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5'端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244 bp片段的RT-PCR一步法。该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NADL、OregonC24V和长春184毒株各标准毒株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其敏感度达0.1 TCID50;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猪瘟病毒、牛轮状病毒和牛冠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460份不同样品,与病毒分离试验比较,符合率100%,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一步法RT-PCR技术可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VD—M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粘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的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我国在1980年.由解放军兽医大学从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到该病毒毒株.以后又在一些省市引进种牛中检出了感染牛.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血清阳性率在30%~42.4%之间,病死率在30%左右,本研究先后从四川、西藏等地牦牛中分离出病毒,并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学特征鉴定后,表明该病毒与标准毒属同一种,所不同的是四川牦牛病毒株属非致细胞病变型,即属NCP型。但回归本动物能复制出典型病例。目前尚无国产牛粘膜病疫苗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具有交叉免疫性的原理,用猪瘟弱毒苗对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进行预防,试验证明用猪瘟弱毒苗可以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且安全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病原,欧美牛体中普遍存在轻性或隐性感染,与猪瘟病毒(HCV)、羊边界病病毒(BDV)具有1种共同抗原,有交叉反应,牛体中的抗体检出率高。本文通过对BVDV的分子生物学的概述,总结BVDV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BVDV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羊和猪也可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 本病首先(1946年)发生于美国的纽约州,由Olafson等最先报道,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又在衣阿华州发现类似牛病毒性腹泻的综合症,其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粘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粘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粘膜病或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高烧、口腔粘膜烂斑、腹泻、流产和胎儿异常发育。  相似文献   

10.
牛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牛的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以口腔粘膜糜烂、胃肠粘膜出血和腹泻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可感染牛、绵羊、鹿等,猪也可自然感染,但无临床症状。该病于1946年首先发现于美国纽约州。1960年以后,相继在加拿大、新西兰、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粘膜病(BM),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血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953年Ramsey和Chiver发现粘膜病。1961年Gillespie等研究证明,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1971年由美国…  相似文献   

12.
从新疆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粪便和流产胎儿中各分离出1株能使犊牛肾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病变细胞超薄切片,电镜下在内质网内可看到病毒颗粒。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证明这2株分离毒可被美国BVDOregonC24V标准毒抗血清所中和。与BVD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这2株分离毒是同一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该毒能使犊牛和家兔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新疆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粪便和流产胎儿中各分离出1株能使犊牛肾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病变细胞超薄切片,电镜下在内质网内可看到病毒颗粒。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证明这2株分离毒可被美国BVD Oregon C24V标准毒抗血清所中和,与BVD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这2株分离毒是同一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该毒能使犊牛和家兔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从西藏牦牛体内分离到了一株能使犊牛睾丸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该分离物能使西藏牦牛和山东黄牛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其中以牦牛的症状更接近于自然感染病例。电镜下可看到分离物为球形有囊颗粒、直径约为65nm;对酸、热和乙醚敏感,对5—碘脱氧脲苷有抵抗力;将病变细胞用吖啶橙染色后能见到橙红色荧光;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细胞中和试验,均证明分离毒与BVD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它们的抗体也具有共同的抗原结合位点。上述结果充分证明西藏牦牛分离毒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它将为西藏地区控制和预防本病流行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ineviraldiarrhea-mucosaldiseasevirus,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病原,欧美牛体中普遍存在轻性或隐性感染,与猪瘟病毒(HCV)、羊边界病病毒(BDV)具有1种共同抗原,有交叉反应,牛体中的抗体检出率高.本文通过对BVDV的分子生物学的概述,总结BVDV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BVDV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奶牛和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或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或黏膜病病毒(Mucosal disease,MDV)引起牛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下痢、免疫耐受与持续性感染、免疫抑制与繁殖障碍为特征的传染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尤其是养牛业比较发达的地区。1980年李佑民自进口奶牛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到该病毒毒株,证明我国也有本病。  相似文献   

17.
从云南某牛场疑似BVDV感染的病料通过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BVDV,将其命名为BVDV/W。该分离毒株连传15代均不产生CPE,为NCP型BVDV。通过电镜检测可观察到直径为 40~60nm病毒粒子。该分离病毒能被牛病毒性腹泻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且能被BVDV IFA荧光抗体识别;针对常用作BVDV基因分型的5′-UTR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可扩增出288bp特异性片段。将所测的目的片段序列与中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293株和Y2株同源关系较近,分别为90.0%和89.9%,与2014年以来我国报道的分离株同源性在88%左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5′-UTR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分离毒株为BVDV-1型。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毒株可引起出现体温升高、腹泻、粘膜病等典型的BVD/MD症状,表明该毒株为1株BVD强毒株。  相似文献   

18.
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简称牛病毒性腹泻( BVD)或牛粘膜病 ( BMD) ,是由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病毒 ( 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1 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 95 3年 Ramsey和 Chiver发现粘膜病。 1 961年 Gillespie等研究证明 ,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 [1] ,1 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将其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BVD/MD呈世界性分布 ,在许…  相似文献   

19.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1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引起的一种呈多临床表现的传染病。以发热、腹泻以及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和淋巴组织显著损害为特征。本病于1946年首先由Olafson等发现于美国的纽约,现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也于1980年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