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 gray)是我国珍稀古老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也是国家的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983年在我国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已把它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国际动物保护条例中已把它列为重点的保护对象。中华鲟作为大自然之造化,人类之瑰宝,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宠爱和保护。鲟类的人工养殖历史较短,虽然偶有关于鲟类的疾病报道,但对其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1-2],关于中华鲟疾病  相似文献   

2.
中华鲟消化系统内消化酶活性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类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 ,广泛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水域中。我国是世界上鲟鱼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长江除了中华鲟外还有白鲟、达氏鲟 ,其中白鲟只见于我国。而达氏鲟和中华鲟则是我国极有开发前途的一项自然资源 ,是科学研究的宝贵材料。中华鲟仔鱼期一般吃浮游动物 ;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 ;成鱼期吃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对于幼鲟的培育工作 ,国外多采用人工饲料培育幼鲟 ,既可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 ,又避免了单一使用水蚯蚓所带来的弊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邓昕等人尝试采…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动植物蛋白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按单因子梯度设计的原理 ,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 ,设计出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配方 ,通过5周饲养试验和2周消化试验 ,以研究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结果表明 ,中华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为1:1时 ,幼鲟的生长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当动植物蛋白比达3:1时 ,既能发挥中华鲟生长迅速的潜力 ,又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华鲟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改进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完善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从1998~2005年对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改进及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技术在提高中华鲟产后亲鲟的成活率、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孵化率以及提高培育放流中华鲟的规格和规模上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鲟鱼是鲟形目、鲟科鱼类中几种鱼类的总称。分布在我国的主要鲟鱼类有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skii和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等。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鱼肚、鱼鼻、鱼筋、鱼骨等都能做出独具风格的名菜,尤其是鲟鱼籽酱被誉为“黑色珍珠”,被视为珍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幼鲟维生素C营养需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旨在确定中华鲟幼鲟对维生素C(VC)的营养需要量。配制含VC分别为0.5、59.8、119.5、239.1、478.1和956.2 mg/kg饲料的6组日粮(分别编号为C0.5、C59.8、C119.5、C239.1、C478.1和C956.2),连续投喂中华鲟幼鲟8周后,以生长速度、组织VC含量和部分相关酶活性来确定中华鲟对VC的需求量。结果表明,C0.5和C59.8组鲟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都低于C119.5组,进一步提高饲料VC含量,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C478.1组的肝脏和肌肉组织VC含量达最高水平;C239.1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最高;C239.1组SOD活性最低。根据平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做折线法分析表明,维持中华鲟最佳生长的饲料VC含量为108.5 mg/kg;肝脏中VC含量达最大时饲料VC添加量为309.4 mg/kg;肌肉中VC含量达最大时饲料VC添加量为273.3 mg/kg。  相似文献   

7.
鸭嘴鲟(又称匙吻鲟),是美国特有的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它与我国中华鲟一样,属世界珍稀鱼类。我国已引种进行试养,生长良好,鸭嘴鲟体形如棱,体表裸露、泽润无鳞,嘴呈浆状,形像鸭嘴,因而得名。鸭嘴鲟的食性与花鲢类似,主食浮游动物,也能摄食商品饲料。此鱼性情温顺,易捕捞,喜栖居水中层,生长速度快。对水体溶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比白鲢耐氧力稍差,性成熟年龄为6~8龄,体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杂交鲟对饲料中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石的耐受剂量。在基础饲料黄曲霉毒素B1含量<10.00μg/kg条件下,分别添加0(对照)、0.5%、1.0%、2.5%和5.0%蒙脱石(国产饲料级改性蒙脱石,纯度≥99%),配制5种试验饲料。试验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45.10±0.12)g的杂交鲟6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每组杂交鲟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70 d,通过检测试验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和肝脏组织学变化,确定杂交鲟对饲料中蒙脱石的耐受剂量。结果表明:添加0.5%和2.5%蒙脱石显著降低了杂交鲟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P<0.05),添加5.0%蒙脱石显著提高了杂交鲟的肝体比(P<0.05),添加1.0%蒙脱石对杂交鲟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不断升高,除0.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3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浆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比值持续走高,从1.09上升到2.00。全血呼吸爆发(RB)水平以1.0%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和5.0%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组(P<0.05),略高于0.5%组(P>0.05)。肠道和肝脏组织切片显示,蒙脱石添加水平≥2.5%时会对杂交鲟肠道和肝脏组织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建议杂交鲟饲料中本受试蒙脱石作为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添加水平应大于0.5%且小于2.5%,即杂交鲟对本受试蒙脱石的耐受剂量介于0.5%与2.5%之间。  相似文献   

9.
史氏鲟的生态养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氏鲟又名黑龙江鲟,是淡水大型鱼类之一,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史氏鲟全身是宝,营养价值高,有水中“黑色珍珠”之美誉。近年来,由于史氏鲟自然资源日益减少,我国各地兴起了鲟鱼养殖的热潮,但大多数是小规模集约化养殖模式,利用土池进行生态健康养殖的很少。我所自1996年以来,开展了中华鲟、史氏鲟、俄罗斯鲟的人工养殖试验,取得了成功;2000年在福建仙游度尾进行史氏鲟土池生态健康养殖试验,经过7个月的养殖,取得了每公顷产量10875kg,成活率98.6%,商品率94.3%,经济效益172800元…  相似文献   

10.
鲟鱼类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辐鳍鱼类。近20年来,各江河修建水利工程及筑坝阻断了鲟鱼的洄游通道,加上渔业水域污染,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种类濒临灭绝(例如中华鲟)。  相似文献   

11.
对3个年龄(0.5、3和16龄)的养殖中华鲟(摄食鲟鱼饲料)和28龄野生洄游亲鱼肌肉和肝脏中14种常规脂肪酸相对含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龄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32.8%~38.7%及30.6%~46.9%),以18:(n-9)为主;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1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20:(n-6)和18:(n-6);20:(n-9)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小,20:(n-6)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28+洄游中华鲟肌肉中18:(n-9)、20:(n-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养殖鱼,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低.养殖中华鲟肌肉中16:高于肝脏,28龄野生鱼则肌肉中低于肝脏.通过系统聚类,0.5+与16+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舍量最为接近,0.5+与3+鲟较为接近,其中鱼的营养状况起主导作用,年龄差距起辅导作用.比较结果提示:在人工养殖中华鲟时,有必要在其饲料中添加适量含18:(n-9)MUFA的植物油或投喂富含18:(n-9)鲤、鲫鱼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匙吻鲟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原产地为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其与中华鲟一样,同属于鲟形目,是世界珍稀名贵鱼类,也是世界上现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匙吻鲟肉质鲜美,吻部富含胶原蛋白,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价格昂贵,鱼皮可制成优质皮革。我国1988年从美国引进,少数地区现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并开始推广生产。  相似文献   

13.
<正>鲟科鱼类(Acipenseridae)属鲟形目,有"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鲟鱼籽酱被比作"黑色黄金",经济价值极高,价格高达600-2000美元/k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选用的中华鲟鱼苗来自葛洲坝水利工程局中华鲟研究所,为同一对亲鱼所产。刚破膜的仔鱼空运至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放在设有循环过滤装置的100L水族箱(120cm×25cm×40cm)内培育。在鱼苗平游时分箱,每箱放鱼苗60尾。试验分3组进行,试验期30天。实验一前7天用活饵投喂,后23天用配合饲料投喂;实验二全程均用配合饲料投喂;对照组全程用活饵投喂。活饵为市售水蚯蚓;人工饵料用鱼粉、酵母、水蚤干粉、猪肝粉、油脂、添加剂等配成(粗蛋白54%;粒度规格0.1~0.2mm,0.4~0.6mm)。各组饲养条件相同,且均采用饱食法投喂饵料,每天投喂4~6次,每天换1/3水,及时清除粪便及残留饵料,每天记录死亡鱼数。试验结束时逐组逐尾称重。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组的增重与成活率均不如饲喂活饵的对照组,但实验一好于实验二。两试验组的大多数鱼苗能积极迅速地摄食配合饵料,且胃肠充塞度大。本试验所采用的两种驯饲方式均在中华鲟仔鱼开口期进行,获得了平约50%的转口率,驯饲效果明显。本试验还发现中华鲟鱼苗是形成摄食活饵条件反射之后,才存在对饵料的选择性,因此对中华鲟仔鱼在开口期适时地进行饲料驯化摄食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对中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究配合饲料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选用刚开口的1 200尾中华鲟仔鱼,平均体重为(86.57±3.05) mg、平均体长为(28.40±0.28) mm,随机分为水蚯蚓组和开口饲料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投喂水蚯蚓和开口饲料9 d后,研究开口饲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存活率、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口饲料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水蚯蚓,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于水蚯蚓。2)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中华鲟仔鱼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总胆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  相似文献   

16.
为初探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感染性及人工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研究使用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进行人工感染,通过对半数致死量的测定、临床症状观察、发病杂交鲟解剖学变化观察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HE染色)来确定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致病性及致死性.结果 显示: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抗菌肽在鲟鱼体内的表达规律,试验采用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杂交鲟后,采集不同时间段杂交鲟的肝脏、脾脏、心脏、肌肉、肠道、鳃6个组织样品,利用ELISA方法进行抗菌肽含量的检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杂交鲟6个组织中均有抗菌肽表达,在鳃和肠道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肝脏中含量最低。(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人工感染组杂交鲟6个组织中抗菌肽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24 h和96 h鳃和肠道的抗菌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48 h肝脏、肌肉、心脏、脾脏的抗菌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杂交鲟可能是通过抗菌肽来抵御细菌感染,这为杂交鲟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抗菌肽添加量对杂交鲟血清和组织免疫相关指标和抗损伤能力的影响。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杂交鲟(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200尾,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400、800和1 200 mg/kg的抗菌肽,在(16.0±1.0)℃水温条件下养殖30 d。结果表明,摄食添加抗菌肽的杂交鲟,其血清和组织中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其中Ⅱ组杂交鲟血清和组织中ALB和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Ⅰ组杂交鲟血清和组织中GO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Ⅲ组GOT和LDH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杂交鲟组织中总胆固醇(TCHO)含量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少,Ⅲ组TCHO含量在组织中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溶菌酶(LZM)活性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Ⅱ、Ⅲ组杂交鲟心脏、脾脏和小肠中LZM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因此,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可有效提高杂交鲟的部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抗损伤能力,抗菌肽添加剂量在400~800 mg/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口服酵母免疫多糖对俄罗斯鲟(Polyodon spathula)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共设6个组,每组120尾,分别在各组饵料中添加0(对照组)、1.0(Ⅰ组)、2.0(Ⅱ组)、4.0(Ⅲ组)、6.0(Ⅳ组)、8.0 g/kg体重(Ⅴ组)的酵母免疫多糖。投喂28 d后,采血,测定俄罗斯鲟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Ⅰ~Ⅲ组俄罗斯鲟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Ⅳ组和Ⅴ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俄罗斯鲟饵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的量以2.0 g/kg体重左右为宜,超过8.0 g/kg体重对俄罗斯鲟的免疫刺激作用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日本鲟又叫海鲟、石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食用蟹,也是出口水产品之一。日本鲟广泛分布在我国沿海,目前,沿海各地已对日本鲟进行育肥暂养。生产者在秋季将体瘦的日本鲟收购入池,进行人工饲养,在短时间内使其卵巢充分成熟,充满甲壳,育成膏蟹或将雄蟹育成肉蟹或肥蟹,其经济效益显著。现将日本鲟池塘育肥暂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