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项目,对社会生产生活均有着重要影响,其施工建设过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基于水利工程建设环境的特殊性,很多情况下施工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为贯彻落实生态理念,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调整施工方案和方法,以不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满足工程实用要求为根本,完成各部分内容的设计,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2.
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直接生态破坏和间接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通过自然和人工对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可改变水流运动规律,形成新的绿地,让生物有栖息之所,从而构建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对推进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环境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区域响应的机制与原理、分析与识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建的燕山水库工程为例,在分析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评价该水利工程的影响范围、程度等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可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化评价该评价方法可以克服以往水土保持生态影响评价中单因素评价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常规岩土体变化监测方法的局限性造成采用它们来实施大型库区及周边地表形变的持续监测非常困难.为了解决大型水电站库区岩土体的高效实时变化监测这一关键问题,选取乌东德水电站库区为研究区域,根据岩土体变化类型,分别采用D-InSAR技术和假彩色合成技术对库区进行监测,提取出变动区域.最后通过2种方法的监测结果与地面验证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变化地点和岩土变动类型与分析结果相一致,达到了发现变化、监视趋势的遥感监测目的.证明了D-InSAR技术和假彩色合成技术相结合用于监测广域岩土体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排土场是一种松散的岩土混合物堆积体,存在着严重的岩土侵蚀,它的安全与稳定涉及矿山的生产安全及其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以平朔矿区1986~2004年的水土保持实践为基础,对岩土侵蚀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岩土侵蚀的内涵为:一是侵蚀的对象是岩土非均匀混合物,也就是说,地表组成物的微变化比较复杂;二是侵蚀的方式、程度与原地貌有明显的不同。岩土侵蚀的形成条件与原地貌侵蚀形成的不同之处主要为:①地面形态及地层层序;②地表物质组成及其理化性状;③再塑地貌的时空变化。岩土侵蚀形式与特征在继承原地貌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特征,对它的进一步探讨是今后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在人为扰动和自然营力综合作用下,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其环境遭受加速破坏和损失的过程,由于施工活动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地表的扰动非常强烈,水土流失强度急剧增加。水利工程通常建设在江河湖海区域,施工过程涉及对原地形地貌的改变及大量土石方的开挖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同时重视水土资源管理和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从而达到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目的。从当代水利发展的生态保护要求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特点出发,总结分析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土保持策略,旨在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项工程建设的大规模高速发展,弃渣场岩土侵蚀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资料,针对弃渣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作了分析,总结了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岩土侵蚀的内涵,同时对国内外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较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干旱区其表现更为突出.科学的分析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可为区域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Landsat遥感影像和水文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开都河流域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径流量与生物量变化趋势,进一步讨论水利工程建设对开都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其中耕地面积直线增加;2)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水利工程可以调节开都河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适应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3)水利工程运行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生物量逐渐增加,裸地面积逐渐减少,说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利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工程在兴建过程中,难免对区域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水利工程项目按其平面布置情况可分为点状工程和线状工程,不同类型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也不尽相同。编制和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应根据水利工程投资大、占地面积大、弃土弃渣多、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分类设计、分区治理。但目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普遍存在后续设计不完善、工程措施防治标准偏低、移民安置区防治措施过于简单等问题,为此提出取料场、弃渣场、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伴行道路的防治是水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移民安置区的水土流失防治不能忽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对周边的扰动破坏是预防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从生态学观点出发,采用绿化美化措施能提高水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环天山地带是新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干旱缺水依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下,水利工程落后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在对环天山地带水资源状况以及开发利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以巢湖“两河两站”工程为例 ,探讨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巢湖“两河两站”工程的位置、特点和区域环境条件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及其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 ,利用现场调查、类比分析、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子 ;最后以主要影响因子为因素集进行模糊聚类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内部结构复杂、参与方众多的复杂开放系统,受制于时间、资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该文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三层结构体系,并通过Monte Carlo模拟,对某一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的主要存在于坝体变形、坝体渗漏和坝基的渗漏、渗透物。对于主要用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水利工程,应加强坝体防漏和变形等加固措施,以降低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13.
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实施对局地降水影响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运行期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8a来有关监测数据,结合区域内气象资料,分析了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实施所引起局地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水库大量蓄水和大规模林草、梯田等坡面措施及相当数量沟道坝库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下垫面状况.而且较多地截留雨水和拦蓄地表径流.增多了内源水汽,加快了区域水分循环.从而改变了当地小气候特性,并对局地降水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华端  张品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245-247,250
渠道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蓄水、灌溉,利用水力发电,或排除洪涝积水,都需要通过渠道才能发挥效益。云南省威信县鳞凤乡黄水河水库的分干渠以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防洪、发电等功能。以水力学原理和相关设计规范为依据,对鳞凤乡分干渠进行设计,通过指标计算,在经济理论上是合理的,工程设计灌溉面积800hm^2,可使水利化程度由8.8%提高到30.5%,使GDP每年增长10%。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是清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建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又与水土的合理保持关系密切,克服水土失衡是颐和园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易旱多灾,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矿山开采过度,水土流水严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化学品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植被覆盖以及土壤条件等方面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进行了探讨。针对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从遵守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改良土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矿山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改善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符合生态工法之林道植生工程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工法"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应用概念,是将生物学及地域生态学的知识活用于构造物的建设或保全上的技术。生态工法主要是利用水、土石、植物等自然性素材为基础,建造能达成自然保全或改善景观机能的构造物,其功能有助于复原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同时对地域景观的改善也有帮助。植生工程(Vegetation engineering)以植生被覆为主要目的,辅以工程方法,用以防止地表冲蚀、浅层崩坍、涵养水源、减少洪害、美化景观。此种方法之优点不仅美化景观,并兼具安全上的考量。例如,植物可吸收水分,降低坡体内的孔隙水压;其根系且  相似文献   

18.
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研究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盐渍化的效果,以天津市为例,结合ArcGIS9.3与试验分析方法,分析说明农田水利建设对土壤盐渍化改良的作用。结果表明,1982-2008年,盐渍土面积由49.40×104hm2,降低到32.42×104hm2,18.76%的盐渍土完全脱盐化,其他土壤盐化程度也大大降低;2006-2010年,来自于盐渍土的新增耕地面积减少了2.54×104hm2,但有1.11×104hm2的沟渠转换成耕地;0~60 cm内的滨海盐渍土剖面中,排水体系完善的耕地,69.81%以上在轻度盐化以下,而排水体系较差的荒地,40%以上为盐土,仅14.85%在轻度盐化以下。1982-2005年,易形成盐渍化的土壤面积由65.55×104hm2,减少到49.60×104hm2,减少区域与盐渍化降低区的分布区域一致。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是通过改良盐渍土的形成环境,从而达到治理盐渍化的效果。对于沟渠分布过密的脱盐化地区,可将部分废弃沟渠纳入宜耕后备资源中,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农田集中连片,进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对当前工程管理中组织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工程要素分离化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各个要素相分离形成不同的实体,直接进行管理,在工程建设时根据项目需要再把各工程要素灵活组合,来寻求工程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