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一例华南虎幼虎急性死亡病例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圈养华南虎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无菌采取死亡幼虎的肺、肝、脾、肠道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rRNA PCR扩增结果进行病菌鉴定;并对该分离菌进行16S rRNA系统进化分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CR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从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大肠杆菌(E.coli),命名为FJ/Tiger2016。16SrRNA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与大肠杆菌人源分离株(NZCP016497)、鼠源分离株(NZMBNX01000003)、鸭源分离株(EF620926)及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遗传距离较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遗传分支,其中与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同源性高达99.7%。PCR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对选用的15种抗菌药均表现敏感。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接种时该菌株对试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小鼠攻毒后5h内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脾脏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经灌胃接种时试验小鼠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含有10种毒力基因,暗示其可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论】从死亡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肠道外致病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已对我国圈养华南虎造成了一定威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为了查明引起广西某猪场仔猪腹泻及致死的原因,试验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通过16SrDNA、细菌生化鉴定及小鼠致病性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分离获得一株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西丁、庆大霉素极度敏感,对妥布霉素、新霉素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四环素、链霉素等12种药物耐药,经耐药基因筛查发现,该菌株仅存在有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为iucD+papC+fyuA+iss+kspM+毒力型。说明此次疫情由猪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  相似文献   

3.
天津某规模化鸡场出现一批疑似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感染的病鸡,为分离该鸡病的病原菌并分析其致病性,研究通过临床综合诊断、病料采集、细菌分离培养、鉴别培养基和生化鉴定、16SrRNA检测、系统进化树与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剖检可见典型的腹膜炎、肝周炎、心包炎等症状;分离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小杆状菌,培养基和生化鉴定结果与大肠杆菌的生长特性一致;16S rRNA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和系统进化树及同源性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与大肠杆菌亲缘关系为同一分支,同源性高达99.99%以上;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多西环素中度敏感;PCR扩增出fimC、hlyF、ompT和iroN4种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中接种分离菌株的小鼠在16h内全部死亡,且在小鼠肝脏和血液中均检测到细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感染小鼠的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以及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研究结果表明,该病鸡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且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动物有较强的致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2019年江苏省某规模化猪场仔猪疑似发生猪链球菌病的病原菌及其毒力特性,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分型鉴定以及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在血平板上形成浅灰色、半透明的有α溶血环的圆形细小菌落,镜检呈散在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短链球菌,结合生化试验、基因分型,确定该病原菌为猪链球菌2型,命名为HA21。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HA21主要毒力基因分布为sly~+/epf~+/mrp~+,提示HA21为强毒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A21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敏感,但对阿奇霉素、卡那霉素等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5.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及16S rRNA基因的PCR鉴定,然后用圆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对26种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28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为无色菌落,在BS培养基上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革兰阴性的红色短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鼠伤寒沙门菌OLF-FSR1-WB-Sparrow-ST-87的相似性为99.86%,与10个鼠伤寒沙门菌参考菌株的同源性介于99.5%~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达30 mm;除sseC基因未检测出外,其余27个毒力基因的测序结果与参考菌株对应毒力基因的相似性介于98.58%~100%。本研究成功从病死产蛋鸡分离鉴定出一株鼠伤寒沙门菌菌株FY2021,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禽源沙门菌...  相似文献   

6.
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以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确定四川省某猪场初生仔猪大规模发病的原因。[方法]对发病仔猪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特性及形态结构观察、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血清型鉴定,并建立PCR快速检测方法。[结果]从发病仔猪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初步鉴定为沙门氏菌。根据沙门氏菌invB基因设计的1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408bp的特异性条带,PCR产物经T-A克隆测序证实为invB基因,与参比序列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说明该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经血清学试验确定该分离株为猪霍乱沙门氏菌,毒力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致病性很强,对头孢三嗪、氯霉素、氧氟沙星等敏感。[结论]该研究为沙门氏菌病原鉴定与疾病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鸡大肠杆菌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病鸡病料进行大肠杆菌病原菌的采集分离鉴定,并进行动物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显示沙拉噻呋对该菌全部敏感,对痢特灵、利福平、氟派酸、头孢噻呋和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部分敏感,其他抗菌药物完全没有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鸡源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的蛋鸡送检病料中,无菌采集病死鸡肺脏、肝脏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鉴定的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在血琼培养基上呈圆隆、露滴状、表面光滑带荧光的白色菌落,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经PCR鉴定该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对氟苯尼考、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13种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该菌对小鼠呈高致死性,表明该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观赏金鱼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陕西省某观赏鱼养殖场发生出血病的金鱼中分离到一株细菌,通过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菌落特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等一系列的系统鉴定,确定为豚鼠气单胞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小白鼠和金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其死亡。药敏试验证明该菌对四环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高度敏感,对氟哌酸、链霉素等中度敏感,对红霉素、青霉素等不敏感。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从陕北某绵羊养殖场猝死绵羊的肝脏和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细菌,通过细菌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菌落特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外毒素测定、毒素类型的PCR检测和药敏试验等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生长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所有特点;该菌可产生致小白鼠死亡的外毒素,PCR检测结果证实外毒素为α毒素和β毒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表明该菌为引起绵羊猝狙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用羊梭菌疫苗紧急免疫羊群并配合应用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大肠杆菌半胱氨酸合成酶(包括丝氨酸乙酰转移酶(cysE)和O-乙酰丝氨酸硫化氢解酶(cysM))的基因,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并制备相应蛋白的抗体。【方法】用PCR方法从大肠杆菌BL21(DE3)中扩增cysE和cysM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ysE和pET32a(+)-cysM,对其进行BamHⅠ和SacⅠ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后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以His抗体作为一抗)检测。用纯化的cysE和cysM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PCR获得了822bp的cysE基因和912bp的cysM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T32a(+)-cysE和pET32a(+)-cysM构建成功,并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表达的cysE和cysM重组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56和58ku。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强的免疫结合活性,抗体滴度均达到1∶102 400。【结论】成功克隆了大肠杆菌cysE和cysM基因,并实现了原核表达,同时制备出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2.
2株邻苯二甲酸酯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用于修复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的高效降解菌,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2株PAEs降解菌(RXX-2、RXX-3),经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其降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菌株RXX-2和RXX-3初步鉴定为食异源物鞘氨醇菌(Sphingobium xenophagum)和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菌株RXX-2降解PAEs的最佳条件为p H 8、温度30℃、转速175 r·min~(-1)、接种量1.5%;菌株RXX-3降解PAEs的最佳条件为p H 7、温度30℃、转速175 r·min~(-1)、接种量1.0%。在最佳降解条件下,经过5 d的培养,菌株RXX-2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1.43%和52.85%,RXX-3对DBP和DEHP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8.98%和62.96%,表明2株降解菌在PAEs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全国11个居群的291个珊瑚菜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10个引物共检测到79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多样性条带65条,多样性条带百分率(PPB)为82.28%;POPGENE32分析显示,其物种水平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值为2.1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35;Shannon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为0.56;居群水平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t)为0.51,其中68.63%(Hs=0.35)的遗传分化来自于居群内,31.37%的遗传分化来自于居群间(GST=0.31),居群间基因流(Nm)为1.10。本研究表明野生珊瑚菜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居群内变异大于居群间变异。由此推断珊瑚菜的濒危原因主要来源于野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当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按20 cm分层挖取样地0~60 cm土层土样,最后依据有关方程,计算马尾松和杉木中龄和成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0.06%~45.23%, 枯落物含碳率为40.79%~46.06%,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34%~1.26%。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8.36和128.08 t/hm2,其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6.33和54.8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3.15%和42.79%;土壤平均碳储量分别为54.96和67.33 t/hm2,其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2.64%和52.57%;其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28%,1.02%和2.93%,3.63%。【结论】 马尾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以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杉木则以中龄林略高于成熟林;土壤和乔木层碳储量是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部分,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对碳储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6.
间作模式是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边修复边生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翅果菊)与能源植物(皇草、甜高粱)间作对Cd、Pb、Zn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土壤有机质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提高土壤中有效态Cd、Pb、Zn含量。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少花龙葵和翅果菊的生物量,而显著降低了两能源植物生物量。所有处理中,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皇草地上部Cd和Zn含量,翅果菊与皇草间作显著提高了两植物地上部Cd和Zn含量。此外,翅果菊与皇草间作显著增加了单株植物地上部Cd和Zn的累积。单盆中Cd和Zn累积量最大的是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处理(Cd为397.65μg·盆~(-1),Zn为4 169.42μg·盆~(-1)),其次为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对Pb累积量最大(Pb为158.28μg·盆~(-1)),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对Pb累积量为98.17μg·盆~(-1)。研究表明,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和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可以显著提高Cd、Pb、Zn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的致病菌,通过魔芋球茎、胡萝卜及马铃薯块的侵染试验初步确定其致病性,再利用魔芋球茎侵染致病及盆栽致病性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经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序列测定确定病原菌的类型。【结果】从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共分离获得16株细菌,侵染试验表明,其中CDS1-B1、CDS1-B2、CDS2-B1、CDS2-B2、CZS-B4和CZS-B6共6株细菌可使魔芋球茎表现软腐症状,并导致盆栽魔芋发病;6株细菌的菌落与细胞形态均存在差异;在魔芋、胡萝卜及马铃薯块上的侵染能力不同;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CDS1-B1、CDS1-B2、CDS2-B1及CDS2-B2均与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亲缘关系最近,菌株CZS-B4与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为98.8%,菌株CZS-B6与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的相似度达99.9%。【结论】导致岚皋县魔芋软腐病的致病细菌存在生物多样性,其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其中新发现的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致病性最强,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和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8.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雏鸡。结果表明: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增高了19.04%、10.68%和12.21%;2)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攻毒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显著升高23.94%;3)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显著高于沙门氏菌攻毒组;4)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预防治疗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升高72.26%、67.74%、65.32%。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雏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C值、PCNA含量及杯状细胞数量,提示干酪乳杆菌能有效维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肠道黏膜组织结构的损害,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19.
阿特拉津降解菌CS3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污染修复需要,分离更多有效的阿特拉津降解菌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本研究从河北省某农药厂排污河中的废水中分离出一株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高效降解阿特拉津降解菌CS3。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最终鉴定其为产脲节杆菌(Arthrobacter ureafaciens)。在30℃和pH 7的最适条件下,菌株CS3能在48 h内完全降解50 mg·L~(-1)的阿特拉津,甚至能够在6 d内将500 mg·L~(-1)的阿特拉津完全降解,表明该菌株对阿特拉津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菌株CS3含有trzN,atzB,atzC 3个阿特拉津降解基因。菌株CS3具有较宽的温度(10~37℃)和p H(5~11)范围,且具有很好的耐碱性,为未来偏碱环境中阿特拉津污染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种新型环保养殖技术。开展了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及其猪细菌性病原群落动态的研究,通过分离不同使用时间和层次基质垫层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动态;分离基质垫料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研究其在发酵床垫料中的时间、空间分布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这两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床中细菌分布数量最大,在各使用时间和层次的分布量均达到107cfu·g-1数量级以上,放线菌分布数量次之,真菌分布数量最小;细菌的分布数量呈现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真菌和放线菌分布量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基质垫料有一定量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布,分布数量与细菌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真菌和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在垫料使用的后期(使用5个月)比使用前期(使用1个月)分布数量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95.34%和44.41%,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原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由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原引起的猪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