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密度及施肥量对芋头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密度及施肥量对芋头栽培两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以处理A3B2最高,产量为2697.46kg/667m~2,其次是A_2B_2,产量为2632.42kg/667m~2,第三是A_1B_2,产量为2614.36kg/667m~2,产量最低的处理为A_1B_3,为2352.57kg/667m~2,经方差分析,施肥量以处理B_2最低,所设密度(A)对芋头产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油菜品种佳油JS-1是以适应机械化种植为目的选育的新品种,高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为是其主要栽培要求。本研究以佳油JS-1为材料,以油菜株高和油菜籽产量作为考察指标,以播期、氮肥施用量、密度为考察因素运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安排试验,对试验结果运用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出高产和适宜机收的最优水平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第3号处理A_1B_3C_3或第7号处理A_2B_3C_4,矮杆栽培的最优组合为第7号处理A_2B_3C_4。综合高产和矮杆的要求,第7号处理A_2B_3C_4,即播期9月29日,氮肥施用量15kg/667m~2,用种量250g/667m~2,可作为佳油JS-1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缓解辽宁省西北地区水资源匮问题,解决水分亏缺对花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花针期和结荚期分别设置3个(55%、65%、70%)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其生长性状、产量、耗水过程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调亏灌溉对花生地上部分生长具有补偿效应;与无亏处理(H_3J_3,土壤含水率为田间含水率的70%;H表示花针期,J表示结荚期)相比,单生育期调亏处理(H_1J_3,H_2J_3)花生耗水量分别减少297.52m~3·hm~(-2)和256.45m~3·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23kg·m~(-3)和0.26kg·m~(-3),产量分别提高148.35kg·hm~(-2)和273.45kg·hm~(-2);不同生育期连续适度调亏处理(H_2J_2)花生耗水量减少497.42m~3·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8kg·m~(-3),增产356.8kg·hm~(-2)。虽然单生育期调亏处理(H_1J_3,H_2J_3)和不同生育期连续适度调亏处理(H_2J_2)均显著降低花生耗水量且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但不同生育期连续适度调亏(H_2J_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44kg·m~(-3))。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花生采用花针期和结荚期连续施加适度调亏的灌溉方式更加适合辽西北地区严峻的节水形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适合干旱地区枣园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南疆红枣产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设置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园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红枣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1)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达到16.55%,比旋耕秸秆覆盖(RS)、免耕秸秆覆盖(NS)、免耕裸地(NB)处理分别高了4.93%、1.97%、7.34%。(2)在枣树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0~100 cm土层剖面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翻耕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6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3)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红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0 500kg/hm~2和21.67 kg/(mm·hm~2),分别比RS、NS、NB处理产量增加了1 650、3 000和3 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4.33、7.94和、8.07 kg/(mm·hm~2)。【结论】翻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在极端干旱地区的枣园实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砧木对‘绿岭’核桃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中宁强、中宁异、北加州黑核桃和核桃作砧木嫁接‘绿岭’核桃的2年生幼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绿岭’核桃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4种砧木‘绿岭’核桃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其最大净光合速率依次为核桃(17.92μmol·m~(-2)·s~(-1))中宁强(14.17μmol·m~(-2)·s~(-1))北加州黑核桃(13.02μmol·m~(-2)·s~(-1))中宁异(12.34μmol·m~(-2)·s~(-1));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最大蒸腾速率依次为中宁异(5.36mmol·m~(-2)·s~(-1))核桃(5.11mmol·m~(-2)·s~(-1))北加州黑核桃(4.90mmol·m~(-2)·s~(-1))中宁强(3.41mmol·m~(-2)·s~(-1));气孔导度最大值依次为中宁强(0.22mol·m~(-2)·s~(-1))中宁异(0.21mol·m~(-2)·s~(-1))北加州黑核桃(0.19mol·m~(-2)·s~(-1))核桃(0.17mol·m~(-2)·s~(-1));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均呈倒抛物线型;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依次为核桃(5.19)中宁强(4.97)北加州黑核桃(3.63)中宁异(3.49)。4种砧木‘绿岭’核桃的Fv/Fm和ΦPSⅡ日变化曲线均呈倒抛物线型;中宁强、中宁异、北加州黑核桃砧木‘绿岭’核桃的Fm和ETR都呈不规则的双谷型,而核桃砧木‘绿岭’核桃呈单谷型。4种砧木‘绿岭’核桃的P_n与T_r、G_s均呈正相关,P_n与C_i、ΦPSⅡ、ETR均呈负相关,相关性因砧木品种不同而达到显著或不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对4种砧木‘绿岭’核桃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66、-1.59、-1.83和2.75,表明在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核桃作为‘绿岭’核桃的砧木优于其他3个品种,是适合‘绿岭’核桃的优良砧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国内外同类试验基础上,针对青年奶山羊发情规律和特点,设计了一个三因子、二水平、八处理的L_8(2~7)正交试验方案.采取“孕激素(A)——PMSG(B)——排卵激素(C)”处理程序.在水平上,孕激素埋植分6d组(A_1)和9d组(A_2);PMSG分低剂量组(15Iu/kg体重,B_1)和高剂量组(20Iu/kg体重,B_2);排卵激素分LRH组(C_1)和HCG组(C_2).八个试验组合,每组有青年母羊10只.以此比较、观察4月份非繁殖季节用不同激素组合和处理方法对青年母羊诱导发情、受胎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诱情方面,A_1B_2C_1组、A_2B_1C_2组和A__2B_2C_1组的发情率为90%,其余各组均达100%;在受胎方面,本试验总受胎率为64.8%,但以A_1B_1C_1组效果最佳,受胎率达100%.通过因子方差分析知,B因子两水平之间以及A因子和B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达显著水准.这说明A_1B_1C_1组是诱导非繁殖季节青年母羊发情、受胎的最佳组合,PMSG是决定母羊诱情、受胎的主要因素,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与孕激素的试先埋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3414"试验设计,探索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紫皮紫肉马铃薯黑金刚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对黑金刚产量的贡献顺序依次是氮﹥磷﹥钾。经回归分析;最高产量氮肥施肥量为纯N 13.07kg·667 m~(-2),磷肥施肥量为纯P_2O_511.25 kg·667m~(-2),钾肥施肥量为纯K_2O 45.00 kg·667m~(-2),最高产量2 101.41 kg·667m~(-2)。最佳经济效益7 895.27元·667m~(-2),最佳经济施用量纯N 13.19 kg·667m~(-2),纯P_2O_511.25 kg·667m~(-2),纯K_2O 44.99 kg·667m~(-2),此时产量2 078.56 kg·667m~(-2)。  相似文献   

8.
小麦、春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津市实验林场进行了小麦、春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传统高产模式下的地面灌溉撒施肥料比较,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增效等方面效果突出。其中冬小麦节水48%,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88 kg·m~(-3),春玉米节水43%,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为5.71 kg·m~(-3);冬小麦氮肥节省25.8%、春玉米氮肥节省28.5%;冬小麦投入成本累计增加79元·(667 m2)-1,春玉米减少1元·(667 m2)-1;冬小麦增产24.3%,春玉米增产18.1%;冬小麦增加效益144.2元·(667 m2)-1,春玉米增加效益200元·(667 m2)-1。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在鄱阳湖植棉区中早熟品种进行晚播替代早熟品种的可能性,于2018年采用裂-裂区设计,在鄱阳湖植棉区分3个时期[4月28日(A_1)、5月10日(A_2)、5月26日(A_3)]和2种密度[6.75万株/hm~2(B_1)、9.00万株/hm~2(B_2)]种植有代表性的中早熟品种赣棉杂1号(C_1)与早熟品种中棉所425(C_2),研究其对产量、产量影响因子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播期2种密度水平下的各处理平均子棉产量为2 513.5~3 072.0 kg/hm~2,其中以A_1B_1C_1和A_1B_2C_1产量相对较高,以A_2B_2C_2产量最低,且A_3播期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播期对纤维品质有显著影响,播期A_3处理的棉纤维品质均优于A_1和A_2处理。综上所述,在鄱阳湖植棉区,中早熟品种适当晚播(5月底之前),只要密度适宜再加上合理的化学调控,可以通过自身的自动调节机制进行生长发育,能够取得和早熟品种相当的产量,且纤维品质较好,可以代替早熟品种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用量钾肥对小麦产量和收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农民合理高效施用钾肥,助推优质小麦高质量绿色发展,本试验在同等施用量的氮肥和磷肥基础上,设置了4个不同水平的施钾处理。结果表明:处理2 (K_2O 2kg·667m~(-2))的小麦产量和收效最高,分别为630. 1kg·667m~(-2)、1380. 22元·667m~(-2),比处理1 (CK)不施用钾肥增产9. 5kg·667m~(-2),增产1. 5%;增收14. 9元·667m~(-2),增收1. 1%。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春青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肥区相比,氮磷钾配施能显著提高春青稞的产量,回归分析表明,春青稞的产量6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存在显著地回归关系,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10.12 kg·667 m~(-2)纯氮,3.24 kg·667 m~(-2)纯P_2O_5,4.47 kg·667 m~(-2)纯K2O。春青稞推荐施肥量为:N 9.94 kg·667 m~(-2)、P_2O_53.07 kg·667 m~(-2)、K_2O 4.33 kg·667 m~(-2)。  相似文献   

12.
以南疆地区枣棉间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间距100cm (M1)、145cm (M2)和3个供水水平3750m~3(I1)、4500m~3(I2)、5250m~3(I3)、6000m~3(I4),共8个处理,研究间距与供水对间作棉田土壤水热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2模式能够显著减低土壤地温,M2模式下0~25cm土层平均地温较M1低6. 6%,棉花单铃重高9. 0%,籽棉产量高61. 8%,耗水量高5. 8%,水分利用效率高53. 2%; I3供水条件下,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较I4、I2、I1分别高18. 1%、9. 5%、24. 6%。在南疆灌溉农区,适宜枣棉间作的供水量为5250m~3,间距为1. 0m,产量可达3834kg·hm~(-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5. 63kg·mm~(-1)。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生物炭基肥与调亏灌溉两者组合在花生生产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基肥不同用量(0,750,1500,2250 kg·hm~(-2))和不同调亏灌溉程度(重度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适度调亏,55%~60%田间持水量;不亏水,70%田间持水量)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花生根冠比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和调亏灌溉的主效应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根冠比的影响显著;在忽略调亏灌溉条件下,花生的根冠比随着生物炭基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B0(0kg·hm~(-2))水平下,花生根冠比达到最大为0.0652,最小根冠比B3(2250kg·hm~(-2))较B0降低32.36%;花生产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B2(1500kg·hm~(-2))处理时花生产量达到最大,较最低产B0(0kg·hm~(-2)),产量提高21.11%。生物炭基肥和调亏灌溉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B2W1(生物炭基肥,1500kg·hm~(-2);重度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处理花生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较最低处理B0W1(生物炭基肥,0kg·hm~(-2);重度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提高28.30%。花生的根冠比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根冠比大导致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对较少,进而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最终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B_2W_1(生物炭基肥,1500kg·hm~(-2);重度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处理为最优处理,花生产量为96.28g·盆~(-1),此时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04kg·m~(-3)。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根钻法取样,对南疆和田核桃冬麦间作系统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核桃/冬麦间作不同种植模式中核桃(Juglans regia L.)和冬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地上部生物量、土地当量比(LER)及地下根系生物学特性的空间分布,为南疆核桃冬麦复合系统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核桃/小麦间作系统核桃树和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下降。核桃/小麦间作系统地上部生物量和土地当量比(LER)(1.620、1.617)均大于1,相比相应单作模式有较高土地利用效率。间作条件下的核桃树和小麦根直径(RD)比单作相应土层根直径(RD)小,但间作条件下的核桃树和小麦比根长(SRL)比单作相应土层SRL大。复合系统中0~40cm土层1a生核桃和2a生核桃的根直径比单作1a生核桃、单作2a生核桃的根直径降低30.36%、26.18%;复合系统中与1a生核桃间作、与2a生核桃间作0~40cm土层的小麦根直径,比小麦单作降低23.7%、59.2%。复合系统中0~40cm土层的1a生核桃、2a生核桃的比根长,比1a生核桃单作、2a生核桃单作增加14.3%、6.7%;复合系统中与1a生核桃间作、与2a生核桃间作0~40cm土层的小麦比根长比小麦单作增加2.1%、22.5%。核桃树与小麦根系在0~40cm土层生态位重叠,促使间作核桃树和小麦根直径、比根长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5.
氮肥后移不同施肥量对小麦节间长度及产量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拔节期,分别采用尿素5 kg·667 m~(-2)、尿素10 kg·667 m~(-2)、尿素15 kg·667 m~(-2)、尿素7.5 kg·667 m~(-2)+二铵2.5 kg·667 m~(-2)的施肥处理,以农民习惯拔节期不施肥的方法为对照,探索在拔节期不同施肥量对小麦节间长度、667 m2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施肥处理与对照比较,小麦节间长度差异不显著;从产量结构看,亩穗数均达到显著差异,穗粒数及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亩产量均有增加,其中667 m2施7.5 kg+二铵2.5 kg差异显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晴天采用英国Lcpro+光合仪测定贵州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地区C_4植物皇竹草和类芦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皇竹草的日均净光合速率为(12.78±7.40)μmol/(m~2·s),蒸腾速率为(5.05±2.15)mmol/(m~2·s),水分利用效率为(2.38±0.85)μmol/mmol;类芦的净光合速率为(8.10±4.69)μmol/(m~2·s),蒸腾速率为(1.87±0.53)mmol/(m~2·s);水分利用效率为(4.32±2.64)μmol/mmol。2种C_4植物的光合特性显著高于该地区C_3植物,具备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稀缺水分资源的植物生理条件。同时,结合光合特性对皇竹草发展庭院养殖经济与类芦的水土保持优势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针对危害商洛黄芩生产的黄芩根腐病问题,在根腐病高发田块,用4种生物制剂和3种肥料通过正交设计配合,在黄芩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处理,通过出苗率、产量结果、病根率、防治成本多方面综合分析,筛选出2个防治黄芩根腐病的最佳药肥配方组合:药冲生物肥5 kg·667 m~(-2)+土改-重茬克星2 kg·667m~(-2)+EM菌液500 m L·667 m~(-2),壮地旺微肥1 500 m L·667 m~(-2)+土改-重茬克星2 kg·667 m~(-2)+重茬克星(真给力)360 g·667 m~(-2)。两个处理根腐病病根率分别为2.3%和4.0%,每667 m~2商品增产量(鲜重)分别为116.7 kg和106.7 kg,处理效果明显,成本较低。本试验为商洛黄芩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核桃-小麦复合系统土壤碳密度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渭北黄土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间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不同土层有机碳(SOC)密度的动态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核桃-小麦复合系统0~100cm土层SOC密度呈逐年增加趋势,第11年时复合系统显著高于小麦单作,但与核桃单作差异不显著。细分各土层,除了20~40cm土层,其他各土层复合系统SOC密度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浅层土壤(0~20cm)复合系统从第3年开始显著低于核桃单作,从第7年开始显著高于小麦单作;在较深土层(40~60、60~100cm)复合系统从第5年和第7年开始分别显著高于核桃和小麦两单作系统。SOC积累速度方面,复合系统0~100cm土层的SOC密度积累速度呈现逐年增加趋势,11a观测期内的平均积累速度为0.071 1kg·m~(-2)·a~(-1),分别是小麦单作和核桃单作的4.90倍和1.06倍。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与小麦单作相比可以同时提高浅层土壤(0~20cm)和较深土层(40~60、60~100cm)的SOC密度,与核桃单作相比最大优势是将SOC积累在较深土层。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与两单作系统相比均有较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9.
试验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春秋两季田间药效结果表明,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对黄瓜根结线虫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药后50 d,制剂量1 500 g·667 m~(-2)和1 800 g·667 m~(-2)的防效达81.56%~83.28%、82.38%~84.35%,且安全性好,黄瓜生长无不良影响。产量调查结果表明,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对黄瓜产量具有提升作用,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1 200 g·667 m~(-2)和1 500 g·667 m~(-2)春秋两季折合产量分别达7 009.51 kg·667 m~(-2)和7 154.02kg·667 m~(-2),增幅为9.09%和11.34%,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风沙地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花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3414"试验方案设计,以阜花17号为试材,选用有机肥(牛粪)、磷酸二铵和硫酸钾3种肥料因子,通过肥效与产量的分析,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与花生产量效益优化模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对花生均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单因子对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X2(磷酸二铵)X1(有机肥)X3(硫酸钾)。在3种肥料合理配施条件下,三单因子累计产量贡献值Y=62.5kg·667m~(-2);双因子与另一单因子累计产量贡献值范围为Y=61.2~88.8 kg·667m~(-2);而三因子综合作用对产量贡献值最高为Y=94.8kg·667m~(-2),此时产量最高值为275.4kg·667m~(-2)。说明三种因子具有交互促进作用,获得花生高产需三种肥料合理配施,单施其中一种肥料,不能充分发挥花生的增产潜力。在本试验条件范围内,风沙地花生效益优化组合为:X1(有机肥)施用量1661.7kg·667m~(-2),X2(磷酸二铵)施用量20.6 kg·667m~(-2),X3(硫酸钾)15.8 kg·667m~(-2),产量为267.7kg·667m~(-2),实现节本增效42.2元·667m~(-2),最大效益为1283.5kg·667m~(-2)。本研究结果对花生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定量配施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风沙地花生产量效益最大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