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麻炭疽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亚麻不同播种密度、施不同肥料及重迎茬等条件,分析亚麻炭疽病发生规律.明确了播种密度越大,炭疽病发生越严重;过剩的氮素增加亚麻炭疽病感染率,而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有利于减轻亚麻炭疽病的发生;土壤湿度越大亚麻炭疽病发生越严重;亚麻重迎茬可使炭疽病加重,重茬年限越久发病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阿米西达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室内药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及2 a大田喷药防治芒果炭疽病的试验。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具有很好的抑制产孢和孢子萌发的能力,在芒果刚抽嫩稍或花穗抽出3 cm时,每隔7-10 d喷150-200μg·mL-1阿米西达SC可有效地控制芒果叶片炭疽病的为害程度,防效达44.84%-87.06%;同时还可减少炭疽病的潜伏侵染菌量,并减轻果实贮藏期间的病情。   相似文献   

3.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4.
白粉病和炭疽病是我国橡胶树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胶乳产量,给天然橡胶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挖掘培育抗病性种质资源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通过分析2018、2019、2021年白粉病和炭疽病田间自然发病数据,评价192份橡胶树种质的抗病性,旨在为橡胶树抗病育种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白粉病2019年发病严重,种质群体的病情指数平均值达34.37,最大值为94.07;2018年和2021年则发病较轻,病情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68和9.70。炭疽病2021年发病严重,种质群体的病情指数平均值达29.12,最大值为65.31;2018年和2019年则发病较轻,病情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8.64和18.15。利用重病年数据鉴定出白粉病高抗品种24个、中抗品种9个,炭疽病抗性品种35个。这33份和35份抗性种质在3 a内对白粉病和炭疽病均达到抗性水平,分别占供试种质的22%和19%。利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对这些候选抗病种质进行抗性水平排序,对白粉病抗性排名前10的种质隶属函数平均值为0.86~1.00,标准偏差值为0.003~0.073。在白粉病抗性聚类树遗传距离2.5处,排序第1的‘湛试5025’单独聚为一类,排序前2~6位的种质聚为一类,与其他类区分明显;对炭疽病抗性排名前10的种质隶属函数平均值为0.83~0.90,标准偏差值为0.020~0.102。在炭疽病抗性聚类树遗传距离2.5处,排序前5的种质单独聚集为一类,与其他类区分明显。初步筛选出抗白粉病优异的种质‘湛试5025’‘湛试12-3’‘湛试5005’‘天任31-45’‘湛试5026’,筛选出抗炭疽病优异的种质‘湛试477-6’‘湛试366-2’‘湛试485-114’‘湛试41-3’‘RO42’。本研究建立的抗性鉴定、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橡胶树种质抗病性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著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阿米西达控制杧果果实采后病害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阿米西达控制杧果采后病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的3种药剂中,阿米西达对杧果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的菌丝体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杧果蒂腐病菌(Botrydiplodiatheobromae) 菌丝体生长的抑制效果较施保功差;采后用100~200μgmL的阿米西达控制杧果贮运期间炭疽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在此质量浓度时,对杧果蒂腐病和酸腐病的防效则不稳定;阿米西达结合热处理防治杧果炭疽病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感染炭疽病的芒果幼苗研究结果表明,病株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比健株的弱,酶带数少2~5条;不同病级植株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与其外部表现的症状相反,即病情越严重,酶活性越弱,带数越少;越靠近病源中心,同工酶的活性越弱,带数也越少,酶带数相差2~6条;发病时间越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越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第1,2,5,6,7,10带与芒果幼苗炭疽病有关,第3,4,8,9带与芒果幼苗组织的老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红麻11号(原名"KB11")系利用国外优良红麻种质"EV41"与国内抗病材料"72-3"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不早花裂叶型红麻新品种.在1993-1994年湖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332.75kg/hm2,比对照湘红麻1号(7804)3723.00kg/hm2增产16.4%(春播);在1997-1998年全国红麻区试中平均纤维产量3732.75kg/hm2,比新对照粤74-3增产15.9%,居首位;干茎产量比对照青皮三号平均增产23.6%,其增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水平.KB11的韧皮含量和硫酸盐纸浆得率比对照青皮三号提高3.3和0.22个百分点,也高于74-3;束纤维品质、单纤维长度和抗炭疽病性亦优于对照品种,抗倒性明显强于对照,表明"KB11"是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优良新品种,经在全国示范试种,深受麻农欢迎.  相似文献   

10.
探讨水杨酸结合超声波处理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抗病性及其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以绿熟‘贵妃’芒为试验材料,用水杨酸(2 mmol/L)、超声波(40 kHz,500 W)单独处理及两者结合处理,贮藏24 h后进行损伤接种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在接种后第6天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同时,对处理后未接种果实,每2 d取样一次,测定果肉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几丁质酶(CHT)和β-1,3葡聚糖酶(GLU)等相关防御酶的活性和果皮中总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杨酸能有效抑制芒果采后炭疽病病斑的扩展,能够提高相关防御酶的活性和果皮中总酚的积累;水杨酸结合超声波处理显著提高水杨酸单独处理的作用效果,显著增强了果实抗病性,是芒果采后炭疽病防控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两年对6个不同柱花草品种炭疽病的田间发病流行情况进行定位观察,并将炭疽病病情与大气温度、湿度和雨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柱花草炭疽病病情严重度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显著的正相关(r=0.440 37,Pr=0.045 7),与温度成负相关(r=-0.492 63,Pr=0.023 3),而与雨量相关性不明显。一年中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两个高峰,主峰出现在8~9月份,次峰出现在1月份左右。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降水量高峰之后,二者间存在约一个月的时间差。  相似文献   

12.
吡唑醚菌酯对棉花炭疽病的防效及保健增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吡唑醚菌酯类杀菌剂对棉花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及其对棉花的保健增产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凯润 EC用量 270,400和540 mL·hm-2对棉花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37.10%,53.33%和70.14%;60%百泰1500 g·hm-2的防效为56.52%;上述处理防效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25%凯润 EC 540 mL·hm-2的防效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使用吡唑醚菌酯,可显著提高棉花铃重,对霜后花产量、衣分和株高并无显著影响,但用25%凯润 EC和60%百泰WG处理后,棉花叶片的颜色更为浓绿。  相似文献   

13.
安泰生防治芒果炭疽病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芒果嫩叶及开花期间每隔 7- 10 d喷 1次 1000~2 000 u g/mL安泰生或 1000ug/mL多菌灵杀菌剂可极显著地降低芒果叶片炭疽病的发生;果实中的潜伏侵染炭疽菌菌量亦显著地减少并且降低了贮藏期间果实炭疽病的严重程度。其中 2 000 ug/mL安泰生效果最好,其防治叶片炭疽病效果达81.58%;采后果实炭疽病防效达63.21%。大田喷安泰生后还可适当提高果实产量和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14.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韧皮纤维作物,炭疽病是苎麻重要病害之一,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植物病原真菌传统分离法,对采自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苎麻主产区感染炭疽病的苎麻叶片进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并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和β-微管蛋白序列(β-tubulin, TUB2)的克隆和分析,对引起苎麻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分析,确定引起我国苎麻炭疽病的病原主要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希金斯炭疽菌(C.higginsianum)。根据新的炭疽菌种的分类方法,苎麻炭疽病病原分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C.gloeosporioides complex)和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 complex)复合群。研究结果为研究苎麻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以及苎麻抗炭疽病分子育种研究和有效绿色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菜豆鉴定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3份有代表性的菜豆资源材料,根据其生育期,嫩荚性状,营养品质,对炭疽病和枯萎病人抗性等11个性状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最后将其分为7组。其中第Ⅶ组和第Ⅴ组粗纤维含量低,生育期短,早熟,蛋白质含量高,抗炭疽病或枯萎病,是综合性状较好的两个组;Ⅱ组和Ⅲ组仅干物质或蛋白含量高或居中,其他性状一般或较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农业行业标准NY/T 2667.1-2014《热带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第1部分:橡胶树》编制的背景、原则,以及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及依据,并对高产、抗寒、抗风、抗白粉病、抗炭疽病、速生品种审定要求的制定依据进行了详细说明,旨在帮助标准使用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执行本标准。  相似文献   

17.
潘其辉  赖占钧 《江西棉花》1996,(5):38-40,F003
1991-1993年对江西黄麻,红麻98份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确定利用价值。筛选黄麻高产,高支数,高抗炭疽病种质3份,高支数,高束强,高抗炭疽病种质1份,高产成铃高抗炭疽病种质2份,高支数,高抗炭疽病种持5份,红麻高产,优质种质1份,高产,高速强,高抗炭疽病种质3份,高产,高抗炭疽病种质9份。  相似文献   

18.
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过研究葡萄果实内固形物含量与葡萄炭疽病发病率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葡萄果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与葡萄炭疽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有机酸和单宁含量与葡萄炭疽病发病率呈负相关。病菌接种方法不同葡萄炭疽病发病率也存在差异,针刺接种比喷雾接种发病率高,且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19.
芒果炭疽病是海南省芒果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本文应用生态位理论,测定芒果炭疽病生境生态位。结果表明芒果炭疽病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比较大,对空间资源利用较充分。果园中间的果树通风性差,湿度大,芒果炭疽病的病情指数最大,北边边线较通风、湿度小芒果炭疽病病情指数最小。果实期、夏稍期、秋稍期、花期芒果炭疽病的生境生态位宽度指数依次为:0.950 8、0.941 2、0.965 3、0.849 7。在各生境位点上,芒果炭疽病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能力是不同的,边线的生境相对不利于芒果炭疽病的生存,花期时果园各方位生境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的挥发成分,分析确定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中共51种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包含(E)-柠檬醛与(Z)-柠檬醛]和香叶醇,茎中相对含量分别为81.39%(58.48%和22.91%)和4.79%;叶片中相对含量分别为78.50%(51.63%和26.87%)和3.6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柠檬醛和香叶醇分别对茶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heae)、褐芽病病原菌(Phoma adianticola)的抑制活性。活性初测结果表明,500 mg·L-1处理96 h,两种成分对供试轮斑病病原菌抑制率均低于56%;而对供试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可达100%。进一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230.56±3.49) mg·L-1和(124.79±10.29) mg·L-1;香叶醇对两种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238.38±5.51) mg·L-1和(115.38±10.96) mg·L-1。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香茅草鲜草挥发成分及其对茶树病害病原菌抑制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茶园种植香茅草具有潜在防病害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