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玉米秸秆覆盖在培肥地力作用上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秸秆覆盖是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解决保土、培肥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一项旱作农业耕作措施。秸秆覆盖不仅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效果,同时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耕地地力、减少水土流失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是旱作农业增产技术中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并利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深松、免耕播种、控制杂草及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等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3.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也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1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1蓄水保墒:秸秆覆盖免耕保持了土壤孔隙度,孔径分布均匀,因此,有较高的入渗能力和保水能力,可把雨水和灌溉水更多的保持在耕层内。而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又可减少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5.
覆盖保墒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比较常用、也能适应各地的覆盖保墒技术有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两种。 1 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等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一般用麦秸和玉米秸。 1.1 秸秆覆盖的效果 1.1.1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采用秸秆覆盖技术,可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量,保蓄土壤水分,给作物一个适宜的土壤水  相似文献   

6.
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左右存在于秸秆中。秸秆主要含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粗蛋白、酶等有机物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养分,其氮、磷、钾、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3%、10%、45%,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应用到农业当中,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资源。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富余秸秆还田方式,以补充和更新土壤有机质,归还土壤氮磷钾等养分,来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一项集节水农业、有机农业、覆盖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用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等一系列原因,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备受关注。笔者从秸秆覆盖还田研究现状、还田方式以及在常见作物上的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等展开综述,并对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秸秆覆盖具有培肥土壤、节水和丰产等多种其他农业措施无法替代的经济和环境优势,是旱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态环境、土层小气候、农田杂草、土壤生物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指出在今后秸秆覆盖研究中应加强的领域,以期为农业生产中秸秆覆盖方式的合理运用、覆盖效益的充分发挥、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农机化实用技术,该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秸秆及残茬覆盖、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与防治、深松四项内容。该技术具有保水、保肥、保土作用。其技术能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提高了雨水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TSP和PM10来源解析表明,土壤风沙尘是颗粒物的重要尘源,为此收集了源解析土壤风沙尘1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谱(成分谱),应用地质累积指数(以土壤元素背景值为背景浓度)来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为选择标识元素和治理风沙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⑴粗颗粒土壤风沙尘中Al、K、Ti基本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a、Ni、Cu、Zn、Pb已为中到强污染水平;⑵细颗粒土壤风沙尘中Na、Mg、Al、K、Ti、V、Fe、Ba、Mn未达到一般污染水平,Cr、Ni、Cu、Zn、Br元素达到较重的污染水平;⑶粗细颗粒元素地质累积指数城市间差别较大,细颗粒的地质累积指数相对高于粗颗粒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  相似文献   

12.
Healthy soils are essential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il health requires careful assessment with increasing societal concern ove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oil health is the capacity of soil to function within ecological boundaries to sustain productivity, mainta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romote plant and animal health.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are used to evaluate soil health; the biological indicators include microbes, protozoa and metazoa. Nematodes are the most abundant metazoa and they vary in their sensitivity to pollutants and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are useful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 with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bundance, diversity,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etabolic footprint all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il environment. The community size, complexity and structure reflect the condition of the soil. Both free-living and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are effective ecological indicators, contributing to nutrient cycling and having important roles a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onsumers in food webs. Tillage inversion, cropping patterns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may have strong effects on soil nematodes, with changes in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reflecting soil disturbance. Some free-living nematodes serve as biological models to test soil condition in the laboratory and because of these advantages soil nematod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as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  相似文献   

13.
六安市裕安区土壤酸碱度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六安市裕安区3 523个土壤样品的pH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裕安区土壤的pH最大值7.44,最小值3.66,平均值5.43,属于强酸性.其中,pH≤4.5的土壤样品数为35,占1%;4.5相似文献   

14.
雅安严桥鱼腥草种植基地的土宜与肥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雅安严桥鱼腥草种植基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结合田间肥料效应试验 ,分析了土壤的肥力状况 ,结果表明 :土壤pH =5 15~ 6 14 ,为酸性和弱酸性 ;土壤质地是以中壤土和轻壤土为主的壤质土 ,土壤酸碱性和质地都适于鱼腥草的生长。但土壤养分不平衡 ,氮和钾是目前基地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 ;而习惯性施用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供肥不足 ,因此 ,在鱼腥草生长前期 (2~ 5月 ) ,施用有机肥的同时最好配合施用一定量的速效氮肥和钾肥 ,磷肥则应控制施用  相似文献   

15.
对设于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森林植被下6块测试样地的土壤基本性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栓皮栎林下土壤容重、硬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等指标相对较大,而青檀林下土壤粘粒组成、孔隙度等指标相对较大;栓皮栎林下土壤呈弱酸性,而青檀林和黄连木、黄檀林下土壤呈碱性;在土壤养分方面,栓皮栎林下土壤水热条件较好,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土壤钴背景值及其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土壤钴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背景值高于全国,比较高的是石灰土、水稻土、红壤,比较低的是黄棕壤、砖红壤、亚高山草甸土。云南土壤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钴背景值分布有着明显的变化规律;由于成土母质母岩的不同,土壤中的钴背景值有明显的差异;发育于不同成土母质母岩的红壤,钴背景值也有很大差异;发育于同种成土母质母岩上的不同土类的钴背景值也有差异;土壤钴背景值在滇中和滇西北局部地区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疆地区大面积盐碱地垦区土壤剖面多呈层状且砂质夹层较多的特点,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蒸发条件下不同层位夹砂层土壤剖面盐离子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砂质夹层对离子运动有较大影响。与均质土相比,层位较低的砂层可以促进盐离子向土表迁移;层位较高的砂层能有效延缓盐离子向土表迁移的速度,并可降低土表盐离子的含量,使得更多的盐离子滞留于砂层以下土壤及土、砂界面处,尤其N a+更是如此;砂层层位越高,其对离子向上迁移的抑制作用越强。最后用回归分析法求得了砂层对C l-和N a+起抑制作用的相对临界层位。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造林整地工程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入渗、土壤水分动态以及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量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整地工程的效益进了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是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进而增大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同时改善了土壤入渗性能,为土壤水分的贮存和保持创造了条件.整地工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工程土壤水分具有年内变化周期,以4、5、6月份为土壤于旱期.这期间除穴状整地外,其他各种整地工程土壤含水率比同坡向荒坡均有较明显的增加.其中,隔坡反坡梯田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对塔里木河上游果林地和胡杨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特色果林地的土壤养分、微生物的数量、土壤酶活性均高于胡杨林,而胡杨林的耐盐性最强。5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从4-8月不断上升,8月份达峰值,且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从4-10月逐渐上升,表现为"秋高型",10月达峰值,而转化酶活性则相反,表现为"春高型",峰值出现在4月。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种植1年、2年、4年和6年的桔园内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温度、径流和渗流量,以探讨山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后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坡地开垦种植南丰蜜橘后.土壤含水量依次为1年园〉6年园〉2年园〉4年园;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然后又降低的变化;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处理径流流失养分量存在差异。以1年园最高,其它处理都低于对照区。荒坡地开发后,0—100cm渗流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随着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其土壤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蓄水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