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苦竹属竹叶挥发油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苦竹、杭州苦竹、川竹、斑苦竹、宜兴苦竹、高舌苦竹、垂枝苦竹、衢县苦竹、丽水苦竹及实心苦竹等10种苦竹属竹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10种竹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9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GC含量最高,其次为酮类、醇类、酯类和酚类化合物。10种竹叶挥发油含相同成分17种,GC含量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苦竹属竹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蒸馏对东紫苏挥发油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东紫苏挥发油中检测出16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0.32%,其中桉树醇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占43.57%。东紫苏挥发油在1.83~8.29 mg/mL浓度范围内,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IC50值为12.25 mg/mL,表明东紫苏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山苍子油提取效率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 GC-MS分析,研究山苍子油成分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内在关联,分析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液液萃取(分别加以超声波与磁化辅助处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以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苍子油,DPPH 法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对山苍子油抗氧化活力的影响,GC-MS分析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并以1,4-二溴苯为内标,采用面积归化法解析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山苍子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液液萃取法的提取效率与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油得率最高,为26.3%,磁化辅助处理抗氧化活性最优,达到31.22 mg·mL -1( IC50),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次之,抗氧化活性为56.95 mg·mL -1( IC50),水蒸气蒸馏法抗氧化活性最弱,为64.95 mg·mL -1( IC50); GC-MS分析检测出122种以上的化合物,包括12种脂肪酸,16种萜烯,18种含氧萜烯以及其他微量化合物包括烯烃、醇、酮类与烷烃等。GC-MS分析结果表明:山苍子干果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月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等)以及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萜烯、氧化萜烯类物质。液液萃取法得到的山苍子油脂肪酸含量(53.51%~66.61%)明显高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17.64%)与水蒸气蒸馏法(8.1%),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萜烯、氧化萜烯类含量分别达到29.37%和17.69%,明显高于液液萃取法(6.49%~9.75%)。【结论】磁化辅助处理有利于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可以提升油的得率;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更有利于萜烯类化合物的获取;联系到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山苍子油富含萜烯化合物却显示较低的抗氧化活性(64.95 mg·mL -1 ),色谱级的柠檬醛抗氧化活性最低(74.33 mg·mL -1),因此推测脂肪酸成分(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是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柠檬叶中提取挥发油中的油相成分,进一步以乙醚为溶剂从蒸馏馏出液中萃取挥发油中的水溶性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表征了二者的化学成分,根据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通过表征和分析比较得到:柠檬叶挥发油油相成分得率为0.33%(以鲜叶计),确定了其中的30种成分,占油相成分总量的96.35%,其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29.91%),其后依次为β-蒎烯(20.37%)、香茅醛(18.52%)、桧烯(5.74%).柠檬叶水溶性成分得率为0.03%(以鲜叶计),确定了其中的30种成分,占水相成分总量的97.94%,其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0.33%)、香茅醛(21.88%)、β-蒎烯(19.83%)、桧烯(6.49%).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樟树叶挥发油最佳的提取方法,采用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蒸馏法、超声波辅助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樟树叶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MAHD挥发油得率为3.1%,略高于SDE的2.8%。4种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共鉴定出79种化学成分,共有成分达到37种,其主要组成成分相近,主要为芳樟醇(64.156%~69.464%)、石竹烯(3.188%~3.814%)、桉叶油醇(2.559%~3.511%)、樟脑(2.015%~4.215%)等。综合分析,SDE成本投入少,简便,耗时短,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植物性挥发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竹叶进行有效利用,提高竹子的附加值,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春、夏、秋、冬4个季节石竹、毛竹、雷竹和高节竹的竹叶挥发油,用GC-MS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含量5%的物质成分进行统计,测得石竹春、夏、秋、冬4个季节含量5%的物质有5、5、3、6种,分别占精油总量的51.261%、61.784%、34.304%、59.580%;毛竹春、夏、秋、冬4个季节含量5%的物质有5、7、7、5种,分别占精油总量的43.753%、61.319%、67.437%、65.114%;雷竹春、夏、秋、冬4个季节含量5%的物质有5、7、5、6种,分别占精油总量的54.668%、64.814%、46.556%、62.312%;高节竹春、夏、秋、冬4个季节含量5%的物质有5、5、5、5种,分别占精油总量的44.480%、63.500%、52.643%、75.366%。含量5%的物质种类主要有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蒎烷、十六酸、亚麻酸、叶绿醇、2,3-二氢苯并呋喃、异植物醇、十二酸等。结果显示:不同竹种、不同季节,竹叶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下垂白千层芳香水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分析和对比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下垂白千层挥发油及其芳香水中的化学组分。下垂白千层油的主要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他成分,含量达94%以上。下垂白千层芳香水和和下垂白千层油的色谱分析结果基本相同,主要化学成分和含量基本一致。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下垂白千层挥发油的下垂白千层芳香水可以采用复馏工艺回收溶于水的组分以提高得率,也可开发一系列新产品。  相似文献   

8.
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萼翅藤枝、叶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萼翅藤枝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2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75.73%,主要成分有十四烷酸、壬醛、己醛、反-桂醛、癸醛等;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7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69.37%,主要成分有反-桂醛、3-己烯-1-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2-己烯醛、6-甲基-3,5-庚二烯-2-酮等。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蜡梅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浙江蜡梅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120min,蒸馏时间240min,NaCl浓度0.5%,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其挥发油得率为1.483%;各因素对其得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蒸馏时间氯化钠浓度=料液比浸泡时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主成分为桉叶油醇(19.26%)、樟脑(11.65%)、喇叭烯氧化物-(I)(9.10%)、芳樟醇(7.74%)、蛇麻烯(7.50%)等。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含量丰富,其成分主要为单萜及其衍生物。  相似文献   

10.
研究闪式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陈皮挥发油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陈皮挥发油成分,并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闪式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闪式预处理120s,液固比15mL/g,闪式预处理2次,水蒸气蒸馏40min。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相比,闪式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陈皮挥发油得率提高了16.31%,主要成分D-柠檬烯的含量比通过水蒸气蒸馏提取所得的多7.36%。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提取陈皮挥发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南靖县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竹类资源丰富,有8属20种3变种5栽培型,其中梅花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v.obtusangula)为福建竹类新分布;主要的竹林类型有毛竹林、麻竹林、绿竹林、石竹林、单竹林,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贵州竹林的分布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贵州竹林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重点剖析楠竹林,金佛山方竹林光箨竹林、箭竹林,方竹林,毛金竹林,慈竹林,麻竹林,黔竹林。爬竹林,水竹林,斑竹林,车筒竹林,巴山木竹林,龙头竹林,箬竹林,赤竹林共17个竹林类型的分布和结构。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月,抽样调查了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缅竹,测量其全高( H )、枝下高( h )、胸径(D)、基径(d)、秆重(G)、分段秆重(g)、节间直径(dj)、节位数(N)和节壁厚(T)等因子,对缅竹进行秆形结构分析,并将缅竹与毛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缅竹的基径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 d)=ln 1.406+0.885 ln (D)(R2=0.880);秆重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G)=ln 86.544+2.797 ln (D)(R2=0.907);壁厚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T=3.487-0.433 ln ( Hx)( R2=0.832);节间直径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dj =8.803-0.004 Hx ( R2=0.745)。这些因子间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其它秆形结构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胸径相同时,缅竹全高、秆重均大于毛竹;从基部到33节时,缅竹节间长明显大于毛竹。表明在竹材的加工利用方面,缅竹与毛竹相比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理种源的麻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漳州与永安开展麻竹地理种源试验,分析地理种源出笋物候期、秆高生长、枝叶生长的变异规律,及高生长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漳州点以中带种源适应能力最强,笋期长,笋量分散,成竹率高.永安点则北带种源笋期长,以飞鸾种源尤为突出.各种源幼竹高生长呈"S"型曲线,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精度较高.种源枝叶生长的变异以北带种源南移种植后,上抽时间提早,生长期延长.影响秆高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旬平均气温>旬最低气温>旬降雨量.中带种源在漳州点受气象因子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孝顺竹开花生物学特性及杂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掘利用孝顺竹在耐寒性和纤维品质方面的优良遗传基因,开展孝顺竹开花生物学特性和杂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孝顺竹花期较长,柱头可授性好,花粉生活力高,非常适宜作为杂交的亲本。孝顺竹×麻竹杂交后,以母本自交苗为对照,筛选出10株表型杂种,4个月龄时10株表型杂种的叶长、叶宽、叶长/宽、地径、发笋数、叶片形状、叶脉数、叶鞘高度、叶鞘繸毛、叶耳、叶舌等性状均介于母本自交子代与父本自交子代之间。AFLP标记分析表明:10株子代引入的父本特异位点占21.97%~28.10%,聚类分析显示10株杂种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分别与父本和母本相聚。多数杂交子代在苗期表现出旺盛的生长势,15个月龄时杂种个体间秆箨刺毛性状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在鄂南赤壁市对优良纸浆竹种粉单竹Bambusa chungii McClure.、花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绿竿花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Striatus’进行了造林、育苗试验以及受冻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个竹种的产材量均高于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且表现出粉单竹>花竹>绿竿花慈竹。粉单竹和花竹2a生竹秆、绿竿花慈竹1a生竹秆成苗数最多,结合911生根粉处理取得的效果更佳。3个竹种均具有抗低温冻害的能力,适应鄂南地区生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麻竹等4个丛生竹种的田间育苗试验和撑绿竹等4种丛生竹种的大田生产观测表明:丛生竹分株留蔸育苗与带蔸埋秆育苗,竹苗产量和苗木地径差异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前者可比后者平均每丛增产苗木28.0%-106.0%,竹苗平均地径大10.0%~54.0%。分株留蔸育苗各竹种预留母竹数量和地径与当年竹苗产量和地径,除大头典竹外,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fiber characteristics, crystalline 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behavior of the five species of bamboo (Phyllostachys edulis cv.Pachyloe, Bambusa tootisk, Arundinaia amabilis, B.vulgaris cv. Vittata, and Dendrocalamus affinis) were studied with IR, X-ray, DSC and chemical analy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enzene-ethanol extractive content of bamboo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ood, the content of lignin and the content of pentosan were 19.1% - 25.3% and 14.9% - ...  相似文献   

19.
利用GeoEye-1卫星遥感影像,根据影像特点,结合实地考察,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对德宏州大型丛生竹资源进行监测,并采用标准地解析木法调查其生物量.结果表明,德宏州大型丛生竹林有小班8 090个,面积为30 000 hm2,其中纯竹林面积1.47万hm2,竹木昆交面积0.75万hm2,四旁竹林面积0.41万hm2,防护竹林面积0.37万hm2.在9种丛生竹种中,龙竹面积最大,为1.1万hm2;麻竹次之,为0.78万hm2;缅甸竹面积第3位,为0.45万hm2.此监测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10种观赏竹秋季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高度和方向3个方面对福州市江滨大道的10种观赏竹在秋季的滞尘效应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大小排序为银丝大眼竹>早园竹>绿槽毛竹>斑竹>唐竹>人面竹>泰竹>鼓节竹>青丝黄竹>黄金间碧竹,其中银丝大眼竹的滞尘量是黄金间碧竹的4.63倍,与竹种叶片大小、分枝方式和栽植形式相符合;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在距离地面150 cm处高于距离地面200 cm处,尤以银丝大眼竹、早园竹、绿槽毛竹和鼓节竹差异极显著,而在同一高度,银丝大眼竹滞尘效应最高,黄金间碧竹效应最低;各个竹种不同方向滞尘量存在差异,与秋季风向、竹种栽植位置和车辆行驶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