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急性人工感染成年鸭病例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5 6只 3月龄四川麻鸭经皮下接种鸭瘟病毒 (DPV)强毒 SC1株 ,成功建立了 DPV感染的急性病理模型 ,并应用PCR方法检测了不同时间 DPV在感染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接种 2 h后 ,即能够从脑、肝、脾、法氏囊、胸腺中检出 DPV DNA;12 h,可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脑、胸肌、食管、腺胃、血液、舌、口腔分泌物、皮肤、骨髓和粪便等检测到 DPV的 DNA。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和脑组织。本试验为阐明 DPV的致病机理和应用 PCR方法检测感染鸭体组织中的 DPV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1日龄雏鸭肌肉接种强毒株鸭肝炎病毒(DHV)后,经Dot-ELISA检测,在显现临床症状和死亡鸭的肝脏及直肠粪便中可测到DHV,无症状或未死雏鸭体内测到DHV的顺序为:心→肾→肺→胸肌→脑;DHV强毒进入成年鸭体内后44h可在直肠粪便中测到DHV,其体内测到DHV的顺序为:心→肾→肺→肝→肠,而胸肌和脑均未测到DHV;同居感染成年鸭体内测到DHV的顺序是:肺→脾→肝→心→肾→肠。此外,还讨论了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3.
鸭瘟病毒弱毒株在免疫雏鸭体内的分布和排毒规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鸭瘟病毒(DPV)弱毒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3种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病毒在体内分布和排毒规律。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肌肉、骨髓、粪便和食道共19种组织PCR检测结果如下:(1)皮下接种雏鸭后4h,即可在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共10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所有采取的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DPV的DNA。(2)口服接种雏鸭后4h,可在舌和食道中检测到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2种组织器官中检出DPV的DNA。(3)滴鼻接种雏鸭后4h,未能在各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1种组织中检测到DPV的DNA。(4)在3种免疫途径中,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脑(大脑、小脑和延脑);3种途径免疫的鸭,从免疫后12h至21d均能从所有采集的组织中检测出DPV DNA。  相似文献   

4.
将鸭肠炎病毒(DEV)强毒GZ株经腿部肌肉注射感染15日龄雏鸭后,应用建立的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在雏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结果显示,感染后3 h即可在肝、脾、脑、胸腺、肾和肺6种组织中检出病毒核酸;感染后6 h,除上述组织外还可在十二指肠和盲肠检测到;感染后10 h又可在胸肌和心肌等检测到。不同受检组织病毒核酸检出量有所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脑、肝、脾、胸腺、肾、十二指肠、盲肠、肺、胸肌和心肌。为阐明DEV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鸭肝炎病毒(DHV)弱毒株接种鸭(成年鸭和雏鸭)后,用Dot-ELISA检测不同时间病毒在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由粪便排出的情况,以及同群饲养但不接种DHV的雏鸭和成年鸭感染DHV弱毒后在体内分布及排泄情况。结果表明,DHV弱毒接种1日龄雏鸭后20小时、接种成年鸭后48小时即可在直肠中检出DHV;雏鸭接种弱毒后用Dot-ELISA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心、肝、肾、脾、肺、肾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同居感染雏鸭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肺、肾、心、肝、脾和粪便,同样在胸肌和脑中未检出DHV;成年鸭接种弱毒后检出DHV的时间顺序为:心、肝、脾、肺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同居感染成年鸭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肺、肾、心、肝、脾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本试验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DVH弱毒疫苗预防DVH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感染鸭实质器官内的增殖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病毒(DPV)CHv强毒株经皮下注射、滴鼻和口服3种途径分别感染20日龄天府肉鸭,于攻毒后10、30、60、90min以及4、12、48、72h和9、15d每组分别剖杀2只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等实质器官,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对DPV在这些器官的分布和增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PV分布到具体器官的速度与感染的途径、鸭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皮下注射是DPV分布到各实质器官速度最快的途径。30min于皮下感染鸭的肝、脾、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肺、脑、肾,口服感染鸭的肺和法氏囊,滴鼻感染鸭的心脏和哈德氏腺均检测到DPV-DNA;90min所有受检样品中检测到DPV-DNA。鸭抗DPV感染的免疫器官的重要性依次是脾、胸腺、法氏囊和哈德氏腺,30min内DPV-DNA分布到脾、胸腺、法氏囊的速度和数量决定了DPV感染的潜伏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途经感染鸭的相同器官在同一时间内的DPV-DNA拷贝数大多以皮下感染鸭为最高。DPV致死鸭的法氏囊和肾是DPV-DNA含量最高的实质器官。  相似文献   

7.
以超速离心浓缩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的鸭瘟病毒(DPV)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DPV血清,用饱和硫酸铵沉淀结合DEAE-Sephedax-A-50离子交换柱层析提纯兔抗DPV IgG,建立了检测甲醛固定鸭体组织石蜡切片上DPV抗原的间接酶免疫组化法。该法能特异地检测出DPV感染鸭组织中的DPV而对鸭疫里默氏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5∶A)、鸭源大肠杆菌(O1)感染致死的鸭组织以及正常鸭组织呈阴性反应,检测DPV感染死亡鸭的肝、十二指肠、脑、脾和胸腺的结果与PCR检测结果相同。其敏感性高于原位杂交。对DPV CH强毒株人工感染致死鸭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法可特异检测到肝、肺、肾、脑、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法氏囊、脾脏、腺胃以及食管中的DPV。DPV主要分布于这些器官的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对1992-2004年经10%福尔马林保存的鸭瘟临床病例的肝脏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该法可用于DPV感染鸭的诊断和定位检测,也可用于对甲醛固定组织进行回顾性诊断检测。  相似文献   

8.
用鸭瘟病毒(DPV)Cha株弱毒苗皮下注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对免疫后10、30、609、0 min及12、24 h和6、9、12、21、366、0 d鸭的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回盲处、血液、气管、气管分泌液、食管及其分泌液、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肓肠、直肠及各肠段分泌液中DPV-DNA的拷贝数(以对数值表示)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10 min即可在胸腺和血液中检测到DPV-DNA;60 min肾脏中DPV-DNA拷贝数最高(9.349);脾(9.932)、脑(9.791)、胸腺(9.736)、法氏囊(9.598)及哈德氏腺(8.135)中DPV-DNA拷贝数于90 min分别达到最高;12 h后所有受检样品中都能检测到DPV-DNA,其中心脏中DPV-DNA拷贝数最高(9.818);肠道中DPV-DNA拷贝数在免疫后6~12 d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其中盲肠是DPV-DNA拷贝数(10.591)最高的受检样品,直肠分泌液中DPV-DNA最早于90 min检测到。研究表明,免疫鸭于免疫早期在包括主要免疫器官在内的各实质...  相似文献   

9.
鸭瘟病理组织学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鸭瘟病毒(DPV)强毒经人工感染和同居感染成年鸭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在不同时间段对各给织器官的病理组织损伤进行了观察.表现为:人工接种后24h被检器官组织显现出病理变化.机体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织间隙加大;脾脏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其余器官组织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组织损伤。接种后48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网状细胞增生、器官组织结构模糊不清,充血、出血严重;一些生命重要器官则出现明显细胞肿胀,肠道等器官组织也有细胞变性、出血等不可逆病理变化。居感染组织损伤与人工接种组织相似,只是发生时间偏后约50h。提示:接种DPV强毒的感染鸭和同居鸭的免疫器官严重受损,甚至引超免疫抑制。此外,两组实验鸭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脾脏、法氏囊、胸腺的网关细胞中的核内包涵体结构,可在病理组织学上为鸭瘟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毒力的鸭瘟病毒(DPV)感染对雏鸭INF-γ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DPV的感染与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接种了鸭瘟强毒株和疫苗株的雏鸭肝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及鸭瘟病毒(DPV)的荷载量进行动态定量监测。结果表明:①感染鸭瘟强毒后,IFN-γ mRNA 在肝脏中的表达没有明显规律,PBL中IFN-γ mRNA表达水平很高,在此期间(1~12 h),病毒DNA量很少。IFN-γ mRNA表达量在6 h后大幅下降,直到144 h都非常低,而病毒的载量逐渐增大,至144 h时达到峰值。②接种弱毒疫苗后,肝脏中IFN-γ mRNA表达水平较高且稳定,至12 h达到顶峰,约比对照高出8倍。PBL中IFN-γ mRNA表达量较低且不稳定。弱毒DNA荷载量稳定上升,但载量约比强毒低两个数量级。病毒DNA在PBL检测不到。IFN-γ在抵抗鸭瘟强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FN-γ在肝脏中高水平的表达可能是鸭瘟疫苗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生物素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检测石蜡切片鸭瘟病毒核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GenBank中有关鸭瘟病毒(DPV)的1个765 bp的EcoRⅠ片段序列,用Oligo软件设计长度为37 bp的寡核苷酸并用生物素标记制备探针,经blast分析和斑点杂交检测探针的特异性后,建立从石蜡切片中检测出DPV核酸的原位杂交方法并对人工感染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寡核苷酸探针能特异性检测到DPV强毒CHv株DNA,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QL79株RNA、血清1型鸭疲里默氏杆菌DNA、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DNA、鸭沙门菌DNA和大肠杆菌DN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2)以寡核苷酸探针建立的从石蜡切片中检测出DPV核酸的原位杂交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组织切片先用0.2 mol/L HCl 37℃处理20 min,然后用100 mg/L的蛋白酶K 37℃消化15 min左右;杂交时探针工作浓度为350 μg/L;Avidin-AP的工作稀释度为1:100.(3)以所建立的原位杂交法检测DPV-CHv强毒人工感染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结果肝脏、肠道、法氏囊、脾脏、食道、肺脏和肾脏呈阳性反应,DPV的DNA分布于特定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结果表明,原位杂交检测石蜡切片中DPV的方法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V进行检测和病原定位的良好方法,可用于DPV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研究及回顾性诊断检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强毒株在感染鸭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根据DEV的gD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引物RT-gDF和RT-gDR,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检测DEV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已建立的方法,对DEV强毒参考株感染鸭的组织脏器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6 h即可在所有受检组织中检测到DEV DNA,随着病程发展,DNA拷贝数持续升高,直至接种5 d后感染鸭全部死亡。其中结肠病毒DNA拷贝数为最高,达到1013.26 copies,法氏囊、肝脏和盲肠次之,约1012 copies。本研究证实了DEV强毒对感染鸭的免疫器官、神经组织和消化系统均具有广泛的嗜性。  相似文献   

13.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鸭瘟病毒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鸭瘟病毒强毒(DPV34)经12日龄鸭胚连续传2代,收获的尿囊液DPV34F2作为细胞培养的病毒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代5次。结果,从第2代开始,接种DPV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病变,随首代次的增加,细胞病变愈加明显。经电镜观察,第5代细胞培养物中有典型的DPV病毒粒子;将第5代培养物接种鸭胚,出现典型鸭瘟病变;用PCR方法检测培养物,也出现DPV的特征DNA带。  相似文献   

14.
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人工感染2月龄SPF鸭,定期剖杀,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对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4 h,试验鸭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间隙增大;肝脏、脾脏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大部分组织器官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病理变化.感染后48~96 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网状细胞增生、组织器官结构模糊不清,严重充血、出血;其余组织器官出现细胞变性、出血等不可逆病理变化.感染后120 h,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大片坏死区.点眼滴鼻组鸭感染DPV后组织学变化与皮下注射组相似,只是发生的时间偏后约24~48 h.对照组鸭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损伤.WBC、HGB、AST、ALT等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接种DPV强毒感染鸭的组织器官严重受损,特别是免疫器官,甚至会引起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5.
鹅细小病毒强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参照GenBank中登录的鹅细小病毒(GPV)B株的全基因序列,针对GPV的VP3保守基因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GPV的PCR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检测GPV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约441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鸭瘟病毒(DPV)、鹅源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coli)Os和O1、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呈阴性反应。该法检测GPV核酸的灵敏度可达0.47pg;对GPV强毒皮下注射感染雏鹅各器官的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8h即可从心、肝病料中栓出病毒DNA,感染后24h可从延髓、胸腺、胰腺、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腔上囊、心、肝、脾、肺、肾、血液、小脑、直肠、肌肉、粪便中栓出GPVDNA,感染48h后可从骨髓中检出病毒DNA,感染312h后仍能从十二指肠、空肠、盲肠、心、肝、肾、粪便中检出病毒DNA。病毒分离阳性的可疑病料PCR检测为阳性,对,临床送栓病料的检测结果表明,PCR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病毒分离。  相似文献   

16.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新型鸭瘟病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人工方法给雏鸭和成鸭攻击新型鸭瘟病毒(NDPV),攻毒后于不同时间采样,对不同脏器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确定了最佳采样检测时间和病毒在多种脏器内的定位,并对其致病力、致病时间、交叉检测结果等与鸭瘟病毒(DPV)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NDPV对雏鸭致病力较强,病毒含量以肝、脾最高,其次为血液、脑、鼻腔分泌物;NDPV和DPV与它们的对应超免疫血清之间有交叉反应,但阳性较弱;冰冻切片制成的抗原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压印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鸭瘟病毒(DPV)gC基因疫苗(pcDNA-DPV-gC)免疫雏鸭后其表达蛋白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为DPV gC基因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将不同剂量(50、100和200μg)DPV gC基因疫苗免疫3周龄天府肉鸭,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h、12h、1d、3d、5d、7d、2周、4周、6周和10周)分别随机宰杀2只雏鸭,采集肝、脾、肺、肾、胰、脑、胸腺、哈氏腺、法氏囊、十二指肠、盲肠、直肠以及注射部位肌肉,应用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DNA-DPV-gC在雏鸭体内的表达时相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①各剂量免疫组第1天在肝、十二指肠、盲肠、直肠和注射部位肌肉检测到DPV gC蛋白,其中注射部位肌肉的阳性信号最强;第2周时各组织中的抗原表达量达到高峰,随着时间推移,阳性信号以不同速度逐渐衰减;第10周时各剂量免疫组仍在肝、脑、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发现持续表达DPV gC蛋白;而胰在所有时间点均未检出阳性信号;②pcDNA-DPV-gC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肝、脾、法氏囊、脑、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是DPV gC蛋白主要的分布器官;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肠黏膜固有层细胞、脾白髓或红髓区的淋巴细胞以及脑皮质神经胶质细胞等部位;③根据各组织的阳性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情况,得到pcDNA-DPV-gC在雏鸭各组织的总体表达规律:十二指肠、盲肠、直肠肝脏法氏囊脾脑注射部位肌肉胸腺肺哈氏腺肾脏胰脏;④不同剂量pcDNA-DPV-gC免疫雏鸭后各组织中抗原表达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规律依次为200μg组100μg组50μg组。结果表明不同剂量pcDNA-DPV-gC免疫后1d即可在雏鸭体内发现阳性信号,持续存在10周仍可检测到DPV gC蛋白,预示pcDNA-DPV-gC免疫期可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鸭瘟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DPV)UL6和UL7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位于UL6和UL7基因第891~991位长度为101bp片断。以DPV标准强毒株DNA为模板,建立了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鸭瘟病毒的方法,用该方法检测鸭瘟标准强毒、疫苗毒及野毒株均为阳性,检测其他受试的非鸭瘟病毒DNA均为阴性,对鸭瘟强毒和疫苗毒人工感染鸭胚尿囊液的检出率均为100%,对6个临床送检样本的检出率为6/6,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最小检出量为1.57×104拷贝/ul。  相似文献   

19.
PCR检测鸭瘟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鸭瘟病毒D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以1株鸭瘟病毒疫苗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出预期563bp的目的DNA片段。将扩增出的DNA片段克隆到pMDl8—T载体,经Amp/IPTG/X-gal平板筛选,HindⅢ、XbaⅠ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与参考序列比较,二者同源性为99.3%。小鹩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鹅副黏病毒:PCR扩增均为阴性。用此方法检测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鸭瘟的组织(脑、肝、脾),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PCR检测鸭瘟病毒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能够用于鸭瘟急性及亚临床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20.
应用ERIC-PCR法对鸭瘟病毒强毒株经皮下和口服感染20日龄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中细菌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对照鸭肠道内的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ERIC-PCR条带最少,盲肠最多;皮下感染24 h和口服48 h前,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没有明显变化,皮下感染48 h的鸭盲肠、口服感染72 h的鸭盲肠和回肠条带数量明显增加,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条带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死亡鸭各肠段的条带最少.对ERIC-PCR扩增条带中主带的测序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杆菌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成为皮下感染鸭的直肠、口服感染鸭的盲肠(回肠和直肠)的优势菌群;口服感染鸭的回肠中一个未知菌成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