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鲁南地区玉米青枯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南地区玉米青枯病发生严重,一般发病率30%~70%,使玉米产量损失严重,2005~2006年发生特别严重。一般发病率30%左右,严重的发病率70%~80%使玉米产量损失严重,有的地块造成绝产。据调查:收获前15~20d发病的千粒重损失为48.7%,收获前10d左右,发病的千粒重损失为23.3%。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由于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进一些晚熟高感品种,气候变化异常以及农民对玉米病害防治知识的严重缺乏,造成玉米黑粉病的大发生大流行.一般品种发病率在1%左右,如农大108、郑单958等;感病品种发病率在5%左右,如陕单911、沈单16、登海9号等;个别品种的发病率在10%左右,如东单60、登海1号等.因玉米黑粉病造成的损失在5%~10%左右.……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由于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进一些晚熟高感品种,气候变化异常以及农民对玉米病害防治知识的严重缺乏,造成玉米黑粉病的大发生大流行.一般品种发病率在1%左右,如农大108、郑单958等;感病品种发病率在5%左右,如陕单911、沈单16、登海9号等;个别品种的发病率在10%左右,如东单60、登海1号等.因玉米黑粉病造成的损失在5%~10%左右.……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发生病害后,轻者造成减产、降低品质,重者甚至造成绝收。因病害世界玉米生产每年平均损失9.4%,美国玉米带每年约损失玉米7%~17%。玉米大斑病常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严重地造成叶枯。玉米丝黑穗病在20世纪70年代曾大发生,损失10%~20%,现在又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玉米矮花叶病在山西省严重流行,仅1998年发生面积就超过40万hm~2,减产约5亿kg。因此,搞好玉米病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首先是预防为主,选用抗病性较强或感病轻的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增施钾肥等可提高植株的抗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由于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进一些晚熟、感病品种,加之气候变化异常以及农民对玉米病害防治知识的严重缺乏和认识不足,造成玉米黑粉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品种发病率在1%左右,如农大108、郑单958等;感病品种发病率在5%左右,如沈单16、登海1号等。因玉米黑粉病造成的损失一般在5%~10%左右。  相似文献   

6.
花生青枯病在全国各花生主产区均有发生,是发生广、为害重的细菌性病害。花生连作田发病率至少在15%以上,严重的达70%~80%。若植株在结果前发病,染病植株100%会枯死;若在结果初期发病,产量损失达70%~80%;若在拔收前发病,则减产10%以下。  相似文献   

7.
郑乃生 《种子科技》2011,29(7):30-32
1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几乎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尤以长江流域发生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该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包括大豆、向日葵、花生、烟草和10多种主要蔬菜作物等。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北方玉米区严重病害之一,发病区域大,发病程度、发病率增高,产量损失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1病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带菌传病侵染植株幼苗引发的病害,侵害雌穗(果穗)和雄穗,通常于玉米抽穗后呈现症状。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玲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4):121-121,132
水稻纹枯病(Sheath blight)是生产上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以往在黑龙江省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施肥水平的提高和不注重此病的防治,使纹枯病的危害日趋严重,致使稻谷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影响稻米的品质.为此,笔者于1999~2000年对全省重点稻区的16个县(市),20个乡、村进行病害调查,发现感病品种重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95.6%,轻者发病率27.2%,病情指数17.4%;施肥水平高的地块典型病斑随处可见,严重地块减产20%~30%,造成的产量损失仅次于稻瘟病,成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同时,对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春荣 《中国种业》2013,(Z1):90-90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原本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在国内外均有发生,一般损失不大;但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夏玉米产区暴发流行,危害十分严重。在玉米褐斑病暴发年份,玉米种植区有接近50%田块发生不同程度的褐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100%,造成叶片干枯,甚至出现整株死亡。又因大多数农民对该病症状认识不清,防治措施不力,致使其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济源市农业科学  相似文献   

11.
<正>甘肃省临泽县于2004年在个别制种玉米上首次发生玉米顶腐病,2005~2007年,玉米顶腐病在我县迅速扩展蔓延,发生范围、为害程度逐年加大,在全县玉米制种和大田玉米上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严重产量损失,为我县制种玉米的新病害。顶腐病具有某些系统侵染的特征,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1发病的特征与诊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赵玉江 《种子科技》2004,22(2):98-100
穗腐病是世界性病害,一般发病率5%~10%.近年来在我国有些地区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高达40%~50%,减产30%以上,直接影响了玉米繁制种产量.穗腐病病害有多种,根据多年的制种经验,介绍几种穗腐病的病原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玉米粗缩病超过其他任何一种玉米病害,危害之大,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玉米粗缩病曾是西北河西走廊以西种植玉米地区的主要病害。1969~1971年在甘肃省敦煌县连续3年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1993年以来,在山东省种植玉米的个别地区就有零星发生,1996年以来以发生蔓延到玉米主栽的几个省份。经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2004年在铁岭市昌图县的玉米种植区域的个别地块已经发现了此病,经田间调查发病率在10%~20%,严重地块在33%。发病后及时用药防治的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及时防治还能缓解病情减轻病害。发病及时防治后的又经田间调查,病情已经控制在8%以内。玉米苗期发现粗缩病就应抓紧时间查看苗情,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及早防治,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病情,让病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当粗缩病大面积发生时容易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掖单二号繁种时粗缩病逐年发生,最初发病比例5%~30%,后来严重地块达到90%以上,每667m^2产量只有10kg左右,造成掖单二号退出市场。近年来又有一些其他品种也时有发生粗缩病害,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在晋、冀、鲁、豫、皖等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1996年仅山东发病面积就达66.7万hm2,1999年河南南阳的乡镇连片发生,产量损失严重,据2007年调查,粗缩病发生率较往年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减轻病害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纹枯病在河南省原属次要病害,虽有发生,但危害不严重.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小麦品种、肥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发生危害普遍、病情逐年加重,成为流行性病害,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引起倒伏.特别在近几年来,危害普遍严重,重病区病茎率达 83%~ 95%,造成减产 10%~ 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 40%.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瘤黑粉病是危害玉米的一种重要病害,多年来在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发病地块可造成10%~20%的损失,严重的可造成50%以上的损失甚至接近绝产。如2014年山东省宁阳县发病面积达到1.2万余亩,其中严重地块超过0.1万亩。甘肃省平凉市植保科技人员通过试验表明: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20%三唑酮乳油等4种三唑类  相似文献   

18.
正烟草黑胫病又称烟草黑根、黑杆疯,189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首次被发现,1950在我国黄淮烟区出现后迅速扩散,目前已是各烟区普遍发生的土传真菌毁灭性病害之一,造成的年损失仅次于病毒病,在某些病害严重的地块,发病率高达75%以上,严重影响烟草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是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广大烟区,尤其是南方烟区发生较为普遍且日益加重,一般发病率在5%~20%,常造成植株严重矮化,损失可达50%以上,严重危害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给烟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玉米穗粒腐病,属世界性病害.一般品种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50%左右,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