大针茅生物量在留茬2 cm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留茬8 cm和5 cm处理显著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P<0.05)。相关结果表明合理的留茬高度对草原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积极影响,本试验对指导当地生产实际、提高草地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饱和D -最优设计方法 ,研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刈割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播种密度、刈割留茬高度试验的各项参数 ,建立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对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函数模型 ,同时确定了多年生人工刈割最佳刈割高度和最佳播种密度分别为 4.5cm~ 8cm、363株丛 /m2 ~ 1 330株丛 /m2 。  相似文献   

7.
李源  赵海明  谢楠  刘贵波  谢俊雪 《草地学报》2012,20(6):1093-1098
为揭示不同种植密度和留茬高度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生产性能间的差异性,以国审冀草1、2号高丹草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08-2010年在海河低平原农区连续3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留茬高度对冀草1、2号高丹草株高、茎叶比、群体密度、鲜干比以及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7.5~37.5万株·hm-2)处理下,冀草1、2号高丹草的株高、茎叶比及总草产量无显著差异,而鲜干比和群体密度在相同茬次不同处理间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抽穗期刈割、株高1.5 m左右刈割)的留茬高度(5,10,15,20和25 cm)处理表明,抽穗期刈割时不同留茬高度下冀草1、2号高丹草各性状值间无显著性变化;而株高在1.5 m左右刈割时留茬高度为20 cm处理下冀草1、2号高丹草总鲜、干草产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5 cm的处理(P<0.05)。综合分析得出,海河低平原农区,抽穗期刈割时,冀草1、2号高丹草的种植密度在7.5~37.5万株·hm-2均可,且不同留茬高度对2茬草的生产性能无显著性影响,而株高1.5 m左右刈割时,最佳留茬度应为20 cm。  相似文献   

8.
刈割高度对冬小麦再生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刈割留茬高度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光合产物累积及分配的影响,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冬小麦陇育4号(LY)和运旱2号(YH)于分蘖期进行刈割处理,刈割留茬高度为6cm(R_6)和3cm(R_3),以不刈割为对照(CK)。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影响冬小麦株高增长,刈割后花期植株叶面积指数与CK无差异。在R_6和R_3处理下,LY的地上部生物量较CK分别下降了23%和3%,根生物量分别下降了12%和13%(P0.05),YH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2%和15%(P0.05)、根系生物量分别下降了6%和0.1%(P0.05)。刈割干扰使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在全株中占比下降,茎干重在地上生物量占比下降,而叶干重占比上升。留茬6cm下,冬小麦花期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与对照无差异,而留茬3cm下光合产物向地上部转移比例增加,意味着适度干扰可通过源库协调,释放生长冗余,维护籽粒形成。  相似文献   

9.
于2015~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大针茅草原进行野外刈割并取样,设置轻度刈割(LM,留茬8cm)、中度刈割(MM,留茬5cm)及重度刈割(HM,留茬2cm)3个留茬高度,以围封(CK)为对照,通过对各处理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测定及根冠比的计算,探讨不同留茬高度对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降低、强度增大,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与CK相比,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对刈割响应迅速,而地下生物量则降低不显著,响应迟缓,有所滞后。与CK相比,轻度刈割下,地上生物量有所降低,但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有所增加;中度及重度刈割下,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有所降低。其次,随着刈割强度增大,群落根冠比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和7种不同的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处理75天/次与30天/次、45天/次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72.07 g,鲜草产量341666.7 kg/hm2.a;不同刈割高度最佳处理为150 cm,与30 cm、60 cm、90 cm、120 cm、180 cm、210 cm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80.0 g,鲜草产量332 486.7 kg/m2.a.  相似文献   

11.
刈割对缘毛雀麦3个品系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 3个品系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通过不同留茬高度(0~2、2~4、4~6 cm)的刈割处理,对其再生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留茬高度与牧草再生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 1,P<0.05),其中9708品系留茬4~6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快,9714品系留茬0~2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慢;在同样刈割处理条件下,9708品系和9714品系再生分蘖数无差异(P>0.05),9701品系在第2次刈割留茬4~6 cm时,再生分蘖数显著(P<0.05)高于其他2个品系;随留茬高度的增加,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总干草产量递增,而9714品系的总干草产量却呈递减趋势。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适宜留茬高度为4~6 cm,9714品系适宜留茬高度是0~2 cm。  相似文献   

12.
尹俊  蒋龙 《草原与草坪》2009,(4):12-15,19
通过对东川银合欢与热研1号银合欢的生育期、植物学特征、种子的性质、生长性状及再生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东川银合欢在云南年降水量1 000 mm的嵩明地区表现出了较好的生产性能,热研1号银合欢返青比东川银合欢晚7 d,根长、茎粗、叶片大小、单株花数及单株果荚数、果荚大小两品种均差异显著(P<0.05),且东川银合欢优于热研1号。株高、分枝数也差异显著(P<0.05),在各生育期鲜、干草产量大于热研1号。刈割留茬高度50 cm时牧草再生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哈尔滨市几种一年生牧草不同刈割高度下,再生性能及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时留茬高度不同,对牧草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晚熟籽粒苋留茬50 cm,刈割时期为抽穗初期,刈割次数可达到3次,总产量可达到54 500 kg/hm^2;晚熟苦荬菜株高达到60-100 cm,留茬20 cm,产量达到43 950kg/hm^2;菊苣株高50-60 cm,留茬5 cm,产量达到50 700 kg/hm^2;高丹草留茬20 cm,产量达到96 300kg/hm^2。  相似文献   

14.
研究留茬高度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禾草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有助于高寒地区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放牧管理。该试验以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禾草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留茬高度(轻度:留茬10 cm,中度:留茬5 cm,重度:留茬2 cm),研究刈割对草产量和牧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留茬高度的降低,禾草株高、再生高、地上生物量呈显著降低趋势(P <0.05),但对照组和轻度刈割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粗蛋白质、粗灰分、Ca、P等营养成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增加(P <0.05),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营养成分显著降低(P <0.05);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营养成分产量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与营养品质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显著(P <0.05)。可见,在青海省祁连山区种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适宜轻度刈割或轻度放牧,中度和重度刈割不利于植株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5.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在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通过设置3个留茬高度与不刈割对照处理,3次重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的高度、盖度、密度、分枝数、每枝叶片数及地上生物量等种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在4种处理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且都在留茬5 cm处理时达到最大;大针茅种群的地上生物量与植株的高度和分枝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3605、P<0.0001;r2=0.6325、P<0.0001);大针茅种群的密度与盖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5445、P<0.0001),与每枝的叶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3801、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明晰不同留茬高度对油莎豆氮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揭示氮代谢与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适宜刈割高度。本研究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比较6个不同留茬高度:留茬50 cm(R50)、留茬40 cm(R40)、留茬30 cm(R30)、留茬20 cm(R20)、留茬10 cm(R10)和未刈割(CK)下油莎豆株高、叶绿素含量以及氮代谢相关指标和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重度刈割(R10和R20)对植物的物质积累等有抑制作用,中度刈割(R30和R40)则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刈割后R10和R20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受到严重干扰,但R40处理(7,14和21 d)则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R30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7,14,21和28 d)、谷氨酸合成酶活性(5个时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7,21和28 d)均高于其他处理;R40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21和28 d)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1和14 d)均高于其他处理。适宜的刈割高度不仅能利于地上部分再生,通过“源-库”关系的调节,同时还会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R30和R40处理的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2366.09和11506.62 kg·hm-2,R40处理的千粒重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597.53 g和27.85%,R30处理的总粒数、单穴粒数、粗蛋白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99 万粒·hm-2、169粒·穴-1、8.01%和18.78%,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刈割后5个时期油莎豆叶片中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与油莎豆地下块茎产量、块茎中粗蛋白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刈割R30和R40处理较其他处理可以促进油莎豆叶片氮代谢,有利于地下块茎产量和品质改善,故留茬30~40 cm为相对适宜的留茬高度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刈割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生产力及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刈割为对照(CK),以不同留茬高度8 cm (R8),5 cm (R5),2 cm (R2)为处理,于2014—2019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产量及刈割生产力衰减指数(Mowing reducing productivity index,MRPI)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与CK相比,R5和R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016年,R2的群落产量显著高于R5(P<0.05);随着留茬高度逐渐降低,禾草相对地上生物量及相对产量呈增加趋势,而非禾草呈降低趋势。然而,R2的群落MRPI显著低于R8(P<0.05),主要由非禾草的MRPI降低造成,此外,R2的禾草和非禾草MRPI的变异系数高于R5和R8。综上所述,在草地刈割利用过程中,植物群落刈割留茬高度为8 cm时较适宜,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20.
于2014~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典型草原,以长期留茬5cm刈割为对照(CK),设置提高留茬高度(留茬8cm)、降低留茬高度(留茬2cm)及围封(不刈割)等处理,进行草地群落、功能群及优势种产量、群落活力、组织力及恢复力等健康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及围封对大针茅草地产量及群落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8cm或留茬2cm对群落和多年生禾草产量无显著影响;留茬8cm显著提高建群种大针茅产量(P0.05),留茬2cm显著提高杂类草产量(P0.05)。与留茬5cm相比,留茬8cm和围封处理提高优质牧草地上生物量、群落活力、恢复力和草地健康程度,但围封处理群落组织力较低。故从草地健康状况和草地实际利用考虑,留茬高度8cm左右既可在现有基础上保证草地产量也有利于草地群落健康及长期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