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棚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红军 《种业导刊》2010,(2):28-28,37
1建造菇棚 栽培棚东西方向,背风向阳,棚宽5m、长30m、深0.5m(距地面),四周用砖垒或用土堆成南低北高的墙,南墙高1m,北墙高1.5m(离地面)。每3m留一个40cm×40cm的通气孔(南北墙对应各留一个),棚顶用竹竿架牢,覆盖塑料薄膜,顶部加草帘。投料前3~5d,棚内灌足水,待水渗后撒一层石灰,用量为1kg/m^2。  相似文献   

2.
1栽培设施1.1简易栽培槽用砖砌成,长度依温室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超过20cm,槽内宽90cm、高18cm,槽间走道90cm。槽底铺1层0.1mm厚的聚乙烯薄膜与地面土壤隔离。1.2栽培基质栽培基质配方为草炭、炉渣和河沙,按体积比6:4:1混合,河沙粒径0.2~0.4cm。基质混合时,加入12kg/m2鸡粪商品有机肥,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混匀后填于栽培槽中。1.3供水系统每个栽培槽内平行铺上2条滴灌带,滴灌带直径为15mm,出水口间隔50cm。每个温室安装独立的供水系统、加压水泵,使每条滴灌带出水口出水均匀,并安装  相似文献   

3.
在高温的夏秋季栽培辣(甜)椒,主要保障是遮阳降温,大棚盖顶膜,卷起前裙膜通风透气。据测验,棚下气温依据棚膜的厚薄可比露地低4~7℃。如果棚膜上再搭遮阳网,则晴天降温效果更加突出。另外,多年的经验证明,辣(甜)椒在夏秋季高温时,基本上每下一次雨便不同程度地发生一次病害。如果夏季采用大棚防雨栽培.则可大量降低发病次数和发病率。由此可见,夏季栽培辣(甜)椒成功的关键是能否采用防雨降温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4.
双膜瓜甜套种白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甜瓜栽培双膜甜瓜种植也叫双膜覆盖栽培,是在甜瓜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小拱棚种植甜瓜的栽培技术。此项技术可使甜瓜的成熟期比露地直播栽培提早35~40d,比单层覆盖提早15~20d。由于上市早、品质好,价格高,经济效益是单层覆膜的1.5~3.0倍。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株高对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a)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评价其饲用价值。结果表明,留茬30 cm处理的总鲜草产量为14.1 kg·m-2,总干草产量为1.90 kg·m-2,显著高于留茬20 cm和留茬10 cm处理;其粗蛋白(CP)和粗纤维(CF)含量较高,粗灰分(CA)和无氮浸出物(NFE)含量较低。株高130 cm时刈割与对照处理(株高95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CP、NFE含量较低,CA和CF含量较高;株高60 cm刈割处理的CP、NFE含量高,CA和CF含量低,但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综合分析5项饲用营养成分和总能量(GE)产量,留茬高度30 cm、株高95 cm时刈割可实现墨西哥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克新1号马铃薯品种为材料,设全膜双垄垄上播种(A1)、全膜单垄垄上播种(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均能够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效果最好;与露地常耕平作相比,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可以极显著或显著提高马铃薯株高、冠幅、茎粗及叶片SPAD值。同时,全膜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比全膜双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5.53%, 比全膜单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14.23%,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根据武科12的品种特性,对在杂交制种过程中不同父母本行比、栽培模式对制种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不同,产量差别也较大,其中70cm半膜覆盖宽窄行种植(A3处理)>全膜覆盖等行距种植(A2处理)>140cm半膜覆盖等行距种植(A1处理);在4种父母本行比田间配置下武科12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产量表现为行比1∶6>行比1∶7>行比1∶5>行比1∶4,各父母本行比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终确定在母本密度相同时,70cm半膜覆盖宽窄行种植、父母本行比1:6的配置下武科12制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在120 kg hm-2施氮水平和基本苗为130~150万 hm-2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下灌浆期冬小麦顶三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栽培模式下,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降低缓慢,饱满指数及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灌浆前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常规栽培,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低;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POD、CAT参与了小麦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并通过协同作用来保护叶片,减轻活性氧伤害,延长功能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川中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川中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覆膜方式、揭膜时间、抗旱适应性及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最佳覆膜方式为双槽形和凸瓦背形,凹形不能选用。双槽形覆膜适宜在保肥能力相对较差的二台土地上应用推广。(2)最佳揭膜时间为大喇叭口期,产量极显著高于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揭膜。(3)覆膜玉米抗旱适应性以一台土最强、二台土次之、三台土最差,各比同台位露地玉米增产44.85%,28.38%,9.86%,两两间差异极显著,三台土不宜种植地膜玉米。(4)覆膜玉米能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17.97%-19.43%,0-10cm土层日均地温2.5℃,增温保墒抗旱作用大;能提高0-20cm土层土壤机质、全氮含量各25.61%,21.59%,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浓度各2.4,2.2,5.1mg/kg,降低土壤全磷含量3.56%,土壤养分效应明显,能使0-10cm土层、土壤也隙度平均提高10.49%,容重平均隆低0.12g/cm^3,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改善。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能够实现就旱减灾增产栽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甜高粱在盐碱地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在伊犁河谷盐碱地开展新高粱2号密度试验、灌水次数试验、施肥试验、铺膜试验和去除分蘖试验等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的栽培组合措施是:(1)株距14cm,行距60 cm;(2)施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3)饲用灌6次水;能源用灌5次水;(4)铺膜栽培;(5)饲用留蘖;能源用去蘖。  相似文献   

11.
用玉米芯简化栽培平菇.是我所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的一套平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原料广泛,技术简化,商品性好,栽培成本低,生物转化率高(一般可达200%以上)等优点。现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2.
薯棉套作一膜两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薯棉套作一膜两用效应张少芸李秀奎张清蒙崔静(山东省泰安市农业局271000)1993~1995年,在我市部分产棉乡镇利用薯棉生育的互补性,对覆膜栽培一膜两用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马铃薯选用耐旱、早熟、秧矮、直立不倒伏、结薯集中的克新4号、鲁马铃薯1...  相似文献   

13.
1种子播前处理 1.1播种前要进行晒种 晾晒去掉花生壳的种子,不要伤及果皮。选择晴天的上午,在土地面(不要在水泥地面)上铺一层报纸,在上面将花生种子平摊均匀,每隔2h翻1次。天气好、气温高时,晒1d后次日即可播种。或者采取播前带壳晒种,选晴天上午,摊厚10cm左右,每隔1~2h翻动1次,晒2~3d。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大豆生产中,有3种栽培模式,分别是大豆大垄(130cm)密植栽培、45cm双行密植栽培和传统的"垄三"栽培,3种栽培模式在不同的年份中均有较好的产量,为验证哪种栽培模式更适合我市的大豆生产,加快大豆模式化栽培的进程,特设立小项试验,为今后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容器栽培 (1)容器选择。使用体积60cm×40cm×20cm的塑料种球周转箱做栽培箱,植株距箱边缘10cm,2株/箱。  相似文献   

16.
在定植垄上先覆盖一层厚0.005mm的地膜,再在上面用竹片或枝条搭成宽1.3m左右,高0.6m左右的小棚架,然后覆盖0.014mm的棚膜,即成双膜覆盖.棚上夜晚可加盖草苫。双膜覆盖的西瓜上市时间比一般露地西瓜早40多天.比普通地膜直播西瓜提前15~20天。由于投资少.拆建方便,栽培效益高,深受各地瓜农双迎。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丽花品种比较单一,品种更新少,为此山东省果树研究所2006年5月从加拿大引进大量大丽花品种,经过栽培试验,选出了部分花大色艳、适应性广、繁殖系数高的新优品种。根据花径大小大丽花可分为巨大花型(花径大于或等于25cm)、大花型(花径20~25cm)、中花型(花径15~20cm)、小花型(花径10~15cm)、微花型(花径6.3~10cm)五大类。本刊将选择部分品种连续刊登。本期介绍巨大花型大丽花。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甜高粱在盐碱地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在伊犁河谷盐碱地开展新高粱2号密度试验、灌水次数试验、施肥试验、铺膜试验和去除分粟试验等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的栽培组合措施是:(1)株距14cm,行距60cm;(2)施尿素375kg/hm2,磷酸二按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3)饲用灌6次水;能源用灌5次水;(4)铺膜栽培;(5)饲用留集;能源用去集。  相似文献   

19.
连续两年定点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直播或育苗移栽条件下,所获玉米产量都是膜内栽培高于膜侧栽培,更高于露地栽培,膜侧栽培节省地膜,且易于清除残膜,亩净产值优于膜内栽培,更优于露地栽培,因此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50cm膜宽膜侧栽培取代生产上现行的80cm膜宽膜内栽培来稳定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对杂交晚稻中浙优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勤俭 《种子科技》2010,28(6):30-31
2009年通过对中浙优8号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浙优8号在浙南山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栽培密度以27.5 cm×20.0 cm(亩插1.2万丛)为宜,同时适当早播(5月15-20日)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