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1—3日出现在扎兰屯市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扎兰屯市极端高温天气主要由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暖高压脊发展强盛阶段,200 hPa高空以下主要是下沉运动,其中在500~850 hPa区域内是下沉运动最强区,暖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下沉增温的过程中,近地层出现了热低压;蒙古暖脊继续发展加强,高空锋区位置偏北,接近北纬60°,整个扎兰屯市处于锋区下弱辐合区内,下沉气流控制全市,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8月中下旬长时间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是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决定着高温天气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之下的强烈下沉气流的增温效应,是导致高温极值出现及持续时间长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NECP/NCAR经纬度网格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站点资料,从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及物理量等方面,对2018年7至8月一次长时间、高强度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是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决定着高温天气过程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下沉气流越强,预示着高温也将加强。这种高空辐合、低空辐散的垂直配置对应明显的下沉运动,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是形成高温天气的主要物理机制水汽条件较好,大气透光度较差,阻碍地面辐射增温,减弱非绝热项的作用。风速在湍流交换强弱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次过程,地面风速小,静风时段偏多。  相似文献   

4.
辽东山区一次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16年8月辽东山区一次典型的高温天气过程,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地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层暖平流持续时间长、前期气温持续升高是本次高温天气的环流背景特点,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的叠加作用是高温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对2017年7月10—17日出现在张掖地区的高温天气形成原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和中层的大陆性高压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的高空主要影响系统,低层高原暖脊和地面热低压是近地面层的主要影响系统。南亚高压与大陆性高压相互叠加,形成上层辐合、低层辐散、伴随下沉运动的深厚反气旋暖高压系统,由其引起的晴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以及由低层高原暖脊北抬和地面热低压东移造成的气温抬升,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天气学角度揭示北疆棉花严重障碍型冷害的致灾特点和成因,探讨其致灾机理,给出天气概念模型,为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2001年7月28日~8月2日北疆棉花一次严重障碍型冷害天气过程为例,采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进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障碍型冷害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为100 hPa盛夏南亚高压及其北侧的副热带锋区上的低槽,南亚高压双体型致使副热带大槽位于中亚到新疆之间,造成新疆较大降水.500 hPa上,伊朗高压突然北挺,其高压脊顶向东北方向延伸,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至中亚地区,形成深厚的冷性低值系统--中亚低涡,该低值系统深厚、稳定,其槽底伸到25°N,且低涡中心冷空气强度达-20.0℃,这在盛夏新疆较为罕见,从而造成持续性低温过程.高空西南急流对水汽输送起重要作用,它还可造成高空辐散,增强高空正涡度平流,从而使空气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动力条件.[结论]南亚高压呈双体型分布,副热带大槽位于中亚至新疆之间,且大槽位置在40°N以南;500 hPa在中亚地区形成深厚冷性影响系统,冷空气中心强度在-20.0℃左右,新疆上空有较强的西南急流相配合,该天气形势在盛夏出现易造成新疆棉花严重障碍型冷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22年7月6日河西走廊中部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极端高温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盛夏季节,100 hPa南亚高压的发展增强,为河西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大尺度环流条件;(2)南亚高压和大陆性高压是造成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2个主要影响系统,高原暖脊(暖中心)和地面热低压是2个相对浅薄的近地层影响系统;(3)南亚高压和大陆性高压相互叠加,由其引起的下沉增温和晴空辐射增温是造成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实时常规观测资料以及物理量场特征,针对2016年5月10日—11日临夏州极端高温天气过程出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区域垂直方向上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垂直配置使高压区的强下沉运动明显,空气的下沉绝热增温作用是形成临夏地区极端高温天气的主要物理机制。中低层较好的正变温区域配合地面相对湿度仅为22%的异常干燥空气,与北方高层干空气南下的叠加,是导致此次过程中临夏地区最高温度极值被打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面受热低压或热低压前部影响,地面要素场天空状况为晴天到少云,测站基础气温较高,相对湿度不大,地面风力不大,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为产生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使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19日—8月3日通化市一场持续高温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异常东进偏北的南亚高压同西伸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向运动,强度均在同一时期不断变强,同时在通化市及其周边区域上空重叠,它们对此次通化市持续高温天气的形成和增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流层高中低大气环流异常特点为高空西风急流显著偏北,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对通化市及其周边区域上空造成一定影响,其主要结构为深厚的准正压性,盛行下沉气流,非常不适宜降水天气的发生,进而推动了该地区高温干旱天气的发生。在反气旋异常环流的控制下,通化市及其附近区域水汽通量散度距平场上为显著的正值,这些均突出显示这个区域属于水汽通量异常辐散区,通化市水汽输送异常弱于往年,并且受异常下沉运动的影响,通化市将降水异常偏少,促使高温干旱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2017年6月14~16日,朝阳地区出现了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的罕见高温天气,本文根据实时观测资料、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此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业务中高温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的高温过程,经向环流明显,朝阳地区受高空脊前西北气流控制,高空气流辐合,下沉运动强烈,大气湿度低,受下沉绝热增温的影响,地面升温强烈;地面等压线稀疏,以偏南风为主,风力较小,利于升温;高空有暖平流,850hPa有强而久的暖中心存在,控制朝阳上空的等温线超过了24℃,朝阳地区易形成极端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1.
一次农业灾害严重的连阴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提供的1°×1°FNL分析场资料等,分析了2011年9月3—20日陕西秋季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9月10日之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位置明显偏北,700 h Pa陕西中南部多维持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相互作用,形成了长达18 d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庞丽英  李娇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04-10608
采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7月1~2日铁岭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和850 hPa低涡、切变线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较强的动力和水汽辐合;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与不断加深的高空槽共同作用,导致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前冷空气在本交绥,加强了垂直切变,对铁岭地区暴雨、大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华北气旋是产生暴雨的主要天气类型,低空急流、切变线、深厚的湿区、强而深厚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热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雷雨天气是阿坝州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危害较重。2013年7月8~11日阿坝州出现了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其中500hPa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存在的低槽及700hPa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暖式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是该次雷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的低层持续存在稳定的西南低空急流,不断携带南海和孟加拉湾高温高湿水汽在短急流带汇聚并向西北方移动,为暴雨区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雷雨天气过程中的沙氏指数研、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稳定指数庀均有着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针对泾县2016年6—8月特殊天气作了简要的总结:前期特点是暴雨日数多、降水量多、降水过程强,原因是副高稳定超过19°N并维持在20°~26°N范围的时间较常年偏晚;在中高层,东亚为明显的经向型环流特征,引导冷空气南下,低层在副热带高压西侧形成低空急流并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暖湿水汽。后期为晴热高温天气,原因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上持续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服务方面,整个主汛期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170多条,6月28日1:30到7月4日23:00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71次。  相似文献   

15.
雷雨天气是阿坝州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危害较重。2013年7月8—11日阿坝州出现了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其中500 hPa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存在的低槽及700 hPa东北—西南走向的暖式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是该次雷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的低层持续存在稳定的西南低空急流,不断携带南海和孟加拉湾高温高湿水汽在短急流带汇聚并向西北方移动,为暴雨区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雷雨天气过程中的沙氏指数SI、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稳定指数IC均有着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7,(泾县主汛)
针对泾县2016年6—8月特殊天气作了简要的总结:前期特点是暴雨日数多、降水量多、降水过程强,原因是副高稳定超过19°N并维持在20°~26°N范围的时间较常年偏晚;在中高层,东亚为明显的经向型环流特征,引导冷空气南下,低层在副热带高压西侧形成低空急流并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暖湿水汽。后期为晴热高温天气,原因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上持续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服务方面,整个主汛期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170多条,6月28日1:30到7月4日23:00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71次。  相似文献   

17.
王威 《北京农业》2013,(30):164-16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9号台风"天兔"天气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其中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台风从华南沿海登陆的主要原因,活跃的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气流交汇形成台风东侧中低层东南风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5年6月29日安康市暴雨天气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对该次暴雨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是受新疆低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沿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东南气流为这次暴雨天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发生时整层大气都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降水强度变化情况与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的变化密切相关,中低层假相当位温能量锋汇集区域对暴雨天气的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21日至8月4日通化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与环流形势特征以及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非绝热因子及大气下沉运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了经验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天气特征,探讨了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2018年延边地区发生的这次持续性罕见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大陆高压东移与控制东北-华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合并,使其面积扩大,强度增强,并长时间稳定维持;(2)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此次延边地区的高温天气作用非常小,非绝热因子才是本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