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养殖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生殖生理特性,本研究采用解剖学方法及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金乌贼卵巢形态和卵子各个时相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著,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性腺系数以及切面上优势卵子的时相,把卵巢分为Ⅰ~Ⅵ共6个时期。金乌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动态观察与描述,对丰富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及提升人工繁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20年8月在福建海域用底拖网捕获雌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 7尾,未性成熟个体2尾,平均体质量(210±43)g,已性成熟个体5尾,平均体质量为(430±76)g,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其卵巢的显微组织学结构,根据卵子的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划分卵子发生时期。结果显示:莱氏拟乌贼卵巢内的卵原细胞个体逐渐增大,细胞核由中央偏向一端直至消失;扁平状滤泡细胞和椭圆形滤泡细胞先后包裹卵母细胞,双层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内增多并形成指状突起;卵黄物质在滤泡细胞解体时形成,最终充满卵母细胞。根据以上特征,将莱氏拟乌贼的卵子发生划分为4个阶段9个时期,即第一阶段卵原细胞期,第二阶段无滤泡细胞期、单层滤泡细胞期和双层滤泡细胞期,第三阶段滤泡细胞增生初期、滤泡细胞增生中期和滤泡细胞增生末期,第四阶段卵黄堆积期及成熟期。本研究认为莱氏拟乌贼卵子内的滤泡细胞起到合成并分泌营养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广东鲂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珠江下游野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性腺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研究,描述了其卵巢、精巢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广东鲂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其卵巢为细线或条状,卵巢发育经历卵原细胞期、单层滤泡细胞期、卵黄泡期、卵黄充满期、成熟期和退化期。卵细胞发生经历3个阶段: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卵巢初级卵母细胞中核仁外排现象出现在第2时相末期至第3时相早期;精巢呈线状或直棒状,精巢为叶状型结构。精细胞发生经历5个阶段: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繁殖季节精子充满于精小叶内,精小囊消失。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系统观察和描述了葛氏鲈塘鱧(Perccottus glenii Dybowski)卵巢各时相卵母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卵巢切面显示: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由处于原始分化阶段的卵原细胞构成;第Ⅱ时相卵母细胞进入滤泡细胞期,胞外形成滤泡细胞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由质膜向核膜逐渐积累皮质液泡: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主要形成卵黄颗粒: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成熟的卵子,胞内含有丰富的卵黄;第Ⅵ时相卵母细胞是未排出的处于退化吸收阶段的卵细胞,卵膜破裂,卵黄被吸收。根据卵巢切片及性腺系数变化推测葛氏鲈塘鱧属于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5.
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熟个体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曼氏无针乌贼为雌雄异体,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囊(精囊Ⅰ、精囊Ⅱ、精囊Ⅱ的桃核体和精囊Ⅲ)、副性腺和精荚囊: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以及附属腺(缠卵腺和副缠卵腺)。光镜下,精巢属于小叶型,由精巢壁和实质部分组成,实质部分由精小叶和小叶间质构成;卵巢呈葡萄串状,由卵巢壁、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巢基质构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辽宁太子河上游体长5~11cm的北方须鳅Barbatula nuda性腺发育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北方须鳅的精巢属于小叶形,分为6个发育期,精子的发生分为5个时相: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子的形成分为5个时相: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前期、初级卵母细胞后期、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子。夏季水温较高时,北方须鳅迅速积累营养物质,精巢当年秋冬季节达到Ⅳ期,次年三、四月即可繁殖,较非冷水性鱼类提前1~2个月。  相似文献   

7.
应用光镜技术研究了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雌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和卵子发生的特点,以期为孔雀鱼的良种繁育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孔雀鱼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卵子输送管和泄殖孔构成。卵子发生过程经历了6个时相:第Ⅰ时相主要为卵原细胞;第Ⅱ时相是处于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生长环、卵黄核和单层扁平滤泡细胞膜;第Ⅲ时相是进入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卵黄开始积累,形成2层滤泡细胞膜和2层卵包膜;第Ⅳ时相为发育晚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发生了极化,卵包膜发育完善;第Ⅴ时相发育成熟,卵黄颗粒凝结呈块状,卵黄泡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内缘,滤泡细胞膜萎缩;第Ⅵ时相是闭锁卵泡,被滤泡细胞消化和吸收转变为卵巢内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8.
脊尾白虾的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系统研究脊尾白虾的性腺发育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方法对脊尾白虾的性腺发育及其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脊尾白虾的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及排卵孔组成。卵子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可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及产后恢复期。脊尾白虾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及排精孔组成。精巢由生精小管构成,不同生精小管内精子发育可不同步。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最后发育为精子。输精管可分为前、中、后输精管及末端壶腹,精荚在输精管中形成。  相似文献   

9.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在中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近年来,其产量不断下降。因此开展乌贼生物学的研究,合理地利用、保护乌贼资源已引起人们的注重。关于乌贼繁殖生物学,仅对其繁殖习性作了些研究。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孵化近年来作过初步探讨。在乌贼性腺发育方面,对金乌贼Sepia eseulenta Hoyle作过研究。然而曼氏无针乌贼的性腺发育至今还未见报道。本文拟对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作些观察,为乌贼的增养殖提供些基础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长鳍吻鮈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野生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Sauvage et Dabry))性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描述了其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及卵巢、精巢的分期特征。结果显示:长鳍吻鮈卵巢为细线状或扁条状,精巢为细线状或直棍状;卵细胞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3个阶段,精细胞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5个阶段;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巢中第Ⅱ时相晚期至Ⅲ时相早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核仁外排现象;同一时期卵巢中存在多种时相的卵母细胞,故推测其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精巢为小叶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波纹龙虾卵巢呈H状,位于消化道的背面,随着卵巢的发育颜色依次为乳白色、淡橙色、橙色和橙红色.卵子发生分为4个时期(8个亚期):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卵黄合成前期(束状期、染色质核仁期)、卵黄合成期(油球期、卵黄板形成前期、卵黄板形成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增殖期、发育期、成熟前期、成熟期、排卵期和恢复期.  相似文献   

12.
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卵膜剥离,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结合室内人工育苗的孵化技术进行探讨。曼氏无针乌贼卵为粘性卵,呈黑色,类型属端黄卵,卵膜属三级卵膜,卵裂类型为不全卵裂,囊胚呈盘状,发生类型为直接发生型。在水温为23.8~26.2℃、盐度29.3时,最快14d孵出幼体,最慢23天孵出幼体,孵出幼体高峰期为18~21d,高峰期的孵出量占总孵出量的79.4%,孵化率为83.1%。胚胎发育速度与温度高低(20~30℃)成正比,盐度低于22对孵化率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人工育苗技术的水平,对半滑舌鳎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ike,mPRL)基因的表达特征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PRL mRNA在卵子形成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发现半滑舌鳎mPRL mRNA相对表达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性成熟阶段卵巢的Ⅴ时相卵母细胞.原位杂交分析mPRL mRNA在繁殖相关组织的细胞学定位,发现mPRL mRNA分布在半滑舌鳎性成熟阶段卵巢的卵母细胞膜上;在脑的神经元和垂体内分散的细胞中,mPRL mRNA阳性信号较强.制备半滑舌鳎mPRL的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m blotting方法检测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发现mPRL蛋白的表达量在卵巢、脑、垂体中相对较高,在肝脏、头肾、肾脏中表达量相对较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卵巢、脑和垂体的细胞学定位与mPRL mRNA定位一致.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m blotting方法检测促性腺激素调控下半滑舌鳎不同时相卵母细胞mPRL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促性腺激素对半滑舌鳎卵母细胞中mPR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都有一定的上调作用,特别是对Ⅴ时相卵母细胞中mPRL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提升明显;发现表达量与促性腺激素调控作用具有剂量依存关系.半滑舌鳎mPRL在繁殖相关组织的表达特征表明其通过脑-垂体-卵巢轴参与繁殖调控,同时也揭示了mPRL介导卵母细胞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ovarian development stages of wild Farfantepenaeus paulensis (Pérez‐Farfante) through the combined observation of histological and visual characteristics. Twenty‐five females (61.8±2.4 g) were captured in 35–40‐m deep waters off southern Brazil (27°S). The female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ir ovary and then killed. The colour of the fresh ovary was compared with a chromatic scale catalogue. Analysis of the histological sections of each ovary determin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ize and frequency of the different oocyte types.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four distinct stages of ovarian maturation are proposed: stage I (imma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small basophilic oocytes (52.1±19.9 μm) and ovary colour ranging from translucent to creamy; stage II (developing), with yolky oocytes (YOs) (144.2±26.1 μm) and a light green colour; stage III (mature), presenting large YOs but with cortical rods (235.0±30.2 μm) and an olive‐brown colour; and stage IV (spent), with atretic oocytes and the same ovary colour pattern as stage I. The gonadosomatic index ranged from 1.6 (stage IV) to 13.7% (stage III)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ovarian maturation stages. The observation of visual features coupled with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found to represent a reliable procedure to evaluate the ovarian maturation of F. paulensis.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殖刀鲚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石蜡连续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池塘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卵巢的各个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和组织学研究,并对卵母细胞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分析了刀鲚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和产卵类型.结果显示,刀鲚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长约25 mm,以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的细胞为主.Ⅱ期卵巢细柱状,长为40~50 mm,外观呈浅肉红色至肉黄色,2时相卵母细胞占92%以上;Ⅲ期卵巢呈肉色直至浅青色,长55~65 mm,中部逐渐膨大,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大生长期,由2~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中3时相卵母细胞占60%~75%,出现油滴;Ⅳ期卵巢青色直至灰色,体积急剧增大,呈囊状,约占体腔的2/3,肠大部分被掩盖,肉眼可见增大的卵粒,晚期可见游离的卵粒,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晚期,油滴充满细胞,第4时相卵细胞占86%以上,最大卵径482 μm;V期卵巢柔软膨大,占据腹部绝大部分,外观呈玉绿色,卵粒充满卵巢,清晰易辨,细胞中卵黄和原生质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核膜消失,卵径为750~900μm;Ⅵ期卵巢为酱紫色,体积明显减小且松软,卵巢腔萎缩,以空的滤泡细胞和2时相细胞为主.刀鲚繁殖高峰期在4-6月,10月中、下旬起卵巢重新进入Ⅱ期,直到翌年2月都停留在Ⅱ期,3月下旬部分刀鲚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研究表明,刀鲚属一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但个体间卵巢发育差异显著,产卵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对嘉陵江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ünther)的卵巢发育、雌鱼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粗唇鮠的卵巢发育划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第Ⅲ和第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由散在的卵黄沉积逐渐形成大的卵黄颗粒。第Ⅴ时相和第Ⅵ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可达13.4%,而在其它季节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卵黄蛋白原合成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足目甲壳类卵巢中卵黄的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内源性合成和外源性合成都有报道。本文以雌性中国对虾为实验材料,根据组织学观察确定其发育阶段,试验虾可以分为:卵巢未发育期;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4个时期。从处于不同卵巢发育期对虾的卵巢和肝胰腺中提取总RNA,用RT-PCR的方法初步探讨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卵巢和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确定是否存在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功能。结果发现,从卵巢未发育期到次级卵黄发生期的卵巢和肝胰腺中都有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说明二者为卵黄蛋白的合成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