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2017年连续3年进行大竹蛏人工繁育试验与生产,累计培育出平均壳长3~6.1 mm蛏苗1.62亿粒,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繁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竹蛏卵子分批成熟,多次产卵。在水温18~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2~35h发育为D型幼虫,D型幼虫经6~10d培育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4~25μm,成活率66.9%~73.3%。以细沙为附着基进行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成活率可达53.5%~77.3%,日生长量150~166μm。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枚,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 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率仅为1~3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率为9~15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mm,稚贝壳长生长率为50~167 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可培育平均壳长(13.22±2.39)mm幼贝。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肋日月贝个体发生观察及人工育苗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长肋日月贝( Amusium pleuronectes )的诱导产卵及幼虫、稚贝培育.用阴干-流水刺激法,成功诱导亲贝产卵、排精.对胚胎和幼虫发生进行了观察.水温23.0~25.0℃,经诱导产卵的受精卵20 h可发育至D形幼虫.水温22.0~24.0℃时,D形幼虫经11 d培育到眼点幼虫期.投放附着基后,眼点幼虫在10 d内附着完毕.水温18.0~24.0℃时,稚贝经30 d培育平均壳长达(2.0±0.18)mm.此试验共培育壳长(2.93±1.15)mm稚贝49.6万粒.  相似文献   

4.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5.
不同花纹文蛤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选不同花纹并且性腺成熟较好的文蛤亲贝进行阴干刺激,在水温约30 ℃,海水相对密度1.016~1.018,pH 7.9~8.1的条件下采用升温刺激、异性产物等诱导方法促使其产卵排精.共育出2组文蛤苗种.亲贝于2004年6月30日(即自交组)排放的精卵经过受精后,受精卵在底面积为0.1 m2、体积为60 L的水桶中,经过孵化、附着变态等生长发育过程, 至9月6日, 共得到平均壳长2.18 mm,壳高1.87 mm的稚贝8703个,共15.57 g;经过室内培养至12月8日,测量得到壳长8.32 mm, 壳高7.03 mm的幼贝1843个,共150 g.至2005年6月28日,得到壳长19.22 mm,壳高16.39 mm文蛤2.5 kg.亲贝于7月9日(即杂交组)排放的精卵受精后,经孵化、附着变态等生长发育过程,至9月6日,共得到平均壳长4.19 mm,壳高3.71 mm的稚贝12721个,共102.50 g.至12月8日,测量得到壳长15.32 mm,壳高12.93 mm的幼贝4999个,共4000 g.2005年6月28日,称量得到壳长28.06 mm,壳高22.73 mm文蛤30 kg.在文蛤幼虫培育及稚贝培育过程中,观察了文蛤稚贝生长状况及贝壳花纹的形成变化过程.试验中发现文蛤稚贝生长状况较好,并且稚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贝壳出现不同形状的花纹.  相似文献   

6.
乐清湾塘养泥蚶的生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尤仲杰 《水产学报》2002,26(5):440-447
1998年6月至2000年7月对浙江省乐清湾塘养泥蚶的生长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刚孵化变态的D形幼虫壳长92-100μm,经10d培育达到180.5-201.5μm,平均每日增长8.9-10.2μm;稚贝附着后16d平均壳长从191.3μm增长到634.1μm,平均每日增长27.7μm;出库稚贝放养于围塘内,培育9个月平均壳长达到8.34mm,成为商品贝苗,平均每月增长0.86mm,其中9-10月份增长可达1.65mm;再经15个月培育达到成品贝,平均壳长28.57mm,平均每月增长1.35mm。泥蚶是一种慢生型贝类。对室内浮游幼虫、稚贝、中间暂养贝苗、成蚶养殖期间的多项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和称重,获得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2005-2006年度,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   

8.
2005-2006年度,两年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 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   

9.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纵肋织纹螺苗种繁育技术,2016年利用25 kg亲螺进行了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并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纵肋织纹螺为雌雄同体,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黏附于固着物表面。纵肋织纹螺的卵囊呈圆片形状,直径2~4 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在水温20~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6~8 d发育成为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经18~24 d培育,变态成稚螺。试验共培育出平均壳高4.6 mm的纵肋织纹螺苗种1 060万粒。  相似文献   

11.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12.
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我国贻贝的主要养殖品种,其苗种主要依靠天然苗种和半人工采苗获得。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于嵊泗县石柱育苗厂,首次突破了厚壳贻贝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亲贝通过室内强化培养,经人工催产可获得成熟受精卵,受精率可达95%。在水温16℃时,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出现第一极体,受精后39h50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胚胎孵化率达92%,在水温15.8~21℃的条件下,经39d室内人工培育,获平均壳长0.694mm的附着稚贝1304.7×104ind;附着稚贝经102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mm的稚贝404.46×104ind,海区保苗成活率达31%。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厚壳贻贝大规模苗种生产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杂色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15日-9月9日在如东县新兴水产品公司进行了省内首次杂色蛤工厂化人工育苗,90kg亲贝经催产,产受精卵40亿粒,选优后得D形幼虫35亿粒,孵化率87.5%,最后共育出平均壳长300μm的稚贝20多亿粒,成活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中国蛤蜊的受精卵,研究了几种环境因子对受精卵发育的影响.以阴干加升温、降温刺激的方法催产,获得中国蛤蜊的直线铰合幼虫,研究几种环境因子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19.5±0.62~28.4±0.56 范围内,受精卵的发育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其最适的海水盐度为24.67~30.65,最适pH为7.5~8.5.面盘幼虫在水温28 ℃下生长最快,日均增长19 μm,其生长适宜的海水盐度为21.16~30.65,最适盐度为24.67~27.18.饵料方面,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duna)加扁藻(Platymonas spp.)混合投喂的效果较佳.人工育苗试验结果:在水温26.54 ±0.91℃,海水盐度25.00~27.18,pH 8.1~8.4的条件下,幼虫经9 d培育后下沉附着.平均体长265 μm的初期稚贝,经20 d的培育,平均壳长达到1955 μm.试验共获得稚贝6.9×105cfu,平均出苗率6.22×104 cfu/m2.  相似文献   

15.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毛蚶稚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蚶种苗生产包括蚶苗和种苗两个阶段,稚贝中间培育前期为蚶苗培育。从2005年8月12日至2005年9月15日,我们利用室内水泥池培育蚶苗,实验水体571.2m3,稚贝的平均规格由实验开始的450μm×280μm~500μm×300μm左右,生长到0.5cm×0.3cm~0.6cm×0.32cm左右,稚贝的壳长平均日增长134μm~162μm。培育蚶苗2.06亿粒,累计成活率为85.1%。说明利用室内水泥池培育蚶苗,能显著提高种苗培育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1802)人工繁育在日照沿海试验成功.近年来,经过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的科研攻关,突破了稚贝中间培育的关键技术,2011年共获受精卵约3亿粒,孵化D型幼虫2.3亿余粒,孵化率近77%.育成壳长3~9 mm以上西施舌苗900余万粒,圆满完成了日照近海海区西施舌的省级增殖放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水体出稚贝44万粒,平均壳长7mm。1991年1月,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9.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20.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2016,40(11):1713-1723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