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贮藏期间主要加工品质指标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南部山区近几年马铃薯几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贮藏时期几个主要加工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干物质、淀粉含量在收获时最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贮藏中期下降最多,贮藏末期有所回升。还原糖含量在收获时最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淀粉磷酸化酶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活性呈增加趋势,贮藏60~90d时,呈下降趋势。蔗糖转化酶活性随贮藏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贮藏至60d时达到峰值,之后有所下降,至贮藏末期又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2.
贮藏过程中甘薯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时期甘薯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淀粉型甘薯ZH1042、鲜食型甘薯ZZ1-358和对照品种心香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甘薯的品质和淀粉特性变化规律不同。淀粉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失水率和腐烂率最高,心香在整个贮藏期的腐烂率最低。3个甘薯品种(系)的总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ZH1042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整个贮藏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蛋白质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下降。ZZ1-358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却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心香的淀粉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则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甘薯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70~100 d,不同类型甘薯材料提取的淀粉纯度最高,最高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热浆黏度在甘薯贮藏100 d时显著下降,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会改变甘薯淀粉X射线的衍射强度但不改变其晶体结构,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30 d。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马铃薯贮藏期病害问题也日渐突出。为了掌握马铃薯贮藏期病害发生和危害情况,为马铃薯贮藏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乌鲁木齐县恒温恒湿库和菜窖随机调查马铃薯贮藏病害,并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采集2015年4月采集病薯,每库随机取40个块茎,观察外表有无异常,并逐一切开调查病薯率。采用五点采样法共10点,每点分上、中、下袋,共取240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马铃薯生长设置不同水平的钙肥施用处理,研究外源钙对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淀粉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钙处理下在贮藏后期马铃薯块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高于低浓度钙处理和对照,高浓度钙处理的淀粉酶活性则低于对照.低浓度钙处理的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在贮藏过程中下降幅度最小,对照则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5℃低温抑制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为中国水仙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中国水仙‘金盏银台’三年生鳞茎球为材料,以15℃低温进行处理,常温贮藏为对照,测定水仙在2种贮藏温度下鳞片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以及糖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整个观测期间常温组水仙鳞片中超氧阴离子(O_2·~-)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始终维持较高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处于低水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花芽分化后期显著上升,蔗糖和淀粉含量在花原基分化期迅速下降,同期α-淀粉酶和可溶性糖保持较高水平。15℃低温处理后鳞片中O_2·~-和H_2O_2含量均高于同时期常温组;SOD活性变化趋势与常温组类似;在与常温组雄蕊原基分化期对应的时间段,15℃低温处理组的POD活性和CAT活性显著增强;各时期鳞片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及α-淀粉酶活性都低于常温组。【结论】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低温15℃处理后大大影响了糖类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花芽分化,这种影响在花原基分化时期变化最为剧烈。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贮藏期间几个主要加工品质指标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南部山区近几年几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贮藏时期几个主要加工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其加工所要求的主要的品质指标干物质、淀粉含量在收获时最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干物质、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贮藏中期下降最多,贮藏末期各品种干物质、淀粉含量有所回升.还原糖等含量的变化与淀粉磷酸化酶、蔗糖转化酶的活性息息相关.随着低温贮藏天数的延长,不同品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在马铃薯加工利用时,对于低温长时间存贮的马铃薯根据加工利用目的如淀粉加工、食品加工必须进行升温贮藏,以降低淀粉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使糖转化为淀粉,提高块茎的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7.
贮藏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旱藕块茎品质的变化。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下旱藕块茎重要品质的变化规律,以广西天峨旱藕为试验材料,分析旱藕块茎在3个温度处理(低温6℃、常温25℃和高温35℃)下的营养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贮藏0~9 d, 3个温度处理的旱藕块茎含水量均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均显著上升;贮藏9~15 d,低温和常温处理的旱藕含水量上升,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下降;贮藏15 d内,低温处理的旱藕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随贮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常温和高温处理样品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无规律性变化;贮藏0~3 d, 3个温度处理的旱藕总黄酮含量显著上升,淀粉含量显著下降,此后随贮藏时间延长低温处理样品的总黄酮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淀粉含量变化无规律性;贮藏0~12 d,低温处理的旱藕块茎淀粉得率显著上升,此后缓慢下降,但得率值仍高于未处理前样品。结合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低温处理后的旱藕块茎更适合用于淀粉提取。研究结果可为广西旱藕贮藏、淀粉提取制备标准制定和企业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对甘薯新品系福薯88贮藏生理营养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薯88在相对湿度85%、温度在5、10、17℃条件下贮藏过程中淀粉、还原糖、蔗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C、粗纤维等营养含量的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甘薯营养含量变化影响较大,贮藏温度为10℃时,可延长贮藏保鲜时间,保持甘薯的食用品质.贮藏温度为5℃时易造成冷害烂薯,贮藏温度超过17℃会加速生理代谢,贮藏...  相似文献   

9.
以‘潍县萝卜’为试材,研究常温(15℃)和低温(4℃)贮藏0 d、10 d、20 d、30 d、40 d时‘潍县萝卜’肉质根皮和肉中纤维素、木质素、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及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蔗糖代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下‘潍县萝卜’肉质根的糠心程度及皮和肉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淀粉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及SS和SPS活性则在贮藏前期(10 d或20 d)显著下降,贮藏中后期(30 d~40 d)又略有增加。与常温贮藏相比,低温贮藏能有效减缓萝卜肉质根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生成,减慢蔗糖和淀粉的降解,促进果糖、葡萄糖含量的增加,增强SS和SPS活性。而相同贮藏方式下,萝卜皮中纤维素、木质素、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显著低于萝卜肉,SS和SPS活性则显著高于萝卜肉。相关分析表明,‘潍县萝卜’肉质根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与蔗糖及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萝卜肉质根(特别是萝卜肉)采后新陈代谢仍然十分活跃,而低温贮藏能有效减缓萝卜肉质根纤维化、木质化;维持高蔗糖和高淀粉含量可能是降低萝卜糠心,延长其贮藏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作为生产高质量脱毒原种用种薯,其休眠持续时间和发芽时间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探究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种薯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微型薯中内源激素含量与其休眠期的关系,可为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种薯的高质量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型薯在3种不同贮藏温度(4℃、10℃、20℃)下连续贮藏150 d,其内源赤霉素(GA3)、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分析不同贮藏时间和温度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微型薯休眠解除程度影响,并根据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变化进行激素与休眠的相关性推导。【结果】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随着贮藏温度提高,两个品种夏波蒂和大西洋休眠解除时间显著缩短,在4℃贮藏150 d后,两个品种休眠均未完全解除,在10℃和20℃贮藏条件下,大西洋比夏波蒂休眠解除早15 d左右。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和贮藏温度提高,GA3含量显著上升,在1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GA3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7和1.9倍,在2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GA3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9和2.0倍。IAA含量在贮藏后期(90—150 d)显著上升,在1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IAA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5和1.2倍,在2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IAA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9和1.5倍。ABA含量显著下降,在4℃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ABA含量是10℃贮藏条件下的7.2和6.4倍。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GA3+IAA)/ABA比值显著提高。对(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相关性分析表明,(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根据(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推断出夏波蒂和大西洋休眠解除时,(GA3+IAA)/ABA临界阈值分别为52.02和48.49。当(GA3+IAA)/ABA比值超过临界阈值后,微型薯种薯的发芽率超过50%,休眠解除。【结论】微型薯中内源激素GA3、IAA和ABA含量动态平衡变化以及发芽率明显受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影响。通过对块茎内源激素比值和发芽率的相关性分析获得(GA3+IAA)/ABA临界阈值计算方法和范围,为加工型马铃薯种薯贮藏精准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1.
贮藏期甘薯块根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在整个贮藏期不同时段淀粉率和淀粉酶活性进行精确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种在整个贮藏期淀粉率均有所下降,降幅为1~2个百分点;不同淀粉含量品种的淀粉酶活性差异很大,酶活性值为0.126~5.358 mg/g;各品种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多数品种淀粉酶活性的高峰值出现在贮藏30 d到45 d之间,但淀粉酶活性的高低与淀粉率的高低不成正比;淀粉率下降速度与淀粉酶活性高低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甘蔗采后于 2℃贮藏 ,随着贮期延长 ,蔗茎的呼吸强度呈上升趋势但没有高峰出现。蔗汁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 ,还原糖和酒精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贮藏前期 ,蔗汁中酸 /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呈增加趋势 ,其中以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较为显著。甘蔗采后蔗糖含量下降是转化酶和呼吸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以刺苦草(Vallisneriasp inulosa)根状茎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水温8~10℃条件下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为延长其保鲜及其生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水分、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还原糖含量、褐变度逐渐上升;呼吸强度、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PO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品质及失重率的影响,为其合理贮藏提供指导,以桂经薯8号为材料,采用常温仓库内贮藏和(9±0.5)℃且相对湿度为(85±5)%的冷库中贮藏,分别在0、15、30、45、60和75 d测定其失重率、干物率、可溶性总糖、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75 d后9℃恒温贮藏的失重率比常温贮藏减少7.1个百分点,干物率减少3.06个百分点,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51.06%,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两者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贮藏到30 d时,常温条件下维生素C含量下降56.21%,而9℃贮藏时维生素C含量下降41.62%,并且含量的变化呈现显著差异(P0.05),但贮藏到75 d时两者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差异并不显著。总体来看,9℃恒温有利于桂经薯8号的贮藏。  相似文献   

15.
以南果梨为试材,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以及相关酶的活性-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淀粉酶的活性,并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果梨果实发育呈单S曲线;幼果期和迅速生长中期,果糖和葡萄糖积累较多,蔗糖无积累,与此期高活性的蔗糖转化酶有关;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前期活性高,后期活性低;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变化相似,呈V形变化趋势。果实成熟前蔗糖开始快速积累,蔗糖的积累是多种酶共同作用的结果,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的活性降低是蔗糖积累的必要前提,当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活性的消失和SS、SPS活性升高时,开始积累蔗糖;淀粉酶的活性随着果实的迅速生长而上升,果实成熟前活性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的‘鄂马铃薯1号’和‘鄂马铃薯3号’品种为材料,对贮藏块茎还原糖、总糖含量及淀粉-糖代谢中酶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明确马铃薯炸片色泽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贮藏期间低温是促进块茎还原糖累积的主要影响因素,还原糖含量与炸片色泽具有极显著直线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和蔗糖合成酶活性(SuSy)与块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指数相关,酸性转化酶(Acid Inv)和碱性转化酶活性(Alkaline Inv)与块茎还原糖的积累呈显著直线正相关,是淀粉-糖代谢过程中影响块茎低温糖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贵妃枇杷适宜的采后贮藏温度及时间,延长果实供应期,该试验设0~4℃、6~8℃和常温等3个温度处理,研究贮藏期内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能显著抑制果实的失重,延缓糖、酸含量的下降;前期果实硬度下降,后期上升;采后各处理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责妃枇杷的适宜贮藏温度为6~8℃,贮藏20~30天仍能保持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0~4、5~8、9~12、13~16、17-20℃)对马铃薯克新品种的营养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0~4℃贮藏下含量最高.马铃薯在9~12℃贮藏时,块茎中淀粉及于物质的含量最高.0~4℃低温贮藏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蛋白质的含量.马铃薯的淀粉酶活性在贮藏前期时,0~4℃贮藏温度下最高.  相似文献   

19.
大米不同温度陈化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港五四农场生产的越光大米为原料,将原料米分别放在20℃室温与30℃恒温环境条件下贮藏9个月,采用气相色谱、分光光度法等测定方法,测定了新米及陈米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探讨了淀粉粘性、热力学特性等性能指标变化规律,为研究越光大米陈化过程中的营养特性与性能变化提供基础。在越光大米的贮藏过程中,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大米的蛋白质、总淀粉、粗脂肪含量都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总游离脂肪酸呈现缓慢上升;大米淀粉黏性的峰值与谷值粘度呈上升趋势,新米的峰值粘度是2530 cP,30℃下贮藏9个月的陈米达到3219 cP;最终粘度基本保持不变;而破损值与回升值绝对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破损值与回升值绝对值差异越小。大米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和峰值温度变化不大,分别保持在62℃与68℃左右;糊化终止温度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糊化热焓值逐渐增加,由最初的2.365 J /g 上升到2.885 J /g。不同贮藏条件比较,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乌种"杨梅果实为试材,在不同低温下测定果实腐烂率、硬度、可溶性糖组分、蔗糖代谢酶活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总花色苷以及矢车菊-3-葡萄糖含量,分析低温贮藏期间杨梅果实蔗糖代谢酶活性变化与花色苷合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贮藏较5℃或10℃贮藏更为显著地延缓了杨梅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率的上升和果实硬度的下降,从而有效延长了果实贮藏期;此外,1℃下贮藏可有效降低杨梅果实贮藏期间AI,SPS和SS2活性并显著诱导SS1活性的上升,果实中葡萄糖和蔗糖含量显著低于5℃或10℃贮藏下的果实.而果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总花色苷和C3G含量则显著高于5℃或10℃贮藏下的果实.由此推测,1℃下的低温贮藏可有效调控杨梅果实中蔗糖代谢酶的活性,促进蔗糖逐渐水解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从而为果实花色苷合成提供充足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