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行了基于SWAP模型模拟的毛乌素沙地不同水文年地下水埋深的预测研究。根据预测出的不同水文年的地下水埋深的动态变化,预测出试验区在该水文年的天然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即芦苇出现频率峰值所对应的地下水埋深为1.45 m;赖草出现频率峰值所对应的地下水埋深为1.90 m。并用2006年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检验,得出SWAP模型可以用于推求该地区不同水文年条件下的天然植被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地下水的水位埋深对区内的植被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研究以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平台,以我国通辽地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在充分掌握区内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生态植被等条件的基础上,从区域尺度上定量分析了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位埋深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在内蒙古通辽地区,适宜植被生长的最佳地下水埋深为2~2.4m,植被能够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是1.3~3.8m,不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是3.8~7.5m,当地下水埋深大于7.5m时,地下水埋深与植被覆盖度相关度很小。  相似文献   

3.
宁夏引黄灌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大,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以农作物、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并存的农业一生态系统.长期的灌排模式造成该区域地下水埋深浅,土壤盐渍化严重,同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该区域天然植被的生存依赖于灌溉入渗补给的地下水,因而需保证一定的地下水埋深以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天然植被正常生长.从分析宁夏引黄灌区适宜地下水埋深入手,采用地下水均衡方程模拟方法,通过对方程各参数概化分析,以适宜地下水埋深作控制,得出宁夏引黄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后的适宜引黄水量,进而分析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的适宜节水潜力,为宁夏引黄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及水权转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GSPAC系统水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地下水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GSPAC的关系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沙地GSPAC天然植被水分系统关系,定量揭示了毛乌素沙地土壤含水率、降雨和地下水以及地下水与植被地下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植被的地下生物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在地下水埋深小于1.8 m、降雨大于8 mm时对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成果对沙地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半干旱地区维持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将有助于管理典型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和地下水资源。基于通辽平原区的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地下水埋深和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数据,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埋深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响应关系。研究发现,通辽平原区1980-1995年期间,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4.90%和22.77%,而草地面积相应减少13.36%,农田开垦和城镇化进程明显; 1995-2015年期间,研究区耕地和草地面积无明显变幅,该时期变化最大的为水域,面积减少了约19.93%,干旱趋势加剧。与此同时,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值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区域中部形成两个地下水超采区,平均地下水埋深值由1980年的2.39 m增加至2015年的6.23 m。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地下水的时空变化关系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类型是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研究区耕地扩张和城镇工业经济发展对地下水埋深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草地土壤风蚀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3种不同植被盖度的草地选择3种风速进行野外原位测试,获得了不同植被盖度草地的风速廓线和输沙量.结果表明,草地风速廓线总体上呈指数规律,且随地表高度的增加迅速增大;不同植被盖度草地在0~70 cm范围内输沙量与高度的关系以指数函数拟合效果好,输沙量主要集中在近地表30 cm以下;植被盖度55%的草地对在地表10 cm及以下的近地表风速阻挡效果与植被盖度80%的草地类似,其输沙量曲线与植被盖度80%的草地输沙量曲线很近,但距盖度30%的退化草地输沙量曲线较远.因此,植被盖度约50%是阴山北麓草地有效防风蚀的最低盖度.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浅层地下水、植被和土壤的相互作用,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研究区,通过Sentinel-1A数据和Landsat数据以及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埋深数据,结合植被以及土壤条件,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定量反演研究区土壤水分以及地下水埋深信息。结果表明:0~10 cm的土壤含水率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相关性最高。通过地形校正C模型(Topographic correction model),得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精度有所提高。建立不同参数的SVM模型反演地下水埋深可行,对于单因子建模,TVDI_(MSAVI)构建的模型精度最高,建模集R~2=0. 74,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4. 66%,验证集R~2=0. 70,RMSE为4. 65%。相比只考虑单因子(后向散射系数(σ_(soil)~0)或TVDI),σ_(soil)~0和TVDI_(MSAVI)组合共同作用于模型精度最好,建模集R~2=0. 86,RMSE为4. 16%,验证集R~2=0. 92,RMSE为2. 73%。利用最优模型参数结果反演土壤水分区域和地下水埋深区域,其结果精度较好。地下水埋深反演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8. 23%,优于研究区以往研究18. 06%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天然植被生态需水,为流域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采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结合干旱强度指数DSI,分析新疆孔雀河流域2000-2016年天然植被生态需水时空变化特征,幵计算了丌同干、湿状况下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结果】①研究区内天然植被生长季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7.575 7×10^8 m^3,天然草地需水量大于天然林地需水量。②从时间上看,2000-2016年天然植被生长季生态需水总量以2006年为分界点整体上呈现出上升-下降波动趋势;在生长季内变化特征上,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植被主要生长季全部需水量的69.64%;从空间上看,天然植被生态需水主要集中在绿洲区的农区外围及河流中、上游两侧。③丌同干、湿状况下,天然林、草地单位面积生态需水量均表现为:正常年>湿润年>轻度干旱年>极度干旱年,天然植被生态需水总量呈现:极度干旱年>正常年>轻度干旱年>湿润年。【结论】丌同干湿条件下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存在差异,气候因子和天然植被面积的变化是导致生态需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长岭县地下水生态水位确定分析,共收集长岭县2013-2017年Landsat 8系列的遥感影像、51口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数据以及2017年47个潜水矿化度检测数据.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2013-2017年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和植被覆盖程度的时空变化;通过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统计学的泾惠渠灌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泾惠渠灌区43眼长期观测井2002、2004、2007年和2009年地下水埋深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和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研究了灌区地下水埋深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样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球状模型拟合变异函数的效果较好。灌区地下水埋深样本存在几何各向异性,并略有增强趋势。地下水埋深样本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是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灌区地下水埋深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浅。灌区地下水埋深年内呈双峰曲线变化,最小埋深值出现在春灌期,最大埋深值出现在夏灌期;灌区地下水埋深年际呈减小趋势,具有浅埋区面积明显增大、深埋区面积不明显增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效果,将小流域生态足迹分为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能源消费账户生态足迹、污染消纳账户生态足迹3部分,从而为建设生态清洁小...  相似文献   

12.
潜在生态网络空间结构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荒漠绿洲区为研究区,将复杂网络与潜在生态网络进行类比分析,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征,分析潜在生态网络的关联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结合相应生态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提取潜在生态廊道1 103条、生态节点992个。潜在生态网络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因此,可将赋权网络适配到潜在生态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区潜在生态网络连通性较差,聚类特征不明显;生态节点分布较为分散且破碎,完整性偏低;潜在生态网络内部能量流动情况较为单一,不够稳定。荒漠绿洲区内生态景观破碎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整体生态环境亟待优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理论,对2000-2014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协调系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新疆2020年、2025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显示:2000-2014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699 3hm~2上升到2014年的4.100 5 hm~2,年均增幅为5.86%。新疆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在1.400 3~1.585 2 hm~2,且有逐年缓慢减小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缓慢减小,造成生态赤字逐年扩大,人均赤字额由2000年的0.232 9 hm~2扩大到2014年的2.700 2 hm~2,赤字率由2000年的15.88%上升到2014年的192.82%。资源利用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协调度不断下降。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将上升到6.496 4 hm~2,2025年将达到9.586 4 hm~2。2020年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预计下降到1.294 7 hm~2,2025年为1.212 5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2020年下降到0.649 9 hm~2,2025年预计为0.478 0 hm~2。基于此,提出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缓解新疆生态赤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水库建设与生态系统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建设和运行对流域内上下游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诸如改变流域水文气候,导致水温分层、泥沙淤积、水质恶化,切断河流廊道,阻隔鱼类洄游通道等;此外,传统的水库调度方式仅体现水库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其生态效益。通过详细探讨这些问题,据此提出生态水库的概念,并从规划、设计、施工及生态调度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水库的理论体系,即水库建设需与生态系统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王红玉 《湖南农机》2015,(3):101-102
针对农业环境日趋严重的问题,论述了山东省作为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要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转型是关键,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转型、发展好生态农业,必须注重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工程是建立在工程学、生物、农业科学、经济及管理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交叉应用科学。在我国当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农业工程科技存在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其主要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乡村振兴呼唤农业工程科技向生态化发展。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推进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发挥农业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系统作用;第三,突出农业农村工程特点及重点发展领域。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创新适应中国当代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量度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本研究以海拉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使用生态足迹供需模型对其生态建设和流域可持续发展做出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较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增加了1.6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0.09hm2,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0.084hm2;2000年生态盈余为1.73hm2,而2009年生态盈余快速降低到0.13hm2,加剧了海拉尔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5年至2009年中原城市群生态足迹的逐年变化情况以及2009年各市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5年至2009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年均增幅到达4.76%,人均生态承载力历年来略有减少,五年内共减少0.005hm2;2009年中原城市群九市之间的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前4位依次为济源、平顶山、焦作、洛阳,其余5个城市相差不大,九市中最大与最小人均生态足迹相差2.89倍。化石燃料用地是各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原城市群的生态赤字普遍存在且有恶化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文章给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文事业是为防御自然灾害,为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水资源提供重要信息的前期性工作和基础性事业.开展水生态监测是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水文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水生态信息的主要方法.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对水文部门水生态监测的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非充分生态约束条件下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影响水库原有防洪及供水目标前提下,为了降低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部分调度模型存在调度结果满足最小生态流量约束而不满足适宜生态流量约束的情况,提出了以最小生态流量约束调度结果为基础,逐步向适宜生态流量约束靠近的非充分生态约束流量求解方法,并引入松弛变量,建立了生态保证程度与发电量的关系,通过对比Kmin法和Kmax-1法的Tennant评价结果确定水库生态调度的最佳平衡点,以此作为非充分生态约束条件下的尼尔基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结果表明,生态流量约束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宜直接选取最小生态流量约束的调度结果作为调度方案;新的调度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此类生态调度问题,给决策者提供更合理的调度方式,6种生态约束条件下的生态保证程度分别可提高60%、80%、40%、60%、70%、70%,电量损失率仅为2.01%、1.13%、1.28%、1.47%、2.16%、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