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建立福建省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和台湾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投入、培养人才,构建系统、全面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加快信息体系建设和应用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标准农业水利工程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工具。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正在逐渐加大对农区的投入,因此农田水利资源的开发高效集约化,对新农业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就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进行论述,进一步研究了农业工程,并通过实证举例,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农业信息技术的需求,根据对广东省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差距的认识,提出了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战略和措施,指出应该从建立农业科技教育网络及研究和实施精确农业技术出发,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示范区并大力开发网络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4.
西藏拉萨河谷农业开发潜在生存空间及其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份,多年来,全国人民尤其是藏族人民大力开发了西藏的自然资源,振兴了西藏的经济。本文主要就西藏拉萨河谷农业综合开发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论证,阐述了西藏河谷农业开发的可行性,从而说明西藏并不是一片荒漠,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农业生存空间。开发河谷生态农业,就是充分挖掘高原农业资源,建设农牧业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也是西藏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农村经济和谐、有效发展,提出深度开发农业文化资源的建议。基于此,阐述农业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分条列举其在开发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探究了促进农业文化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气象资源是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关键要素,切实深入研究探索气象资源的特征、基本规律及发展,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农业气象资源科学研究、农业气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分析了近年来城郊农业用地资源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征占等原因日趋减少的实际状况,并提出了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整治措施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即通过开发利用近郊内的坝地资源、近郊及其周边区域梯田资源、河滩地资源以及沟道整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平衡郊区农业用地资源减少量,保障城郊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性活动,同时也是我国制定的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鉴于现阶段我国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以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发展现状,就如何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来提升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应对挑战的能力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开发项目,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项目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改善措施,以期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云南省应当抓住机遇,发现并解决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同时克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把云南省建设成中国向西南开放、向世界开放的战略基地,使云南省的特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让云南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于此,立足于云南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云南省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以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并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的演化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众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特别是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工程陆续完工并投入运行,以及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使得长江入海泥沙量急剧减少,导致长江三角洲淤涨速率减缓,并可能使长江三角洲出现逐渐退化和萎缩现象。论述了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上游水利工程、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提出了目前仍在实施的围海造地是有效防止或缓解长江口三角洲免遭侵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依据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六五”、“七五”期间)的研究积累,从黄河中游水系整治的完整性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完整性出发,系统论述了本地区发展旱农的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经济背景;提出了农业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及不同类型分片的土地类型构成数据;提出了若干土地合理利用的共性原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综合配置上的镶嵌性原则;增强第一性生产者原则;土地利用优化设计上的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原则以及旱农用地的保护与培肥原则。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娇  石建省  石迎春  叶浩  王伟 《土壤学报》2008,45(2):229-233
黄河三角洲地区对我国经济、农业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评价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分的分布作为主要研究目的,使用全波段Landsat-5TM图像,用遥感—数学—模型融合的研究方法,在实地考察土壤水分和其他辅助资料的基础上,用分解像元法排除植被干扰来提取土壤水分光谱信息,采用土壤水分光谱法并借助回归分析建立土壤水分遥感的TM数据模型。利用土壤水分遥感的TM数据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实地验证。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利用土壤水分遥感的TM数据模型监测并评价土壤水分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在华北中北部和京郊平原地区带有普遍意义的豆店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三个发展阶段。首先,进行种植制度的改革,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和综合运用业已改善的水肥条件及科学技术,使粮食生产获得突破性的发展;继而进一步发展以大幅度提高饲养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第二性生产一畜牧业;最后,以丰富的农、畜产品为前提,发展粮食和副食品加工业和综合利用,确保全面的系统效益不断提高;并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文中具体论述了以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的农业工程措施在豆店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四方面的作用:1.农艺和农机结合实现农机化是保证复种制成功的关键;2.农机化在经济发达地区必然先行,并将有效地防止其农业萎缩;3.农业工程措施是农村养殖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必备条件;4.农业工程措施在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和创建带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产业中将起决定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典型地区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建利  王德建  孙瑞娟  王灿  刘勤 《土壤学报》2008,45(6):1087-1094
根据2000年和2006年两次在常熟市农田土壤GPS定位采样获得的土壤肥力属性数据,分析该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土壤属性的变化情况,并用综合指数法进行了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壤pH整体有所下降,土壤有酸化的趋势,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经过6 a的耕种后均有增加,其中全氮、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增加达到显著水平。在本次调查取样研究中,全氮增量主要集中在0~0.4 g kg-1,全钾增量主要集中在1~2 g kg-1,有效磷增量主要集中在0~5mg kg-1。两次调查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标(IFI)均主要分布在优和良好两个等级,2006年土壤综合肥力指标相对于2000年有所增加,土壤整体肥力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揭示1973-201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情况及其驱动因素,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利用1973-2013年9期Landsat卫星影像,构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数据库。阐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组成现状、分布规律和阶段特征,并结合黄河入海水沙及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黄河三角洲湿地以自然湿地为主,近40 a来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且以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的转换为主要特征,湿地景观破碎化趋势严重;2)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面积的整体下降趋势与黄河入海水沙的整体减少有较好的函数关系,且以输沙量对自然湿地景观,尤其是咸水湿地景观变化趋势的影响更强,径流量则对淡水湿地景观的影响更为突出。3)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面积变化亦具有阶段性特征,这是由于黄河来水来沙量的显著周期性变化,叠加上持续扩大的人类活动影响所致。该研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定性探讨了主要驱动因素,相关结论对区域湿地保护和恢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盐渍化是辽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在野外考察、GPS定点和土壤采样分析的基础上 ,给出了土壤盐渍化的程度和分布范围 ,并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渍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对应分析方法 ,选择了两组不同的特征变量对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多方调研,制定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种植业与养殖业特征和社会消费与农村经济特征等方面内容。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聚类分析,约定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边界,分析了农牧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县(市)为单位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划分为5个区并论述了其特征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珠三角耕地保护、优化耕地利用格局,将耕地利用转型内涵进一步深化,从结构、效率和功能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耕地利用形态诊断可以从结构、效率和功能三方面度量;(2)珠三角整体耕地利用综合转型水平呈上升态势,城市间综合转型水平差异明显并呈缩小趋势;(3)珠三角耕地利用综合转型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分布特征,中心城市转型水平较低;(4)各市在结构、效率和功能转型3个层面的得分具有不均衡性,转型优劣有所差异,其中深圳效率转型指数上升293.12%,广州结构转型指数下降19.76%,中山功能转型指数下降20.69%。(5)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较为显著。综上,珠三角耕地利用朝优化方向转型,但区域间转型差异仍不可忽视。人口和社会因素对珠三角耕地利用转型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实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发现:(1)从时间序列来看,2005—2013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各年份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在[0.897,1.065]区间上呈现无序波动变化趋势,2006年最高,2013年最低;从空间序列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在2005—2013年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位于[0.819,1.087]区间上,肇庆最低,深圳最高;(2)从土地利用效率要素分解上看,2005—2013年广州、惠州2个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所提高,其余7个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基本维持不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5个城市土地利用技术进步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余4个城市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综合分析,在土地利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升空间较小的情况下,未来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应注重土地利用技术进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