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更好地了解杂交鳜及其亲本的鱼体营养状况,比较了翘嘴鳜、斑鳜和杂交鳜的鱼体营养成分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杂交鳜的干物质质量分数最高,为31.8 %,灰分质量分数最低,为13.5 %;斑鳜全鱼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为60.8 %;翘嘴鳜的干物质和脂肪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29.4 %、10.8 %。翘嘴鳜和杂交鳜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及n-3、n-6系列PUFA质量分数相近,分别约为30 %、29 %、10 %和19 %,且均高于斑鳜。斑鳜肝脏中PUFA及n-3、n-6系列的PUFA则高于翘嘴鳜和杂交鳜。斑鳜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80.03 %、39.26 %、40.77 %。杂交鳜肝脏中TAA、EAA和NEAA含量高于翘嘴鳜而低于斑鳜。3种鳜鱼肌肉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相近。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总的营养价值较高,属于高经济价值的鱼类。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了解第4代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对杂交鳜及其杂交亲本翘嘴鳜、斑鳜等3个群体进行了自群繁殖,并对各群体繁殖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鳜与翘嘴鳜间的催产率、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或差异较小,且均显著高于斑鳜(P0.05);杂交鳜的相对怀卵量居于翘嘴鳜与斑鳜之间水平;杂交鳜与斑鳜的卵粒质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大于翘嘴鳜(P0.05);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代选育,由种间远缘杂交而获得的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已从杂种退化中得到恢复,并已接近翘嘴鳜。  相似文献   

3.
余锐  何珊  梁旭方 《淡水渔业》2021,51(2):103-106
本研究以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母本,分别以斑鳜(S.Scherzeri)、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翘嘴鳜自交)相比,杂交组的受精率明显偏低,远缘杂交(与花鲈、大口黑鲈)的受精率分别为53.6%、32.4%,近缘杂交(与斑鳜)受精率达82.1%,且仅有翘嘴鳜自交组和斑鳜近缘杂交组成功孵化出子代,两个远缘杂交组孵化率均为0%。表明翘嘴鳜卵与花鲈、大口黑鲈精子具有一定亲和性,但翘嘴鳜与花鲈、大口黑鲈可能存在繁殖障碍,而与斑鳜之间不存在障碍,提示翘嘴鳜远缘杂交在翘嘴鳜育种中不可行。  相似文献   

4.
对翘嘴鳜♀×斑鳜♂(Siniperca chuatsi♀×S.scherzeri♂)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在0.3月龄、2月龄、7月龄和11月龄时的体重、体长和体高进行测量,从变异系数、杂种优势率、相对/绝对生长率、体重与体长的幂函数曲线以及肥满度5方面,对杂交子一代和母本翘嘴鳜的生长速度和杂种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300.4 g±118.2 g)与翘嘴鳜(305.2 g±82.5 g)差异不显著,且在7月龄时体重、体长和体高的月相对生长率(280.13%,25.30%和27.55%)比翘嘴鳜显著增高(89.62%,15.90%和12.72%);在0.3月龄和11月龄时体长的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2.48%和0.91%;11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540.88 g±173.66 g)显著低于与翘嘴鳜(624.45 g±154.11g)(P0.05);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体重与体长关系幂函数生长方程的决定性指数R2(0.992和0.995)、条件因子a(0.059和0.058)和异速生长因子b(2.722和2.740)在数值上非常接近。结论认为,尽管在总体生长速度上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较母本翘嘴鳜略慢,但其早期的生长趋势与翘嘴鳜相似,并在体重与体长的生长关系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杂交子一代遗传了母本翘嘴鳜的快速生长性能,并在体长性状上显现出一定的超亲杂种优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养殖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生长速度,探讨杂交子一代的早期生长趋势及其杂种优势,旨在为杂交子一代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和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属鲈形目,鮨科,鳜种。俗称肉鳜、褐鳜、玉鳜、岩鳜等,其体近园桶形,修长,头部具暗黑色不规则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不规则的环形斑,体黄褐色及至灰褐色,腹部黄白,与全国广泛养殖的翘嘴鳜,大眼鳜为同一属,但有明显的区别(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贵州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scherzeri)肌肉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大眼鳜肌肉含有24种脂肪酸,斑鳜肌肉含有20种脂肪酸。大眼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6.402%,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7.16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6.438%;斑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5.263%,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0.74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3.990%。从脂肪酸的组成特征来看,大眼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9.780%,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210%,ω-6/ω-3比值为0.634,EPA和DHA含量占8.700%;斑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10.115%,未检出反式脂肪酸,ω-6/ω-3比值为0.676,EPA和DHA含量占12.329%。结果表明,斑鳜肌肉脂肪酸营养价值较大眼鳜更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pH值对大眼鳜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及在最适pH条件下与翘嘴鳜消化道蛋白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眼鳜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强弱顺序为:幽门盲囊>胃>前肠>后肠,其最适pH分别是:10.4、2.8、9.5、10.1。翘嘴鳜的胃和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明显高于大眼鳜(P<0.01),而肠的蛋白酶活力略低,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在1985年做了翘嘴鳜(Sinipercachualsi)与大眼鳜(S.knerii)生长速度对比试验。兹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材料翘嘴鳜苗和大眼鳜苗均取自长江边的绠网中,规格是1.5朝鱼筛之上,2.7朝鱼筛之下的鱼苗。鳜适口的饵料鱼规格为1.5朝鱼筛之下的鱼苗。 2.方法 1985年5月16日将翘嘴鳜苗750尾(体有墨绿色斑块)和大眼鳜苗250尾(体有黄褐色斑块)同时放入一个三亩的长方形鱼池中,水深1.0-1.5米,排灌方便,池底有2-5寸的淤泥,生长着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幼苗,水质清净。池中原有虾、鲫、虾  相似文献   

9.
一、品种选择 我国鳜类鱼有11种。主要种类有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麻鳜、漓江鳜等,其中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分布较广,个体大,资源量较多,是作为食用鱼的经济种类,  相似文献   

10.
摄食不同饵料对翘嘴鳜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三种不同饵料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13.56±11.82)g的翘嘴鳜900尾,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活饵料鱼、冰鲜饵料鱼和商品饲料,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冰鲜组、活饵组和饲料组翘嘴鳜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饲料组翘嘴鳜肥满度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2)三组翘嘴鳜体成分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翘嘴鳜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量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饲料组翘嘴鳜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烯酸、EPA、神经酸、DHA的含量及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4)肝脏脂肪酶、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在三组翘嘴鳜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冰鲜组翘嘴鳜肝脏淀粉酶、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结果表明:翘嘴鳜经过驯化可以摄食配合饲料,且不影响其生长性能。翘嘴鳜摄食饲料后,其肌肉氨基酸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要为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少量杯状细胞组成。大眼鳜的消化道较斑鳜的发达,如食道的黏膜下层及杯状细胞、胃黏膜下层的厚度、幽门盲囊绒毛密集程度。两种鱼消化道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从食道到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渐增厚,从胃到前肠厚度减少。大眼鳜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杯状细胞密度、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发达程度都大于斑鳜。同时由于大眼鳜的肠道形态结构较斑鳜发达,以至在物理消化上也较斑鳜强。该研究为大眼鳜和斑鳜的保护和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威 《淡水渔业》2000,30(8):43-44
1 鳜鱼亲鱼的运输供人工繁殖的亲鱼 ,一是从天然水域中捕捞的体重 0 4~ 0 75千克 ,全长 2 1~ 31厘米的鳜鱼 ,运回后经 30~ 5 0天的短期培育 ,即可当年成熟并进行催产 ;二是在池塘中自己培育的亲鱼。因亲鱼的来源不同 ,运输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可分长途和短途运输。1 1 短途无水湿法运输利用鱼的皮肤具有一定的呼吸作用 ,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存一定时间这一生理现象 ,可以进行无水湿法运输 ,或称干运。运输时用水草裹住鱼体或用对鱼体淋水等方法维持一个潮湿的环境 ,避免水分的大量蒸发和呼吸而造成的干燥 ,使鱼能借助皮肤呼吸作用生存…  相似文献   

13.
鳜鱼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成 《淡水渔业》2002,32(4):20-21
鳜鱼是当前内陆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 ,其养殖模式有多种 ,现将其技术要点分别介绍如下。1 池塘主养1 1 池塘条件水源充足、清新 ,底泥少或无 ,池塘面积 1~10亩 ,以 2~ 5亩为宜 ,水深 2米左右 ,排灌增氧设备齐全。1 2 饵料鱼培育(1)饵料鱼品种 根据适口性、经济性原则 ,可选择银鲫、鳙、草、鲂为饵料鱼 ,有条件引进鲮鱼则更为理想。(2 )饵料鱼养殖利用鳜鱼池放养前的空闲期培养前期饵料鱼 ,可自繁银鲫苗或在鳜鱼放养前 10~ 2 0天投放家鱼苗 ,苗放养量 4 0~ 6 0万尾 ,其饲养方法宜用豆浆或其它饲料 ,不宜过多施肥。中后期饵料鱼则…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黑龙江地区名优特产鱼类养殖发展很快,由于鳜鱼肉质细嫩、厚实、少刺、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加上天然资源少,而国内外市场广阔,货源紧缺,市售价为鲢、鳙鱼的5~10倍,因此引起养殖者的重视。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养殖成鳜鱼有专养和混养两种方式。专养即在一般的土质鱼池(或水泥池)单养鳜鱼。这种养殖方法需投喂充足的饵料,产量较高;混养是指鳜鱼和家鱼共养,这种养殖方式不仅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而且能利用鳜鱼吃掉鱼池中自然生长的  相似文献   

15.
熊六凤  陆伟 《水利渔业》2005,25(6):58-59
翘嘴鳜的人工繁殖时间宜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25~28℃为最佳繁殖水温;水温越高,繁殖时间越短;适口的饵料、清新的水质、寄生虫病的防治等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鳜鱼养殖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杰 《淡水渔业》2001,31(4):24-25
1 形态、习性、行动特点鳜鱼的行动与其摄食有一定的关系。鳜鱼一般栖息于水体的最底层 ,光线较暗时是鳜鱼捕食的好时机。鳜鱼是靠偷袭来捕捉食物 ,其捕食范围与体长有关 ,一般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大 ,一般不超过0 5m。平时鳜鱼隐蔽于隐蔽物之中等小鱼虾进入捕食范围。有时会缓慢移动接近这些活饵 ,小鱼虾一旦被鳜鱼追食就很难逃避。鳜鱼吞食食物后 ,将食物送进食道 ,胃 ,最后吐出鱼刺和虾壳。鳜鱼靠吃活体水生生物而生长 ,而不同阶段的鳜鱼其饵料又不相同 ,幼体靠吃其它鱼类的鱼苗生长 ,如团头鲂 ,鳊及其它野杂鱼苗。当鳜鱼为鱼种时 ,食性…  相似文献   

17.
FIASCO法筛选鳜鱼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构建鳜鱼(Siniperca chuatsi)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微卫星DNA序列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鳜鱼基因组DNA经Mse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选取200~800 bp的片段与MseⅠ接头连接,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C)8、(CT)8、(AT)7、(GATA)8、(GATT)7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变性洗脱获得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然后克隆到pGEM-T载体上,转化至DH5α中,首次成功构建鳜鱼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对其中1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60个(60%)含有微卫星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umber:DQ789247~DQ789306)。成功设计了47对鳜鱼微卫星引物,并合成21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筛选出18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FIASCO法能有效提高筛选微卫星标记的效率。本研究筛选的微卫星标记可以用于鳜鱼遗传背景分析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并将为鳜鱼基因组结构分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基因的定位等研究提供候选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18.
<正> 圆筒(桶)鳜学名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er)又名岩鳜,鳍科鱼类。外形似圆筒,有的地方又称竹简鳜,头部有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不规则的黑斑,有的周缘镶白或黄色环,体黄褐色,腹部黄白。个体不大,但肉质细腻嫩滑,深受国内外高档消费者的喜爱,250g/尾左右的商品鱼出口价格在130元/kg左右,国内市场价格也在90元/kg左右,属高档经济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