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当今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学习中国古代孔融“让梨”精神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智慧。进而表明积极构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努力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经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应该和其未来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各种非主流成才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特别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又开始流行,本文就教育和工资收入的关系做一回归分析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教育与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教育值得投资。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际经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应该和其未来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各种非主流成才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特别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又开始流行,本文就教育和工资收入的关系做一回归分析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教育与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教育值得投资.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刚成  闫世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96-4298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存在发展严重滞后、结构不当、经费紧缺、导向错位和研究贫乏等问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即实施多元化发展,促使政府提供农村教育经费,改革农村教育课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并通过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发展网络教育,实施“全民教育,”端正人们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认识,实现非正规农村教育和社区发展的互动等策略的运作,将会有效促动农村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及农村“三化”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小康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 ,幼儿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幼教研究领域日新月异。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重视“怎样教”和强调“教育结果”的习惯思维 ,逐渐对幼儿教育“怎样学”和“教育过程”引起了足够的关注。笔者从多年的幼教工作实践中 ,对幼教理论的“教法”与“学法”、“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这两对范畴 ,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期望在幼儿教育的教学改革中 ,略许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一、关于“教法”与“学法”  这里所说的“教法”,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这里所说的…  相似文献   

6.
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农业战线提出“科教兴农”以来,经在改革实践中丰富、完善,演化发展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然而,不论在报刊上还是广播电视里,只谈科技而丢掉教育的“兴农”以至“兴国”,时有发生。对此,人们还有提高认识的必要。 (一)教育的历史性发展是教育具有“兴农”作用的时代依据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在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过程中,就产生了教育。教育是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需求的、以人为本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立足当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青岛滨海学院借鉴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开展“五育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颜丽红 《甘肃农业》2006,(5):257-258
择校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教育界,择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择校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择校热”的利弊一直都众说纷纭,本文对择校现象、中国的择校形式及其所引起的争论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阐述了自己对择校的一点见解,进而探讨了解决择校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批评各种传统教育、洋化教育的结果,是与他的中国教育改造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格格不入,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以程朱理学为例,程朱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只讲教学,不讲做,更不讲教学做合一;只讲学校,不讲社会;只讲教育,不讲生活。在中国“理欲之辩”各家中,戴震以“节欲”和“理在物中”反对程朱的“存理灭欲”,陶行知很赞赏戴震的观点,他说“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一打通”。陶行知反对程朱的“灭欲”,丰富和补充了戴震的“节欲”,提出了“遂民之欲”。这个思想是对“理欲之辩”的发展,具有“民本”的思想特征,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业教育信息》编委会议纪要1996年9月18日至21日,《高等农业教育》与《高等农业教育信息》(以下简称“两刊”)第六届编委会、《中国农业教育信息》(以下简称“信息”)第二届编委会在杭州浙江农业大学召开。“两刊”和“信息”编委、...  相似文献   

11.
田庆锋 《甘肃农业》2006,(11):312-313
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史的研究逐渐受到了教育学界和历史学界高度重视,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分“古代农村教育”、“近代农村教育及乡村教育”、“私垫教育”、“革命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农村教育”等四个专题进行述评。其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一、古代农村教育史研究古代农村生活是古代农村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也是我国教育传统形成之杜会基础。教育传统又与前现代农村教育相互影响。学者们从教育哲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古代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和内容等问题。丁钢《中国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载《教育研究》1987:12)利用文化学的方法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其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牡2002年版)对中国教育传统结构及其现代性、中国民间社会教育心理传统、中国教育传统的非正式制度(包括民间文艺教化、作为伦理教化的宗族制度、农业习俗教育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此外还有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刘鸿远《试析古代德育的政治性》(载《中州学刊》1999:1)等。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传统业态”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教育领域也需引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基于此,本文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从“互联网+”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给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双创”人才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高职院校为 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模式。本文简要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 “双创”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 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百姓》2003,(8)
晏阳初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刚刚从耶鲁大学毕业就搭乘军舰,只身来到法国。在欧洲战场的英军华工营中,创办识字教育。以满腔的热血与勃勃的雄心投身于开发“脑矿”,“扫除文盲,作育新民”的神圣事业。“五四”运动之后,晏阳初回到中国。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任总干事。先在长沙、烟台、嘉兴、武汉等地进行城市平民识字教育实验。1926年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实验室”,进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试图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中国社会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以及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探索。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并身体力行,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转化为文化启蒙、科学启蒙、民主启蒙与个体意识启蒙的具体实践。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学有所成的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纷紛舍弃了城市中待遇优厚的职位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来到乡间,开始了乡村建设的实验,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定县实验”前后达十年之久。通过实验他们探索出一整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制度。从教育入手,对农业生产、农村卫生、保健、社区组织、县政改革进行了一揽子实验。总结出教育、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以及农村教育基础化、经济化、普遍化等一系列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理论被作为改良主义与“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典型,受到严厉的批判与禁止。晏阳初被迫离开了中国。但他坚信自己的事业方向正确。他将平教会建立之初的口号“除文盲、作新民”,扩展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将视野扩展到亚、非、拉美各洲的欠发达国家。他是第一个将在中国人群、中国本土创建的平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制度传播到国外,使之在外国的土地上落生根的中国教育家。鉴于他为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所作的贡献,国内、国际与论给予他广泛的赞誉与崇高的评价。1943年他与爱因斯坦、莱特、杜威等并列荣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的殊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大陆生活近四十年的赛珍珠对晏阳初的关注,正是首先来源于她对中国和世界前途的关注。当她了解到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时刻,仍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顽强不息地做着培植国本,改进乡村,启发引导农民自强自立,振兴国家的事迹之后,她产生了了解他们,宣扬他们的念头。1945年,经过多次交往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在一起做一次深入的长谈,写成《告语人民》。本书一经出版,立刻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也因此更加了解了晏阳初的事业。印良的乡村工作者将晏阳初称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将《告语人民》奉为拯救乡村的“圣经”。联合国组织也参照它制定世界范围的基本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5.
“四史”蕴含着丰富时代革命精神与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四史”学习能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滋养其优秀品质、培养其创新意识,进而增强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深刻把握并阐释“四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润物细无声”、融入“大写意”、深耕“工笔画”的具体路径,将“四史”有效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大不相同的概念。“教”主要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而“育”则包含道德养成、思维开启等更为深刻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真正内涵并不完全清楚,以至于“教育”弱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的质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词源学分析为手段,结合西方近现代教育理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初步梳理了“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义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立足乡村,把改造乡村教育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出发点。他认为旧的乡村教育已不适合建设乡村社会的需要,必须另辟生路,即建立适合乡村社会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这种“活教育”要按试验期、训练期和布种期3个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中国农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部和各省立项的“面向 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中 ,有一批农科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已陆续进入收获期。本刊从中选登一部分研究成果 ,以飨读者。本期推出的研究报告是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 21世纪初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子课题《 21世纪初中国农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和教育部重点课题《 21世纪农林本科生物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下 )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子课题《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就业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九五”期间“两刊”和“信息”编辑出版工作的思路农业部教育司副司长、《高等农业教育》主编韩惠鹏讲话(摘要)按语1996年9月19日-21日,在浙江农大召开了《高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信息》(简称“两刊”)第六届编委会会议和《中国农业教育信息》(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教育》2010,(6):23-23
由“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课题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主持的“中国高水平大学50强”研究成果在教育学权威期刊《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