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品质成分的变化,以金萱茶树品种为原料,通过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对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7个工序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从鲜叶、萎凋、杀青、揉捻、动态失水、一炒到二炒,客家炒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利用该生产线生产的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具有与手工制作产品同样的品质特征.萎凋、杀青和一炒是连续化加工7个工序中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发生最显著变化的工序,科学控制好萎凋、杀青和一炒工序,对于提高连续化生产线加工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日照球形绿茶加工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以日照球形绿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等含量的变化。同时还对日照球形绿茶与日照绿茶及南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日照球形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组分变化不明显;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成品茶酚氨比为4.68。[结论]研究可为指导日照绿茶生产、提高日照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贵州绿茶品质状况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贵州绿茶10项主要内含成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贵州绿茶分为Ⅰ、Ⅱ、Ⅲ类.第Ⅰ类贵州绿茶产品为高氨基酸型茶叶产品,氨基酸含量达4.29%,比总体平均值高出1.47%;第Ⅱ类贵州绿茶产品为高儿茶素(+C)型茶叶产品,其儿茶素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类,此外该类型茶叶产品内含成分含量也较高,可以称之为茶叶内含成分较丰富型茶叶产品;第Ⅲ类贵州绿茶产品为内含成分丰富型茶叶产品,其大部分的茶叶内含成分均高于其他两类.总体来看,贵州绿茶内含成分丰富,丰富和较丰富型绿茶产品占分析总数的86.9%.  相似文献   

4.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与传统工艺条件下的炒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变化对比分析,探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对品质形成与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在制过程茶叶各工序失水均衡,失水率在1.18%~23.29%范围,加热、除湿和造型同步进行,有利于保持干茶和叶底绿色,叶绿素保留率较炒青绿茶传统制法高10%左右;同时,多酚类保留率较蒸青绿茶制法降低了约8%,茶叶滋味醇和,涩味下降。这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可改进炒青绿茶品质,提高炒青绿茶质量,同时实现清洁化加工。  相似文献   

5.
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测定了四川蒸青绿茶、日本煎茶样品的主要品质成分。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至制茶工序结束时,茶叶含水率、叶绿素与茶多酚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71.53%,17.23%和7.66%,其中的叶绿素与茶多酚保留量明显高于一般的炒青绿茶。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四川蒸青绿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而日本煎茶咖啡碱、酚/氨比值较低,为此,前者的滋味较浓醇,后者的滋味较鲜爽。  相似文献   

6.
绿茶提取物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广泛.通过对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综述了绿茶提取物在毛发化妆品中的应用.绿茶提取物在毛发化妆品中主要用于洗发、护发和染发等.对国内外的重点技术信息进行了梳理,为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充分利用绿茶提取物开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新型绿茶的生产提供合理的工艺参数和品质管理指标,研究了新型绿茶高绿各工序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由鲜叶制成成品茶,茶叶中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分别降低70.99%、3.53%、5.28%和1.83%,但氨基酸含量上升0.53%.高绿干茶色泽深绿,汤色黄绿,香气为栗香,滋味醇厚,叶底黄绿.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山东东南沿海绿茶的香气成分,分别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的朱芦镇、洙边镇以及日照市的虎山镇、巨峰镇、后村镇5个地区采集绿茶,以南方代表性绿茶大佛龙井为对照,以无水乙醚做萃取溶剂,采用SDE法并结合GC-MS技术,测定了不同产地绿茶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分析了2类绿茶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5种山东绿茶中共鉴定出52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包括8种醇、9种酯、2种酮、4种醛、6种烯、3种苯、4种烷、3种杂环类化合物、2种胺、1种萘和10种其他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成分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棕榈酸甲酯、己二酸二辛酯、叶绿醇、芳樟醇(其中前3种主要物质为增塑剂和抗氧化剂)。山东绿茶与龙井绿茶的香气显著不同,除含有龙井绿茶中的常见香气成分芳樟醇、顺式橙花叔醇、叶绿醇、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吲哚、苯乙醛、杜松烯等外,还含有其特异性香气成分18种,如香叶醇、苯甲醛等,这些独特的香气成分可能是山东绿茶浓郁粟香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独特风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梁凤美  刘冉霞  丁立孝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198-202,205
选用不同采摘方式制作的海青绿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品质成分并采用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绿茶酚氨比为4.6,适合制作绿茶;夏季机采绿茶酚氨比为7.8,适宜制作红茶;春季绿茶、夏季人工绿茶和机采绿茶3种绿茶分别鉴定出57、36、46种化合物,香气组分存在差异,春季绿茶中醇、酯、酮类含量平衡;夏季人工绿茶与机采绿茶差别明显,夏季人工绿茶主要香气成分是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正壬醛、磷酸三丁酯、正癸酸、二乙基-乙酸、2-甲基,3-羟基-2,4,4-三甲基丙酸戊酯、十七烷、1-十二烷醇、十六烷等,机采绿茶主要香气成分是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7,9-二叔丁基-1-氧杂螺(4,5)癸-6,9-二烯-2,8-二酮、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1,2-苯二甲酸,双(2-甲基丙基)酯、棕榈酸异丙酯、苯乙醇、正癸酸、磷酸三丁酯等.此外,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采摘成本高,对于海青大宗夏季茶叶,可利用机械化采摘,来制作红茶,以改善夏茶产品品质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月份采制的玉绿茶中主要功能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7年4~9月份采制的玉绿茶中主要品质功能成分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以6月份采制的玉绿茶最高,EGCG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其多酚总量变化情况相近;4到8月份玉绿茶的没食子酸含量呈现明显递减变化的趋势,9月份则有上升;咖啡碱含量随月份变化呈递减趋势;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以4月份采制的最高,分别达到41.47和21.08 mg/g,6月份最低,分别为28.34和12.37 mg/g;茶多糖含量以6月份的含量最高,达到18.69 mg/g,9月份的最低,为12.85 mg/g;6月份玉绿茶的残留PPO和POD酶活性均为最高,5~9月五个月份的残留PPO的活性高出四月份29%~70%,5,6月份的POD活性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他月份较为接近或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GC/MS与GC分析手段分析春、夏季炒青绿茶与不同级别炒青绿茶的香气浓缩物,结果表明:春、夏季炒青绿茶香气的差异与不同级别炒青绿茶香气的差异在于花香成分与酯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因此它们可能是炒青绿茶的香气特征性化合物,并且,香气成分形成与加工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不同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凡  王云  杜晓 《西南农业学报》2007,20(6):1277-1282
条形名茶是主要绿茶品类,但大部分产品趋于单一化,缺乏风格特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对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重视和研究不够。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四川群体品种、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特早213和天府茶1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这6个茶树品种的新梢生长特性观测、内含品质成分分析测试以及采用感官审评方法,系统研究和评价了6个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为条形名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蒸青绿茶、炒青绿茶为材料,采用减压升华脱除法降低绿茶中的咖啡碱含量。考察了温度、压力、时间条件,以及茶叶种类、含水率和粒度等因素,对咖啡碱减压升华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02~-0·08MPa条件下,处理14h左右,可使含水率为20%的蒸青绿茶的咖啡碱脱除率达到37%,并基本保持绿茶叶感官品质不变。条形蒸青绿茶在含水率20%的条件下,咖啡碱减压脱除的效果较好。在升华脱除过程中,较高的茶叶水分含量对咖啡碱脱除具有促进作用。减压升华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技术条件和设备要求较低,可有效降低传统绿茶中的咖啡碱。  相似文献   

14.
拟采取的罐装绿茶水生产工艺特点是:茶鲜叶绿杀青后,直接烘干作为原料,避光真空沸水浸出,通过研究发现,杀青后直接烘干的处理样在色泽、香气、滋味上均优于炒青绿茶对照样;避光真空浸出有利于茶汤护色;避光人无离子水浸出在减少沉淀产生方面有明显效果,同时还发现,烘干的处理样出现高浓的熟栗香;避光真空条件下自来水同的汤色比无离子浸出的汤色绿色度高。  相似文献   

15.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采用相同鲜叶原料,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红茶中最低。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红茶中最少,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认为以茶多酚的氯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红茶不及青茶(乌龙茶)和黄茶;若加工液体茶饮料,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无花果叶的化学成分、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以不同采收期的无花果叶为原料,根据其大小、含水量、组织结构等特点,试制无花果叶袋泡绿茶,确定了杀青、揉捻、炒制等加工步骤的工艺参数,形成完整的无花果叶绿茶炒制工艺,提高了无花果叶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