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成都平原是中国水旱轮作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旱轮作两熟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样化的水旱轮作和旱作模式。[目的]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方法]运用DEA-Tobit 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郫都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付国赞  张庆瑞  梁臣  程志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82-15984
[目的]保证豫西黄土丘陵旱坡地仁用杏树优质高产,提高种植农户经济效益。[方法]用8种中药材与3种仁用杏设计立体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仁用杏树生长、开花结果、病虫害危害及中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同一仁用杏品种,中药材丹参、半夏对其生长和发育影响较弱,王不留行、圆叶锦葵对其生长和发育胁迫明显。同一种中药材品种,对仁用杏超仁的生长胁迫效应较弱,对一窝蜂的生长胁迫较强,龙王帽居中;对一窝蜂的生育指标降低幅度较小,对龙王帽的生育指标降低幅度较大,超仁居中。立体种植模式的中药材随仁用杏园郁闭度增大,其植株重及药材产量逐渐下降,多数中药材品种在郁闭度0.5以下生长良好,半夏在郁闭度0.6以下生长和产量不受影响。[结论]仁用杏、中药材立体种植组合应选择长势较强的仁用杏品种和植株矮小的中药材品种进行配植。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卢龙县刘田各庄镇赵官庄村农民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尝试稻蟹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两者互利共生。河蟹以稻田的漂浮生物、害虫为食,它能够清除田间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残饵还可作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水稻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两者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通过研究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征以期为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关措施控制由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中通过调查采自洱海北部地区7个乡镇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水样及施肥情况分析了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动态变化情况,以及肥料的投入量与田面水和沟渠水中氮、磷浓度的关系。[结果]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水溶态氮是氮流失的主要形态。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不同轮作模式下田面水中氮浓度基本趋势为:大蒜-水稻>黑麦草-水稻>蚕豆-水稻>油菜-水稻。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不同轮作模式间各种形态的磷流失无显著差异。田面水中氮磷含量比沟渠水高,对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结论]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轮作模式。因此,应该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轮作模式。本研究为控制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和改善洱海水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塘水库进行鱼鸭混合养殖,是充分利用现有灌溉、发电等大水域资源,实施水下养鱼,水上养鸭的一种立体综合养殖模式,是一项高效、低耗的良性生产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用水资源的短缺,水稻种植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意识的增强,具有干旱抗性的水稻品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述了水稻生长生态系统、抗旱性遗传生理机制以及水稻抗旱性育种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灵川县主要乡(镇)的耕作制度模式开展相关调查,为灵川县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灵川县6个乡(镇)进行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并于2012年6月22~24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灵川县耕作制度类型主要有水田耕作模式(包括紫云英—早稻—晚稻、蔬菜—早稻—晚稻或蔬菜—一季稻、冬闲—早稻—晚稻或冬闲—一季稻、马铃薯—早稻—晚稻或马铃薯—一季稻、稻—菜轮作)、旱地主要耕作制度(包括玉米间作或套作大豆、柑橘间作花生)、山地立体种植模式以及果园立体种养模式.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灵川县耕作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新型种植模式推广速度慢、范围小;种植人员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技术含量较低;农田重用轻养,冬闲田面积较多等.[建议]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大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扩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以积极推动灵川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宣城地区水稻农用天气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齐经济  王凯全  周琪  乐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94-18097
[目的]为使宣城地区水稻农用天气预报更好地为水稻生产服务。[方法]在加强农用天气预报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宣城地区水稻生产过程遇到的天气条件和实际工作的开展,分析宣城地区水稻农用天气预报的内容及实际水稻生产的气象预报需求。[结果]宣城地区农事活动的预报项目有水稻适播期预报、水稻移栽期预报、农田施肥期预报、病虫害防治预报、晒田控蘖期预报、灌溉排水预报、收获晾晒期预报等。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产品包括低温冷害预报、高温热害预报、暴雨洪涝预报、大风预报和灾后措施、雪灾预报等。这些预报产品在实际水稻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结论]充分了解服务范围内水稻种植布局、种植制度和农事活动是编制、开展好水稻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的前提。熟悉水稻的生长动态、相应的气象指标和可行农技措施是开展好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的基础。农业情报共享是做好水稻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立体栽培对三叶青植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针对三叶青大田平作栽培生长后期茎蔓匍匐在地、重叠郁蔽严重,导致位于下层的茎叶提前衰败死亡而严重影响生长的问题,借鉴立体农业的栽培技术原理,设计立体、平作等栽培模式试验,研究采用立体栽培技术对三叶青的生长效应。[结果]采用立体限根栽培技术能有效改善三叶青田间通风、透气、透光条件,显著提高植株抗病性,降低根腐病发病率,减少死苗率,提高三叶青地下块根产量和品质。[结论]立体限根栽培对降低三叶青病害、提高植株生长、提高单株产量具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水稻、甘蔗、鱼、菇间套种养立体农业模式的农田小气候,土壤肥力,水稻、甘蔗生育、生理指标和稻、蔗、鱼、菇的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田立体农业使农田小气候得到改善,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根系活力以及甘蔗的株高、茎粗、根系鲜、干重、叶面积指数、蔗糖分均高于对照,而还原糖低于对照。全年亩产稻谷460kg,果蔗5.6t,鲜鱼56.4kg,凤尾菇902kg;年亩纯收入3189元,比单种水稻南昌市经济效益的7.5倍,比单种果蔗提高1.7倍,比单种粤蔗7号提高4.7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坡耕地的整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天池3号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护坡拦蓄保水区和自然降水区(对照)不同种植模式和肥力配比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在不施肥条件下,护坡拦蓄保水区玉米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千粒重平均为328.13、06.8 g,对照区玉米千粒重为283.12、92.4 g;在施肥条件下,对玉米千粒重影响不大。不施肥、低肥、高肥、特高肥条件下,护坡拦蓄保水区的玉米单作产量比对照增加61.6%、24.3%、10.5%和9.3%;玉米+马铃薯间作的玉米产量比对照增加47.0%、15.0%、10.2%和8.7%。单作时N∶P=1∶1肥力配比的增产效果优于2∶1的肥力配比,间作时2∶1的氮磷配比略优于1∶1的氮磷配比。[结论]护坡拦蓄保水措施能提高玉米产量,增产效果随施肥水平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节水抗旱植树袋内土壤含水量变化及对造林树种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孔数(孔直径5mm)的植树袋处理不同植株,进行植树袋内土壤含水量的测定,试验设置4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使用植树袋植株的生长状况好于对照植株;使用植树袋土壤水分的入渗速度平缓,土壤含水量也偏高,对照试验的土壤含水量则明显偏低。[结论]植树袋的使用在山地造林方面已见成效,对北京市的困难地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水分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对早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筛选最佳栽培因子组合。[方法]对杂交早稻金优402进行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播期和施肥量是影响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金优402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显著。早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播期3月22日,密度135万/hm2,施肥总量225 kg/hm2,水分刚淹没土表。[结论]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当归在不同水肥处理下的需水量进行研究,为当归灌溉制度研究及GAP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田间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进行理论统计分析,分析了当归在不同灌水施肥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需水量和作物系数。[结果]不同处理0~37 cm深度土壤含水率变化、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起伏较大,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不同水肥处理对当归阶段需水量的影响,需水量与灌水量大小成正比,灌水量越大,需水量越高;在适宜灌溉条件下,当归整个生育期的日耗水强度从0.16~4.03不等,作物系数为0.37~1.26,全生育期需水量592.98 mm;当归的整个生育期作物系数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制定当归种植灌溉制度和GAP规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蒲金涌  姚小英  辛昌业  陶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31-16832,16835
[目的]研究天水杏子水分适宜性。[方法]运用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98~2003年杏子物候观测资料和毗邻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杏子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进行估算,建立估算水分利用程度的水分适宜度及满足度模型。[结果]天水市杏子生长期的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水分适宜度和满足度分别为0.53、0.68。全生育期杏子水分适宜度随时间呈下降状态,水分胁迫增大;旺盛生长期水分适宜性最差,其次为初始生长期,后期生长期水分适宜度较好。[结论]利用该模型可对天水市杏子的水分适宜性进行评价,从而为当地的杏子种植区划及科学灌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刘浏  商崇菊  蔡长举  张和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21-10123
[目的]观测贵州省黔中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作物系数及需水量,为该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的引进和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玉米划分不同的处理方式,观测不同处理方式下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相关因子变化,并计算出该地区玉米作物系数和作物需水量。[结果]黔中地区玉米脱粒晒干后净产量为4758.3kg/hm^2,需水量为520.56mm,玉米各生育阶段作物系数分别为:苗期—拔节0.71,拔节—抽穗0.80,抽穗—灌浆0.91,灌浆—成熟0.66。玉米水分生产力K=1.09m3/kg。[结论]黔中地区玉米需水量处于我国春玉米需水量中间值;玉米水分生产力较之贵州省平均水分生产力小0.23m3/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老挝旱季花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老挝万象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旱季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试验。[结果]与当地常规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增加花生发芽率、株高、平均荚数、百粒重等,最终能显著提高老挝花生的产量,增产量达1 000 kg/hm~2,增产率为51.9%,同时还能节省人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能增收2 800元/hm~2。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施肥量为91.5 kg/hm~2能使老挝旱季花生生产达到最佳产量。[结论]在老挝旱季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草鱼的低盐-高水分冷冻半干制品耐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草鱼加工成低盐-高水分冷冻半干制品的可适性及其耐藏性。[方法]通过腌制、干燥、包装、速冻和冻藏将市售新鲜的草鱼加工成低盐-高水分冷冻半干制品,研究冻藏过程中鱼体水分含量、盐分含量、系水力和其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擦干鱼体对照组,腌制、干燥后的试验组鱼体失水更慢,系水力下降较慢。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2组鱼体的感官品质均下降,但试验组鱼体的下降速度更慢。冻藏过程中,2组鱼体的盐分含量变化较小,但对照组鱼体的盐分含量有缓慢上升趋势。[结论]草鱼较适合制成低盐-高水分冷冻半干制品,耐藏性较好,且在盐渍和干燥过程中增加了制品的风味,具有较好的口感。  相似文献   

19.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旱作马铃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以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A.露地(CK);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C.半膜垄作;D.垄作覆草]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处理B的马铃薯生长最快,而露地对照的生长最慢。开花期处理B、C、D株高较露地对照高6.9、3.9、8.3 cm,基部分枝数多0.6、0.1、0.6个。3种覆盖模式单株结薯(6.1~6.3个)高于露地对照(4.5个)。处理B单株薯重最重,达1.73 kg;处理D商品率最高,达到了82.89%,露地对照的商品率最低为72.08%。各处理单位产量表现为B>D>C>A。不同时期的0~20 cm土壤含水量均以处理B最高。[结论]处理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是旱作马铃薯的最优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等高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种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宜坡耕地的耕作技术措施。[方法]以马铃薯威芋3号,玉米毕单15号,地埂植物路春花为供试材料,设顺坡聚垄、等高聚垄和等高聚垄+种植路春花3个处理进行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等高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种植试验。[结果]与对照顺坡聚垄处理相比,等高聚垄+种植路春花处理的马铃薯产量14392.05 kg/hm2、玉米产量5417.25 kg/hm2、马铃薯与玉米复合产量19809.30 kg/hm2、复合经济效益12223.65元/hm2,分别增加了17.04%、11.22%、15.39%、13.61%;土壤容重降低0.04 g/cm3;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分别增加1.77个百分点和0.009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0.05%和4、1、3 mg/kg。[结论]等高聚垄+种植路春花种植法能提高坡耕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保水、保肥效果好,是坡耕地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