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发酵床养猪系统的卫生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环境控制室内构建发酵床养猪系统,监测了空气中PM10浓度和换气量,分析了发酵床系统的微粒和水汽分布特性。结果显示:空气中PM10浓度随发酵床的形成逐渐下降,稳定后浓度为0.254mg/m3,低于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293.7%。畜舍实效换气量为(0.31±0.02)m3/s,发酵床垫料PM10产生量为(1.453±0.535)mg/min.m2,水汽产生量为(0.198±0.010)g/min.m2。  相似文献   

2.
发酵床猪舍的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机素材的自然发酵床进行养猪试验,监测补充锯末及停止养猪两种情况下的发酵床温度变化,剖析发酵床的特点。结果显示,补充锯末有利于发酵进行,床温升高了6~11℃;停止养猪53 d后,床温下降了16℃;持续30℃的低温发酵。镇江市某猪舍,PM10浓度为(0.392 4±0.020 4)mg/m3,氨气浓度为(0.892 5±0.085 2)mg/m3。粪便干物质铜含量为(350.0±35.1)mg/kg,3年床的垫料中铜含量为(379.8±2.6)mg/kg,而1年床的上层垫料铜含量为(226.2±12.7)mg/kg,中层为(214.3±12.9)mg/kg。饲料低铜、粪便及其水分调整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棚式发酵床蛋鸡舍卫生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夏季塑料大棚式发酵床蛋鸡舍进行测定,分析舍内环境状况。结果显示:空气温度为(28.8±0.07)℃~(33.0±0.55)℃,相对湿度为63.2%~68.9%,适宜蛋鸡生长;实效换气量为(6696~9561)m3/h,满足鸡舍内的最大换气量;氨气浓度为(1.48±0.08)mg/m3,PM10为(0.327±0.013)mg/m3,分别为环境质量标准NT/T388-1999上限值的9.87%和8.16%;大棚式发酵床蛋鸡舍环境好,且不造成污染,是一种可行的粪便减排蛋鸡饲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益生菌组合的发酵垫料对马厩舍内氨气及感官评定的影响。试验选用24匹成年德保矮马,随机分为4个组(A、B、C 3个试验组,1个对照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匹马。德保矮马马厩内发酵垫料,以栏舍内氨气含量、垫料感官评测定、垫料中益生菌含量作为参考指标,筛选改善马厩内小环境的最佳益生菌组合。试验结果表明:A、B、C 3个试验组马厩内氨气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6.65mg/kg、6.03mg/kg和5.93mg/kg,降幅分别达73.6%、66.78%和65.67%;其中A组马厩内氨气浓度为2.38±0.25mg/kg,且栏舍内外无异味、垫料表面粪虫少、垫料松软、湿度适中,感官效果优于其他试验组及对照组;A组垫料发酵5天及6个月后益生菌计数分别达到1.83万cfu/g和9万cfu/g,均高于其他组。因此A组垫料使用效果最佳,可作为德保矮马发酵垫料的适用益生菌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南方夏季高温条件下应用不同菌种、不同垫料比例生物发酵床养猪的效果,试验选择体重16~24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60头,随机分成5组,进行为期12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猪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3组发病率分别为16.7%、16.7%、25.0%,与对照组(25.0%)基本一致;试验1,2,3组死亡率为零,低于对照组的8.3%;生物发酵床养猪舍氨气浓度为(1.10±1.09)mg/kg,水泥地面猪舍氨气浓度为(2.58±1.02)mg/kg,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发酵床养猪经济效益优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51.3元/头)。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及促进土壤对垫料中磷的利用,研究分析同等时间干法发酵床和湿法发酵床表层垫料、中层垫料和底层垫料中磷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湿法发酵床垫料水分含量、温度极显著高于干法发酵床(35.54%&31.49%、34.87℃&31.91℃),垫料深度对水分含量、pH、温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垫料中层温度最高;(2)湿法发酵床和干法发酵床总磷含量无差异(3.00%&3.43%);植酸磷极显著低于干法发酵床(21.04mg/kg&27.59mg/kg),有效磷极显著高于干法发酵床(94.22mg/kg&91.16mg/kg),垫料深度对总磷、植酸磷、有效磷有极显著影响(P〈0.01);(3)湿法发酵床植酸酶、中性磷酸酶、脲酶活性高于干法发酵床(2.98U/L&2.56U/L、25.83mg/g&21.77mg/g、1.93U/L&1.88U/L),垫料深度对该三种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垫料中层总磷、植酸磷、有效磷含量及该三种酶活性最高。发酵床种类和垫料深度对垫料pH、植酸磷、植酸酶活性的互作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发酵床中磷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垫料中层,湿法发酵床更有利于垫料中磷的降解,干法发酵床在养殖过程中需增加垫料的湿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发酵床养殖垫料的含水量、铺撒厚度、翻动频率以及每日鸭粪排泄量等可人工控制因素对垫料的温度、湿度、供氧和营养物质含量等具有复杂的交叉影响,从而调控垫料中发酵菌群的构成和生长状态,最终导致了鸭粪转化程度和氨气排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在20-35℃、垫料含水量45%-60%、垫料厚度为50-60cm、每天翻动1-2次的情况下,发酵垫料每日最高可承载自身干重7.5%-10%的鲜鸭粪,折合蛋鸭养殖密度为10只/m2。如鸭粪排泄量超过垫料的承载能力,将使鸭粪的处理能力逐渐降低,氨气的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监测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封闭育肥猪舍的热环境和空气环境特征,试验测定了育肥猪舍的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氨气(NH_3)和硫化氢(H_2S)浓度,为规模化养殖场的高架发酵床模式畜舍的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各采样点间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均无显著差异(P0.05);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NH_3、H_2S平均浓度分别为8.64±0.25 mg/m~3、8.99±0.57 mg/m~3、10.92±1.77 mg/m~3、9.05±0.81 mg/m~3和17.13±5.90μg/m~3、21.04±2.16μg/m~3、22.18±1.69μg/m~3、22.25±3.35μg/m~3;发酵床层的NH_3和H_2S浓度均略高于猪舍层,但无显著差异。该试验各采样点的NH_3与H_2S平均浓度均符合GBT17824.3-2008《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且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发酵床层并未影响猪舍层的空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分别对发酵床猪舍和传统猪舍的H2S和NH3浓度进行测定。上午8时发酵床猪舍H2S(mg/m3)浓度为:保育舍(3.14±0.32)、母猪舍(2.25±0.47)、育肥舍(2.31±0.21),NH3(mg/m3)浓度为:保育舍(2.54±0.62)、母猪舍(4.61±0.94)、育肥舍(1.24±0.75);传统猪舍H2S(mg/m3)浓度为:保育舍(5.42±1.63)、母猪舍(6.41±1.73)、育肥舍(7.92±1.46),NH3(mg/m3)浓度为:保育舍(4.84±0.87)、母猪舍(7.42±1.15)、育肥舍(8.26±1.35)。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床猪舍H2S和NH3浓度显著低于传统猪舍。  相似文献   

10.
生态型发酵床养猪模式对猪舍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对发酵床养猪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两种模式下猪舍的环境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猪舍环境温度在冬季可达16.1℃~21.3℃,氨气含量在通风前后分别为16.80mg/m3、10.95mg/m3,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发酵床猪舍采用水帘降温系统的可行性。试验在发酵床猪舍和传统猪舍同时进行,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启用水帘降温系统,试验期63d,监测两栋猪舍内3个区域(A区靠近水帘端、B区猪舍中央、C区靠近风机端)的温湿度分布特点、舍内空气微生物数量和氨气浓度。结果表明,采取水帘降温系统后,发酵床舍温度降低1.79℃~4.23℃,两栋猪舍3个区域温度分布特点相同,即靠近水帘端最低,发酵床猪舍中央比水帘端高0.58℃~1.04℃,风机端比水帘端高1.51℃。2.49℃。发酵床舍内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P〈0.05)。发酵床舍与传统舍的舍内氨气浓度分别为(6.56±0.32)mg/m3,(8.55±0.82)mg/m3,差异显著(P〈0.05)。南方夏季发酵床猪舍采取水帘降温后,可以有效降低舍内温度和氨气浓度,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尤其是靠近风机端。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中小型养鸡场存在的粪污影响鸡只健康和污染环境问题,考查了经2种不同可移动式发酵床垫料翻耙装置处理后的垫料发酵温度及垫料理化性质的差异,并研究了2种不同装置的应用对鸡舍内氨气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连续20 d的观察期内,经装置DP2016180处理的发酵床温度在每天的6:00、14:00、19:00均极显著(P<0.01)高于经装置DC2016180处理的发酵床温度;经2种不同垫料装置处理后的垫料总氮、总钾、总磷、pH值、C∶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装置DC2016180和DP2016180进行垫料处理的鸡舍,二者的氨气浓度在第6、8、10、12、16、18、20、22、24 h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第14 h有显著差异(P<0.05),在第2、4 h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养殖垫料管理装置的科学应用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夏季发酵床养殖模式奶牛舍与拴系式养殖模式奶牛舍内环境指标的差异。测定了牛舍的温度、噪声、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和细菌密度等环境指标,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发酵床牛舍的细菌密度为0.10×10~4个/m~3,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2.33×10~4个/m~3(P0.01);氨气浓度为3.92mg/m~3,也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9.68mg/m~3(P0.01);噪声强度为57.6d B,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65.3d B(P0.01);但温湿度、温湿度指数以及其他指标在两种牛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拴系式牛舍内的温度和噪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Sig.(2-tailed)0.05)。综上,发酵床牛舍的环境细菌浓度、噪声强度与氨气浓度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奶牛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生态养猪场发酵床垫料中砷残留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原子吸收方法测定不同年限、不同位置发酵床垫料中砷残留。结果表明:1年、2年、3年发酵床垫料中砷残留最大值分别是2.148、5.014、8.3353mg/kg;随着年限的增加,发酵床粪便区砷残留出现明显富集。  相似文献   

15.
垫料对发酵床养猪来说至关重要.发酵床选用的垫料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碳氨比要大;二是物理特性,即吸水性和透气性要好. 1垫料主要成分 锯末、稻壳、树皮木屑、粉碎秸秆等占90%,剩下的10%是土和少量的粗盐.要求选用没有使用过化肥农药的干净泥土,盐用量为总材料的0.3%.另外,每吨垫料用益生菌液2 ~ 5kg.一般猪舍中垫料的总厚度为80cm左右,冬季要厚一些,夏季相对薄一些.垫料厚度最低不能低于45cm,单个发酵床垫料体积不少于10m3.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控制猪发酵床垫料所含重金属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试验采集北京市大兴某生态养猪场不同使用时间的育肥猪发酵床垫料,用干法灰化、盐酸溶解和原子吸收仪对其中的重金属残留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使用1~3年的发酵床中铜、锌、铅、镉、砷最高含量分别为178.82,251.36,1.71,0.23,8.34 mg/kg,含量均低于国标最高允许量。说明使用3年的猪发酵床垫料重金属残留不影响其资源化再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广西高温高湿环境下生物垫床牛舍适合的养殖密度,实现肉牛生态化养殖,开展本试验。按照饲养肉牛体重所占面积进行试验设计,试验设为6个组,其中包括5个生物垫床实验组和1个传统水泥地板对照组,每组栏舍面积、饲养牛头数、牛的总体重一样。所设的生物垫床栏舍试验组5个,牛体重所占面积分别为:15kg/㎡、20kg/㎡、25kg/㎡、30kg/㎡、35kg/㎡,均以木糠为基础垫料,铺设厚度均为10厘米,每组用等量相同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发酵处理。结果表明:第1组腐坏面积小,饲养密度小,浪费垫料多;第2、3组垫料均被完全发酵分解吸收,但第3组的腐坏面积比第2组的大,差异显著;第4组和第5组腐坏面积大,垫料已不能完全吸收分解。结论:第2组腐坏面积小,更换垫料次数少,氨气浓度低,成本低,比较适合肉牛生物垫床饲养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PAL材料替代玉米秸秆粉进行发酵床养猪的可行性,以期为PAL材料用作养猪发酵床垫料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麦、玉米和锯木屑制作发酵床垫料为对照,以PAL材料替代玉米秸秆粉制作发酵床养猪,4个月后计算猪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并检测垫料温度、湿度、N、P、K含量和猪舍H2S、NH3浓度。结果表明,以PAL材料替代30%锯木屑的猪增重效果与对照处理较接近;除了以PAL材料替代30%锯木屑的垫料湿度与对照处理相近外,其他处理则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发酵床垫料中N、P、K含量也是以PAL材料替代30%锯木屑的与对照处理较接近;各处理发酵床猪舍H2S、NH3浓度均低于行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摘 要:针对异位发酵床运行中存在的臭气问题,本研究对异位发酵床除臭系统进行了优化,分别设置了除臭系统湿帘层数优化试验(2~8层)、除臭菌剂除臭试验和现场应用试验,检测除臭系统在不同试验中对氨气的去除率。结果表明:①发酵床除臭系统在开启3~5层湿帘时对室内空气的抽滤效果最佳;②在模型中,除臭菌剂的添加能够有效去除发酵床产生的氨气,其平均去除效率为(91.67±11.68)%,吸收液pH值平均为7.03±1.16,CODcr/氨氮值从126.93开始波动下降,并在第7天趋于稳定,稳定在10~30;③在现场应用中,除臭系统对氨气的平均去除率为(76.19±11.04)%,除臭菌剂pH值平均值为4.33±0.33。研究表明,5层湿帘配合除臭菌剂的异位发酵床除臭系统具有良好的除臭效果,并且可以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20.
为指导发酵床垫料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冬季寒冷地区生物发酵床的运行效率。通过对我国北方冬季生物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冬季采用生物发酵床技术的圈舍内的温度、湿度可以达到约12℃和82%,均高于普通漏缝地板猪舍内的约10℃和68%。发酵床休息区垫料pH、电导率(EC)和含水率分别为约8.00、2.40 mS/cm和45%,均低于粪尿区垫料的约8.50、4.70mS/cm和64%,而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持水性约为3.50倍,高于粪尿区垫料的约2.15倍,另外,休息区垫料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低于粪尿区,且休息区各个深度垫料的平均温度约高于粪尿区5℃,表明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理化性质优于粪尿区。发酵床垫料的纵向温度分布特征为:随着垫料深度增加,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深度为20cm和30cm处最高,比其他深度高5~10℃,可判定核心发酵层位于离表面下20~30cm深度处。与未添加功能菌剂的发酵床(CK组)相比,按比例300g/m3添加功能菌剂的生物发酵床(BFB组)的垫料平均温度要高出2℃左右,且温度分布也更为均匀,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功能区和功能菌剂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功能区对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北方冬季的生物发酵床的日常管理中,可以适当添加一定比例的功能菌剂,尤其需要及时对粪区粪便进行疏解,并对垫料的翻动深度应该保证不低于30cm,及时进行圈舍的除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