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氏原螯虾具有多雄多雌交配行为,这一特性给克氏原螯虾家系选育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为了获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雌雄分开养殖下的性腺发育状况,本研究从苗种阶段开始对克氏原螯虾进行雌雄分开养殖,在江苏地区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9—12月),对雌雄分开养殖状态下克氏原螯虾的性腺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9月所采集的雌性克氏原螯虾多处于性腺发育Ⅴ期(占20/30),卵巢呈深褐色,卵粒饱满均匀;11月所采集的克氏原螯虾样品的卵巢多数已退化(占22/30),卵巢中仅残存少量未成熟卵粒(或空腔),处于性腺发育Ⅵ期。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卵母细胞直径为2 000μm左右,细胞质中可见大量的卵黄颗粒;精巢呈长囊形,生精小囊多呈囊球状,生精小囊与收集管相连接,收集管中可见部分精子。研究结果提示,雌雄分开养殖对克氏原螯虾的性腺发育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为后续开展克氏原螯虾家系选育相关研究积累了数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饵料配比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抱卵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饵料配比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生长和抱卵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饵料配比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抱卵有明显的影响。适当增饲水草、蚕蛹和小杂鱼饵料的克氏原螯虾生长较快,其中适当增饲水草的克氏原螯虾,无论雄虾还是雌虾,在44d中生长速度均表现最快,分别达36.23%和27.17%。在投饵和水环境完全一致的条件下,雄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均低于雌虾。雌虾的成活率是雄虾的1.12倍,这与自然界中克氏原螯虾雌雄比例为1.13:1、雌性明显多于雄性的事实基本吻合。雌虾的生长速度是雄虾的1.09倍,即雌性个体增重比雄性略快。均衡的植物性和动物性营养配置,有利于雌虾的抱卵,抱卵率可达75%,适当增饲牛粪、虾仁饵料的雌虾抱卵率也高达71.2%。可见有利于克氏原螯虾生长的饵料配比,不一定适合于其生殖和繁育,应根据不同生育阶段应配制不同的专用饵料。  相似文献   

3.
以克氏原螯虾太湖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1雄对5雌进行定向交配,研究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技术。共配48组,获得105尾抱卵虾,抱卵率(30 d)为44.2%,单个配组最高抱卵率为100%,孵化率为72.74%,幼虾培育成活率为96.25%±2.58%,建立了77个全同胞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家系有66个。以构建的家系为基础,进行雌雄亲本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分析,分析虾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性,选取23个家系在温室内进行标准化养殖和幼虾生长情况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雌雄亲本的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不显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温室内幼虾培育成活率为39%±8%,多数家系间幼虾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家系内的体长差异系数较体重差异系数小。本研究积累了克氏原螯虾家系构建的相关技术,为进行克氏原螯虾家系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体质量(8.02±1.65)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探讨软、硬两种不同底质网箱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两组,软底网箱作为对照组,硬底网箱为试验组,每组设3次重复,每个网箱随机放养60尾螯虾。养殖6周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和酶活力,分析了软、硬底质网箱中克氏原螯虾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重、存活率、饲料效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各项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采用硬底网箱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效果较软底网箱更好。  相似文献   

5.
软、硬底质网箱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质量(8.02±1.65)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探讨软、硬两种不同底质网箱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两组,软底网箱作为对照组,硬底网箱为试验组,每组设3次重复,每个网箱随机放养60尾螯虾。养殖6周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和酶活力,分析了软、硬底质网箱中克氏原螯虾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重、存活率、饲料效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各项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采用硬底网箱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效果较软底网箱更好。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染色体数目众多、形态短小的特征,增大了染色体研究的难度。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克氏原螯虾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采用一种改进的染色体制备方法,从克氏原螯虾的触角腺中获得了高质量的染色体中期相,并比较了雌雄克氏原螯虾染色体核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雌雄克氏原螯虾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配对及分组上是一致的,即雌雄克氏原螯虾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8,核型公式为n=94=61m+19sm+7st+7T。雌雄克氏原螯虾在染色体核型数据上有所差异,雌性克氏原螯虾的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0.72%~1.61%,雄性克氏原螯虾的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0.58%~1.89%;雌雄克氏原螯虾最大的染色体均是sm型,而雌雄最小的染色体不同型,雄性最小的染色体为T型,雌性最小的染色体为st型;雌雄克氏原螯虾的st型染色体的形态差别最大,但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殷海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818-4819,4821
于1996年在虾池试验中用烧烫挤压法切除雌性克氏原螯虾单侧、双侧眼柄,研究了眼柄切除对克氏原螯虾蜕皮、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去除眼柄后,克氏原螯虾蜕皮加快,蜕皮周期缩短,生长速度同比例增长。蜕皮、生长速度和性腺发育均是双侧组>单侧组>对照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切除单侧、双侧眼柄后,克氏原螯虾加快卵巢成熟,而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河蟹雌雄分养对其亚成体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蟹雌雄单性化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尚不清楚雌雄分养对成蟹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初步比较了群体养殖条件下雌雄分养和雌雄混养对河蟹亚成体生殖蜕壳率、成活率、增重率、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雌雄分养组的生殖蜕壳速度均快于雌雄混养组,其中单性雌体第15天和20天的生殖蜕壳率显著高于混养雌体组(P0.05);实验过程中,单性雌体组的死亡率一直高于混养雌体组,而单性雄体组20~30 d的累计死亡率低于混养雄体组;(2)就最终成活率而言,单性雌体组和混养雌体组的成活率接近(P0.05),而单性雄体成活率显著高于混养雄体组(P0.05);雌雄分养和雌雄混养对其增重率均无显著影响,雌雄平均增重率均在50%左右;(3)雌雄分养对其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影响,生殖蜕壳后25~40 d,雌雄性腺指数分别为7.3%和2.6%左右。综上,雌雄分养可以促进雌体提前生殖蜕壳,提高雄体单养的成活率,且对成蟹增重率和性腺发育均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饲料中添加蛋白质、维生素E和Se对克氏原螯虾繁殖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蛋白质、维生素E和Se对克氏原螯虾雌虾性腺发育、抱卵量、抱卵指数和抱卵率的影响。[结果]在最优组合中,VE为主要因素,其次为蛋白质和Se;最优水平为0.05%VE、28.9%蛋白质和1 mg/kg Se。[结论]VE和Se的组合对克氏原螯虾性腺发育、抱卵量的增加、抱卵指数的增大和抱卵率的提高等具有补偿与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克氏原螯虾作为经济虾蟹类的重要代表,是淡水虾类重要水产养殖资源.目前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优质苗种的供应短缺现状,是制约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人工养殖条件下,雌虾卵巢易出现发育迟缓甚至停滞现象而导致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是优质苗种短缺的首要根本原因.分析可知,克氏原螯虾卵巢从卵黄发生前期(Ⅲ期)到卵黄发生期(Ⅳ期)的发育过渡是卵母细胞能否顺利发育成熟的关键点.本研究对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Ⅲ期和Ⅳ期卵巢组织总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等电聚焦条件、上样量等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运用PDQuestTM软件对获得的凝胶图谱进行了图像分析,并对表达差异蛋白质点(丰度差异≥2倍)进行了串联质谱鉴定.结果显示:在等电总伏特数不低于8500V·h、样品上样量为200 μg时,可以获得较清晰的凝胶图谱;利用串联质谱分析挖取的52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共成功鉴定29个(包括22种蛋白质);分析表明,相对于发育Ⅲ期卵巢蛋白质组,在Ⅳ期卵巢蛋白质组中有13种蛋白质表达量有下调,9种蛋白质表达量有上调.研究结果将对于揭示克氏原螯虾的卵巢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一定基础,同时对于了解其他虾蟹类动物的性腺发育机理也将积累重要分子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克氏原螯虾和鲢鳙的生长习性特点,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以达到互利共生目的的高效养殖模式。介绍了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模式对环境条件、鱼虾品种选择、池塘条件以及苗种投放、饲养管理、捕捞等要点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2.
福寿螺和克氏原螯虾摄食水花生和水浮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福寿螺和克氏原螯虾对水花生和水浮莲的摄食情况.结果表明,每只体重1.06±0.09g福寿螺对水花生和水浮莲的摄食率分别为17.37±0.73%、22.30±0.84%;每只体重3.52±0.07g的摄食率分别为13.66±0.79%及13.84±0.67%.雌、雄克氏原螯虾对水花生的摄食率分别为1.28±0.04%和0.74±0.03%;对水浮莲的摄食率分别为2.10±0.04%和1.93±0.05%.  相似文献   

13.
2015年对安徽省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经济效益为30 000元/hm2、混养经济效益为19 500元/hm2。制约该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虾规格、上市时间、销售模式和虾苗繁育技术。通过推广秋繁新技术和分类销售,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经济效益提高了20.16%。  相似文献   

14.
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玻璃缸、水泥池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关键技术,为克氏原螯虾工厂化育苗研究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方法]设置不同克氏原螯虾投放密度(40、30、20尾/m2)、雌雄配比(4∶1、3∶1、2∶1及全部投放雌虾)二因素对比试验,通过"强化培育、冲水刺激、遮阳控光"等诱导手段,诱导克氏原螯虾同步产卵。[结果]经过59 d的试验,各试验池亲本虾成活率在50%~93%,总体成活率为71%;各试验池亲本虾抱卵率在64.0%~84.7%,总体抱卵率达76.9%。二因素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亲本虾投放密度以40尾/m2、雌雄搭配比例以4:1较为适宜。[结论]在玻璃缸、水泥池等无土水体中,克氏原螯虾可以正常产卵、抱卵、孵化虾苗,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及人工繁育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不同体长、密度、雌雄配比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的情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与体长、群体密度、性别配比等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虾苗饲养密度提高,自相残食率相应提高。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体长越大的虾苗其自相残食率越高。体长1.0~1.5、2.0~2.5、3.0~3.5 cm的虾苗,培育密度分别为667万、400万和267万只/hm2时,其自相残食率均在7%左右,人工培育虾苗时可以此为参照;在不同规格虾苗混养情况下,个体间体长相差越大,体长小的个体被残食的概率越高。人工培育虾苗时,应根据虾苗大小分群培育;成虾饲养密度小于16只/m2时,其自相残食率低于5%。人工养殖成虾时,养殖密度以15万只/hm2为宜。在雌雄比为(2~3)∶1时,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率为5%左右。在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配种时,适宜雌雄比应为(2~3)∶1。  相似文献   

16.
程东海  颉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11-11313
[目的]为克氏原螯虾专用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探讨了克氏原螯虾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并分析以昆虫粉作为唯一饲料动物蛋白源对克氏原螯虾存活、生长及蜕壳等的可能影响。[结果]鱼粉蛋白水平为25%时克氏原螯虾存活率最高,蛋白水平为28%时最低。昆虫粉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低于各鱼粉组。鱼粉组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的末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效率(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饲料系数(FCR)则相反。各组克氏原螯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蜕壳率(ER)均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T20组SGR显著低于F28(P<0.05)。[结论]克氏原螯虾的饲料蛋白需求量约为25%。昆虫粉可以部分替代鱼粉,但以昆虫粉作为该虾饲料唯一的动物蛋白源可能会影响其存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稻田养虾模式下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肌肉质构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选取分别饲喂5种饲料和不饲喂饲料自由采食的养殖克氏原螯虾,采用物性分析、生化分析、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克氏原螯虾质构特性、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稻田养殖条件下,饲喂大豆组克氏原螯虾肌肉的弹性、凝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质构特性均优于其他组。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自由采食组克氏原螯虾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其他组。测定的39种脂肪酸中,自由采食组克氏原螯虾肌肉总脂肪酸含量最高,饲喂商品饲料B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不投喂饲料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略低于饲喂商品饲料B,两者均高于其他组。结果表明,稻田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饲喂克氏原螯虾在肌肉的口感和营养品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综合来看,饲喂大豆的克氏原螯虾在口感方面更具优势,而不饲喂饲料自由采食的克氏原螯虾在肌肉营养品质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了解潜江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情况,针对潜江市克氏原螯虾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虾莲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低,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较好,池塘专养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高,为虾莲共作模式克氏原螯虾效益的2倍;虾稻共作仍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种养模式,且通过综合技术优化其效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空运过程中影响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空运前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模拟克氏原螯虾空运条件,将克氏原螯虾放入泡沫箱中,加入冰瓶后进行完全密封(密封组)或打孔通气(打孔组)。模拟空运过程实时监测泡沫箱内的含氧量、温度和相对湿度;模拟空运18 h后采集克氏原螯虾的血清、肝胰腺、鳃丝及中肠等组织样品,分别测定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肝胰腺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MDA含量及蛋白质羰基含量,以及鳃丝Na+K+-ATP活性;并制作克氏原螯虾肝胰腺、鳃丝及中肠组织石蜡切片,统计模拟空运结束后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结果】在模拟空运过程中,相对湿度变化不明显,温度和含氧量的变化引起克氏原螯虾应激反应,是影响空运的主要环境因子。经模拟空运后,密封组克氏原螯虾血清LZM活性、PPO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下同),SOD活性显著降低;肝胰腺蛋白质羰基含量、MDA含量和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打孔组及模拟空运前,而SOD活性变化不显著;密封组和打孔组克氏原螯虾经模拟空运18 h后,其鳃丝Na+K+-ATP活性均显著高于模拟空运前。克氏原螯虾经模拟空运18 h后其存活率较高,但模拟空运后暂养1周发现密封组和打孔组的克氏原螯虾存活率均从第4 d开始显著下降,至暂养第7 d密封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仅为59.33%;且其鳃丝有大量附着物,微血管腔结构已完全消失,大部分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坏死,鳃膜结构遭到破坏。【结论】温度和含氧量是影响克氏原螯虾空运存活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模拟空运对克氏原螯虾造成严重损伤且不可逆,在模拟空运结束后克氏原螯虾因自身缺乏修复能力而大量死亡。因此,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在运输前投喂免疫增强剂,或在运输后优化其暂养环境等方式以提高克氏原螯虾空运存活率,进而确得其引种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