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64-12664,12676
对河南濮阳地区1982~2012年的雷暴日逐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了31年濮阳地区雷暴日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濮阳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1~35.9d,雷暴日数总的趋势缓慢减少,有年代际变化;初雷日明显提前,终雷日稍有后延;1、12月一般无雷暴,4—6月雷暴日逐渐增多,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日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雷暴时段分布,以14:00~20:00出现的频率最高,20:00~次日08:00出现频率次之,08:00~14:00出现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喀左县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久才 《农学学报》2015,5(10):113-117
为了给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有利科学依据,加强做好对雷电的监测,使人工防雹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增强防雹增雨效果。利用1959—2014 年喀左县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喀左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喀左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天。20 世纪90 年代至2014 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4—6 月迅速增多,7—9 月变化逐渐减少,10—11 月迅速减少。雷暴13:00—20:00 时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91 年(41 天),最少的年份为1961 年(12 天);喀左 县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其峰值位于6 月;平均雷暴初日为4 月23 日,平均雷暴终日为10 月6 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65.8 天;因此,研究喀左县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开展防雷减灾、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 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日明显推后;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总雷暴日数的93.7%,6—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总雷暴日数的67.5%,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西宁结束较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西宁地区年雷暴日数于199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7—2013年松桃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雷暴观测数据,分析松桃县近57年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桃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1.4 d,平均雷暴随时间变化呈现出波动减少的趋势;根据雷暴的季节变化划分可得,秋季和冬季年平均雷暴趋于增多趋势,春季和夏季趋于减少趋势。松桃县雷暴主要出现在3—9月,多年月平均雷暴日呈现出双峰型,峰值主要出现在4和7月。松桃县雷暴的初日和终日出现时间年际变化较大,97%保证率的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下旬,84%保证率的雷暴终日出现在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菏泽市雷暴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根据1971~2007年菏泽市八县一区的雷暴观测资料,建立四季和年雷暴出现次数的时间和标准差序列,分析雷暴的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菏泽市雷暴的出现次数由牡丹区向四周逐渐递减。雷暴次数的年际变化呈交替增减,总体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雷暴日数自西北向东南稳定性减小。雷暴发生主要集中在4~9月,季节性明显,7月最多,11、2月没有。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每天的15:00~2:00为雷暴活跃期。平均雷暴初日自西北向东南逐渐提早,平均雷暴终日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的防雷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池州市4个气象站多年雷暴日观测资料、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ADTD探测的云地闪电资料资料,应用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日变化等方面对池州市雷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池州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池州市属于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为41.2d,山区明显偏多;每年的3—9月是雷暴活跃期,7月最多,12月最少;池州市雷暴活动日变化呈现单峰特点,高峰出现在15:00—19:00;近50a池州市雷暴日数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池州市处于雷暴活动的非活跃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台站的年、月、日、时等各个时段的雷暴资料,分析了西藏各个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特征、雷暴日和西藏气候的关系,以及年雷暴日的气候突变和异常年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沿江一线的大部分地区和那曲地区是青藏高原雷暴最多的地区;西藏地区雷暴具有出现次数频繁、生命史短的特点,有60%以上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全区雷暴日内主要出现在13:00~20:00,占总数的98%;拉萨和那曲、林芝和聂拉木的月雷暴日分布曲线分别十分类似;历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除沿江一线和林芝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年雷暴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那曲地区减少趋势最为明显,为2.9 d/10a;那曲地区和昌都地区分别在1990~2013、1985~2013年呈现年雷暴日显著偏少趋势;全区年雷暴日异常偏多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前,而异常偏少年出现在80年代后,异常年平均为26年左右出现一次。  相似文献   

10.
利用招远地区1981~ 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倾向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并探讨了30年间ENSO强度、气压及气温与雷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招远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1.2 d,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减少的趋势,其变率为-1.34d/10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约占全年的81.6%,其中7月份雷暴日数为最多;雷暴初日80%保证率出现在4月16日左右,雷暴终日80%保证率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招远地区雷暴日数与ENSO强度、气温、气压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海省河南县1964~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雷暴资料,采用excel软件中的线性趋势、相关系数、柱形图、数据表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县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河南县地区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81年1月20日,最晚出现在2007年5月8日;雷暴终日最早出现在2002年9月18日,最晚出现在1996年11月7日;近50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52.2d,7月份出现雷暴日数最多,其平均雷暴日数为11.0d;该地区年雷暴日数以7.43 d/10a的速度显著减少;雷暴初日有显著推后趋势,雷暴终日有显著提前趋势,从而雷暴期呈明显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越西县近30年来的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的方法,分析了的越西县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果表明:越西地区多雷暴天气,近30年来,平均雷暴日约71.6d;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可能;雷暴日数主要发生于4~9月,平均出现60.7d,占全年平均雷暴日数84.78%;15时至次日4时是雷暴发生高峰时段,18-24时出现雷暴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淇县本站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1971—2010年淇县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淇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4 d,属多雷区;全县初雷日最早都在2月23日,初雷日最晚为6月23日,终雷日最早出现在8月15日,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1月16日;全年除了1月和12月其他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7月、8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双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5:00—20:00、1:00—2:00、3:00—8:00是雷暴活动的低谷。  相似文献   

15.
揣新军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7-1638
根据1961~2012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2年乌拉特中旗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拉特中旗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3.8 d,初日平均出现在5月6日,终日平均出现在9月19日;雷暴日主要集中在5~9月,以6~8月最多;西北方出现雷暴的频率最多;近52年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初日呈显著的推迟趋势,平均推迟幅度为6.3 d/10a;20世纪70年代以来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80年代至今雷暴初日呈逐年代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121个有效气象台站雷暴观测资料,对河南省末雷暴日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末雷暴日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末雷暴日随着年份的增加有推迟的趋势,统计发现1977-2005年平均末雷暴日比1957-1976年平均末雷暴日推迟6 d,末雷暴日的推迟可能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统计末雷暴日的雷暴天气发生时段发现,12:00-16:00时段发生的雷暴最多,占到全部雷暴次数的43.4%,其次是16:00-20:00,占到总时段的24.0%,雷暴次数最少的时段是00:00-04:00和20:00-24:00,这与全省雷暴日的日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全省末雷暴日的空间分布大概分3个区域:西南及南部区域末雷暴日结束最迟,其次是北部区域,中部末雷暴日结束较早,末雷暴日较迟的区域多分布在山区或气温较高的南部,这些分布特征与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喀什市1951—2013年6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线性分析,揭示喀什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18.6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份的雷暴日为38 d,最少年份的雷暴日为7 d,相差5倍多;喀什市雷暴的出现次数多集中春、夏季,尤其是6月份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1%;初雷出现在3月中旬,终雷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时间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则越来越晚;近63年来,喀什市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6 d/10年。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8—2007年本溪市的雷暴日资料,分析本溪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地区雷暴日数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市年平均雷暴日为28.4 d,属于多雷区,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期,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在4月25日左右;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24日左右。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门头沟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对门头沟区的雷电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及分析,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与建议,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力求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十分重要。本文利用1980—2013年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门头沟区雷暴变化的气候特征及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36、41 d。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13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5—6月迅速增多,7—9月变化逐渐减少。雷暴13:00—20:00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86年斋堂(58 d),最少的年份为2013年门头沟城区(24 d)。门头沟区雷电灾害总体表现:一是雷电灾害多呈周期性和季节性;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极易发生局地强天气;三是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极易导致严重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对门头沟区进行雷电特征分析及区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1999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雷暴的时间变化和周期。分析表明,盆地中平原地区年雷暴日数为20~26 d,接近山脉的托里最多达32 d。盆地5~8月雷暴出现较多,其中7月最多。39年内盆地雷暴日数除塔城外,呈减少的趋势,盆地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塔城和托里1 d中雷暴分别集中在16:00~20:00、13:00~19:00,2站有57%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