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曹彪  何建村  白云岗 《草地学报》2017,(6):1380-1388
为了研究寒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适宜的灌水周期和灌水量,寻找合理的灌溉制度,对紫花苜蓿在浅埋式滴灌条件下开展了大田滴灌试验,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灌水周期和灌水定额对不同生育阶段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周期和灌水定额对不同生育阶段的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合理安排灌水周期和灌水定额可以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寒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全生育期适当的灌水总量约为6 450m3·hm~(-2)。其中第一茬紫花苜蓿灌水约8次,灌水量约为3 075m3·hm~(-2);第二茬紫花苜蓿灌水约10次,灌水量约3 375m3·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小区观测试验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边坡植被的需水特性和节水型灌溉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排土场坡面植被恢复进行的3种灌水方式,地面滴灌是最适宜的灌水方式,3种牧草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滴灌措施分别为:苜蓿灌水次数8次,灌溉定额192mm(1 920m3/hm2);沙打旺灌水次数7次,灌溉定额168mm(1 680m3/hm2);披碱草灌水次数9次,灌溉定额216mm(2 160m3/hm2)。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区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相同灌水量、不同灌溉方式对宁夏盐池地区苜蓿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大水漫灌、喷灌和埋深分别为10,20,30 cm 3种地下滴灌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分布特点、水分利用率及苜蓿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的土层中,相同灌水量、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的含水率呈地下滴灌大水漫灌喷灌的趋势,分别为21.20%、19.13%、18.38%;不同灌溉方式的水分利用率为地下滴灌大水漫灌喷灌,分别为5.2,5.0,4.9 kg/m~3;全年风干草总产量以埋深30 cm的地下滴灌年产量最高,为16 191.75 kg/hm~2,显著高于喷灌的产量(14 670.15 kg/hm~2,P0.05),但与大水漫灌的产量(14 946.75 kg/hm~2)间差异不显著(P 0.05);埋深为30 cm的地下滴灌处理纯利润(19 673.40元/hm~2)显著高于喷灌的纯利润(17 238.45元/hm~2,P0.05),收益提高14.1%。说明埋深为30 cm的地下滴灌可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苜蓿收益,该灌溉方式可在宁夏盐池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新疆绿洲区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量对苜蓿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在苜蓿生长第二年设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3个灌溉梯度,对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生长季内,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及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波动式递减变化趋势。灌溉后垂直方向上0~40cm、水平方向上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且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湿润峰明显大于水平方向。苜蓿整个生育期随灌水量及收获茬次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逐渐下降。滴灌和漫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55~5.48kg/(mm·hm2)、3.21~3.81kg/(mm·hm2),与漫灌相比,滴灌方式总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2%~44%。当滴灌灌溉量为3000m3/hm2、漫灌为5250m3/hm2时,苜蓿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5.
正据《果树学报》2021年第5期《南疆矮砧密植滴灌苹果生长、耗水及产量研究》(作者曹辉等)报道,为了提高南疆苹果水分利用率和制定高产高效的灌溉模式,2019—2020年以5年生矮砧密植皇家嘎拉为研究对象,设置W1(13.5 mm)、W2 (18 mm)、W3 (22.5 mm)、W4(27 mm)及W5(31.5 mm)5个灌水定额,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苹果生长、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渗灌对苜蓿土壤含水量、生产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苜蓿的科学渗灌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为对象,对渗灌定额350(S_(35))、400(S_(40))、450(S_(45))和500(S_(50)) m~3·667 m~(-2)和漫灌定额800 m~3·667 m~(-2)(CK)下的土壤含水量动态,苜蓿生长性状、饲用品质及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内,CK的土壤含水量和耗水量最高,S_(45)的土壤含水量较低,渗灌较传统漫灌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CK在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各渗灌0~40 cm土层变异较小,渗灌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土壤水分变异低于漫灌;2)渗灌可促进苜蓿的叶茎比、分枝数、叶面积指数、根系生物量以及粗蛋白含量的增加,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这在S_(45)和S_(50)下总体表现更明显;3)除S_(35)外,其他渗灌的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适宜的渗灌量可提高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苜蓿经济效益。研究认为,450 m~3·667 m~(-2)左右渗灌定额是宁夏引黄灌区苜蓿渗灌的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7.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绿洲区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量对苜蓿田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在苜蓿生长第2年设滴灌和漫灌2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3个灌溉梯度,对土壤电导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及灌水次数的增加,整个苜蓿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含量呈波动式递减的变化趋势。滴灌方式下0~40 cm 土层、漫灌方式下0~30 cm 土层在灌溉后土壤处于脱盐状态;滴灌方式下在50~60 cm 土层、漫灌方式下在40~60 cm土层土壤处于积盐状态。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随灌水量的增加,2种灌溉方式下土壤盐分峰值位均呈下移趋势,灌溉后土壤盐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盐分主要集中于土壤40~60 cm 土层,且滴灌方式下的“驱盐”效果要好于漫灌。在考虑成本、产出等综合经济效益时,当灌水量达到某种定额(滴灌下3000 m3/hm2,苜蓿干草产量为1406 kg/667 m2,漫灌下5250 m3/hm2,其干草产量为1504 kg/667 m2)后即可达到最佳的“驱盐”及高产效果,在绿洲区苜蓿田过多的灌溉量只会导致水资源的更多浪费。对绿洲区盐渍化较重的农田进行灌溉时,应尽量选取合理的灌溉制度及适宜的灌水量,以达到土壤盐分淋洗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确定不同生境下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3~5年生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至2019年5月共获得80篇文献、1496组苜蓿产量和220组WUE试验数据,将数据按照年降水量(<200 mm,200~400 mm,400~800 mm和≥800 mm)、施肥措施(施肥和不施肥)、水分管理(灌溉和雨养)进行分组,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和亚组分析),系统探究了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效应与影响因素,并定量分析了环境因子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产量以及WUE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草产量和WUE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5龄为苜蓿盛产期,而6~8龄苜蓿WUE最高。苜蓿种植年限受环境因素及水肥措施影响,干旱、半干旱区,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为3~5年;半湿润区,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可延长至6~8年,但湿润区由于温湿度过高,使得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缩短至3~5年。施肥可适当延长苜蓿种植年限,但灌溉并不能有效延长苜蓿种植年限。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设置了3种灌溉梯度,分别为3 750(W_1)、4 500(W_2)和5 250 m~3·hm-2(W3),且在灌溉量为4 500m~3·hm~(-2)(W2)的条件下,设置了3种灌溉定额分配模式,即刈割前、后的灌水量分别为35%+65%(Q_1)、50%+50%(Q_2)、65%+35%(Q_3),探讨不同灌溉定额及分配对滴灌条件下建植当年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建植当年各生长性状指标中,叶茎比、茎粗对苜蓿干草产量提高及营养品质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生长速度及株高。当灌溉量达到4 500m~3·hm~(-2)时有利于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的提高及营养品质的改善。Q_1灌溉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滴灌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而提高苜蓿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的灌溉技术,2015-2017年选用1龄苜蓿和2龄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产草量、农艺性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海河平原区,苜蓿产草量随着灌水量增加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年增加灌水量225 mm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苜蓿3年累计增产仅为6.13 t·hm-2,并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苜蓿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分析显示,在海河平原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情况下苜蓿种植一般无需灌溉,但在年度降雨量较少,特别是冬春季节降雨较少的年份,建议对苜蓿进行1次补灌,选择灌冻水,灌水量75 mm,可能对提高苜蓿当年生物产量以及提高苜蓿持续生产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96-2015年20年气象数据,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蒙特斯公式法,研究了榆阳区紫花苜蓿需水规律和灌溉定额。结果表明,榆阳区紫花苜蓿第1~4茬、生长季、非生长季和全年需水量分别为249、194、177、199、819、74和893mm,需水强度分别为4.1、4.8、4.3、2.4、3.7、0.5和2.5mm·d-1,灌溉需水量分别为209、143、79、98、529、57和586mm,灌溉定额分别为246、168、93、115、622、67和689mm。  相似文献   

13.
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种植第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4种不同灌水量(0、25、50和75 mm/次,全年灌水3次)处理,每茬苜蓿初花期测定各处理的产量、茎叶比、株高及第2、3茬苜蓿的单枝质量。结果表明:在试验前1年(2008年)灌足冬水的情况下,灌水对第1茬产量无显著影响,第2、3茬以及全年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4茬产量则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第1~4茬苜蓿株高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同;灌水对第1、4茬苜蓿茎叶比无显著影响,第2、3茬茎叶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2、3茬苜蓿分枝质量随灌水增加呈增加趋势,灌水25、507、5 mm/次的分枝质量显著高于不灌水(P0.05)。因此,京南地区种植苜蓿应在第1、第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第4茬苜蓿生长期内不宜灌水,当头年灌足冬水时,返青也可不灌水;在生长季降水总量为390.34 mm下,全年最适宜灌水量为150 mm。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阿鲁科尔沁旗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4-2013年30年气象数据,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蒙特斯公式法,研究了阿鲁科尔沁旗紫花苜蓿需水规律和灌溉定额。结果表明,阿鲁科尔沁旗紫花苜蓿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生长季、非生长季和全年需水量分别为221、187、169、179、755、70和825mm,需水强度分别为4.3、4.7、4.1、2.5、3.7、0.4和2.3 mm·d~(-1),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94、118、66、131、508、56和564mm,灌溉定额分别为228、139、78、154、598、66和664 mm。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地下滴灌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合理施氮量和灌溉量,以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全生长季共设置4个总滴灌量水平:480 mm(W1)、550 mm(W2)、620 mm(W3)和690 mm(W4);施氮量共设置4个水平:无氮(N0,0)、低氮(N1,60 kg·hm-2)、中氮(N2,120 kg·hm-2)和高氮(N3,180 kg·hm-2)结合灌溉进行,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对地下滴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内生长状况、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株高和茎粗均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第1、2茬紫花苜蓿的株高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的增加而增高,第1茬紫花苜蓿的茎粗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粗。2)第1、2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均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第1、4茬和全年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滴灌量、施氮量和水氮互作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极显著(P<0.01)。3)增加滴灌量,降低施氮量,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均逐渐下降,WUE和IWUE最小值均出现在W4N0处理下,且该处理下的WUE和IWUE均明显小于其他处理。4)紫花苜蓿氮肥农学效率(ANUE)随施氮量增加在不同滴灌量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W1、W2和W3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趋势,ANUE最大值均出现在N2水平,在W4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偏生产力(PFPN)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NUE随滴灌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PFPN先增加后降低,说明适当增加滴灌量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ANUE和PFPN。综合考虑紫花苜蓿产量效应和资源利用、环境等综合效应,W3N2处理下(滴灌量为620 mm,施氮量为120 kg·hm-2)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种植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节水、高产优质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紫花苜蓿灌溉的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需水量、需水强度、入渗速率、灌溉需要量、灌溉定额、灌水深度、灌水定额、灌水周期、灌水次数、灌水时期、灌水强度、灌溉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京郊平原区苜蓿生产能力与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北京地区气候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特点通过定量灌溉控制,设置水分相对充足(WS)、水分中度 (WM)和水分亏缺(WD)3个水分梯度处理,对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土壤含水量以及干草产量与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苜蓿干草产量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当灌溉量较大、水分充足时,可增加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其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增加,表明相对充足灌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北京相对干旱的2003年,生长时期的自然降水为285.6 mm,仅依靠自然降水并不能获得苜蓿高产以满足生产需要,适当的灌水是有必要的,按返青和每次刈割后灌溉60 mm/次(以保持土壤含水量75%时),全年耗水量530.33 mm,全年可获得苜蓿干草产量17 927.48 kg/hm2.  相似文献   

18.
渗灌对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生长性状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渗灌对苜蓿土壤含水量、生产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苜蓿的科学渗灌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为对象,对渗灌定额350(S35)、400(S40)、450(S45)和500(S50) m3·667 m-2和漫灌定额800 m3·667 m-2(CK)下的土壤含水量动态,苜蓿生长性状、饲用品质及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内,CK的土壤含水量和耗水量最高,S45的土壤含水量较低,渗灌较传统漫灌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CK在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各渗灌0~40 cm土层变异较小,渗灌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土壤水分变异低于漫灌;2)渗灌可促进苜蓿的叶茎比、分枝数、叶面积指数、根系生物量以及粗蛋白含量的增加,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这在S45和S50下总体表现更明显;3)除S35外,其他渗灌的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适宜的渗灌量可提高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苜蓿经济效益。研究认为,450 m3·667 m-2左右渗灌定额是宁夏引黄灌区苜蓿渗灌的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19.
以紫花苜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Sufer软件对滴灌AM真菌孢子前后土壤的水、盐分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孢子进行等值线图的绘制,分析滴灌前后的运移状态;在苜蓿的生长期进行定期滴灌菌肥AMF孢子,在50 d后测定苜蓿植株菌根侵染率、根瘤数、产孢性能和生物量等指标,分析不同AMF的滴灌效果,对苜蓿进行关于滴灌AMF孢子水溶液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AMF孢子在水溶液中的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滴灌前土壤含水量呈现出表层低而深层高的总体特点。土层的电导率分布范围较均匀。AM真菌孢子主要集中在土层10~25 cm处。滴灌后,水分大部分集中在距离滴头30 cm左右的土层,含水量较滴灌前升高。在滴头附近盐分向四周扩散,在30~45 cm处形成盐分高值区。孢子主要集中在距滴头0~25 cm左右,对于远距离的湿润区,其孢子数有一定的下降趋势。滴灌不同AM菌种孢子水溶液及滴灌距离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近距离滴灌的植株地上生物量和株高显著高于远距离滴灌的植株(P<0.05);2)滴灌菌种根内球囊霉(Gi)的苜蓿植株干物质(地上、地下)显著高于对照6.59%和13.29%(P<0.05)。菌种摩西球囊霉(Gm)、内球囊霉(Gi)和幼套球囊霉(Ge)处理的地下干重显著高于对照处理9.05%,13.29%和9.96%(P<0.05),地表球囊霉(Gv)处理的地下干重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Gi处理苜蓿的分枝数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9.73%(P<0.05),其他菌种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Gi和Ge处理的苜蓿植株的根瘤数、孢子数和侵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滴灌菌种间菌根侵染率和根瘤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滴灌距离对植株地下部干重、株高、孢子数有显著性影响(P<0.05)。滴灌距离和滴灌菌种的互作除了对菌根侵染率、根瘤数和根长具有显著地影响外(P<0.05),对其余的各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分析Gi菌种的滴灌应用对苜蓿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