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土壤硒含量为0.4mg/kg,土壤pH值为5.9的微酸土质条件下,桂经薯8号具有较好的天然富硒能力,可以作为富硒品种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结合鲜薯产量,适宜桂经薯8号的外源施硒用量为400~600ml/666.67 m2,鲜薯产量可达1805.94~1822.24kg/666.67 m2,鲜薯硒含量为0.0452~0.0589 mg/kg。苏薯16号的适宜外源硒肥用量为600~800ml/666.67 m2,鲜薯产量可达1676.10~1687.95 kg/666.67 m2,鲜薯硒含量为0.0524~0.0765 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育鲜食、能源兼用型紫甘薯新品种,为促进广西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2009~2011年,以广薯79为母本、越南紫薯紫美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进行系统选育,201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3~2014年参加广西品种区域性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选育出紫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2012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单株结薯数与对照桂引薯9号相当,单株薯重比对照高0.45 kg,鲜薯折合产量为26173.2 kg/ha,比对照增产20.5%.2013~2014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平均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干物率分别为26041.5、9649.5kg/ha和37.1%,分别比对照桂薯二号高1.1%、60.3%和58.5%,且食味表现较优;生产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平均鲜薯产量24078.6kg/ha,比对照桂引薯9号增产8.5%.该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0 d,植株长势中强,分枝能力中等,结薯较集中,单株结薯数为7个,大中薯率61.4%.2015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经薯3号薯形美观,薯干和淀粉含量高,于物率高且食味较优,可作为食用能源兼用型品种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试验,对漳州市种植的2个紫薯品种福宁紫3号、福薯34甘薯可食用部分块根的铅、铬富集特性及其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铅、铬不同浓度胁迫下,2个紫薯品种块根铅、铬含量均随着土壤铅、铬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0.01);福宁紫3号块根对土壤中铅和铬积累量均高于福薯34。2个紫薯品种块根对铅、铬的富集能力均表现为铬>铅,福宁紫3号土壤铅、铬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16.2、144.1 mg/kg;福薯34土壤铅、铬安全临界值分别为250.0、213.7 mg/kg。对于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除了选育低富集品种,还应减少污染源、加强对受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和治理。  相似文献   

4.
以7种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海南澄迈富硒沙地里进行大田试验,探究不同品种之间以及同品种不同部位之间对硒的富集能力差异。结果表明:7个品种在大田实验中硒的富集能力差异明显,其中,富硒能力最强的品种为徐薯18号,总硒质量含量为0.005 43 mg·kg~(-1);其次为高系14号,总硒质量含量为0.004 6 mg·kg~(-1);富硒能力最差的品种为宁紫薯,总硒质量含量为0.004 18 mg·kg~(-1)。甘薯不同部位富硒能力差异显著,其中叶片最强,茎段次之,块根最弱。徐薯18号品种叶片硒质量含量为0.002 9 mg·kg~(-1)显著高于其他试验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合贵州甘薯栽培的品种,以宁紫薯1号和徐薯22为对照品种,综合评价筛选了11个甘薯新品种。结果表明:紫心甘薯品种川紫薯6号和黄心甘薯品种黔薯8号鲜薯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结薯习性较好,适宜在贵州推广种植;品种渝薯15和13-4-59鲜薯产量较对照增产不明显,但2个品种干物率和薯干产量都较高,可作为淀粉型品种在贵州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各有特色,如1386-4茎叶产量高,南紫薯018薯肉深紫色,花青素含量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不同品种甘薯进行无土栽培,通过人工喷施不同浓度硒溶液,比较不同硒浓度下相同品种甘薯中硒含量和分布以及相同硒浓度下不同品种甘薯中硒含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无土栽培甘薯可以通过人工施硒肥富硒,且硒含量随着人工硒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甘薯部位硒吸收量不同,表现为叶中硒含量高于茎中硒含量;不同品种甘薯水培和基质培吸收硒肥效果较好的均为苏薯16和苏薯17。  相似文献   

7.
以紫甘薯品种济紫薯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栽插期、不同氮素水平丘陵壤土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济紫薯1号在5月上中旬栽插薯干产量均超过9 000.0 kg/hm~2,5月中旬栽插花青素含量达到最高为906 mg/kg鲜薯;土壤中、低氮肥力水平(速效氮38~86 mg/kg)下济紫薯1号T/R值适宜,薯干产量超过9 000.0 kg/hm~2,花青素含量大于800 mg/kg鲜薯。因此,济紫薯1号适宜在5月中旬、速效氮含量38~86 mg/kg的丘陵壤土上种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硒肥施用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富硒效果及品质的影响,为南方冬种马铃薯标准化富硒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雪川3号马铃薯种薯为研究对象,以6000 kg/ha普通有机肥配施1500 kg/ha复合肥作基肥为对照,设8个不同配比的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复合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处理组,成熟期测定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硒含量及品质性状指标,并进行成本和效益核算。【结果】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块茎硒含量,且喷施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的富硒效果优于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但马铃薯产量和块茎硒含量未与硒肥用量成正比,以6000 kg/ha富硒高钙型有机肥+1500 kg/ha复合肥+6000 mL/ha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配施处理的马铃薯总产量最高(41.08 t/ha),同时其块茎硒含量也相对较高。喷施硒肥对提高马铃薯块茎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C含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硒含量与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及干物质量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对照相比,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处理均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以6000 kg/ha富硒高钙型有机肥+1500 kg/ha复合肥+6000 mL/ha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配施处理的种植效益最高,达119052.0元/ha。【结论】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对提高马铃薯块茎硒含量及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等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6000 kg/ha富硒高钙型有机肥+1500 kg/ha复合肥作底肥,膨大期喷施6000 mL/ha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的施肥方式相对较优,可兼顾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且符合广西地方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种薯肉色甘薯对亚硒酸盐的吸收累积效应,为探索安全高效的富硒甘薯生产技术和促进广西富硒甘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橘黄色薯肉的桂薯10号和紫色薯肉的桂紫薯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盆栽土壤中不同浓度(0、0.20、0.40和0.80 mg/kg)亚硒酸盐处理[分别设为Se 0(对照)、Se 0.2、Se 0.4和Se 0.8处理]甘薯植株的农艺性状、薯块产量和品质,分析亚硒酸盐在不同薯肉色甘薯品种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规律。【结果】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均可显著提高甘薯的单株鲜薯产量(P0.05,下同);施用不同浓度亚硒酸盐对同种薯肉色甘薯植株的蔓长、分枝数和单株结薯数及薯块的可溶性糖、蛋白和胡萝卜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Se 0.2、Se 0.4和Se 0.8处理桂紫薯1号的原花青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Se 0.8处理显著低于对照23.08%;根、茎、薯块和叶片的硒含量在植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均高于对照;2种薯肉色甘薯各器官的硒累积量和分配率排序均为薯块根叶茎;薯块中的硒形态均为有机硒,未检测到四价硒和六价硒,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桂紫薯1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桂薯10号和桂紫薯1号中的硒均为有机态的硒代胱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在土壤中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甘薯薯块的产量较高,施用0.80 mg/kg亚硒酸盐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高于桂紫薯1号,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甘薯品种特性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硒。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对12个品种甘薯叶片和块根进行多酚的提取,以Folin-phenol试剂为显色剂,测定多酚含量。结果表明:12个品种甘薯叶片和块根中均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叶片中多酚含量顺序是:漯薯11>徐紫薯6号>苏薯29>苏薯25>宁紫薯4号>威薯7号>徐渝35>徐薯37>宁紫薯6号>紫L7>岩薯5号>心香。块根中多酚含量顺序是:紫L7>徐紫薯6号>宁紫薯6号>宁紫薯4号>岩薯5号>苏薯25>心香>徐渝35>漯薯11>徐薯37>苏薯29>威薯7号。不同肉色甘薯块根多酚含量高低为紫肉型>红(黄)肉型>白肉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油菜对不同外源硒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华油杂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源(硒矿、硒粉、硒酸盐、亚硒酸盐)对油菜生长及硒吸收累积规律的影响,分析土壤中残留硒的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不施用硒肥),不同外源硒对成熟期油菜籽粒、果荚、茎叶和根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硒矿、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后,油菜籽粒、果荚、茎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土壤硒浓度对魔芋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球茎硒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花魔芋生长的最佳土壤硒浓度,为魔芋富硒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土壤硒含量为10.3 mg/kg时,魔芋球茎全粉和精粉中的含硒量分别为0.284和0.187 mg/kg,且对魔芋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品质无影响。随着土壤中硒浓度增大,球茎硒含量也在不断升高,而对魔芋叶、根系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导致球茎膨大系数减小,葡甘聚糖含量降低。因此,在土壤硒含量不超过10.3 mg/kg区域可栽植魔芋,且魔芋具有一定的富硒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浓度的Na2SeO3进行青花菜叶面喷施田间试验,研究青花菜对硒的吸收、转化特点,以及硒对青花菜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硒可显著提高青花菜的含硒量;青花菜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与施硒浓度呈正相关,同时随施硒量的增加,青花菜中有机硒的转化率不断提高,但至最高浓度(100 mg/kg)时转化率又有所降低。除硒浓度为0.1 mg/kg外,硒浓度对青花菜产量均呈负效应;另外,低浓度硒使青花菜中维生素C含量有所增加,并且一定硒浓度可提高青花菜的部分矿质营养水平。综合各因素,青花菜施硒量以不超过1.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于2017—2018年在天然富硒区山西省洪洞县马三村开展大田试验,以黑小麦为供试材料,依据研究区域黑小麦的籽粒硒含量范围,研究增补硒肥(开花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3个品种黑小麦植株硒积累、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富硒区黑小麦籽粒硒含量在159~175μg/kg之间,但仅达富硒标准的最低水平(150~300μg/kg)。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后,黑小麦成熟期各营养器官的硒含量、硒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提高,茎秆硒积累量占比降低,籽粒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且‘冀紫496’和‘临黑131’2品种籽粒硒酸盐含量降低,最终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246~258μg/kg,不超人体吸收籽粒硒含量的推荐量。富硒区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较不喷施硒肥黑小麦产量提高6%~8%,主要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总之,富硒区开花期补有机硒肥有利于促进黑小麦植株吸收积累硒元素,促进茎秆硒运转,提高籽粒硒含量,同时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籽粒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5.
麦芽制作过程中,用硒溶液进行一次浸麦处理,以此麦芽酿造富硒啤洒,麦芽制作的优化试验表明,在第三次上水时用200μg/mL硒溶液在23℃下浸麦,发芽96小时和三次上水时用300μg/mL硒溶液在20℃下浸麦,发芽96小时,效果最好。前者麦芽含硒10.83μg/g,啤酒含硒0.17μg/mL后者麦芽含硒10.43μg/g,啤洒含硒0.20μg/mL。同时研究了硒处理对麦芽、麦汁、啤酒的常规质量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硒是人和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具有增强免疫、抗癌及抗衰老等功效,但同时也是一种环境毒素。外源施硒是提高作物硒浓度的常见措施,然而目前其对土壤生物活性方面的影响关注较少。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形态(亚硒酸钠、氨基酸螯合态硒)与水平(土壤硒含量3 mg/kg和6 mg/kg)硒肥施用对小白菜硒富集、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硒添加水平越高,小白菜硒富集效果越明显。同等硒添加水平下,亚硒酸钠处理小白菜硒富集的效果显著优于氨基酸螯合态硒处理。2)外源硒低量施用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高量施用时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3)高低量亚硒酸钠施用对土壤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影响均不明显;氨基酸螯合态硒则是在低量施用时无影响而高量施用时显著提升土壤NAG、ALP酶活性。总体而言,外源施硒对小白菜硒富集的影响与硒形态和硒施用水平均密切相关,而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则取决于硒施用水平而非硒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种类硒肥对小麦富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山西中部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中麦175’为材料,在开花期叶面喷施3种不同种类硒肥(无机硒肥、有机硒肥、纳米硒肥),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形成、籽粒硒积累、硒强化指数等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小麦开花期叶面喷施硒肥较不喷硒植株干物质量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显著提高,达5.7%~10%,且以喷施有机硒肥最高;成熟期各器官硒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提高,籽粒中硒含量达236~275μg/kg,均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喷施有机硒肥较纳米硒肥和无机硒肥成熟期茎、颖壳+穗轴及籽粒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提高,叶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降低;籽粒中硒代蛋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硒酸盐降低。此外,喷施纳米硒肥和有机硒肥植株和籽粒硒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喷施无机硒肥,且籽粒及籽粒有机态硒强化指数均以喷施有机硒肥显著最高。综上所述,小麦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有利于通过提高千粒重提高产量,有利于促进植株中硒素向到籽粒中运转,有利于减少籽粒中无机态硒积累,促进有机态硒积累。  相似文献   

18.
植物中硒的形态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硒是植物体内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文中介绍了硒在植物体中的含量、存在形态、吸收、运输、转化、生理作用及提高植物体内硒含量的一些方法,为富硒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投喂蛋氨酸硒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成参(40.00 g±5.62 g)的富硒效果,用添加蛋氨酸硒为0(对照)、0.2、0.4、0.6、0.8、1.0 mg/kg(饲料)的富硒饲料分别投喂刺参,试验共进行60 d,试验结束时测定成参个体的生长情况和富硒效果。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饲料中蛋氨酸硒添加浓度的增加,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出皮率和体壁硒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刺参的体长特定生长率从试验开始时的0.11%/d提高到0.34%/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从试验开始时的0.18%/d提高到0.46%/d;加工个体的出皮率从50.38%提高到61.14%,煮后出皮率从19.40%提高到24.69%;干品率从25.95%提高到30.88%;体壁硒含量从1.65 mg/kg提高到2.56 mg/kg。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蛋氨酸硒能够明显提高仿刺参的生长率、出皮率和体壁硒含量。  相似文献   

20.
施硒对红芸豆产量及硒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红芸豆各器官硒运转规律以及施硒对红芸豆POD(过氧化物酶)活性、MDA(丙二醛)含量及GSH(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红芸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5个浸种供硒水平,分别为SS_0(0 mg·L~(-1))、SS_(7.5)(7.5 mg·L~(-1))、SS_(15)(15 mg·L~(-1))、SS_(22.5)(22.5 mg·L~(-1))、SS_(30)(30 mg·L~(-1)),副区设4个叶面喷施供硒水平,分别为FS_0(0 g·hm~(-2))、FS_(15)(15 g·hm~(-2))、FS_(30)(30 g·hm~(-2))、FS_(45)(45 g·hm~(-2)),清水作对照,共20个处理组合。[结果]与不施硒相比,施硒能有效提高红芸豆POD活性、GSH含量以及降低MDA含量。红芸豆各器官硒含量大小为籽粒叶片豆荚茎秆,且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5~13.2、4.7~23.0、0.1~31.6、0.26~15.9倍,最高产量相比对照提高了0.9倍。[结论]综合考虑建议以硒浸种15~22.5 mg·L~(-1),喷施硒30~45 g·hm~(-2)范围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