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在福建种植的西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20个细菌菌株,接种西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2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挑选其中的14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试,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该病菌除侵染西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玉米、大豆等作物.  相似文献   

2.
2000-200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白芷病害,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10个菌株.接种白芷成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mol%等鉴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在白芷上的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引起白芷细菌性叶斑病(又称斑点病).  相似文献   

3.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2001年在辽宁省的露地及大棚番茄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  相似文献   

4.
玉米细菌性条斑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在江苏南京江浦县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农场玉米上发现1种细菌性病害,从病叶上分离得到了17个菌株,接种玉米叶片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相同细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根据致病性、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特性将该批病原菌鉴定为燕麦噬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本文首次在国内报道该病害.  相似文献   

5.
2000-200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2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 C)%等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又称斑点病)。  相似文献   

6.
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5年从北疆加工番茄主要种植区采集细菌性病害的病样,从其病叶、病秆和病果上分离纯化得到了15个细菌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所有供试菌株的发病症状均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并从接种发病株上又分离到此菌;选取代表性菌株pst8和pst12进行培养性状、菌体形态、鞭毛的着生部位和数量以及生理生化反应的观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源平菇杂优1号菌株的生产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不同来源的7个菌株的菌丝培养特征和农艺性状,还将7个菌株进行了两两对峙培养,结果表明,克隆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密度、色泽及现蕾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任意两菌株间均无拮抗,但所有分离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及产量均不如保藏菌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山东省临沭县、昌乐县、章丘县等地西瓜育苗基地的西瓜苗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果和病叶片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取8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8个菌株均能侵染西瓜,发病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果上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细菌。对该8个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等项目进行观察测定,确认供试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研究我国主要梨产区不同培养表型的梨腐烂病菌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采集梨腐烂病样品,通过组织分离法共分离鉴定出465株梨腐烂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观察其培养表型并进行分类;挑选出128株菌株,采用打孔法接种菌丝块测定各菌株在‘库尔勒香梨’上的致病力。[结果]根据所分离的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及形态不同粗分为5类,各类菌株均能产生多种类型的子座,菌株的不同培养性状与其地理来源并无关联;在梨果上,不同分离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但是菌株的致病力差异与其地理来源及培养性状并无关联,且将菌株致病力进行强、中、弱划分后,发现中等致病力的菌株占64%,为优势菌株。[结论]我国的梨腐烂病菌存在多样的培养性状,且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明显,中等致病力的菌株占多数,但是菌株的培养性状、致病力及其地理来源这三者之间并无关联,因此要深入了解梨腐烂病菌,还需从菌株的致病基因入手,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在长期保存或多次移植后,生活力和致病力明显下降,但经寄生后能恢复原来性状。作者在恒温室内用9个保存8年(每年移植一次)的禾谷镰刀菌菌株,连续3次接种苏麦三号小麦穗子后,测定菌株的复壮结果如下。(1)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变快,气生菌丝量不断增加,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产生能力逐渐增强。复壮菌株与培养菌株相比,PDA 上培养3天的菌落直径从原来的3.70cm 增加到5.14cm,平均增加1.44cm,低倍镜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又名小麦尖眼点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Bourd.)Rogers.],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均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该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  相似文献   

12.
在四川特殊的生态条件下,通过对四川省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的5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水稻纹枯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与致病力鉴定.田间致病力鉴定研究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通过对这些来自不同县(市)的病原菌与不同抗性水平水稻品种之间致病力差异比较,了解纹枯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致病力差异,为有效控制其流行、减少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危害打下基础,也为筛选到高抗纹枯病的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结果表明病菌对不同氮源的利用能力不同,但趋势基本一致:在无氮源或氮源浓度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菌落直径增加快,气生菌丝较少,无或极少菌核形成;随着含氮水平的提高,菌落直径增加减缓,气生菌丝和形成菌核数量增加。此外,不同寄主秸秆培养基对病菌生长和致病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植物病原真菌对链霉菌702的敏感性变化。[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为供试菌,在不同氮(N)、磷(P)、钾(K)水平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3种植物病原真菌对链霉菌702的敏感性变化。[结果]随着N水平的提高,纹枯病菌菌落直径生长速度减缓,气生菌丝增加,而赤霉病菌与赤星病菌的菌丝生长变化不明显。随N含量的增加,702对3种病菌的抑制率逐渐下降,随着P含量的增加,702对供试菌的抑制率显著增加,随着K含量的增加,702对供试菌的抑制率变化差异不大。当培养温度分别在30、25、25℃时,链霉菌702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链霉菌702有效合理地应用及更好的防治植物病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黑龙江省27个县市采集分离到77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经显微镜观察全部为多核菌株。利用载玻片定位融合法,将分离纯化得到的77个菌株分别与AG1-1A、AG1-1C、AG3、AG5、AG-6和AG-8等6个标准菌株作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主要菌丝融合群为AG1-1A、AG1-1C和AG-5,出现频率分别是80.51%、12.99%、2.60%。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77个待测菌株分为23个营养亲和群,其中有11个亲和群由单个菌株独立组成,出现频率为47.83%。遗传变异分析中,当遗传距离为0.6667时,从不同菌丝融合群中选取的15个代表菌株可划分为5个类群,与菌丝融合群判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精确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1982年以来我国部分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资料,对比研究棉花、小麦、水稻和玉米试验的试验精确度(EP)和品种比较精确度(VCP)。结果表明,棉花和玉米区试的EP及一年一点试验的VCP普遍低于小麦和水稻,其试验误差有待降低;棉花一点两年试验的VCP严重不足,平均低于25%,各种作物一年多点试验的VCP控制得较好,其平均均在10%以内或左右;但多年多点的试验的VCP在不同试验中差别较大,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同一种作物的不同组别间。最后,针对区试中存在的精度问题,总结提出提高区精度的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路梅  张发成  钱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53-17555,17573
[目的]调查金华市主栽水稻品种纹枯病田间发生情况,探讨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其经济闽值。[方法]参照国家水稻纹枯病测报调查规范(GB/T15791—1995)进行病情调查,并测定不同水稻品种的各种产量性状;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不同接种量下水稻品种——金早47的病丛率、病情指数、水稻产量及产量损失率,并计算其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经济阈值。[结果]金华市现有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性为中抗水平以下,缺乏高抗品种;其中水稻金旱47为中抗,两优培九为中感,协优46则为感病。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育期的抗性表现有所差异,水稻产量的损失随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减弱而加重。孕穗期,金早47的病丛率和产量损失率成线性关系.要将产量损失率控制在7%以下,孕穗期的病情指数必须控制在4.2以下。[结论]明确了金华市水稻主栽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及其经济阈值.为水稻纹枯病的有效、合理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之间的生化差异,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这3种作物纹枯病菌(Rhizoctoniaspp.)18个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3种纹枯病菌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图谱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可溶性蛋白图谱比酯酶同工酶图谱更具多样性。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谱带有14~19条,而小麦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谱带7~9条;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酯酶同工酶谱带有5~7条,而小麦纹枯病菌仅有3条,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NTSY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