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浩  王仁才  王芳芳  王琰  卜范文  周倩 《核农学报》2020,34(11):2425-2434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长特性,2017年9月于湖南凤凰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软腐病症状的100个果实病样,取患病猕猴桃病健交界处果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同时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间座壳菌(拟茎点霉菌有性态,Diaporthe phaseolorum)。两种菌在PSA、YPGA、PDA、SDA培养基的生长速度均较快,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6.1~18.6 mm·d-1和13.9~16.5 mm·d-1之间,且菌丝密度均较稠密。淀粉、蔗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时,病原菌生长效果较好,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5.9~17.7 mm·d-1和12.4~16.4 mm·d-1之间。酵母粉、蛋白胨、甘氨酸作为氮源时,较适宜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两病原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1.0 mm·d-1左右和9.5 mm·d-1左右,但较未添加氮源培养基仅提高了7%左右。此外,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的最适pH值为5~7,最适温度为25~30℃,菌种致死温度为85℃左右。本研究结果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对猕猴桃贮藏过程中软腐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异硫氰酸烯丙酯及其包合物在冷却牛肉片保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了异硫氰酸烯丙酯及其包合物对冷却牛肉片中大肠杆菌和腐败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添加异硫氰酸烯丙酯或其环糊精包合物(4 μL/g),可以有效抑制冷却牛肉片中大肠杆菌和腐败细菌,明显延长保鲜期。环糊精包合物在牛肉中可缓释异硫氰酸烯丙酯,强化杀菌的效果,同时增加肉品的持水性。但异硫氰酸烯丙酯包合物的加入会对冷却牛肉片的色泽产生较大影响,可能更适合于添加到对牛肉原有色泽要求不严格的加工类产品中。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茭白采后主要致腐真菌的种类,通过组织分离法对茭白在常温下自然腐烂的致腐菌进行分离,根据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对所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自然腐烂的茭白上分离出3种真菌,其中1种经过回接试验能使茭白腐烂,经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该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5℃(10 min);该菌适宜在偏中碱性环境中生长,在pH值4~11时均能产孢,且最适产孢pH值为6;以甘露醇为碳源、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最利于该菌菌丝生长,以D-果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最利于该菌产孢。茭白采后主要致腐菌的确定为后续采取针对性的防腐保鲜措施提供了依据,亦为延长茭白采后货架期奠定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蒜是药食两用的百合科葱属作物,虽然具有抗肿瘤、抑菌等作用,但是连续种植后,常出现根部腐烂的现象。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大蒜腐烂根样品中分离获得菌株DS55-6F,通过ITS、EF-1和gpd多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形态学鉴定,明确该菌株为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温室条件下,将该菌株回接大蒜幼苗,40 d后大蒜发生严重根部腐烂,通过重新分离和鉴定获得DS55-6F,符合柯赫氏验证试验,说明菌株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 DS55-6F是大蒜根腐病病原菌。通过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碳源、不同氮源4项指标对其生长特性进行评价,发现该菌株在28℃、pH 6、唯一碳源为麦芽糖、唯一氮源为牛肉浸粉或硝酸钾时菌丝生长较好,唯一碳源为乳糖、唯一氮源为硫酸铵或氯化铵时菌丝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5.
从长期受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中通过采用富集培养分离技术得到4株以苯磺隆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分别将其命名为B1、B2、B3和B4。通过观察这4种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析其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B1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2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B3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B4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并通过研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苯磺隆初始浓度、培养基体积、氮源、碳源、Mg2+浓度等因素对4种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了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显示,B1菌株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3株菌株均为30℃。菌株B3最适pH为8.0,其余3株菌株均为pH7.0。B1和B3菌株最适接种量为15%,B2和B4最适接种量为10%。菌株B3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为100mg·L-1,其余菌株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均为200mg·L-1。4株菌株最适培养基体积均为75mL,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铵,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B2菌株最适Mg2+浓度为100mg·L-1,其余3株菌株均为200mg·L-1。B1和B4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20g·L-1,B2菌株NaCl浓度为5~30g·L-1,B3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50g·L-1。该结果为利用微生物对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进行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培育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将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NG1-65、NG1-92和NG1-95(A1B1)分别与可亲和的野生型单核菌株DG1-29(A2B2)杂交得到3株杂交菌株SGN1、SGN2和SGN3,通过栽培试验获得这3株双核体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孢子后通过涂布于选择培养基和镜检获得206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从中随机选取30株单核体菌株,通过单单杂交得到38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结果表明,这些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在不含尿嘧啶添加物的基本培养基中无法正常生长,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菌株,在添加尿嘧啶的PDAU培养基上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正常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营养缺陷型菌株开展金针菇杂交育种、菌种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落生长法研究了定西市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部腐烂病害的优势致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5~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 ℃恒温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25 ℃,在pH为6时产孢量最高。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赖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该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对营养要求不是很严格,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适宜条件及适应范围与甘肃黄芪栽培区的环境条件较为一致,这也是甘肃地区黄芪根腐病近年来发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长期经乙草胺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能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Y-4,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为申氏杆菌属(Shinella sp.)。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Y-4对乙草胺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Y-4能有效地降解浓度为5~200 mg.L-1的乙草胺,在48 h内对50 mg.L-1乙草胺的降解率达到83.3%。菌株Y-4降解乙草胺的最适pH值为8.0,最适温度为30℃,其对丙草胺和丁草胺等农药也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航天搭载对硅链霉菌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神舟九号飞船搭载硅链霉菌进行实验,对航天诱变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为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搭载诱变菌株和CK菌株可以利用10种碳源,也可以利用10种氮源;(2)搭载诱变菌株和CK菌株都可以水解淀粉,但都不产生H2S;(3)在4~45℃条件下,搭载诱变菌株与CK菌株均可以生长,并且生长状况差异不显著;但在55℃条件下,2种菌株均不能生长;(4)搭载诱变菌株在pH=6~10条件下生长良好,而CK菌株在pH为7、8、9条件下生长良好。搭载诱变菌株和CK菌株相比较,在碳源利用、氮源利用、水解淀粉、不产生H2S和温度耐受方面均无明显差别,表现出相似性,但在耐pH方面,与CK菌株相比,搭载诱变菌株生长的pH范围更广,有更好的耐受性,显示了搭载诱变菌株具有更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0.
生物脱氮除硫(S2-)菌株的分离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选择性无机培养基从土壤中富集和分离筛选出一株既能脱氮又能除硫(S2-)的菌种(暂定名T 39)。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种可以在以硫化物(S2-)作能源,以碳酸氢盐作碳源,以硝酸盐作氮源的无机培养基中生长;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酵母浸出膏可促进生长;其菌落圆形、湿润、浅黄;其细胞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单极生鞭毛,兼厌气,中温性,生长最适起始pH 6.5~7.5,最适温度25~30℃。该菌株16S rDNA序列与多株施氏假单胞菌(P seud om onas stutzeri)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1.
张琛  陈思博  胡本进  吴晨源  张瑛  滕斌 《核农学报》2019,33(12):2347-2353
为探究化感水稻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来自化感水稻6173中分离得到的12株内生真菌菌株,以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恶苗病菌为指示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研究了内生真菌菌株的抑菌活性,再采用牛津杯扩散法对初筛获得的抗性菌株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并对筛选到的抑菌菌株抗菌物质的热稳定性及其对非化感水稻93067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EF-04抑菌活性强,其对纹枯病菌抑制率达到50.6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效果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18.6 mm;菌株REF-04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抗菌成分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其发酵液能显著提高水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本研究筛选获得的水稻内生真菌REF-04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同时还能促进水稻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提高,其作为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菌根真菌对3种兰花幼苗生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获得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共生真菌,阐明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作用,本研究对从野生建兰中分离获得的3株共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系统进化分析,并将3株真菌与建兰、硬叶兰和铁皮石斛幼苗在不同浓度燕麦琼脂培养基(OMA)条件下共培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株真菌分属于胶膜菌属(Tsc)、角担菌属(Cej3)和蜡壳菌属(Sec),且菌丝和菌落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系统进化分析发现,Tsc菌株与Cej3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与Sec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与兰科植物共培养结果表明,Tsc菌株可在全部OMA浓度条件下与3种兰科植物幼苗建立共生关系,且定殖率均为100%;Cej3菌株和Sec菌株与3种兰科植物在不同OMA浓度条件下定殖时间及定殖率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专一性;与对照组相比,与真菌共生的兰科植物幼苗的平均鲜重、干重、苗高、根长增长率均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兰花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Polyclonal antibodies for ochratoxin A (OTA) were generated from rabbits after the animals had been immunized with either OTA-gamma-globulin or OTA-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 A competitive 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cdELISA) and a competitive indirect ELISA (ciELISA) were use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bodies and for analysis of OTA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antibody titers in the serum of rabbits immunized with OTA-gamma-globulin were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ose in rabbits immunized with OTA-KLH. The antibodies from the rabbits immunized with OTA-gamma-globulin were further characterized. In the cdELISA, the concentrations causing 50% inhibition (IC(50)) of binding of OTA-horseradish peroxidase to the antibodies by OTA, ochratoxin B (OTB), and ochratoxin C (OTC) were found to be 0.90, 110, and 0.54 ng/mL, respectively. When 10 to 250 ng/g of standard OTA was spiked to soybean samples and then extracted with 50% aqueous methanol, the recovery rate of OTA was found to be 85.9% in the cdELISA. Analysis of OTA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showed that 12 of the 20 examined samples were contaminated with OTA at levels from 16 to 160 ng/g. The efficacy of cdELISA was also confirmed by th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相似文献   

14.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野生种,含有栽培大豆中不存在的优异基因。为了明确类钙调磷酸酶B蛋白(CBL)与其互作蛋白激酶(CIPKS)组成的CBL-CIPK通路蛋白在野生大豆抗盐碱胁迫中的功能,本研究在盐碱胁迫下高耐及敏感野生大豆材料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在线生物学工具对野生大豆CBL-CIPK通路蛋白结构、亚细胞定位、磷酸化位点及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0个野生大豆CBLs蛋白均含有3个EF手结构;7个CBLs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另外3个分别定位于细胞质、叶绿体和内膜系统。38个CIPKs蛋白均含有ATP结合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结构域和NAF结构域;20个CIPKs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中,9个定位在叶绿体中,6个定位在细胞核中,另有3个分别位于细胞器膜、线粒体和内膜系统。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CBL-CIPK通路基因高度同源,但野生大豆GsCIPK5_like基因与栽培大豆GmCIPK5亲缘关系较远,栽培大豆GmCIPK21基因与野生大豆GsCIPK21亲缘关系较远。在盐碱胁迫处理0和10 h后,GsCBL10基因在高耐材料中的表达量比敏感材料显著上调;在盐碱胁迫处理0 h后,GsCIPK10基因在高耐材料中的表达量也比敏感材料显著上调。本研究为阐明CBL-CIPK通路对野生大豆耐盐碱胁迫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块法测定分离自广西北部湾的3株海洋真菌MF-3、MF-6和MF-13的抗荔枝和水稻病原菌抗菌活性,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当采用平板对峙法时,3株海洋真菌对荔枝霜疫霉、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等4种指示菌的菌丝生长均有强的抑制作用;菌丝块法试验结果发现3株真菌的发酵液均对荔枝霜疫霉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菌丝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94.29%、98.16%和86.37%,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抑制效果次之,其菌丝相对生长抑制率达到80%左右;其中,MF-3菌株对荔枝霜疫霉、炭疽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F-6对霜疫霉、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广谱性。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将MF-3鉴定为布雷正青霉(Eupenicillium brefeldianum),MF-6为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MF-13为短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耐盐度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真菌是适应海洋环境的兼性海洋真菌。该3株海洋真菌表现的抗真菌活性,对应用于荔枝或水稻病害的生物防治和新型农药的研发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球等鞭金藻三级培养过程中生长差异明显,在完全灭菌的一级培养中生长最佳,在未灭菌的三级培养中生长最差。为揭示培养过程中藻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其生长差异的相关性,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球等鞭金藻三级培养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二、三级培养组之间的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明显。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析说明,一级培养组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低于二级和三级培养组。MetaStat分析发现,一级和三级培养组之间存在两株丰度显著差异的细菌,其中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在三级培养下丰度显著高于一级,而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相反。进一步通过2216E平板涂布法分离并鉴定了麦氏交替单胞菌等17株球等鞭金藻藻际环境细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整个进化树分成13个分支,分别对应13个属,包括交替单胞属(Alteromonas)、假交替单胞属(Pseudoalteromonas)、海杆菌属(Marinobacter)等。本研究结果为探索藻菌互作机理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过程中球等鞭金藻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蓝莓果实黑斑病的病原鉴定及植物精油抑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张静  翟浩  张倩  关惠  辛力 《核农学报》2019,33(12):2384-2391
为明确山东泰安产区蓝莓采后黑斑病病原菌,通过传统真菌形态学、rDNA-ITS 序列分析,结合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选用肉桂皮、百里香、丁香、柠檬草和玫瑰草5种植物精油对A. alternata进行熏蒸抑菌试验,通过体外抑菌活性筛选出最优的精油类别和作用浓度。体外抑菌结果表明, 5种植物精油对链格孢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肉桂皮精油对A. alternata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 分别为 0.03 μL·mL-1和0.06 μL·mL-1。体内接种抑菌试验发现,0.03 μL·mL-1肉桂皮精油可有效降低蓝莓果实的发病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对照组菌丝光滑平整,而经肉桂皮精油处理组,菌丝表面形态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粗糙、褶皱等变形现象。本研究可为山东产区蓝莓贮藏期黑斑病的预防和绿色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草莓叶片中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作用,本研究测定了草莓叶片中主要挥发性物质,并以草莓球腔菌为处理对象,研究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其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叶片挥发性物质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组分为芳樟醇、桃金娘烯醇,C6醛类化合物主要组分为己醛、2-己烯醛、反式-2-己烯醛、顺式-3-己烯醛等。当芳樟醇、桃金娘烯醇浓度为50 μL·L-1,己醛浓度为5 μL·L-1, 反式-2-己烯醛浓度为0.5 μL·L-1,顺式-3-己烯醛浓度为5 μL·L-1 熏蒸处理草莓球腔菌时,能显著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并能使病原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抑制草莓球腔菌的生长且对草莓叶片无明显损伤。研究表明利用适宜浓度的芳樟醇、桃金娘烯醇、己醛、反式-2-己烯醛、顺式-3-己烯醛熏蒸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草莓球腔菌的生长。本研究为研制新型天然植物病害抑菌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茶用菊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方法,了解茶用菊种质资源对枯萎病抗性的差异,筛选抗性种质用于抗病育种,本研究以茶用菊为试验材料,通过枯萎病病原菌分离、形态学和真菌18S rDNA/ITS鉴定和致病力研究,开展茶用菊资源苗期枯萎病人工接种鉴定,并筛选优异抗病种质。结果表明,从发病的福白菊植株上分离到M15和M16 2株枯萎病病原菌菌株,经鉴定,这2株菌株均属于尖孢镰刀菌,致病力检测发现M15为强致病力菌株。通过枯萎病抗性鉴定,筛选到七月白1份高抗品种,杭白菊、苏菊7号等9份抗病品种,滁菊、亳菊等17份中抗品种,福白菊、苏菊6号等3份感病品种以及皇菊1份高感品种。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茶用菊品种抗枯萎病的鉴定方法,为茶用菊抗枯萎病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