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驯化的方法,设计了盐度梯度,驯化和筛选出能在海水中快速生长的品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盐度对螺旋藻的生长及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对进一步合理利用沿海滩涂及废盐滩地的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株淡水螺旋藻的盐度驯化及其净化养殖废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螺旋藻吸收作为海水养殖废水净化手段的可能性,通过2种方法对一株淡水螺旋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进行了海水环境的适应性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逐级提高海水比例法可以使得淡水螺旋藻较好地适应海水环境.还对驯化成功的螺旋藻进行了生长环境如pH、温度、光照度、COD等分析考查,得出最适宜的生长或操作条件.结果表明,螺旋藻使用的最佳条件为pH 6~11、温度25~40 ℃,最佳使用浓度为91×104 cell/mL左右,加入有机物能够促进螺旋藻的生长繁殖.驯化后的螺旋藻对于实际的养殖废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东山湾海水螺旋藻Spirulina大面积养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东山湾海水螺旋藻Spierulina大面积养殖,分析研究了海水螺旋藻生长与理化因子关系,试验表明,经分离,筛选,驯化,培养的海水螺旋藻适用于东山湾大面积养殖,其产量与水质,水温,养殖池水体深度,封闭程度及硬件设施等有关,海水螺旋藻养殖生产成本较淡水低,且可利用滩涂荒地,少占或不占耕地。  相似文献   

4.
虹鳟海水驯化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虹鳟鱼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成鱼经半咸水过渡,甚至可适应海水中生活。有关淡水虹鳟进行海水驯养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若干报道。据马尚助等(2000)报道,经海水养殖的虹鳟鱼不仅生长速度快(为淡水的3倍),抗病力强,而且其品质、口味也远优于淡水虹鳟鱼。通过海水驯化不仅可使虹鳟鱼在海水或半咸水中养殖,拓宽了虹鳟鱼养殖区域,同时通过海水养殖,显著提高了虹鳟鱼品质。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鱼从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玉渡山冷水鱼养殖基地购进虹鳟,规格为400克/尾。2.试验材料规格为长2米、宽1米、高1.5米的玻璃钢池18个;规格为长7米、宽1米、高1…  相似文献   

5.
2000年,采用阶段性递增水体盐度,即每5d将水体的盐度逐渐提高5,并不设稳定期的方法,对在淡水环境人工养殖近3年的中华鲟子一代亚成体(全长105~149cm,体重5.8~15.0kg)进行海水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的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体即可适应盐度为23的海水环境,驯化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3.9%(92.1%~95.7%)。水体盐度增加时没有发现中华鲟有异常的行为表现,而驯化后的中华鲟在海水池塘中也能够正常生长。研究还表明,中华鲟对其栖息水体的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耐盐性和适应能力可能与个体规格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即个体的规格越大,则其对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得到的12种培养基及对照Zarrouk培养基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6品系进行培养,研究了添加磷酸盐的不同培养基下螺旋藻对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螺旋藻S6对磷酸盐的净利用量在0.20~0.86mmol/L之间,且与螺旋藻生长速度呈线性关系;磷酸盐为螺旋藻生长利用的主要磷源,含量不足会限制螺旋藻的正常生长;培养基中的磷酸盐添加量以1.16mmol/L左右最为适宜,既可满足藻体的最佳生长,又可降低约60%的磷源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是一种广益性虾类,一般在20~2SL的盐度水域中生长。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性的虾病危害使海水养虾业不景气。1998年,我们与养虾专业户合作,利用盐滩的高盐度海水与淡水混兑养殖对虾试验,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果。一、池塘条件利用旧的养鱼池改造为养虾池,面积12亩,平均水深在1.8米左右,最深水位达到2.3米。盐滩的海水盐度为35巳,淡水采用养鱼池水,二样水经混兑后盐度为8~18L。二、池塘消毒池塘子5月初进行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6o公斤,杀死敌害生物,1周后加高水位1.5米,每亩施硫酸铁4/k斤,肥水在放苗前1…  相似文献   

8.
人工培养条件下环境因子对微小小环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pH值和氮、磷、铁、硅等营养盐对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小小环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35℃;适宜光照为500~10 000 lx,最适光照为2 000~8 000 lx;适宜盐度为2~85,最适盐度为25~50;适宜pH值为4~9,最适pH为8.0~8.5。筛选出微小小环藻培养液配方是每立方米海水加入(NH2)2CO-N 30g,NaH2PO4-P 1 g,FeC6H5O7-Fe 0.1 g,Na2SiO3-Si 25 g。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养殖罗非鱼,1993年,在烟台市水产开发集团姜格在养殖场,用一口50亩废养虾池进行尼罗罗非鱼养成试验。以海水水源为主,兼用少量淡水;人工控制池水盐度,从低到高,达到养成期间各阶段所需要范围。简化罗非鱼鱼种盐度驯化程序,提高鱼种成活率,避免过量繁殖幼鱼,促进罗非鱼快速生长、肉味更加鲜美。经128天养成,总产鱼量(50亩)18210公斤,平均亩产364.2公斤,平均规格304克,亩纯益1434.24元。该试验经专家鉴定为省内先进水平。1.池塘条件池塘东西走向,长587米,宽57米,长宽比11:1。地深1.8米,最大保水能…  相似文献   

10.
常见废水与螺旋藻生长的适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立丹  王素英 《水产科学》2011,30(6):325-330
分别利用中水、淡水养殖废水、海水养殖废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电厂废水,培养盐泽螺旋藻351、极大螺旋藻438、纺锤螺旋藻TJSD、钝顶螺旋藻834和分离自内蒙古天然湖泊的螺旋藻(NMG),以生物量和藻体颜色为指标,研究螺旋藻在各种废水中生长情况.发现淡水养殖废水培养盐泽螺旋藻351的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子试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得到的12种培养基及对照Zarrouk培养基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6品系进行培养,研究了在不同培养基下螺旋藻对无机氮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螺旋藻可以同时以NO3-N 和NH4-N为氮源。NO3-N对螺旋藻是最为通用和安全的氮源,但添加浓度以11mmol/L左右最为适宜,既可满足藻体的最佳生长需求又可降低养殖成本;适宜浓度的NH4-N可促进螺旋藻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造成NH3中毒,NH4-N的添加量以1.27~2.57mmol/L范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将体质量为(94.32±6.41) g的野生许氏平鲉由盐度为32的海水中直接放入盐度为30、25、20、15、10、5、4、3、2和0的水槽中,为急性盐度驯化组,计算半致死盐度及安全盐度;慢性盐度驯化中,许氏平鲉缓慢进入盐度32、30、27、24、21、18、15、12和9水槽中,每隔7 d每试验组每槽降低1盐度后,在第1天的14:00取样,测定半致死盐度、渗透压和血清相关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急性盐度驯化条件下,许氏平鲉的48 h半致死盐度为0.29,安全盐度为0.04。慢性盐度驯化条件下,盐度3时得到最小渗透压为(0.17±0.01) mOsm/kg,且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生化指标检测,在盐度降至24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呈现高值,分别为(68.67±3.51)、(18.67±3.06) U/L和(726±27) U/L。尿素浓度随着盐度的不断降低而呈现下降趋势,各盐度组和海水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随着盐度的降低上下波动的幅度不大。盐度为21时,总蛋白质量浓度达到最低值,与海水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21时,血糖浓度出现最低值,各组和海水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盐度组的白球比随着盐度的降低上下波动不大,各组和海水对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系统介绍了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海水驯化实验。实验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幼鱼耐盐性(对盐度变化适应性)较强,完全可以在28‰以下的海水盐度下生存、生长。在盐度循序增加的条件下(设定每两天增加4‰),该种实验鱼能够适应。幼鱼耐盐死亡临界点可能为28‰,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该研究分别在初始pH值为7~12的不同程度碱性环境下进行了螺旋藻的培养试验,培养时间为14 d。研究结果发现除初始pH为12的高碱性环境对螺旋藻的培养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外,其他pH值对螺旋藻的生长并无明显影响。采用初始生质浓度不同的藻液作为藻种,探究藻液初始浓度对藻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初始浓度是多少,最终藻的浓度都会相近,这也表明培养液中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第三阶段研究使用1/2、3/4两种不同浓度比例的培养基进行螺旋藻培养,并与第二阶段研究中的正常培养基的培养结果对比。结果表明,3/4比例的培养基在前12 d的培养中OD值与正常培养基的相当,因此,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生产优化,可应用于工业上的扩殖培养,用以降低螺旋藻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Ni^2+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法,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Ni^2+,对螺旋藻的生长曲线、生物量、吸收光谱以及藻胆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当Ni^2+质量浓度为0~0.5μg/mL时,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藻胆蛋白含量增加,螺旋藻生长加快,累积的螺旋藻生物量增加;0.5μg/mL的Ni^2+对螺旋藻生长、生物量累积和藻胆蛋白含量具有最大促进作用;0.5μg/mL的Ni^2+处理,导致螺旋藻叶绿素a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光谱发生明显变化,440 nm的吸收峰消失,而在430 nm和450 nm处分别出现一个吸收峰;Ni^2+对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的吸收光谱没有显著影响。当Ni^2+质量浓度达到1.0μg/mL时,螺旋藻仍能正常生长。试验结果表明,0.5μg/mL的微量Ni^2+通过改变螺旋藻叶绿素a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光谱,提高藻胆蛋白含量,从而促进螺旋藻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累积,是促进螺旋藻生长的最佳Ni^2+质量浓度,为降低螺旋藻生产成本,以及利用螺旋藻治理水体镍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盐度为20‰和50‰的海水中,分别培养三产地(河北大清河盐场、青海尕海盐湖和美国大盐湖)的卤虫,对其生长和生殖特性进行比较。(1)生长情况:在盐度为20‰的海水中,以河北卤虫生长最快,青海卤虫生长最慢;在盐度为50‰的海水中,以青海卤虫生长最快,河北卤虫生长最慢。(2)生殖情况:在盐度为20‰的海水中,两性生殖卤虫(河北及美国大盐湖卤虫)较孤雌生殖卤虫(青海卤虫)成熟早,且繁殖次数多;而平均每个雌体的繁殖量等参数,两性生殖卤虫与孤雌生殖卤虫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为50‰的海水中,河北卤虫和美国卤虫在繁殖参数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态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底质、饵料及与不同生物混养对体质量1.11~1.19 g的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螠成活和生长的影响。单环刺螠幼螠饲养在50 cm×40 cm×35 cm的塑料箱中,每箱15个,加入5 L盐度25的海水,底质为40目沙,投喂螺旋藻粉+鼠尾藻粉+海参开口料混合饵料(2 mg/个幼螠),水温控制在10℃、15℃、20℃、25℃和30℃。盐度实验中,水温为20℃,盐度为15、20、25、30和35,其余同上。底质实验中,设无底质、泥、泥沙、天然海沙、40目和60目沙6个处理组,盐度25,水温20℃,混合投喂藻粉,其余同上。饵料实验设置螺旋藻粉(投喂量为6 mg/个幼螠)、混合藻液(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3m L/个幼螠)、螺旋藻粉+混合藻液(螺旋藻粉投喂量为3 mg/个幼螠,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1.5 m L/个幼螠)、混合藻液+海参开口料(海参开口料投喂量为3 mg/个幼螠,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1.5 m L/个幼螠)、混合藻粉(螺旋藻粉+鼠尾藻粉+海参开口料3种饵料投喂量均为2 mg/个幼螠)共5个饵料处理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得到的12种培养基及对照Zarrouk培养基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6品系进行培养,研究了添加磷酸盐的不同培养基下螺旋藻对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螺旋藻S6磷酸盐的净利用在0.20~0.86mmol/L之间,且与螺旋藻生长速度呈线性关系;磷酸盐为螺旋藻生长利用的主要磷源,含量不足会限制螺旋藻的正常生长;培养基中的磷酸盐添加量以1.16mmol/L左右最为适宜,既可满足藻体的最佳生长,又可降低约60%的磷源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中国蛤蜊的受精卵,研究了几种环境因子对受精卵发育的影响.以阴干加升温、降温刺激的方法催产,获得中国蛤蜊的直线铰合幼虫,研究几种环境因子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19.5±0.62~28.4±0.56 范围内,受精卵的发育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其最适的海水盐度为24.67~30.65,最适pH为7.5~8.5.面盘幼虫在水温28 ℃下生长最快,日均增长19 μm,其生长适宜的海水盐度为21.16~30.65,最适盐度为24.67~27.18.饵料方面,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duna)加扁藻(Platymonas spp.)混合投喂的效果较佳.人工育苗试验结果:在水温26.54 ±0.91℃,海水盐度25.00~27.18,pH 8.1~8.4的条件下,幼虫经9 d培育后下沉附着.平均体长265 μm的初期稚贝,经20 d的培育,平均壳长达到1955 μm.试验共获得稚贝6.9×105cfu,平均出苗率6.22×104 cfu/m2.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对物质和能量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鱼类、对虾类和龟鳖类[1~ 7] 。何林岗[8,9] 曾测定了河蟹和青虾各期幼体的摄食量 ;周鑫[4 ] 研究了河蟹Ⅰ期蚤状幼体对钝顶螺旋藻的摄食和消化率。周名江[10 ] 对单胞藻 -卤虫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至今未见中华绒螯蟹 (Eriosheirsinensis)幼体物质和能量转换效率方面的报道。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效率不仅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能指导蟹类的养殖生长及科学管理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场地和用水实验于 1 997年在海南万宁市万州罗氏沼虾孵化场进行 ,海水为天然海水 (盐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