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阔叶红松林中甲虫的时间动态,为阔叶红松林中甲虫保护与利用以及评价甲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3年,在甲虫成虫整个活跃期,利用飞翔拦截诱捕器并配合诱剂在阔叶红松林4个样地中采集甲虫标本,每个样地分别布设6条样带。【结果】共采集甲虫7 776头,隶属于33科239种,其中以叩甲科、隐翅虫科、露尾甲科和天牛科物种和个体数量较多,不同采集时间优势类群各不相同,叩甲科是7个采集时间的优势类群,隐翅虫科是5月下旬和8月下旬的优势类群,露尾甲科是5月下旬和6月上旬的优势类群,天牛科是7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优势类群。叩甲科、隐翅虫科和露尾甲科个体数在5月下旬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天牛科在7月上旬数量最多。时间变化对甲虫多样性各指数存在显著影响,甲虫个体数高峰期在5月下旬,且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的高峰在7月上旬;均匀度指数的高峰在7月下旬。物种数与丰富度指数、物种数与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物种数的增加能够使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升高。【结论】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内的温度和林分因子等也会随之改变,各类群甲虫的习性差异较大,使得甲虫个体数的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甲虫羽化高峰的结束,甲虫的个体数量又迅速下降。随着林内温度升高和植被变得丰富,使得7月上旬甲虫的个体数又出现1个小高峰期。相对于其他类群,叩甲科与6月、隐翅虫科和露尾甲科与5月下旬、天牛科与7月和8月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相关性。应用飞翔拦截诱捕器比传统采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飞翔甲虫的采集效率,这不仅丰富了甲虫研究的采集方法,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甲虫多样性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6年5~8月对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甲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828头标本,经鉴定隶属于40科194属271种。在物种数量方面,叶甲科种数最多,共35种(12.92%),其次为步甲科共31种(11.44%)和天牛科共23种(8.49%);在物种个体数量上,瓢虫科个数最多,共376个(20.57%),其次为叶甲科共365个(19.97%)和步甲科共150个(8.21%)。全年优势种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采用ɑ-多样性测度方法对不同月份和海拔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月份的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7月8月6月5月,且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保持一致,表明该地区甲虫生态群落较稳定;1000~1500m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由于种类较少,不同海拔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走势表现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听毛是蜘蛛感受空气震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数量和分布在不同类群中相对稳定,其形态特征可作为一些类群的分类指标。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管巢蛛科、狼蛛科、猫蛛科、跳蛛科和拟平腹蛛科共5科15种游猎型蜘蛛的听毛、听毛窝进行了观察和拍照,对听毛的形态、分布和数量以及听毛窝的形态等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5科蜘蛛听毛在体视显微镜下形态多为丝状,纤细柔软,基部与体表几乎垂直着生;电镜下听毛及听毛窝形态可见明显差异;5科蜘蛛腿节均无听毛分布;听毛数量在各科间及种间均存在差异,狼蛛科和跳蛛科种间差异较小,管巢蛛科胫节种间差异较大,猫蛛科跗节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了4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内乔木空间结构(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和大小比数)和灌木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n指数、Glea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差异,建立了乔木空间结构与灌木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乔木空间结构和灌木多样性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在不同密度的样地中,株数密度为2 300~2 800株/hm~2的样地空间结构最佳;2)灌木多样性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灌木多样性在不同密度中排序为低密度>较低密度>较高密度>高密度;3)不同密度的林分中,乔木空间结构对灌木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其中株数密度为2300~2800株/hm~2的林分中,灌木多样性与乔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该密度下可以通过调整乔木层的结构而改变灌木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藏东南德姆拉山西坡及波密河谷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研究了藏东南德姆拉山西坡及波密河谷11块样地的蚂蚁群落。采获蚁科昆虫3亚科10属27种,多数物种为稀有种。调查数据显示,样地的物种数目0~11种(平均5.9种),个体密度0~1 706.2头·m-2(平均270.7头·m-2),多样性指数0.346 1~1.207 3(平均值0.795 3),均匀度0.215 0~0.770 3(平均值0.474 6),优势度指数0.383 5~0.811 9(平均值0.578 4)。在垂直带上,个体密度随海拔升高大体呈现降低趋势,山体中部物种数目低于山体下部和上部。各样地蚂蚁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没有呈现规律性变化,但均匀度与优势度成负相关关系。蚂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受到海拔高度、地貌条件和植被状况的影响。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样地蚂蚁群落间差异显著,说明藏东南德姆拉山生态系统中生境存在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于2015年5月至9月在河北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选取多个样地,采用灯光诱集的方法对其蛾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经鉴定共计21科255属364种;其中夜蛾科物种多样性最高,为135种,占总物种数的37.09%;20种以上的科6个(占总种数80.22%),10种及以上的科9个(占90.12%),5种以上的科12个(占95.88%),其余9科共有15种,占4.12%。表明该森林公园的蛾类物种多样性总体较高。采用ɑ-多样性测度方法分别对该森林公园蛾类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进行了分析,发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7月份达到最高,分别为250和11.6215,9月份均匀度指数最高,达到2.1816,日土苔蛾为全年中的优势种。初步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蛾类群落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该森林公园的整体生态结构较稳定,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2年10月和2017年7月两次林分空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调查数据,研究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模式下的森林蓄积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2012年相比,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蓄积量明显提高,3块样地蓄积量分别增加5.96、10.63、13.2 m3/hm2,平均增幅达6.64%;物种组成基本稳定,增加3科5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以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旨在为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该石漠化地区植物调查记录共39科68属77种,其中灌木植物有28科40属47种,草本植物14科28属30种,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蔷薇科、壳斗科、菊科和禾本科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2)在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是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石漠化等级程度下降呈现上升趋势,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3)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物相似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相似性分别为21.28%和33.33%,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单独植物分别为8.51%~34.84%和6.67%~26.67%,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石漠化样地之间的相似性分别在6.38%~12.77%和3.33%~6.67%之间。说明3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生活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长期不加治理的情况下湘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灌木化会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数量与生物量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香农 -维纳信息多样性指数的定义 ,提出了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 ,并以此分析了枣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枣园节肢动物各类群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比数量多样性指数变化更为敏感 ,更能反映枣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作者认为 ,利用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将乐林场栲类次生林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福建将乐林场的栲类次生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研究栲类次生林的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为以后的栲类次生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用物种丰富度、香农威娜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作为多样性测度指标分析各样地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根据各样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样地类型。(1)物种组成丰富,乔木层树种76种,灌木层树种77种,草本物种22种。(2)各样地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差异都比较大;而各样地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差异不是很大,物种分布相对比较均匀;(3)香浓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的数值大小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度指数的大小排序则相反。(4)经分析可将栲树次生林可以划分成三个类型,其中类型Ⅰ包括样地1、2和样地11;类型Ⅱ包括样地5、6、10、12、13和样地14;类型Ⅲ包括样地9、17和样地18。香浓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的数值大小排序为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优势度指数数值排序则相反。该区栲类次生林物种组成丰富,各样地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而相同类型的样地具有相似的物种多样性,说明其干扰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1.
林平  李国锋 《林业调查规划》2013,38(1):45-49,65
2012年7~8月,分别对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曼旦村、补蚌村、勐仑镇、勐捧农场4个地点的木棉腐木进行昆虫种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抽样调查研究,共采集昆虫标本875只,经鉴定隶属7目23科39种。物种数以隐翅虫科最多,蚁科次之,弯翅蠊科、蜚蠊科、球螋科、丝尾螋科、驼螽科、猎蝽科、葬甲科、阎甲科、叩甲科、大蕈甲科、拟步甲科、锹甲科、长角象科、锥象科、小蠹科、鼻白蚁科最少。个体数量以鼻白蚁科最多,其次为隐翅虫科,猎蝽科最少。各采集点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排序为:勐仑镇>勐捧农场>曼旦村>补蚌村。  相似文献   

12.
Realized genetic gains brought by the first-generation tree improvement of Acacia mangium were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1-year growth performance of growth (height, dbh) and form (stem straightness, multi-stem) traits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three second-generation orchards: groups B, C, and D. Each orchard was composed of improved families derived from open-pollinated seed of plus trees selected from the first-generation seed orchards and newly added unimproved families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geographic region. The number of improved families and that of the unimproved in each orchard were 31 and 23 for group B, 28 and 39 for group C, and 24 and 30 for group D. Gains were calculated as percentage increase of improved families over unimproved ones. Improved famili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unimproved ones in 11 out of 12 comparison cases: four traits each in the three orchards. Averages of the realized genetic gain across the three seedling seed orchards were 3.1%, 5.2%, 4.3%, and 0.5% for height, dbh, stem straightness, and multi-stem, respectively. Except for multi-stem, the performances of improved famili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unimproved families in all the three orchards for dbh and in two out of three orchards for height and stem straightness.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省八一林场试验点,对来自全国11个种子园组的110个杉木优良家系的苗高生长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园组间,7月初以前存在显著差异,以后差异不显著;家系间从6月1日起始终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比较,91.82%的家系优于对照,经LSD法检验,有39.02%和26.33%的家系分别达较显著和显著水平;9.09%达极显著水平;1年生苗高生长在生长的前期与后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10月中下旬起,秩次相关系数高且趋于稳定,达0.862~0.912.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措施对灰枣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灰枣生长期内不同施肥处理措施对枣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情况,于2014年3月采用不施肥、常规施肥和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肥共3大类9种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并于同年7~10月在灰枣不同生长期测定了各处理区域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这4种养分的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灰枣不同成熟期土壤各养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成熟期土壤各养分含量间均有差异,施用生物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各养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枣园与大气之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特征,运用涡度相关系统、小型自动气象站及HemiView冠层分析系统分别对2017年阿克苏市郊区灰枣园CO2通量、气象因子及叶面积指数进行观测,研究了枣园NEE变化特征、NEE和叶面积指数及气象因子之间的日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NEE日动态为“U”形曲线。白天NEE为负值,表现为碳吸收,夜间NEE为正值,表现为碳排放。枣园各生育期的晴天与阴天NEE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枣园各生育期按照NEE及阶段NEE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果实发育期、果实成熟期、花期、萌芽期。枣园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气象因子按照与枣园NEE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叶面积指数、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果实发育期碳交换速率和NEE最大,因此在枣树果实发育期应保证水分和无机盐的供应,对枣园NEE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千家洞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不同海拔、不同林分状况下灌丛蜘蛛群落调查,并应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蜘蛛群落结构异质性.结果表明:植物层次好,灌木种类丰富的次生林蜘蛛群落结构优于灌木单调的残次林和人工林;在影响原始次生林蜘蛛群落结构的诸因素中,人为干扰的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方妙辉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3):15-18,27
该文对福建三明大面积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表明:1 a中群落林下层类群丰富度除10月外均比竹冠层类群小,但物种多样性、均匀度除3月外均比竹冠层类群大。采用F isher分类法分别将2类群的时间格局进行最优分割,竹冠层类群可划分为9~10月、11月、12月到次年7月、8月4个阶段;林下层类群可划分为9~11月、12月到次年2月、3月、4~8月4个阶段,各类群各阶段均表现出其物种分布格局及其发展变化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给苹果园管理提供参考,以甘肃省不同地形(川地、半山坡、山顶)条件下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其生育期(4-9月)近地面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温、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从果园0~25cm土层土温的季节性变化来看,随着季节的变化,果园表层(0~25cm)土壤温度逐渐增高,在7月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不同地形果园中,川地果园增温较早,其次是半山坡果园,山顶果园增温较慢,这说明果园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从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来看,川地果园和半山坡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异较大,山顶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异较小,山顶果园0~2、2~5、5~1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与降雨量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果树根系使得土壤剖面水分含量趋向匀质化。  相似文献   

20.
Population trend and time of activity of certain true spiders (Araneida), collected from clover foliage in Egypt A general survey of spider populations in a clover field at Assiut, Egypt, using the insect sweep net, revealed that their populations underwent violent oscillations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However, number of spiders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and reached their peak late in May. The Salticidae, Tetragnathidae, and Thomisidae were the predominant families. They were amounted to 32, 23, 20 per 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mens collected during this study, respectively. The Clubionidae, Linyphiidae, and Lycosidae were collected in fewer numbers than the first three families. Data showed a possible occurrence of seasonal and temporal succession in the activity as well as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studied spider families. Their maximum period of activity centered around Noon especially during January and February. However, this period was shifted to 8: AM and/or 8: PM during April and M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