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国内外90 份葱种质及28 份杂交组合为试材,在大棚网室环境条件下进行抽薹性比较。结果表明:除1 份极易抽薹材料外,其余89 份葱种质可划分为易抽薹、抽薹居中和耐抽薹3 组,分别占供试种质总数的41.1%、36.7% 和21.1%。与中国种质相比,欧洲种质和日本种质在总体上耐抽薹性较强。对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抽薹性状进行调查,发现67.9% 的杂交组合表现负超亲优势或负中亲优势,且均易抽薹;7.1% 的杂交组合表现为正超亲优势,但优势不明显。因此,在葱育种中欲获得耐抽薹一代杂种,双亲均需选择耐抽薹或至少双亲之一是耐抽薹品种方可达到目标。  相似文献   

2.
SRAP分子标记预测萝卜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应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萝卜亲本遗传距离从而预测F1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为萝卜杂交种亲本的性状改良及F1杂种优势选配提供参考。选择来源不同、农艺性状有差异的11个耐抽薹萝卜亲本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30个杂交组合,运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萝卜亲本遗传距离以及其和萝卜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通过运用327个多态性SRAP标记来计算11个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其范围在0.162~0.486,且平均为0.291。亲本间SRAP标记的遗传距离与F_1杂种表现既有相关显著,也有相关不显著;与各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相关达到极显著、显著相关或不显著相关水平,表明SRAP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强弱,但其相关程度还不能准确地预测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以42份芥菜自交系为材料进行耐抽薹性状的综合鉴定,对耐抽薹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同时,检测萌动种子中的相关生理指标,综合评价芥菜自交系的耐抽薹性.试验结果表明,抽薹期、现蕾期、开花期3项指标之间两两呈现极显著相关性,且3项指标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0.69%,其中,抽薹期观测简单方便;4℃低温处理下,植株的耐抽薹性更强,萌动种子中的POD活性也越强.上述研究结果为芥菜耐抽薹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早抽薹‘S-1’与晚抽薹‘G-1’为亲本,构建F1、BC1、BC2和F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结球甘蓝抽薹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采用SLAF-BSA方法对抽薹时间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结球甘蓝抽薹性状是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 + 多基因平均遗传率是93.41%。共检测到2个QTL,分别为2号染色体上的2.31 ~ 3.09 Mb和33.57 ~ 34.40 Mb,总长度为1.61 Mb。  相似文献   

5.
节瓜产量及主要果实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1个节瓜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了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产量性状普遍具有杂种优势,果实性状则表现不同方向杂种优势,相对优势指数变异较大;产量及主要果实性状的亲子相关分析表明,F1的产量与父本产量、中亲值呈显著正相关,F1的果长与母本值、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高亲值呈显著正相关,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则仅与父本值呈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果实质量与果横径、果肉厚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与果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可溶性固形物与其他果实性状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刘娟  黎黎  陆柄辰  邓朴  艾辛 《中国蔬菜》2019,1(9):37-43
以64 份普通白菜种质为试材进行露地栽培试验,通过对耐抽薹指标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 以及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普通白菜种质的耐抽薹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普通白菜9 个指标转化为抽 薹时间、植株生长状态和生长量3 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9.14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抽薹期、现蕾期、开花期 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现蕾期的观测最为简单可靠,可快速评价普通白菜的耐抽薹性。运用隶属函数法将64 份材料分 为5 个耐抽薹等级,并筛选出4 份极耐抽薹种质和6 份耐抽薹种质。聚类分析将隶属函数法筛选出的极耐抽薹种质和耐抽薹 种质均划分到第Ⅱ类群,说明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均能有效鉴定普通白菜的耐抽薹性,其中隶属函数法更为简便直观。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4,(9):227-236
瓠瓜耐湿涝相关根系性状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筛选 以耐湿涝瓠瓜材料JZS和不耐湿涝材料T2002及其杂交F2群体为材料,选择湿涝条件下不定根数目作为耐湿涝鉴定指标,分析瓠瓜耐湿涝特性遗传规律,并采用集团混合分离分析法筛选相关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瓠瓜亲本JZS的耐湿涝特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F1的不定根数目比耐湿涝亲本JZS增多,表现出超亲优势。在600个RAPD和100对瓠瓜SSR引物中,共有18个引物(14个RAPD和4对SSR)在双亲中显示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为初步明确芹菜在单株质量及相关性状、营养品质性状上的杂种优势表现,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以期为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35份芹菜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相应保持系和16份普通自交系为父本,配制158份单交种和29份三交种,调查、分析亲本和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158份单交种的单株质量超亲优势变幅为-53.8%~78.3%,平均值为-7.2%,正向优势率为31.6%,且筛选出14个高产组合,8个优质组合;29份三交种中分别有41.4%和86.2%的组合在单株质量上具有正向超亲、超标优势,并筛选出7个高产组合,表明三交种在芹菜杂种优势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武汉地区春季种植的耐抽薹小白菜品种(系),在大棚栽培情况下,观测比较了138个小白菜品种的抽薹期,按耐抽薹性强弱初步将其分成三类,然后对耐抽薹性强的11个品种从薹高和耐抽薹指数方面进行耐抽薹性评价,筛选出2个极强耐抽薹性品种(系)HZ-3-3和四月慢。  相似文献   

10.
蔬菜中如大白菜、甘蓝、萝卜、胡萝卜、芹菜、菠菜、洋葱、葱、莴笋等在四季生产中,尤其春夏等季节常因环境条件与自身遗传因素,易产生未熟抽薹,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害.对抽薹性进行有效的鉴定,探明其作用机理、识别及分离与抽薹有关的基因,选育出耐抽薹品种显得尤其重要.国外的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已有许多研究报道.近几年,在我国,蔬菜春夏生产增多,耐未熟抽薹性研究已备受关注,并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总体仍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苦瓜第1雌花节位和雌花数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8个绿苦瓜高世代自交系分为两组;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对第1雌花节位和主蔓前期雌花数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雌花节位有6个组合表现负向离中优势,有13个组合表现为负向越亲优势,且有4个组合低于小值亲本;雌花数有5个组合表现为正向离中优势,有4个组合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通过对第1雌花节位与雌花数两个性状亲子关系的讨论提出实现早熟性和晚熟性育种目标的亲本选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9个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甜瓜品种为母本,早熟优质甜瓜品种甜帅,日本小青玉为父本,配置18个杂交组合,对组合的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了果肉厚度和硬度外,单瓜重、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以及Vc含量等各性状在0.05或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对F1的6项指标的离亲优势的分析发现在所有指标的杂种优势计算中,不是遗传距离远的亲本就能得到的较高数值的杂交一代;精品白糖罐与甜帅的杂交后代是具有多性状高优势的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13.
切花小菊分枝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与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切花小菊的分枝是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用不同分枝特性的切花小菊品种‘QX-145’(作 母本)和‘南农银山’(作父本)杂交获得F1 群体,对F1 杂种的一级分枝数、分枝高度、一级分枝长度 和分枝角度等4 个分枝性状在2011 和2012 两个年度的表型数据进行记载,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 个分枝性状在F1 群体中广泛分离,变异系 数为14.60% ~ 38.89%;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除一级分枝长度外,其他3 个性状的中亲优 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1.46%、–46.96%和–8.85%。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切花小菊 一级分枝长度、分枝角度符合A-0 模型,无主基因控制;一级分枝数和分枝高度符合A-4 模型,主基因 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45%和53.92%。  相似文献   

14.
桃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桃光合性能的遗传规律,以6个桃品种及其组配的8个杂交组合幼苗(F1)群体为试材,对其光合、荧光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子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组合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分利用效率(WUE)、CO2补偿点(CC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以正向中亲、超亲优势为主;净光合速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饱和光强净光合速率(LSPn)、表观量子效率(AQY)、CO2饱和点(CSP)、CO2饱和净光合速率(CSPn)、羧化效率(CE)、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以负向中亲、超亲优势为主;亲子相关分析表明,除CSP和Fv/Fm外,各性状F1值与父、母本,高、低亲值,中亲值和双亲差值相关性不大;类胡萝卜素含量、Pn、LSP、LSPn、CCP、CSP、CSPn和初始荧光(Fo)杂种优势大小与双亲差值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利用桃光合优势育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在亲本选配时选择差异适当的双亲。  相似文献   

15.
以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大107为母本,以6个自交系东圣3号、牛番茄、美丽莎、1439、12、A3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制6个番茄新组合,采用酸碱滴定法,对成熟期果实的总酸进行测定,从而对果实总酸估算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力等参数,并进行同亲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个杂交组合中,2个组合的果实总酸度表现为正向杂交优势,4个组合表现为负向优势,此外,有1个组合表现出超亲优势;果实总酸一般配合力仅为17.18%,特殊配合力高达82.82%,广义遗传力及狭义遗传力分别57.30%和46.68%。而果实总酸的同亲相关系数为-0.0415,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仅表现出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获得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AC4的基础上,以其为母本分别与不同基因型的2个耐抽薹大白菜自交系和2个易抽薹自交系杂交,利用根尖染色体计数法结合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相对于大白菜的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在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分别获得了2个2n = 21和2个2n = 20植株。抽薹现蕾时间鉴定结果表明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2n = 21的植株均较2n = 20的植株抽薹现蕾时间推迟。对杂交后代及其父本植株中BrFLCs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rFLCs基因表达量不是影响大白菜抽薹现蕾的唯一主要因素,基因组背景对抽薹现蕾时间效应大于BrFLCs基因,同时外源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的添加对BrFLCs基因表达的效应受大白菜基因组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5,105(1):53-64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15 quantitative and 4 qualitative)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in 55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Dianthus giganteus and D. carthusianorum and their parents were studied. Interspecific hybrids exhibited either intermediat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arents shorter, fewer characteristics than parents except for stem length and height of corolla where heterosis was found. Segregation of four qualitative characters such as profile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rolla, stigma color, the main secondary color of petal blade, and arrangement of individual flowers, were exhibited as either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parent or male parent.Two hundred and sixteen polymorphic RAPD bands detected in 55 interspecific hybrid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B type (both-parental type) which was presented in both female parent and male parent, Ab type (female parental type) which was presented in only female parent, aB type (male parental type) which was presented in only male parent, and ab type (non-parental type) which was presented in only hybrids except their parents. The number of AB, Ab, aB, and ab type bands were 33 (15.3%), 56 (26.0%), 50 (23.1%), and 77 (35.6%),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parental type bands to non-parental type bands was two to one and only 54.6% of four type bands coincided with expected rat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