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明确辣木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辣木果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将分离物于PDA培养基上26℃恒温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孢子形态,初步确定其种属;通过致病性测定、ITS序列分析等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结果]从感病的辣木果荚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疑似致病真菌菌株YJiH-1,显微镜下观察菌株YJiH-1的菌丝、单孢子、孢子囊、孢子梗和孢囊孢子等与已报道的笄霉(Choanephora spp.)高度相似.离体条件下接种菌株YJiH-1后,辣木果荚产生腐烂症状,并在接种发病的果荚病斑上分离到该病菌,符合柯赫氏法则.病原菌rDNA-ITS序列的BLAST同源性比对结果,菌株YJiH-1的rDNA-ITS区序列与印度巴豆瓜笄霉C.8-18菌株(登录号KX462163)和印度CBS 178.86菌株(登录号JN943007)的rDNA-ITS区序列完全一致(相似性100%);与印度番木瓜瓜笄霉CP-5菌株(登录号KX790359)的相似性为99%,进一步确定该致病菌为瓜笄霉(C.cucurbitarum).[结论]引起云南西双版纳辣木果荚腐烂且表面有白色菌丝体的辣木果腐病病原菌为瓜笄霉(C.cucurbitarum).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μm×(2.61~4.52)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μm×(3.87~6.07)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序列.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火龙果菌株的18S-28S rDNA ITS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N.dimidiatum.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明确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及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从海南采集番木瓜炭疽病病果,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的炭疽菌中,得到2种强致病菌(代表菌株分别为C1和G1),其中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形态特征相似,G1菌株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形态特征相似。通过采用引物ITS1/ITS4对2个病原菌序列扩增并测序,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capsici)同源性达到了99%,G1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的同源性同样达到99%。【结论】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对2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平均EC_(50)值仅为0.03μg/mL,其次为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4和0.11μg/mL,确定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由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引起,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对番木瓜炭疽菌抑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从观赏海棠干腐病病斑处分离纯化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确定病原菌种名,得到观赏海棠干腐病相关病原菌ZWY0501、ZWY0502(登录号:MG554650、MG554651),分离频率分别为55.36%、42.86%。2株孢子均无色,香蕉形或椭圆形,(3.13~5.51)μm×(1.19~1.89)μm。ITS系统发育树中,2株约590bp菌株与已登录的苹果腐烂病病株(Valsamali,登录号为:KP337612)同源性最高,最大相似率达到99%。形态学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ZWY0501、ZWY0502均为苹果黑皮腐壳菌(Valsamali),其为观赏海棠树皮腐烂病病原。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控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和培养形状观察,结合分子生物技术ITS和β-tubulin序列分析,明确新疆南疆柳树腐烂病菌种类和遗传分化。【方法】采集柳树腐烂病并获得病菌纯培养,对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器进行纵横切片并观察记录形态数据,将病原菌置于不同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观察记录其培养形状,采用ITS和β-tubulin序列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分子孢子器和分子孢子形态特征与金黄壳囊孢菌(C.chrysosperma Per.ex Fr.)一致;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30℃,最适pH值为5~6,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经β-tubulin序列分析,与壳囊孢属不同种类的序列相似度为96%以上;在室内离体接种条件下病原菌均能成功侵染其他5种树木。【结论】引起新疆南部塔河流域柳树腐烂病原菌为金黄壳囊孢菌(C.chrysosperma per.ex Fr),不同来源的病原菌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在室内可侵染杨树、胡杨、枣树、梨和苹果,并可在胡杨和杨树上产生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八角炭疽病病原菌,为防治八角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对采自广西玉林、崇左、河池、百色、防城港等市八角炭疽病样本,进行单孢分离,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微管蛋白(TUB2)、肌动蛋白(ACT)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菌株在PDA培养基25℃暗培养7 d后,菌落呈圆形,灰白色至灰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光滑,大小为(17.09±1.11)μm×(5.26±0.55)μm,分生孢子附着孢近椭圆形,浅褐色,边缘光滑完整,大小为(7.72±0.77)μm×(5.45±0.68)μm;病原菌ITS、TUB2、ACT和GPDH四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菌株与包括模式菌株在内的哈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 WeirJohnst)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确定八角炭疽病病原菌为哈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其为八角炭疽病一种新的病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福建省三明地区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受害蓝莓枝条样品,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针刺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利用形态学特征并联合分子生物学,明确致病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病组织中分离获得菌株KW1-4,将其回接至健康蓝莓枝条后,接种部位出现干枯病斑,再次分离获得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一致,表明该菌株是引起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菌株KW1-4菌落圆形,白色至灰色,有2种类型分生孢子,α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梭形,具2个明显油球,(4.77~7.63)μm×(1.55~2.71)μm, β型分生孢子线形,无油球,(11.95~19.65)μm×(1.05~1.94)μm。采用ITS,TEF1-ɑ,β-tubulin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KW1-4与Diaporthe australiana聚在同一分支。对比形态学特征,确定菌株KW1-4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australiana。【结论】引起福建省三明市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是Diaporthe australiana,本研究首次报道Diapo...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广东省番木瓜果实疑似炭疽病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防控该病害的适宜化学药剂,为番木瓜炭疽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番木瓜果园采集番木瓜果实水渍状炭疽病疑似病果,对番木瓜病果进行组织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利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果样品中分离出5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C1~C5),随机选取C1作为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鉴定。致病性分析发现,番木瓜果实接种C1病原菌2 d即可表现出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从表现症状的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发现,C1初生菌丝为白色辐射状,随后变灰白色,菌丝体上覆盖着一些橘红色分生孢子盘;孢子梗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细胞壁光滑,两端圆,形状规则呈圆柱形,壁薄,内含物呈颗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13.2 μm×5.1 μm。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C1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序列与短孢炭疽菌(C. brevisporum)模式菌株BCC 38876对应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3%,98%和10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C1与短孢炭疽菌单独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发病特征明确了导致广东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短孢炭疽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8种杀菌剂中,45%咪鲜胺水乳剂对C1菌株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中浓度(EC50)为0.082 0 mg/L,其次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EC50分别为0.263 5和9.714 3 mg/L。【结论】在中国大陆首次鉴定了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致病菌短孢炭疽菌。45%咪鲜胺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番木瓜短孢炭疽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云南主要辣木种植区的病害种类及其分布、为害,开展辣木果腐病防治试验,为辣木果腐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6—2017年在云南省景洪、元谋、元江、江城、龙陵、芒市和富宁等7个辣木主要种植地区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辣木病害调查。选用70%代森锰锌330倍液、50%多菌灵750倍液、1∶1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30倍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混配液(简称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为供试药剂,按常规喷雾进行施药处理,测试上述药剂对辣木果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云南辣木主要种植区常见病害有果腐病、枝条回枯病、嫩梢萎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根茎基腐病等,其中果腐病发生最为普遍,所调查的每个地区均有发生,最严重的是芒市,果腐病发病率高达72%。果腐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辣木果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校正防效大小依次为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30倍液(69.79%)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68.01%)50%多菌灵750倍液(57.43%)。【结论】研究确定了云南辣木种植区辣木主要病害6种,筛选出防治果腐病的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为有效防治土沉香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从土沉香苗圃采集炭疽病样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以伤口接种法接种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以形态学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获得的AC0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5℃暗培养7d后,其菌落呈圆形,初为白色或灰白色,后期渐变成灰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光滑,两端钝圆或一端稍尖,平均大小为(17.09±1.11)μm×(5.26±0.55)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近椭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平均大小为(6.72±0.77)μm×(5.45±0.68)μm;病原菌ITS、TUB2和GPDH 3个基因联合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C01菌株与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模式菌株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根据形态特征结合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AC01菌株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是国内首次在土沉香上发现该菌引起炭疽病.  相似文献   

12.
巢式PCR检测油茶根腐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根腐病菌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体系.扩增层生镰刀菌核糖体DNA基因间隔序列(ITS)区并测定其序列,比较该序列与GenBank中近似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性引物GF1和GR2,利用该对引物与ITS1和ITS4进行巢式PCR扩增检测层生镰刀菌。结果显示,巢式PCR对层生镰刀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0ag基因组DNA,比常规扩增方法提高了1万倍。利用设计的GF1/GR2特异性引物与ITS区通用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可灵敏地扩增出油茶根腐病菌层生镰刀菌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一株从连云港青口卤水中分离纯化出的细菌LYG2#进行分类学鉴定。[方法]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和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对该细菌LYG2#进行鉴定。[结果]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落形态为圆形,粉红色。电镜下观察菌体为螺旋状,长1.50~2.00μm,宽0.24μm。LYG2#最适生长盐浓度为9.6%,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pH为8.5。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其与Spiribacter salinus M19-40~T的相似度最高,为95.98%。菌株LYG2#在中国科学院的保藏号为CGMCC 1.12136,Gen Bank序列登录号为JQ087462。[结论]分离的菌株LYG2#为一株中度嗜盐菌,是Spiribacter属的一个新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蟹类的分子进化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采用酚-氯仿抽提法从中华豆蟹和太平大眼蟹的肌肉组织中提取总基因组DNA,对其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对其序列同源性、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中华豆蟹与太平大眼蟹ITS序列片段分别为739和769 bp,存在明显长度差异。中华豆蟹的AT含量和GC含量分别为49%和51%,而太平大眼蟹分别为40.79%和59.3%。4种碱基(A、T、G、C)在2种蟹中ITS序列的平均含量基本相当。中华豆蟹与太平大眼蟹ITS序列片段共有777位点,其中变异位点346个,碱基转换与颠换比约为0.8。颠换数大于转换数,表现为较高的颠换偏岐。[结论]中华豆蟹和太平大眼蟹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03。  相似文献   

15.
夏振远  莫笑晗  雷丽萍  刘勇  祝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20-17521,17544
[目的]对一种在烟草漂浮苗上发现的病害的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Biolog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和其他生理生化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经柯赫氏法则试验证明分离得到的3—3菌株是引起该漂浮苗病害的病原菌,经Biolog鉴定、生理生化分析符合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的特征,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3-3与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的菌株Kun28213相似程度最高,达99.9%。[结论]综合几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引起烟草漂浮苗病害的病原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该痛害是在国内首次报道.根据英文的名称,将该病害命名为烟草黑脚病。  相似文献   

16.
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油茶腐根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该菌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测定,与Genbank中经Blastn搜索获得的部分菌株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属李瑟组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还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是6.0~7.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NH4C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墨兰假鳞茎腐烂病病原及防治方法,以明确其发病原因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2005~2007年从广东顺德、番禺采集墨兰假鳞茎腐烂病害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鉴定。同时测定致病菌在14种温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从选用的18份墨兰假鳞茎腐烂病标本组织中均分离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在假鳞茎基部伤口接种该茵发病率100%。该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6~34℃,适宜温度20~32℃。多菌灵、多-硫、恶霉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对该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工接种试验表明,用有效浓度为1000gμg/ml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溶液浸泡墨兰假鳞茎预防茎腐病效果很好。[结论]Fusarium oxysporum Schl.是导致墨兰茎腐病的病原,假鳞茎基部伤口是该菌入侵的重要途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是预防墨兰分株移栽时病菌从伤口入侵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顶果木灰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为顶果木灰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苗圃基地采集顶果木灰霉病病害标本,对病害进行症状描述、组织分离和致病性测定,观察致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分离获得顶果木灰霉病致病菌代表菌株DGM5-6。DGM5-6菌株在PDA上长势良好,毛绒状菌落初期呈淡黄白色,后期逐渐变为灰白色;气生菌丝呈放射状生长,开始为白色,生长后期为灰色;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灰色至褐色,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其上有多个小梗,梗上聚生卵形、圆形或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浅灰色至无色,单胞,大小为10.0-12.5μm×7.5-10.0μm。DGM5-6菌株ITS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535 bp,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序列的同源性达99%。【结论】引起广西顶果木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应结合苗圃清园、圃地治理、合理密植、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9.
中华常春藤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园艺植物。2009年秋,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发现该植物发生黑腐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9月至11月,植物感病后,首先在叶片边缘、叶柄基部和匍匐幼茎处发病,发病初期形成水渍状黑色病斑,叶柄感病后缢缩黑色坏死,在受侵害的叶片上出现较大的不规则形状的病斑,湿度大时,产生白色絮状菌丝,最后整根藤蔓枯死。田间发病中心明显,蔓延迅速,连片发病严重。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健交界处分离病原菌株,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壁薄、无隔、纺锤形到窄椭圆形,大小为(18~25)μm×(4~5)μm,平均为19.3μm×4.7μm;子囊双层壁,每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透明、壁光滑,大小为(19~28)μm×(7~9)μm,平均为22.3μm×7.5μm。病原菌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57 bp。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与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侵染中华常春藤的菌株被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de Not,无性型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 Corda。致病性试验表明,中华常春藤是葡萄座腔菌的寄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魔芋灰霉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方法]通过提取DNA、PCR扩增、电泳检测以及魔芋灰霉病病原菌rDNA的ITS序列分析。[结果]采用CTAB法得到的DNA产量较高且纯度较好;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条带清晰;ITS序列测序证实魔芋灰霉病病原菌属于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ca fuckeliana),Genbank登陆号KF802809。[结论]该致病菌在魔芋种芋储藏期间和设施繁育过程中危害极为严重,属首次报道,为魔芋灰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