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基因多态性(SNP)及其与母猪繁殖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取400头母猪(大白猪×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利用PCR-PFLP技术检测RBP4基因多态性,计算基因型频率,以及RBP4基因与母猪主要繁殖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A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该群体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AA基因型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0.05;P0.01),各基因型间木乃伊胎数、流产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AA基因型与产死胎数呈显著负效应(P0.05),从而间接增加了窝产仔数。综合结果分析,RBP4基因AA基因型有利于增加母猪窝产仔数,对猪的繁殖性能存在影响,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猪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猪的大多数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很低,通过直接选择进展不大。对近年来对母猪繁殖性状杂交利用、直接选择排卵数和产仔数、通过胎盘效率提高产仔数、控制窝产仔数的主效基因的选择进行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基于胎盘效率的选择是提高猪的窝产仔数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研究的进展,影响猪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或QTL的鉴别,使得MAS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对4 749头近交系数在0~20%范围内的大白猪繁殖性能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近交程度组间平均产仔数无显著差异(P>0.05),相同胎次不同近交程度组间产仔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胎次间产仔数差异显著(P<0.05);说明母猪近交程度在0~20%之间对产仔数的影响不大,主要与母猪分娩胎次关系较为密切.不同近交系数组间平均产活仔数以10.1%~20%组最低,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近交程度组内头胎与经产间差异显著,趋势基本和产仔数相同.不同近交系数对平均产死仔数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以10.1%~20%组最高;各组内胎次间(头胎和经产组)产死仔数也以10.1% ~ 20%组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近交繁殖会影响胚胎的发育,造成产死仔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母猪的繁殖性能一直是育种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产仔数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但产仔数的遗传力很低(约为0.1),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对该性状的改良收效甚微。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ted selection,MAS)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低遗传力性状。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MAS育种在动物实际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而且近些年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雌激素受体基因(ESR)和卵泡刺激素β基因(FSHβ)等,是与繁殖性能有关的主效基因。这些主基因在大白、长白、杜洛克、二花脸、东北民猪、金华猪、香猪、荣昌猪、莱芜黑猪等品种中都有相关研…  相似文献   

5.
采用混合基因池和直接测序方法,寻找猪LHR基因第11外显子区域的SNP;利用PCR-RFLP技术对小梅山猪、枫泾猪和大白猪3个群体218头繁殖母猪进行大规模检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与616窝小梅山猪繁殖记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猪LHR基因第11外显子1 351bp处发现1个SNP(C→T);利用错配PCR技术产生1个新的酶切位点SphⅠ,经RFLP分析,在小梅山猪群体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MM、MN、NN,其中MN基因型频率最高(0.69),而枫泾猪和大白猪中只检测到MM型个体;关联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小梅山猪母猪,2胎以上中,MN型的总产仔数(TNB)显著高于NN型(P〈0.05);所有胎次中,MN型的TNB和活产仔数(NBA)均显著高于NN型(P〈0.05);初步表明,MN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TNB和NBA的遗传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的影响;LHR基因第11外显子可作为小梅山猪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PCR-RFLP法研究了三江白猪、大白猪、长白猪、长×大猪群体OB基因3469位点的多态性及其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试验猪群进行遗传平衡检测结果显示,三江白猪、长白猪、长×大猪群体OB基因3469位点均达到平衡,而大白猪群体在此位点未达到平衡,即处于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OB基因与母猪产仔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B基因型对试验研究的3个繁殖性状的影响都符合一个规律,即产仔数表现出BB>AB>AA的趋势。OB基因对产仔数的遗传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加性-显性效应,且B等位基因具有明显的增加产仔数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和卵泡刺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β,FS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母猪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共487头母猪进行了PRLR和FSHβ基因多态性检验,并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LSD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窝重和断奶窝仔数等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RLR基因在大白猪和长白猪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717和0.548,大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长白猪BB基因型断奶窝重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FSHβ基因在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804、0.760和0.789,长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呈现BB>AA>AB趋势。因此,PRLR和FSHβ基因对荣昌猪场母猪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可作为母猪繁殖性能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8.
繁殖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该环节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传统数量遗传学在指导家畜育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繁殖性状遗传力低、性状表现晚、而且是限性遗传 ,通过常规选择难以有所进展。中国猪 ,尤其是太湖猪 ,以其超高繁殖率闻名于世 ,国内外学者对其高繁殖性能的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窝产仔数主效基因假说 ,并通过候选基因法、基因组扫描法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期望找到控制产仔数的主基因 ,从而为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太湖猪窝产仔数主效基因探索已有成功的报道 ,本文将对猪高繁殖…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养猪生产实践中,母猪繁殖性状作为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其选育和改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为繁殖性能的优劣通过直接影响母猪繁殖生产力,并间接影响了养猪场的经济利益。其中产仔数作为繁殖性状之一,它的提高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分子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展开了对数量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研究影响窝产仔数的基因也成为了热点之一。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很多与猪产仔数有关的主效基因和候选基因,笔者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10):1-7
采用PCR-RFLP方法,以大白、长白、杜洛克3个猪种共400头繁殖母猪为研究对象,研究Hal、GH、AREG、ESR和BF基因的多态性,并与繁殖和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为猪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个基因在3个猪种的测定群体中存在多态性,但在基因型频率上不同猪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各猪群5个基因的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其中Hal基因在大白猪群体中初产母猪AA型个体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AB型多19头和272头(P005),母猪AA型个体达100 kg日龄比AB型快1648 d(P005)。GH基因影响长白猪达100 kg日龄(P005)。AREG基因能影响母猪产仔性能,各猪群中AA型均优于BB型。同时,AREG基因大白母猪AA型个体活体背膘低于BB型(P005)。ESR和BF基因则主要影响母猪的繁殖性状。本试验结果为规模化猪场引进猪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统计分析了屯昌母猪、大屯母猪(大约克夏猪×屯昌猪)和长屯母猪(长白猪×屯昌猪)共135头母猪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在母猪的繁殖生理方面,屯昌母猪的初次发情及适配日龄均早于其杂交后代母猪,但平均妊娠天数稍高于杂交后代母猪;在两个杂交后代母猪中,长屯猪的初次发情及适配日龄又早于大屯猪。在母猪的繁殖性能方面,屯昌母猪的平均窝产仔数为12.6头,比大屯和长屯母猪的产仔数分别高12.5%和8.62%。3种母猪相比,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均以屯昌母猪最高,而长屯母猪的繁殖性能要好于大屯母猪;初生窝重则杂交母猪后代明显好于屯昌母猪的后代,并且窝产仔数越多,初生重越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检测猪GPR54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产仔数之间的关系。采用PCR-SSCP、PCR-R FLP和直接测序方法,对小梅山猪、枫泾猪和大白猪3个群体218头繁殖母猪进行GPR54基因的多态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与616窝小梅山母猪繁殖记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对引物(P1、P4、P8)中检测到3个多态位点,其中1个多态位点(P1)导致氨基酸的改变(Leu35Pro),P4与P8位点的基因遗传为连锁遗传;P1位点上,2胎以上小梅山母猪中,BB型个体的产活仔数(NBA)比AB型和AA型分别高0.69、1.65头(P0.01),所有胎次中,BB型个体的TNB和NBA均高于AA型(P0.01)和AB型(P0.01);P4/P8位点上,杂合型的总产仔数(TNB)和NBA均高于纯合型。结果提示,对于小梅山猪,P1位点的BB基因型可作为小梅山猪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3.
旨在鉴定荣昌猪初产繁殖性状的重要变异位点和基因,为荣昌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分子标记和基因资源。本研究选取429头荣昌母猪进行猪50K芯片基因分型,经过质量控制和基因型填充后,保留35 046个SNPs用于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群体结构,利用混合线性模型(mixed-linear model, MLM)将出生年、出生月作为固定效应,将主成分值作为协变量对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死胎数和初生窝重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显示,在全基因组显著水平上鉴定出2个影响荣昌猪初生窝重的SNPs和1个影响荣昌猪死胎数的SNP;在潜在显著水平上鉴定到5个影响荣昌猪总产仔数的SNPs, 3个影响荣昌猪活产仔数的SNPs和10个影响荣昌猪死胎数的SNPs。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1个显著的SNP(SSC17:57 315 180 bp)同时影响荣昌猪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初生窝重,1个显著的SNP(SSC1:279 214 647 bp)同时影响荣昌猪活产仔数和总产仔数,暗示基因在不同性状间具有一因多效性。本研究根据候选基因的相关分子生物学功能,确定BMP7基因为影响荣昌猪总产仔数...  相似文献   

14.
猪的产仔数是繁殖性状中重要的经济性状,直接关系到养猪业的经济收益。英国动物育种学家Chris Haley曾估算,如果每头母猪的产活仔数每胎提高I头,英国的养猪业每年就可增加利润7亿英镑,整个欧盟养猪业可多获利20亿英磅。在我国,如果母猪产仔数每胎提高1头,每年也将增收190亿人民币的纯利。因此,通过候选基因法寻找控制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或遗传标记,以及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提高猪的产仔性能,是目前猪遗传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通过常规育种技术,猪的许多重要生产性状都在遗传上得到了很好的改良(如瘦肉率,背膘厚),但对产仔数的改变却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产仔数的遗传力很低,同时又是限性表达性状。但不同品系,窝产仔数的变化范围在2~20头,平均为9~10头;其表型标准差在2.5~3头之间;遗传力在0.1~0.15之间。因此,通过猪育种手段(MAS)提高猪产仔数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和卵泡刺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β,FS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母猪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共487头母猪进行了PRLR和FSHβ基因多态性检验,并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LSD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窝重和断奶窝仔数等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RLR基因在大白猪和长白猪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717和0.548,大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长白猪BB基因型断奶窝重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FSHβ基因在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3个猪种中B等位基因均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804、0.760和0.789,长白猪BB基因型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呈现BB>AA>AB趋势。因此,PRLR和FSHβ基因对荣昌猪场母猪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可作为母猪繁殖性能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6.
育种工作中迫切需要探讨出各品种及各猪群繁殖性能的最佳近交区域,从而指导养猪生产和选育工作。为此我们以金山县枫泾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非近交母猪(186头)和近交母猪(760头)的繁殖成绩为研究材料,试图探讨枫泾猪繁殖性能的最佳近交区域。  相似文献   

17.
影响猪高产仔数的基因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的多产仔 (Prolifeacy)即初生窝仔数 ,包括产仔数和初生活仔数两性状。产仔数属低遗传力,其遗传力估值为 0.1,左右重复力为 0.15,变异系数为 0.25,不同报道的差异可能源于抽样误差或未经校对的环境效应。本文对影响猪高产仔数的基因进行一个简要的综述。 1猪高产仔数的候选基因   在探测猪窝产仔数主基因方面国内外已作了大量的研究。 Heley等( 1990)通过对梅山猪与大白猪品种交配组合繁殖性能的比较后认为,繁殖性能品种间的差异主要与产仔窝母亲的基因有关,而后代个体的基因影响不大。 Heley等( 1992)和 Melaren等( 1992…  相似文献   

18.
FSHβ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设计FSHβ上下游引物和插入序列引物,检测FSHβ插入突变在80头苏淮母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苏淮猪群体中没有AA型分布,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806;经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AB型母猪的总产仔数为(12.13±2.01)头,高于BB型母猪的(11.00±2.11)头,差异显著(P<0.05);AB型母猪的产活仔数为(10.94±2.39)头,显著高于BB型母猪的(9.78±2.37)头(P<0.05);对产死胎数、断奶头数以及仔猪早期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提示可将FSHβ基因作为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提高苏淮猪的产仔性能。  相似文献   

19.
4个猪繁殖性状候选基因对大白猪产活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猪繁殖性状候选主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并应用于猪的繁殖性状改良,实验选择472头大白能繁母猪作为基础群,检测4个控制猪繁殖性状的候选主效基因ESR、FSHβ、PRLR和RBP4在该群体的多态性分布及其对产活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除RBP4基因为AA纯合子外,ESR、PSHIS、PRLR 3个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并...  相似文献   

20.
多药耐药基因1(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gene 1,MDR1)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可导致多种药物耐药。MDR1基因可能与繁殖器官有密切联系。本研究以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和金华母猪为试验群体,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MDR1基因的多态性,并对母猪的繁殖性能指标进行了关联分析,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MDR1基因外显子1有一处G→A的突变,存在GG、AG、AA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G为优势等位基因,GG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MDR1基因多态性对初产和经产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和金华母猪群体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结果分析,MDR1基因多态性对猪的繁殖性能存在影响,可作为潜在的遗传标记,为猪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