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茯苓菌株质量并鉴定其遗传关系,为茯苓菌株资源合理利用及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平面培养法测定其菌丝生长速率,松树兜栽培法测定其菌核产量,反复转接法测定其遗传稳定性.提取不同茯苓菌株的总DNA,PCR扩增ITS序列,进行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检测菌株间的菌丝拮抗性,结合ITS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鉴定茯苓菌株遗传关系.[结果]11个供试菌株中,8、9和12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均较高,1、7和13号菌株较低.茯苓ITS序列长度为1600bp,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与Wolfporia cocos 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r 1的同源性高达100%,8、9、11、12和13号菌株与W.cocos strain LP-13的同源性达99%,表明供试茯苓菌株属于两个不同的亚种.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聚为一类,菌株间的遗传关系非常接近,存在同种异名的可能;8、9、11、12和13号菌株聚为另一类,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存在种内差异.[结论]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评价茯苓菌株质量切实可行,ITS序列分析可有效将茯苓菌株鉴定到种级分类单元,并明确茯苓菌株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进行香菇属菌株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拮抗、ITS和RAPD方法对14株香菇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拮抗试验表明,大多数菌株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少数菌株之间没有拮抗或拮抗极不明显。ITS序列分析表明,14个菌株间的同源性均达95%以上,其中3号菌株(LC206)与5号菌株(LC2)的遗传距离非常小,表明其亲缘性很近。RAPD结果表明,相似系数在0.67以上,供试菌株分为2组,12号(L0302)菌株单独为一组,其他13个菌株为一组;相似系数在0.95以上,供试菌株分为13个组,3号与5号菌株相似系数则超过了0.95,很可能是同种异名。以上3种方法分类结果一致,说明能准确鉴定14株香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对灵芝属菌株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科学的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与鉴定,利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对21株灵芝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少数菌株之间没有拮抗或拮抗极不明显;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1个菌株分为3个组,菌株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000~0.072,平均遗传距离为0.039,菌株1号(赤68)与3号(Ga15)的遗传距离为0.000,证明其亲缘性较近;RAPD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83以上,所有菌株分为两个组,4号(867)菌株单独为1组,其它20个菌株为1组;相似系数在0.932的相似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14个组;1号菌株与3号菌株的相似系数则超过了0.95,有可能是同种异名。3种方法其结论一致,且能准确鉴定21株灵芝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鉴定卵孢小奥德蘑菌株的亲缘关系,以期为卵孢小奥德蘑菌株新品种选育、优质种源筛选提供依据。引进国内不同地区的卵孢小奥德蘑菌株15个,通过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对15个菌株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的拮抗反应有一定差异,其中有44组产生拮抗反应,61组没有产生拮抗反应;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相似性72%水平上,聚为7大类群;结合拮抗反应和ISSR分析,15个卵孢小奥德蘑菌株具有较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其中菌株2、3亲缘关系较近且聚成一类,菌株1、6、14均单独聚成一类,与其他菌株有较大差异,可作为育种的备选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5.
利用拮抗试验,萌发试验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秦巴山区12个天麻萌发菌菌株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2个萌发菌菌株分为两大类,其中8103-4、8103-6、8103-7、8103-8这4个菌株与其他菌株拮抗反应明显,并且ITS序列分析显示在同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相近;萌-3、萌-7、萌MD-2、萌发菌、石斛-1、石斛-2、萌-云南此8个菌株拮抗反应不明显,ITS序列分析显示在同一个分支上,8103-3、萌发菌与标准菌种Mycena citrinomarginata亲缘关系相近,萌MD-2、石斛小菇-1、萌-3、萌-7、石斛小菇-2、萌-云南与Mycena purpureofusca亲缘关系相近。  相似文献   

6.
瓜类作物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其ITS序列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鉴定福建省几种重要瓜类作物枯萎病菌,比较和分析它们的ITS序列差异和种内群体分化状况。【方法】通过分子鉴定结合形态鉴定,确定瓜类作物枯萎病菌的种类;通过它们的ITS序列亲缘关系和多重比较分析,分析该病原菌种内群体分化特点。【结果】供试的26个菌株属于两种镰孢菌: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和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其中F.oxysporum占54%,为优势种;这两种类型菌株的ITS序列差异较大,且主要表现在ITS2区间,差异达20.4%,而ITS1区间的序列完全相同或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F.oxysporum种内存在3类ITS序列,类型I与类型Ⅱ在376 bp处有1个碱基(C/T)的差异,类型Ⅱ比类型Ⅲ少1个碱基(A);F.moniliforme种内也存在3类,类型Ⅰ与类型Ⅱ在320 bp处有1个碱基差异(T/C),类型Ⅰ与类型Ⅲ有3个碱基的差异,分别是在38 bp处有1个碱基差异(A/C),在395 bp处有1个碱基差异(T/C),在429 bp处有1个碱基的差异(T/A)。【结论】福建省瓜类作物枯萎病菌为F.oxysporum和F.moniliforme。这两种镰孢菌种间的ITS序列差异较大且主要差异在ITS2区间,但是这两种类型镰孢菌种内ITS序列差异却很小。  相似文献   

7.
主要用ITS方法对秦巴山区12个主栽黑木耳菌株和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自分离的zbxin菌丝粗壮、浓密、絮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吃料能力强。C916、S16、zbxin的亲缘关系较远,三者的菌丝形态也是差异较大。将黑木耳菌丝形态学特征和拮抗性结果结合综合分析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具有可参考性,结果分歧不大。综合来看秦巴山区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不丰富。  相似文献   

8.
22个毛木耳菌株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22个不同来源的毛木耳菌株为材料,采用MEGA4.0软件对ITS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试验结果显示22个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620 bp左右,GC含在50.6%~51.1%,被聚为5个分支,其中黄耳10号和781系统发育关系较近,共同聚在第一个分支,而琥珀聚在第二分支.ITS序列分析试验结果从系统发育角度反映出了研究菌株的遗传关系,是进行毛木耳菌株遗传分析及科学鉴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4个野生灵芝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野生灵芝菌株为研究材料,以6个外源菌株为参考菌株,采用MEGA4软件对ITS序列进行NJ法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个灵芝菌株ITS序列与另外6个参考菌株对齐序列长度在357 ~ 369 bp之间,G/C含量变化为43.4%~57.7%;德昌灵芝1#、德昌灵芝4#和通江灵芝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德昌灵芝3#与它们的遗传距离为0.0029;与4个野生灵芝菌株亲缘关系由近到远分别是韩芝、红芝、灵芝(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灵芝、血芝、云芝;结合4个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分析结果和形态特征,4个菌株被鉴定为灵芝(Ganoderma lucidum)种类的不同株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株分离自桃树枝的内生真菌N1进行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探讨其深层发酵液的抗乳腺癌活性,为该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对野生菌株N1进行分类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的变异程度对菌株N1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MTT法检测菌株发酵液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甲醇提取物的抗乳腺癌活性;观察乙酸乙酯提取物不同作用时间下乳腺癌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LC-MS/MS对乙酸乙酯活性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特征,将该野生菌株N1鉴定为韦司梅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smiae;其ITS1-5.8S-ITS2序列总变异率为10.3%,表明韦司梅拟盘多毛孢在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N1深层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作用24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1.39μg/mL,作用48h时,细胞呈现凋亡状态。LC-MS/MS数据表征了其中的13个化学成分,确定了6种物质,对其他未能鉴定的7个物质的分子式进行了初步表征。【结论】获得了韦司梅拟盘多毛孢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信息,其深层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是发挥抗乳腺癌细胞的主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株分离自桃树枝的内生真菌N1进行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探讨其深层发酵液的抗乳腺癌活性,为该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对野生菌株N1进行分类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的变异程度对菌株N1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MTT法检测菌株发酵液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甲醇提取物的抗乳腺癌活性;观察乙酸乙酯提取物不同作用时间下乳腺癌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LC-MS/MS对乙酸乙酯活性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特征,将该野生菌株N1鉴定为韦司梅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smiae;其ITS1-5.8S-ITS2序列总变异率为10.3%,表明韦司梅拟盘多毛孢在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N1深层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 作用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1.39 μg/mL,作用48 h时,细胞呈现凋亡状态。LC-MS/MS数据表征了其中的13个化学成分,确定了6种物质,对其他未能鉴定的7个物质的分子式进行了初步表征。【结论】获得了韦司梅拟盘多毛孢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信息,其深层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是发挥抗乳腺癌细胞的主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PCR扩增福木假尾孢菌的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并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长度为581bp,相似性分析发现其与假尾孢属不同种之间的ITS序列相似度极高。进一步对相似度高的不同种、属菌的ITS序列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发现,试验菌株仅与同源性为100%的未知种名的假尾孢菌聚为一类。比较不同种的ITS碱基序列,结果表明,试验菌株与其它种之间的差异碱基分布于ITS1和ITS2区域,说明ITS能够体现假尾孢属的种间变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nrDNA ITS序列的18份宁夏枸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利用nrDNA ITS序列,探讨18份宁夏枸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改进CTAB法提取枸杞叶片基因组DNA,利用合成的特异引物对其DNA中nrDNA ITS区进行扩增、克隆,对目的片段测序分析并对测序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测序首次获得了18种宁夏枸杞nrDNA ITS区碱基序列,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559~634 bp,平均为612 bp,整个转录间隔区(ITS1+ITS2)对位排列后总长度为480 bp,包括194个变异位点,占40.4%;286个保守位点,占59.6%。聚类结果表明了18份宁夏枸杞的亲缘关系与差异,并将其分为3个大类。[结论]基于nrDNA ITS区序列分析在研究枸杞种质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从浙江、山东、四川、江西采集的135株半夏样品中分离出76株内生拮抗菌,经过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初筛和半夏离体块茎复筛,筛选出2株拮抗真菌SC6和SC7,这2个菌株能完全抑制软腐病的发生。通过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SC6和SC7均为曲霉属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相似文献   

15.
茶树内生球座菌的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茶树和山茶等植物的25个内生球座菌分离物为材料,采用形态学、18S rDNA序列分析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球座菌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 ISSR)对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5个球座菌分离物虽然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形态学特征、18S rDNA序列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均属于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通过ISSR分析,从3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扩增后共获得88个ISSR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76个,占86.3%.以相异距离0.29为标准,可以将此25个菌株划分为3个遗传聚类群,在PDA上形态相似、生长速度相近的菌株聚为一群;ISSR分析结果还显示芒果球座菌在山茶中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新疆北部梭梭进行鉴定,从分子系统学角度探讨不同果翅颜色梭梭的亲缘关系.[方法]用通用引物ITS2对梭梭样品进行PCR扩增,得到的ITS2序列构建NJ系统进化树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ITS2引物的PCR扩增得到了500 bp左右的片段,最大K2P遗传距离为0.057,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相同果翅颜色的梭梭能够聚为一支.[结论]ITS2序列能够很好的将不同果翅颜色的梭梭样品区分开,为梭梭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主要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进行拮抗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为玉米茎腐病生防菌剂的研制奠定基础。从300份土壤中分离出685个菌株,选取生长势较好的212个菌株,分别与禾谷镰孢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拮抗效果较好的拮抗菌株5株。将这5株菌进行抑菌试验,其中M-43号菌株抑菌率最高,为75.71%,选取M-43号真菌菌株进行后续研究。基于形态学显微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M-43号菌株为Talaromyces pinophilus,该种菌为吉林省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8.
辽宁地区葡萄霜霉病菌ITS序列测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对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21株葡萄霜霉病菌提取DNA,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与测定,并利用Clustalx1.83及MEGA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其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21株葡萄霜霉病菌的ITS序列长度为1306~1781bp,GC含量为34.16%~36.09%;菌株遗传距离为0~0.069;以遗传距离0.01划分为2个类群,以遗传距离0.005划分为3个亚群。采自沈阳的SYK菌株和采自朝阳的CYE菌株遗传距离为0;采自大连的2个菌株分别属于类群Ⅰ的2个亚群,遗传距离为0.016。采自沈阳的6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聚类较分散;采自朝阳的6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聚类较分散;采自辽阳的2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所测得的21个菌株ITS序列存在一定差异,辽宁省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遗传差异与地域性未见明显的相关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竹材木质素选择性降解菌株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1株从腐竹中筛选的高效选择性降解竹材木质素的优良菌株ZNLD-18,为生物法提取可纺性竹原纤维奠定基础。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并测定菌株的rDNA ITS区序列,序列总长541bp。把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1ast搜索得到同源性较高的同属不同种菌株序列。比较这些序列的遗传距离,显示菌株ZNL D~18与Trametes versicolor的ITS区序列同源性为99%以上。利用PAUP软件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对该树的分析并综合菌株的形态特征,鉴定菌株ZNLD-18为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  相似文献   

20.
对紫薇属植物细胞核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nrDNA ITS)序列进行分析,为紫薇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通过提取紫薇幼苗总DNA,对nrDNA 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应用软件BioEdit、DNAMAN 进行序列分析, MEGA计算遗传距离,构建基于K2P模型的NJ系统发育树。测序得到2条nrDNA ITS序列,长度均为615 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序列1与紫薇ITS序列相似性达99.03%,遗传距离为0.003,聚类分析归为一支;序列2与毛紫薇ITS序列相似性达98.55%,遗传距离0.007,聚类分析归为一支。试验结果说明,基于nrDNA ITS序列分析法,能够对紫薇属植物进行准确的分子鉴定,从而为紫薇属的种类鉴定和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