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分配及对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并探明穗分化期NSC代谢与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关系及抽穗后NSC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关系。【方法】在前2年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播栽方式(机直播、机插和手插)下2个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和F优498)抽穗前和抽穗后植株NSC积累与分配、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规律及差异。【结果】(1)穗分化期NSC的竞争茎鞘较幼穗有明显优势;机插在抽穗期茎鞘贮藏了较多NSC,在籽粒灌浆结实期茎鞘向籽粒高效输送较多的NSC,使其成熟期穗部获得较高的NSC积累量。(2)各播栽方式的枝梗分化及退化差异主要是二次枝梗现存数及退化率、三次枝梗分化数;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较高,从而有较高的总枝梗数和总颖花数;二次枝梗和一次颖花的退化主要分别发生在穗的下部和上部;二次枝梗分化数和二次颖花退化数均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分化数为中部>下部>上部;机插的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现存数均高于手插和机直播;(3)抽穗前12 d和抽穗前4 d及抽穗期茎鞘较高的NSC贮藏量不利于幼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与退化,而抽穗前16 d至抽穗前8 d幼穗NSC积累量与大多数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是决定大穗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后NSC分配主要是通过影响叶片和穗部NSC分配从而影响产量;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千粒重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均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F优498较宜香优2115有更高的茎鞘NSC转运率及对穗部的贡献率,且其大多数枝梗及颖花性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F优498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相应产量也较高。【结论】不同播栽方式下NSC积累与分配及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有较大差异,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机插配合大穗型品种有更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大穗型杂交粳稻浙粳优1758和常规粳稻苏香粳100为材料,设置3种施氮水平(105、210、315 kg·hm-2,分别记为N1、N2、N3处理)进行大田生产试验,探讨施氮量处理对水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积累分配与颖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影响2个不同穗型品种穗分化期茎鞘、叶片和幼穗NSC浓度和积累量,抽穗期茎鞘中NSC浓度和含量显著高于幼穗和叶片,中等施氮量N2处理有利于增加花前茎鞘NSC积累,促进花后NSC向籽粒转运,为获得高产奠定物质基础。施氮量影响枝梗与颖花的形成,并因稻穗不同部位而异,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和退化率最低;施氮量对一次枝梗和颖花以及上部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N2处理显著增加中、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数并减少退化数,促进中、下部枝梗与颖花的形成,2个品种趋势一致。抽穗前20、10 d茎鞘中较高的NSC贮藏不利于2个粳稻品种幼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相反会增加退化,而抽穗前15、5 d幼穗NSC积累量与枝梗和颖花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两个供试品种的ShBI也存在显著差异,汕优63的ShBI显著高于博优998.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ShBI都与单位面积茎数、单位面积的叶重、茎鞘重和地上部干重呈正相关趋势,而与茎粗及茎叶比呈负相关趋势,其中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同一生育期,ShBI与叶重的相关系数都高于ShBI与茎鞘重的相关系数,表明与茎鞘重相比,叶重与ShBI的关系更密切.ShBI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博优998的相关系数3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高产与防病存在一定矛盾.ShBI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培育茎秆粗壮、茎叶比高的品种,采取栽培措施增加茎粗、提高茎叶比,适当控制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控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和常规粳稻南粳46为材料,采用当地常规高产栽培措施,研究不同穗型粳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枝梗颖花形成及籽粒灌浆结实特性与常规粳稻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鞘非结构性糖类(NSC)含量及茎鞘NSC运转率显著提高。两品种枝梗与颖花分化、退化的差异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的总枝梗和颖花数分化数显著多于常规粳稻,由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大于其退化程度,导致其总枝梗和颖花现存数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大穗型杂交粳稻强弱籽粒灌浆与常规粳稻相比不同步现象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强、中、弱势粒间灌浆特征值的差异较常规粳稻大。相关分析表明,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以及籽粒灌浆充实与抽穗后茎鞘NSC的积累与运转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N素营养对水稻两优培特的物质生产和产量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群体水培试验表明,两优培特生育期间N素营养供给不宜波动太大,以1.5mmol/L的平衡供N效果最佳,表明为前期分蘖多,干物质积累迅速;中期颖花分化多,退化率低,茎鞘的N素含量1.5% ̄1.85%范围内,茎鞘碳水化合物积累较高,抽穗以后,茎鞘碳水化合物转运快,转运率高,有利籽粒灌浆结实,结实率高,千粒重大,单株产量高。  相似文献   

6.
穗肥施氮量对两优培九枝梗及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大田条件下研究水稻穗肥不同施氮量(0,45,90,135,180kg/hm^2)对颖花和枝梗分化和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穗分化期氮肥增多,结实率呈下降趋势,而每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先增加后减少。氮素促进水稻穗部二次枝梗的分化数量,也导致二次枝梗退化增多,每穗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与穗肥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52和0.8770。二次枝梗的退化主要发生在穗基部一次枝梗上,增施氮后增加了穗顶部一次枝梗上的二次枝梗退化率;穗肥增施氮素会导致颖花退化数增加。穗分化期不施氮肥处理,其退化的颖花主要发生在稻穗基部的二次颖花,一次颖花退化较少,增施氮素后导致穗顶部一次颖花的退化增多。  相似文献   

7.
超级稻Ⅲ优98的产量构成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超级稻Ⅲ优98和高产中粳80优121的产量构成与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与中粳80优121相比,超级稻Ⅲ优98显著增产,增产原因是在适宜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大穗型而显著增加颖花量,同时提高结实率,从而弥补较低的千粒重对产量的负影响。对光合生产性状比较研究表明:超级稻Ⅲ优98中、后期具有较明显的叶面积指数(LA I)优势,孕穗期的最大绿叶面积大,花后下降慢,群体光合势(LAD)强,而净同化率(NAR)并未因中后期LA I的增大而线性下降,这使得超级稻Ⅲ优98中、后期群体生长率(CGR)优于对照,提高了中、后期的物质积累量而提高群体总生物产量。在株型上超级稻Ⅲ优98还具有单茎茎鞘重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4年在江苏地区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适当降低基蘖肥用氮量,增加穗粒肥用量(穗粒肥占总施氰量的40%~50%),并适当提早搁田期(当群体茎蘖数达70%~80%时搁田),能控制无效分蘖生长,有利于促进有效蘖的生长,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穗总粒数,协调穗粒关系,穗数和大穗得到统一,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并能提高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抽穗期群体单茎茎鞘重,改善群体冠层结构,延长抽穗后功能叶的寿命,提高抽穗后的群体光合效率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单位面积的穗数、每穗颖花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1、单位面积穗数是由基本苗的主穗数和分蘖成穗数构成的。其中,基本苗数决定于种植密度及田间保苗率或成活率,因而主要决定于播种或插秧到分蘖始期这一阶段的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而分蘖数则主要决定于从分蘖始期到幼穗分化开始期的有效分蘖期,但一般要到最高分蘖期后7~10天才能最后固定下来。2、每穗颖花数是由分化的颖花和退化的颖花数之差决定的。其  相似文献   

10.
1988~1989年在兴化市对杂交水稻献改优63栽培特性、群体发展、净光合强度、灌浆速率和植株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亩穗数其次,结实率第三,千粒重最小。高产的理想株型呈“腰鼓形”。结果还表明,该品种基部节间大维管束的截面积、穗型,叶面积指数大,叶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生产率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但该品种结实率不稳。多效唑对调节株型和库-源关系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条中期早控、后期稳促、主攻大穗、增加每亩总颖花量的高产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以嘉兴黑猪为母本的多元杂交商品猪胴体瘦肉率进行了相关性状的分析。杂交猪不同生长阶段胴体瘦肉率的曲线表明,60~65及90~95kg活重是曲线变化的两个转折点,从本文的结果看,适宜屠宰体重似可放宽至95kg左右。对12个杂交组合及4个纯种猪的胴体瘦肉率进行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不同的组合水平、不同的父本间,瘦肉率均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杜洛克为最佳父本,其次是大约克及长白,苏白虽有杂种优势,但效果最差。用体尺指标及屠宰性状对胴体瘦肉率进行了估测,建立的最佳回归方程表明,易于度量且与胴体瘦肉率有着密切关系的性状分别为胴体重、大腿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及胴体长。  相似文献   

12.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 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高分辨率微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及其在木材细胞胞壁率测定方面的应用。同时用本系统测定了3棵黑松木材细胞的胞壁率,对第3号树胞壁率的水平变异进行了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4.
稀土在刺槐苗木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项试验研究了镧(La)、铈(Ce)混合硝酸稀土对刺槐一年生苗木生长及插穗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稀土溶液在刺槐苗木上叶面喷施或浸泡插穗,可以明显促进苗木生长和插穗的成活,其中,700μg/g稀土溶液处理,使苗木的叶面积增加44.8%~50.8%,苗高增加25.6%~31.5%,地径增加22.4%~42.7%,植株干重增加了33.2%~34.2%。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种子处理方法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发病率;其中以药剂浸种效果最好;药剂处理以多菌灵+福美双和多菌灵两个配方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河南大尾寒羊的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更好的服务于河南大尾寒羊的选种、选育和羊肉生产工作,对10只周岁的河南大尾寒羊进行了屠宰测定、肉质常规指标测定和肌肉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河南大尾寒羊周岁时的屠宰率为46.25%,净肉率为39.74%;肉质中水分含量为71.78%,脂肪含量为8.85%,蛋白质含量为22.49%,灰分含量为0.91%;肌肉干物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37.56mg/g,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23.6mg/g,总氨基酸含量为561.16mg/g。  相似文献   

17.
经数据处理和屠宰分析,河南大尾寒羊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活重等群体平均数与对照组的3个群体平均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即初生重提高20.30%,断奶重提高11.32%,6月龄活重提高11.10%;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提高1.48%和1.72%,出栏期由原来的270天缩短到180天(习惯是9~11个月出栏)  相似文献   

18.
1990~1991年在金坛县尧塘镇下庄村对单季晚粳武育粳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两年实收单产分别为10 237.5kg·ha~(-1)和10 707.0kg·ha~(-1),较大面积单产分别高34.88%和34.19%。该示范方在主要技术环节上实现了4个转变:(1)栽培策略由穗粒并重转变为稳定适宜穗数主攻大穗,使其总颖花量达44 999.55万朵·ha~(-1);(2)由小株方形密植、主茎成穗为主,转变为宽行条栽稀植,以分蘖成穗为主,使成穗率达89.95%;(3)前、中、后期的氮肥施用比例由7.5:1.5:1.0转变为6:1:3,并增施磷、钾肥,N:P_2O_5:K_2O比例为1:0.39:0.46;(4)中期搁田由总茎蘖数超过预期穗数10%左右时一次重搁转变为达预期穗数苗时进行多次轻搁。  相似文献   

19.
玉米苗期收膜机包括松土器、搂齿式拾膜机构和收集装置三组部件,采用侧搂收膜工艺。通过该部件的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了减少伤苗率和提高收净率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其主要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亚优2号结实率与谷粒充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籼粳杂交种亚优2号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但结实率和谷粒充实率低,变异系数大;与汕优63相比,抽穗期去掉50%叶面积后,亚优2号的结实率和谷粒充实率下降较多,齐穗期去掉50%颖花,亚优2号的结实率和谷粒充实率则增加较多;亚优2号的开花受精易受生态条件的影响;抽穗至成熟期水分胁迫对亚优2号的结实率和谷粒充实率影响较大,对汕优63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抽穗期施用粒肥或6-苄基腺嘌呤能提高亚优2号的结实率和谷粒充实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