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丽文蛤与文蛤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丽文蛤和文蛤的可量性状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形态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丽文蛤与文蛤在10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7~8个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文蛤不同地理群体为一组,丽文蛤为另一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70%、17.04%、13.82%和10.40%,累计贡献率为67.95%。第一主成分主要受楯面长/壳长、小月面长/壳长的影响。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丽文蛤与文蛤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5)。建立了5个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9.51%~98.75%,P2为76.67%~95.18%,综合判别率为82.80%。  相似文献   

2.
浙江和广西两种文蛤的分子鉴定及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如东群体(RD)和北海群体(BH)为对照群,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苍南文蛤(CN)和北海白壳文蛤(BW)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苍南文蛤和斧文蛤的碱基组成非常相似,通过文蛤属贝类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和分子系统聚类分析发现,苍南文蛤CN1、CN2与斧文蛤的同源性分别达到100.0%、99.2%,在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2个苍南文蛤也与斧文蛤单独聚为一支,据此将苍南文蛤确定为斧文蛤,此结果将斧文蛤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到了浙江南部沿海,修正了现有文献中记载的仅在我国南海诸省分布的说法;而白壳文蛤与其它6种文蛤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都不高(79.6%~85.3%),在系统进化树上单独分出一支,明显是独立于这些文蛤之外的新种。斧文蛤、白壳文蛤与文蛤群体COⅠ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文蛤BH群体的变异位点数、单倍型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最大,斧文蛤其次,而白壳文蛤10条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未发生任何核苷酸位点变异,说明其遗传多样性很低。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分析了斧文蛤、白壳文蛤与文蛤群体的形态差异,发现斧文蛤的壳长明显大于壳高,且SMW/TW、IW/TW 2个参数与文蛤、白壳文蛤群体差异显著(P<0.05);而白壳文蛤的壳宽指数大、壳型相对膨胀,SW/SL和SW/SH值均最大,与文蛤和斧文蛤群体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文蛤属贝类种间鉴别、种质资源保护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生长特性, 测定了 10、15、20 月龄文蛤的壳长(SL)、 壳宽(SW)、壳高(SH)和活体重量(BW)等参数,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形态性状对活体重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 10、15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长(SL),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宽(SW); 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对 10、15 和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各月龄活体重量(BW)与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 BW10=?2.976+ 0.100SL+0.140SW+0.101SH (R2 =0.969); BW15=?12.176+0.085SL+0.441SW+0.415SH (R2 =0.957); BW20= ?21.506+0.255SL+ 1.098SW+0.152SH (R2 =0.920)。异速生长方程显示不同月龄文蛤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10 月龄文蛤为正异速生长, 15 月龄文蛤为等速生长, 而 20 月龄文蛤为负异速生长。结果表明, 在池塘中间培育期间, 影响文蛤活体重量的形态性状随文蛤龄期而变化, 10 月龄及 15 月龄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和壳高, 但随着龄期的增加, 壳宽对活体重量的影响程度增加, 是 20 月龄时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数量性状指标, 研究结果可为文蛤中间培育和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我国沿海不同地理群体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外部形态差异,采用传统形态学测定和几何框架度量法对8个龙头鱼群体共计199尾个体的29个可量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提取了排序前7位的主成分,获得累计贡献率达71.48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舟山和潮州群体与其他群体差异较大,其中第1主成分反映了臀鳍大小及腹鳍至臀鳍间的躯体斜向大小差异;主成分2受到双眼间距离和口裂大小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特征值口裂/头长(MCL/HL)、腹鳍起点至脂鳍起点/体长(D3-D8/BL)、臀鳍起点至背鳍起点/体长(D5-D6/BL)和臀鳍基部末端至脂鳍基部末端/体长(D7-D10/BL)在各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树显示舟山群体聚在最外层,与其余群体差异较大,其次为海口和青岛群体。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取9个作用最大的特征值建立判别公式,样本被判入青岛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100%,综合辨别率为66.9%。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龙头鱼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躯体长度、臀鳍位置和头部形态是区分它们的主要特征,但这些差异与地理分布没有形成对应关系。推测不同群体间频繁的交流使得形态差异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小,环境因子可能是导致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文蛤(Meretrix meretrix)异地移养频繁造成遗传背景不明, 对种质保护和选择育种工作造成了影响, 进而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挖掘不同海域文蛤群体的种质资源状况, 评估子代群体的选育潜力, 本实验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以及 SSR 标记手段对 5 个不同海域文蛤群体及江苏子三代文蛤选育群体的亲缘关系进行联合分析。结果显示: (1)日本三重文蛤群体的表观性状与所供试的 5 个我国的文蛤群体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亦验证了该结果, 并且日本文蛤与我国文蛤的遗传差异也较大(Fst>0.1); (2)多元统计方法和 SSR 标记聚类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江苏南通文蛤群体与其选育后代江苏子三代文蛤群体先聚为一类, 之后与广西文蛤聚为一类, 采自渤海湾的山东文蛤则与辽宁文蛤聚为一类, 之后我国文蛤聚类后与日本文蛤群体聚在一起。但通过 SSR 标记手段对个体进行鉴定的准确率(91.3%)高于多元统计方法 (62.78%); (3)江苏子三代文蛤选育群体与原种相比, 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日本文蛤与我国文蛤的差异在形态特征和遗传水平上均较为明显; 并分析了不同方法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阐述了两种方法进行联合分析的必要性; 表明了异地移养对我国文蛤种质造成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 进行了将远缘种群进行杂交选育的设想; 亦通过微卫星分子标记手段证明了江苏文蛤子代群体具有继续选育的潜力, 验证了通过群体选育途径培育文蛤新品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e)是中国、日本常见的经济贝类。它广泛分布在我国四个海区,而以江苏北部和辽宁营口沿海资源尤为丰富,在我国已有记载的种类有:文蛤、斧文蛤、丽文蛤。  相似文献   

7.
文蛤(Meretrixmeretrix)为栖息在中低潮线及浅海区域、以沙为主的沙泥底质的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是我国传统滩涂养殖的主要贝类之一。江苏南通沿海滩涂辽阔,含沙量为70%左右,特别适合文蛤的生长和繁殖,形成了独立的地理种群,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堪称文蛤中的上品。江苏南通滩涂  相似文献   

8.
文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 《水产科学》2005,24(5):53-54
文蛤(Meretrixmeretrix)为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区沙质海底的重要经济贝类,中国、朝鲜、日本常见。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辽宁省盘锦市蛤蜊岗、江苏省沿海及山东东营,资源尤为丰富。我国已有记载的种类有:文蛤、丽文蛤(M.lusoria)、斧文蛤(M.lamarcRii)、中国文蛤(M.petechia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理种群文蛤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辽宁、山东、江苏、广西4个不同地理种群文蛤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以山东文蛤种群最高(56.07%);粗脂肪和水分以及多糖含量以广西文蛤种群最高,分别为6.78%、7.00%、16.95%;灰分含量以江苏文蛤种群最高(19.79%)。氨基酸的组成非常全面,各地理种群文蛤干物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广西(38.18%)、江苏(37.43%)、辽宁(37.38%)、山东(37.05%);各种群氨基酸总量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广西(495.815 mg/g)、江苏(495.305 mg/g)、山东(467.548 mg/g)、辽宁(463.752 mg/g)。呈鲜味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呈甘味的甘氨酸和丙氨酸以及与甘味有关的脯氨酸和丝氨酸等6种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变化范围在209.8 mg/g~218.5 mg/g。  相似文献   

10.
牙鲆遗传作图及生长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牙鲆日本群体和韩国群体杂交的92个F1个体作为分离群体, 利用微卫星标记和Join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牙鲆遗传连锁图谱。共有221个SSR标记用于连锁图谱构建, 雌性图谱中, 共178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2个连锁群上, 观测总长度为(G oa )599.0 cM, 覆盖率(C oa )达76.27%。雄性图谱中, 共194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3个连锁群上, G oa 为693.4 cM, C oa 为78.82%。对全长、体质量、体高3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 得到可解释3个性状的89.6%特征的一组数据, 命名为牙鲆生长性状GT。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对牙鲆生长性状GT进行QTL定位, 取LOD经验值2.5为QTL存在的阈值; 对微卫星标记进行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本研究共定位3个与牙鲆生长性状GT相关的QTLs, qGT-f4 qGT-m20 qGT-f20,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7.60%, 13.74%, 10.27%。在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中, 得到22个与生长性状GT相关(P<0.05)的微卫星标记, 单个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介于3.70%~10.42%, 其中6个微卫星标记scaffold558_51720、scaffold558_26183、scaffold903_69232、scaffold485_47120 、scaffold1262_77386、scaffold809_65154与生长性状GT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 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0.42%、7.31%、10.07%、10.07%、8.39%和11.26%。  相似文献   

11.
文蛤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不同发育阶段文蛤 (MeretrixmeretrixLinnaeus)活体解剖取出生殖腺 ,常规方法制成切片 ,以透射电镜(TEM )观察其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 ,文蛤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间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吞饮泡等细胞器均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卵黄合成早期的卵母细胞质膜伸出大量的微绒毛 ,并出现卵黄膜 ,胞质中有大量膜性小泡 ,溶酶体、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发达 ,卵黄前体物质逐渐增多。在卵黄合成中期 ,胞质内线粒体和内质网活动活跃 ,卵母细胞大量合成和积累卵黄物质 ,细胞质膜外凸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卵黄合成后期 ,卵质内贮存了大量的卵黄粒 ,细胞器不发达。此外 ,还对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卵黄颗粒的细胞内、外原料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文蛤苗种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以促进文蛤养殖业的发展,进行了文蛤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亲蛤取自浅海滩涂,催产后在水温21~24℃、水体比重1.015~1.020、弱光条件下孵化,再在自然水温、水体比重1.015、光照500 lux、溶氧5 m g/L以上,pH 8.0~8.6条件下培育幼虫,投喂金藻、角毛藻和扁藻,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时投放附着基。结果,从受精卵发育至稚贝的育苗率近60% ,从D形幼虫到稚虫的成活率为94% 。  相似文献   

13.
用细菌学方法分离并初步鉴定文蛤内脏中的产气荚膜梭菌,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的α、β、ε、ι、β2和肠毒素等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PCR扩增片段克隆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然后与GenBank相应毒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离菌株α毒素全长基因克隆、测序后与不同来源分离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检测内脏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的蛤肉组织中的α毒素基因以判定食品安全性。结果表明,文蛤内脏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71%,69%的分离菌株为C型,31%的为A型,两种毒素型均能扩增出特异性β2条带及肠毒素条带,检出基因与GenBank相应毒素基因的同源性在98%以上;蛤肉组织α毒素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文蛤内脏分离菌株α毒素全长基因与不同来源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64%~99.58%。本研究首次在文蛤内脏检出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基因,对水产动物产气荚膜梭菌的进一步研究及人类的食品安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苗种规格、养殖密度等试验,确定了文蛤滩涂大规模养殖技术和保护性合理采捕技术,形成了滩涂潮间带文蛤高产养殖模式集成技术。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5.
文蛤消化道粘液细胞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宁 《水产学报》2005,29(4):461-466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镜水平上研究了文蛤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分布与组化特性。H.E染色法显示,粘液细胞主要存在于消化道上皮组织中,仅唇瓣结缔组织中发现有少量的粘液细胞,ABPAS染色法显示;文蛤消化道粘液细胞主要分为4种类型:Ⅰ型,呈红色,AB阴性,PAS阳性,含有中性粘液物质,Ⅱ型:呈蓝色,AB阳性,PAS阴性,含有酸性粘液物质;Ⅲ型:AB和PAS均呈阳性,但PAS阳性较强,两种粘液物质均含有,但中性粘液物质含量多;Ⅳ型:AB和PAS均呈阳性,但AB阳性较强,两种粘液物质均含有,但酸性粘液物质含量多,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数量不同,唇瓣粘液细胞的数量较少,食道含有大量的粘液细胞,胃,肠,直肠中粘液细胞的数量以胃中最少,肠次之,直肠最多,AB-PAS(AB pH1.0)染色法显示:粘液细胞所含酸性粘液物质包括硫酸性粘液物质和涎酸性粘液物质,且唇瓣和直肠中粘液细胞所含的涎液酸性粘液物质比硫酸性粘液物质多,酶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肠粘液细胞具有弱酸性磷酸酶,弱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文蛤牛首科吸虫寄生病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2,26(5):459-464
报道了一种牛首科(Bucephalidae)吸虫幼虫在文蛤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结果表明,该吸虫幼虫主要侵占生殖腺,少部分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外套膜和足等。消化道中未发现其存在。寄生虫不仅破坏已感染的组织,未感染部位的组织结构也呈现一定的病理学变化。严重感染时,生殖腺完全被吸虫幼虫侵占;消化盲囊、消化道和鳃等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脱落或溃散;肌肉紊乱或溶解等。严重者导致器官组织坏死,贝类死亡。  相似文献   

17.
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是一种埋栖性贝类,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以及泥沙滩中,广泛分布于我国4个海区,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及我市出口创汇主要水产品之一。因此文蛤池塘养殖发展前景良好。但因文蛤池塘养殖产业起步晚,种苗来源杂,养殖技术不规范,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量高低不一、病害爆发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口创汇效益。为此,笔者从2001年开始对慈溪市文蛤池塘养殖有关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开展文蛤幼苗培育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2004年10月,在慈溪市龙山海水养殖区文蛤养殖基地进行了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对比试验,并通过生产试验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区文蛤花纹的蛋白质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广西地区不同花纹文蛤外套膜的蛋白质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广西地区不同花纹文蛤外套膜的蛋白质图谱中多数条带相同,不同花纹文蛤间少数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文蛤花纹不同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