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苜蓿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原产于西亚伊朗,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那一地带,将苜蓿带到我国西安,从此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广泛流传,成为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栽培牧草之一。上述地区的群众对种苜蓿有丰富的经验,我省及陕西等省的一些地区,把苜蓿作为轮作倒茬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秦川牛、关中驴的产地陕西关中一带平均每头大牲畜约有1—2亩苜蓿。解放后,苜蓿在我国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我国不少地区巳形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别名苜蓿、紫苜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古老的豆科牧草。从南纬40°至北纬60°的广大地区均有栽培,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我国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广泛种植,并形成如关中苜蓿、晋南苜蓿、新疆大叶苜  相似文献   

3.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2016,25(5):202-213
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考证尚属少见。本文以记载苜蓿植物学的相关典籍为材料,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考证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重点考证了汉代引种苜蓿的原产地、古代苜蓿的分布与适应性和苜蓿形态特征特性等。考证表明,古代首先阐明了我国苜蓿的来源和栽培区域,其次是阐明了从西域引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并对根、枝条、叶和果等苜蓿形态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都记载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于大宛和罽宾,这是我国对苜蓿栽培史的世界性贡献。汉代至唐宋西北地区种植苜蓿已颇为广泛,到明代苜蓿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苜蓿的根、枝条、叶和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也得到了广泛的科学系统研究,特别是苜蓿花色的研究为确定我国古代栽培苜蓿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唐代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明确指出,苜蓿“紫花时,大益马”。明代的朱橚《救荒本草》、王象晋《群芳谱》和清代的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等专著都记载了苜蓿开紫花,唯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是苜蓿开黄花。后人研究表明,前者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代引入的苜蓿即此),后者为南苜蓿(M. hispida),而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的另一种开黄花的野苜蓿应该是黄花苜蓿(M. falcata)。通过本研究,可揭示我国古代对苜蓿特性的认识过程,对今天我们更好地认识苜蓿、利用苜蓿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苜蓿作为一种优质豆科牧草因其产量高、品质好而被广泛种植,逐渐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草产业。我国苜蓿产业起步较晚,在栽培育种、调制加工、安全贮藏等环节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本研究结合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概况,重点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助力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措施,旨在促进我国苜蓿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苜蓿是农牧业生产中的首选牧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苜蓿分布及种植情况 我国苜蓿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在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均广泛种植,湖南、湖北、安徽、上海、江苏等地亦有栽种.全国种植面积已达133.3万hm2.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国营、私营企业,以独立经营或公司加农户等不同形式的参与,使苜蓿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且开始向集约型、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被称之为"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6.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也叫紫苜蓿、苜蓿、苜蓿草等,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最重要,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久、经济价值较高的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  相似文献   

8.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是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豆科牧草,有"饲草之王"的称誉.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广大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如我省的肇东苜蓿、陕西武功苜蓿、新疆和田苜蓿、大叶苜蓿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178-186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各地区畜牧业和苜蓿产业正处于发展的积极阶段,紫花苜蓿作为主要的栽培牧草更是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国内紫花苜蓿产业化、苜蓿种植分布、营养价值分析以及苜蓿品种育种等进行全面综述,旨在为我国不同地区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紫花苜蓿时如何筛选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也为国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国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好、品质好、利用方式多样等优点,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牧草之一。近年来我国苜蓿产业迅速发展,对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品质的苜蓿品种需求较大,也培育和引进了大批苜蓿品种。因此对苜蓿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鉴定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有关苜蓿品种的产量、营养品质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鉴定与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广泛收集苜蓿种质、连续5年田间性状评价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首次编制了我国苜蓿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指南在主要形式与内容上,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苜蓿测试指南相协调,包括测试的总体技术要求、性状表、性状解释和技术问卷等4部分;在性状与标样品种确定上既参照了UPOV及一些发达国家的测试指南,又考虑了我国苜蓿育种的特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苜蓿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广泛收集苜蓿种质、连续5年田间性状评价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首次编制了我国苜蓿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指南在主要形式与内容上,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苜蓿测试指南相协调,包括测试的总体技术要求、性状表、性状解释和技术问卷等4部分;在性状与标样品种确定上既参照了UPOV及一些发达国家的测试指南,又考虑了我国苜蓿育种的特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2017,26(9):176-188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了考查和梳理,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共计15个省,98个县(府/州/厅),其中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尤为普遍。方志记载的内容广泛,例如记载了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情况,人们利用苜蓿的宿根多年生性,种植三四年沃土肥田后,耕翻可使后作产量增加,利用苜蓿的耐碱性改良土壤后再种其他作物易于成功;河北方志中记载了清代河北种植的苜蓿有2种,即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苜蓿不仅是重要的草类资源,亦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苜蓿不仅作为饲草,幼嫩的枝条也被用来食用,特别是在饥年苜蓿是重要的救荒食物。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品种繁多,并享有“牧草之王”之美称,是我国最主要的饲料草种。我们于1981年开始进行苜蓿引种试验,共引进国内外苜蓿品种61个,其中紫花苜蓿55个。经过6年来引种观察、区域试验等工作,请有关专家审定,确认有几个品种最适宜我地栽培,表现抗旱、耐寒、高产、优质,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猎人河紫花苜蓿。猎人河紫花苜蓿原产澳大利亚,引进我国后,在各地试种均表现良好,优于公农一号苜蓿,但都处于试种阶段,尚未进行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     
《农村养殖技术》2009,(8):33-33
紫花苜蓿也叫紫苜蓿、苜蓿.我国栽培已有2000多年历史,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江淮流域也有种植,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简称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及利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具有一年种植多年收割的特点,全球种植面积3500万hm2以上。我国栽培苜蓿已有2000年的历史,现种植面积达140万hm2。苜蓿具备营养丰富、优质高产、长期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等特点,在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苜蓿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今舜  陈佩佩  张彬 《养猪》2012,(6):27-30
1苜蓿的营养价值 紫花苜蓿在我国是最重要的栽培牧草,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区,因具有品质好、产量高以及适应性强的优点而被称为“牧草之王”。苜蓿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是在初花期刈割的苜蓿干物质中含量达22%左右,而且蛋白质的品质优良,氨基酸组成仅次于鱼粉,  相似文献   

20.
蒺藜苜蓿全基因组中U-box基因家族的筛选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兴卫  邵麟惠  李聪 《草业学报》2015,24(8):130-141
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U-box基因,其编码蛋白大部分作为泛素系统中决定底物特异性识别的E3泛素连接酶,广泛地调控植物生长生殖发育以及响应逆境胁迫等过程。本文利用蒺藜苜蓿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蒺藜苜蓿U-box家族基因;采用MEGA6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通过GSDS在线工具和Mapinspect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及染色体定位分析;利用已有的蒺藜苜蓿芯片数据进行组织表达和胁迫响应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蒺藜苜蓿基因组中含有41个U-box基因,不均匀地分布于蒺藜苜蓿的8条染色体上。根据结构域组成和系统进化分析将这些U-box蛋白分成6类。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家族成员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并能响应盐、干旱和氮素胁迫。这些研究结果为蒺藜苜蓿U-box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