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GenBank发表的志贺毒素2型变异体(shiga-toxin 2e,Stx2e)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检测STEC的PCR方法.通过对已知毒素类型参考菌株的扩增,证明所建立的PCR方法能够特异鉴定STEC.采集临床疑似仔猪水肿病未死亡病例(5例)的直肠棉拭子样品和死亡病例(15例)的十二指肠病料,接种LB内汤于37℃增菌培养4~6 h后,运用所建立的PCR方法对增菌培养物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表明有19例为STEC感染.通过与细菌分离后再鉴定的比较,证明了该诊断方法具有的速度快、检出率高的特点,尤其适合于临床活体检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省某奶牛场连续6个月的定群、定畜跟踪调查,获得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在该牛场分布的广泛性、持续性和血清型多样化的资料,并对一些重要血清型分离株作致病性的鉴定.基于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stx1、stx2、eaeA、ehxA共4个基因进行检测,对检测出的阳性样品,非O157 STEC采用多重PCR结合CT-SMAC平板的分离方法,而O157 STEC通过免疫磁珠结合O157显色平板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该奶牛场STEC的初筛率为16.1%(112/696),分离率为11.1%(77/696).分离株属于35种O血清型和60种O:H血清型.该场的优势血清型为O4、O26和O93,O157在该场存在,但并非优势血清型.77个分离株中,stx2基因的检出率为68.8%,远远高于其它毒力基因,如stx1(19.5%)、eaeA(11.7%1)和ehxA(20.8%).该场分离到一些O157和O26血清型的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奶牛是STEC的天然宿主,可健康带菌.除了O157STEC外,非O157 STEC中一些高致病力菌株对人类的健康也存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在鸭源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建立检测STEC的多重PCR方法,针对STEC特有的毒力基因stx1、stx2、h&A和eaeA筛选了4对引物,通过对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检测,建立检测STEC的多重PCR,并应用该方法调查254株鸭源致病性E.coli和115株外表健康鸭的泄殖腔分离的E.coli中STEC的分布情况.在254株鸭源致病性E.coli中检测出6株STEC,从外表健康鸭的泄殖腔分离的115株E.coil中未检测到STEC.检出的STEC的血清型分别为O36、O60、O77、O78、O158和O7 & O92.本实验建立的检测STEC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鸭源E.coli的检测结果证实鸭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存在STEC菌株,分布频率较低,但其血清型具有广泛的宿主源,存在引起人类疾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2011年5-6月德国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04:H4暴发情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以来,德国首先暴发了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coli,STEC)O141:H4引起的人类疾病,并波及欧洲、北美等16个国家,发病总人数超过4000人,死亡50人。本次暴发的STECO104:H4是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5.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之一,能产生强烈毒素并引起多种畜禽疾病.目前,包括O157∶H7在内的STEC所引起的感染在多个国家暴发与流行,给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为了系统了解STEC的检测方法,论文就传统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诸如山梨醇麦康凯琼脂法、MUG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及其他各种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牛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是否发生共转移,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9株牛源非O157 STEC利用"Top six"血清群筛查、系统进化分群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1.03%(9/29)STEC为O145血清群;系统进化分群以A群为主(68.97%);75.86%(22/29)STEC的毒力基因谱为stx1a+stx2a+ehxA。采用K-B法测定STEC的抗生素敏感性,通过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bla TEM、bla CTX、bla SHV、tetA、tetE、tetG、sulI、cmlAI、aadAI和aac(3)-IV,利用多重PCR方法对耐药菌进行质粒分型、接合试验确认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是否发生水平转移。结果显示,29株STEC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13.79%~27.59%,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6.90%~10.34%。共检测出8株耐药菌(27.59%),且均呈多重耐药表型,对4~13种抗生素耐药。8株耐药菌均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未检测出其他耐药基因)和质粒incA/C并可转移至受体菌E. coli J53,其中6株可将毒力基因stx1a、stx2a和ehxA共转移至E. coli J53。以上结果表明牛源非O157 STEC存在较严重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首次揭示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在非O157 STEC中发生共转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共转移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H7(STEC O157:H7)是大肠埃希氏菌中致病性最严重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存在于牛肉、牛奶、水果及其制品中,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引发死亡。食品中STEC O157:H7检测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STEC O157:H7的检测标准进行比较,提出我国标准在样品前处理、快速筛选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需要加强,以便为该菌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帮助,实现与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接轨,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新疆地区分离的牛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掌握STEC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规律。本研究对新疆6个地区的牛源(非O157:H7)STEC分离株进行了18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检测菌株中携带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结果显示:4.31%STEC表现为多重耐药,1.91%为产ESBLs菌株。检测到的主要ESBLs基因包括blaTEM和blaCTX-M。这是首次在新疆STEC中检测到blaTEM和blaCTX-M。本研究分离出的多数多重耐药STEC属于系统发育A群。多重耐药STEC可能是由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获得毒性和耐药基因而形成的。抗生素的选择压力可能对细菌在牛肠道中的定植表现出一定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了耐药STEC对食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9,(3):438-444
为了研究新疆部分地区牛源STEC在牛粪便、胴体、饲料和饮水中的存在情况,揭示其在牛场各个环节中的分布规律及致病的可能性。本试验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期间,分别从牛场、活畜交易市场和牛屠宰加工厂,无菌采集牛肛拭子、粪便、胴体拭子、饲料和饮水样本,EC肉汤增菌后,用常规方法结合PCR(16S rRNA)技术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再用PCR检测大肠杆菌分离株的Stx1、Stx2基因;用腹腔注射EC肉汤增菌原液的方法进行动物攻毒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从9个牛场、1个活畜交易市场和1个屠宰加工厂中共采集到1 453份样本,其中STEC阳性样本为217份(14.9%,217/1453);新疆伊犁、博乐、石河子、昌吉、五家渠及乌鲁木齐的STEC样本阳性率分别为9.9%,19.9%,4.0%,26.2%,43.0%,7.5%;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次年2月)的STEC样本阳性率分别为27.3%(147/538),0.8%(2/247),13.0%(49/376)和6.5%(19/292);肛拭子、胴体表面拭子、粪便、饲料和饮水样本STEC阳性率分别为19.4%(190/978),8.3%(4/48),6.7%(16/239),1.1%(1/94)和6.4%(6/94);共分离到468株STEC菌株,其中132株携带Stx1,122株携带Stx2,214株同时携带Stx1和Stx2;攻毒试验表明同时携带Stx1、Stx2基因的菌株对小白鼠有致病性。结果表明,牛源STEC普遍存在于所检测的牛场、活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厂,肛拭子样本阳性率最高,而牛胴体被污染的情况较严重;春季是STEC的排菌高峰期;分离到的牛源STEC菌株同时携带Stx1和Stx2的菌株最多,而单独携带Stx1或Stx2的菌株分别约为25%;在制定防控牛源STEC的措施时,要尽量避免牛粪便对胴体的污染,春季更要注意牛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对小白鼠攻毒试验结果发现,分离菌株对人有潜在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国牦牛产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中主要黏附因子的流行情况,采用PCR方法对来自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健康牦牛的70株STEC的eae、saa、iha 3种与黏附相关的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对部分含有相关黏附因子的阳性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进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牦牛STEC中saa、iha的阳性率分别为71.42%(50/70)和78.57%(55/70),无eae基因序列(0/70),saa、iha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3%~99%。健康牦牛分离的STEC无LEE毒力岛编码eae,其他的一些与黏附相关的主要毒力基因saa、iha的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