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几种化学诱导物对黄瓜幼苗霜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别用苯并噻二唑(BTH)、水杨酸(SA)、β-氨基丁酸(BABA)、草酸、KCl溶液处理二叶期的黄瓜幼苗并在2d后接种,结果表明:除KCl以外其余的四种诱导剂都可诱导黄瓜幼苗对霜霉病产生抗性,其中BTH和草酸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5mmol/L和10mmol/L,它们能诱导黄瓜幼苗对霜霉病产生局部抗性和系统的抗性,且抗性的持久期至少在15d以上。复合诱导剂和相应的单一诱导剂的诱导效果相比,霜霉病的病情指数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苯基(1,2,3)噻二唑-7-硫代羧酸硫甲酯(BTH)诱导黄瓜对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抗病性表现。结果表明,0.05~0.7mmol/L的BTH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效果,0.3mmol/L BTH为最佳处理浓度,诱导效果达到84.94%,处理后第3d表现出最佳诱导抗性,并且持效期在21d以上。BTH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抗性具系统性。BTH对炭疽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BTH诱导黄瓜抗炭疽病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晨芳  马青  杜虎平  付洁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337-338,347
研究了苯基(1,2,3)噻二唑-7-硫代羧酸硫甲酯(BTH)诱导黄瓜对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lage鄄narium)的抗病性表现。结果表明,0.05~0.7mmol/L的BTH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效果,0.3mmol/LBTH为最佳处理浓度,诱导效果达到84.94%,处理后第3d表现出最佳诱导抗性,并且持效期在21d以上。BTH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抗性具系统性。BTH对炭疽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茉莉酸甲酯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茉莉酸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白粉病反应中是否起作用及其作用强度仍不清楚,为了明确茉莉酸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进行了本研究。【方法】以感白粉病的小麦品种“中国春”和“濮麦9号”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喷施小麦幼苗叶片进行诱导,通过离体叶段培养法接种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Bgt)进行抗性鉴定。【结果】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提高“中国春”和“濮麦9号”对白粉菌的抗性水平,抗性提高与诱导的茉莉酸甲酯浓度和诱导时间有关。浓度为100 μmol/L、250 μmol/L时诱导抗性不明显,500 μmol/L时有明显的诱导抗性,1.0 mmol/L以上具有显著的诱导效果。茉莉酸甲酯处理后12 h至96 h后均可检测到诱导抗性,而以诱导24 h后诱导抗性最高。【结论】实验表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作用,是抗病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RT-PCR分析技术,对簇毛麦的抗白粉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基因芯片杂交试验获得了抗病簇毛麦非诱导叶片、抗病簇毛麦和感病突变体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诱导叶片的基因表达谱。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前后的表达谱及RT-PCR分析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中乙烯和水杨酸信号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增强表达,参与了白粉病的抗性过程。另外,通过比较诱导的抗病簇毛麦与诱导的簇毛麦感病突变体的表达谱并结合RT-PCR分析,发现感病突变体中乙烯和茉莉酸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表达参与防卫反应,未观察到水杨酸信号途径参与防卫反应的证据。同时对抗、感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不同时间的叶片进行了内源水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后水杨酸含量明显上升,而感病突变体中水杨酸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乙烯信号途径是抗、感簇毛麦中共同的信号途径,而水杨酸途径只在抗病簇毛麦中参与抗病反应,所以在簇毛麦的抗病过程中,水杨酸途径是一种最有效的信号传导途径。还筛选出一批与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的基因,包括病程相关蛋白基因、防卫反应基因、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因子和抗病基因类似物等。  相似文献   

6.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参考黄瓜基因组信息,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共在黄瓜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发了73 100个测序标签,标签整体平均深度达99.11x。通过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获得多态性SNP、EPSNP、INDEL标记5 355个,其中获得与黄瓜白粉病抗性密切相关的SNP多态性标记140个,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其验证,这些特异标记与黄瓜白粉病抗性紧密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黄瓜白粉病抗病机理,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4):4788-4794
为研究不同华南类型黄瓜组合接种白粉病菌的生理变化,以5个华南类型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接种白粉病菌后0、1、3、6、9 d对叶片的病情指数、叶绿素含量、防御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理指标变化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根据病情指数对5个黄瓜杂交组合进行抗性分级,18C-3为抗病,18C-2和18C-4为中抗,18C-1和18C-5为感病;5个黄瓜组合接种白粉病菌后,叶绿素含量下降,抗病组合18C-3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其他组合;大部分组合叶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趋势为上升-下降-再上升,抗病组合18C-3的防御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并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和较低的MDA含量,说明抗病组合比感病组合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南类型黄瓜组合接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变化,以及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筛选和鉴定抗病组合,以期为黄瓜白粉病的抗性鉴定及遗传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瓜白粉病抗性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研究了黄瓜不同抗性品种在接菌前后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与植株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酚类物质含量密切相关。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与PPO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K2SiO3对黄瓜(Cucumissativus L.)幼苗叶片中几丁质酶和p-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易感白粉病品种ZJ02-09幼苗第2叶喷施20mmol/LK2Si03溶液之后,叶片中几丁质酶和p-1,3-葡聚糖酶活性明显升高,并诱导第3、4片叶中几丁质酶和p-1,3-葡聚糖酶活性增强,从而抵制以后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侵入。喷施20mmol/L K2SiO3溶液能安全、有效地诱导黄瓜抵抗白粉病。  相似文献   

10.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 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 mmol/L KCl的保护率达到52.94%,40 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51.5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 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氟吡菌酰胺防治瓜类及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彦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3):281-284
为了筛选高效、安全的白粉病化学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进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分别在药后7天和14天,氟吡菌酰胺防治甜瓜上白粉病的效果最高,防效均在95%以上。与之相比较,防治黄瓜上白粉病和草莓上的白粉病效果稍低,其防效也在90%以上。研究表明,氟吡菌酰胺防治白粉病效果良好、持效期长,是防治黄瓜、甜瓜、草莓白粉病的一种新型良好杀菌剂。  相似文献   

12.
两个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美国的黄瓜抗病自交系WIS2757与津研2号自交系及相关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喷雾接种法,在空调温室内进行了黄瓜抗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WIS2757对白粉病的抗性基因模式为RRssii,即抗性由1个隐性主效基因s,1个显性加强基因R和1个隐性基因i决定。津研2号与WIS2757抗性的差异主要在于R基因的差异,即津研2号的基因型模式为rrssii,抗性由1个隐性主效基因s和1个隐性基因i决定。感病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SSII。  相似文献   

13.
草莓抗白粉病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研究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选取5种对白粉病抗性不同的草莓品种为试材,测定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草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POD、PAL、PPO活性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而增加,SOD活性随品种抗白粉病能力增强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无明显变化规律。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品种供试材料的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差异极显著,可以用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这些生理生化指标来衡量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强弱。  相似文献   

14.
土木香对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白粉菌、黄瓜霜霉菌、黄瓜炭疽菌、番茄灰霉菌、番茄叶霉菌为供试菌,测试了土木香甲醇、乙醇提取物以及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土木香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比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高。土木香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0.005 g/mL时,对黄瓜白粉菌、黄瓜霜霉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9.95%,96.30%。在乙醇提取物不同的萃取组分中,石油醚部分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抗性不同的黄瓜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对与抗性有关的光合作用、呼吸强度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呼吸强度比对照明显升高,感病品种则低于对照;抗、中抗品种光合速率先升高,5~6 d后开始下降,而感病品种的光合速率基本上低于对照,这与呼吸强度的变化相一致;无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均有增加,抗病品种增加幅度更大,说明黄瓜抗白粉病的能力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接种后各品种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降低-升高-再降低-再提高,而且均在第5 d出现第1个峰值,第7 d则出现最大幅度下降,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说明病菌的侵染消耗植株体内的糖,但并不能说明糖含量的降低与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各黄瓜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中抗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说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更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苦瓜基因组DNA的提取及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苦瓜基因组DNA,以便进行苦瓜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比较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不同部位的苦瓜叶片提取基因组DNA的产量和质量,探究了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和叶片的最适部位;研究了ISSR-PCR的退火温度,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ISSR-PCR的Mg2+、dNTPs、Taq酶、模板DNA以及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从苦瓜顶端嫩叶中提取的基因组DNA OD260/OD280值在1.8~1.9之间,OD260/OD230值为2.0左右,对D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主带清晰,降解较少,产量和纯度均较高,效果较好。优化后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2.5μL 10×PCR buffer,2.5 mmol/L MgCl2,250μmol/L dNTPs,10 ng模板DNA,0.75 U Taq酶,引物浓度0.7μmol/L,反应总体积为25μL,引物UBC826最佳退火温度为53℃。该体系在多次重复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改良CTAB法,最适合的部位为顶端嫩叶。  相似文献   

17.
外源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的诱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外源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的诱抗效果,利用外源水杨酸、核黄素和草酸等诱抗物质处理烟苗,研究3 种物质处理后接种青枯病对相关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3 种诱抗物质均能提高叶片内的苯丙氨酸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却降低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3 种物质均可诱导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前期以核黄素的诱抗效果较好,平均防效达55.71%(5 天),且与水杨酸差异不显著;中期(8 天)以水杨酸防效较好,防效为42.20%,显著高于其他2种物质;后期水杨酸的诱抗效果好,平均防效达33.67%(11天)。  相似文献   

18.
K. Hosoya    K. Narisawa    M. Pitrat  H. Ezura 《Plant Breeding》1999,118(3):259-262
Powdery mildew fungi isolated from single lesions on leaves of susceptible melon genotypes during semi-forcing and late-raising cultivation in Japan were tested. All 80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Sphaerotheca fuliginea. The dominant fungus races found during semiforcing cultivation were race 5 in March (100%) and race 1 in May (100%), and race 1 (80%) during late-raising cultivation. Although the frequencies were quite low (13% in late August, but no isolation earlier in the season), two new races of S. fuliginea, which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by the differential genotypes, appeared during late-raising cultiv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sistance gene to races 1 and 5 of S. fuliginea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breeding materials in Ja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