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河道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物理、化学、生物-生态3种修复技术的原理、工艺核心及适用范围等技术研究进展,其中物理技术包括截污分流与引水冲污、底泥疏浚、曝气复氧,化学治理技术包括化学除藻、化学固定,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强化、植物净化、人工湿地、生物膜净化及组合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同时,提出了河道水体修复涉及学科多,应该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理和修复技术。最后对河道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做好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要重视加强相关工作的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为水利资源管理与环境建设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重点分析了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技术参考,从而进一步确保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简要分析了我国河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阐述了传统河道整治带来的负面影响,论证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和原则。探讨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河道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先期处理技术、河道形态修复技术、生态河堤修复技术、生态河床修复技术、生态护坡修复技术和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以及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展望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余俊  唐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12-2814
在广泛查阅城市河道修复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技术、人工浮岛技术、人工湿地技术3种城市景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结合苏州阳澄湖支流北河泾的设计及工程实践,全面剖析了景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希望由此找出适应于城市经济开发中景观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鲁宁  王平  朱健  李捍东 《现代农业》2010,(12):142-146
介绍了河流黑臭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单一生物修复技术,同时对常规理化治理方法、人工湿地修复技术及生态修复技术作了介绍,并提出了存在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伍亮  成水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90-16792,16814
针对传统河道整治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河道整治新理念,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及目标、原则。从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两方面,介绍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单项技术,如集中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河堤修复、生态护坡、河道曝气、生态疏浚、生态浮床、水生植物修复、生物膜技术等,并展望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年关于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进展和动态,包括人工强化河流自净作用、生态混凝土技术、河内植物栽培技术、微生物治理技术、拆坝措施、改善河道内局部地貌特征、重新自然化、岸区生态防护技术、调水措施等。并结合国情对我国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强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能落实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工作离不开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更好地增加河道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河道水环境有更为明显的改善。本文对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研究为相关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进而提高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河道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单一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只能起到短期的治理效果,长期有效的治理理念是使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自净功能,回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综述了国内外在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复合技术,如植物强化修复技术、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水生态多样性修复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发展和革新,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首先提出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含义,进而探讨了该项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感潮河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迁移规律。[方法]利用ICP-AES法,测定了感潮河道生物膜(自然和人工培养)及其附近河道底泥(表层沉积物)和水体中的重金属(Mn、Zn、Cu、Pb、Ni、Cd)含量,研究了感潮河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并进一步探究重金属在生物膜和河道底泥中的迁移规律。[结果]在感潮河道环境下,重金属在生物膜中和底泥中的含量水平基本相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吸附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膜特性、重金属种类和存在形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河道水文条件及地质形态、生物膜的成膜时间等;重金属通过水体在生物膜和底泥间迁移,最终达到动态平衡,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利用生物膜法修复感潮河道重金属污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壤修复因健康生态的迫切需求而成为广大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但是土壤由于其自身组分的复杂性,导致了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难修复性等特点。目前常见的一些修复技术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被修复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或者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修复最为原始、也最为安全环保的一种修复技术。从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三种方式讨论了常见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通过文献分析,论述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实际应用。分析了该项土壤修复技术的经济效益、时效性,以及目前遇到的难点与困境,同时也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大生物量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的进展。概括了大生物量修复植物的优势,提出了筛选的判断标准和思路。探讨了大生物量植物应用于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选用合理的修复技术是决定场地修复成败的关键。修复方案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点、污染特征和修复目标等因素选择修复技术和开展工程设计。探讨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设计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段,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详细阐述了2种技术手段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污染土壤动电修复技术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污染土壤原位动电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探讨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改良技术、过程建模以及应用工艺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说明动电修复技术是一种较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能显著强化土壤基质中污染物的传质过程,且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以及修复彻底等优点,目前已引起环境科学者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是现代新型的一种经济、高效且生态可承受的绿色清洁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在解决石油污染土壤问题中引进微生物修复技术。总结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类型;能够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的微生物种类、复合菌群及利用基因工程构建石油高效降解菌;影响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效率的多种因素,探讨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石油污染土壤已是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高效修复污染土壤日渐成为研究热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是一种经济、高效且生态可承受的绿色清洁技术。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在石油污染土壤堆腐化修复过程中,通过添加石油降解菌(群)、氧化剂、营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等措施来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探讨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PAHs主要的降解方式.介绍了微生物的降解能力、PAHs生物可利用性、电子受体、营养物质、环境因子及植物联合等对微生物降解PAHs的影响,并且对原位处理、异位处理的修复工艺进行了简述.同时,指出今后的治理应重视污染源头控制,完善酶制剂、联合修复等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20.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城市河道治理的热潮,一些城市的点源污染已得到控制,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面貌初步改观.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逐渐成为河流研究的热点和治理城市河道的大趋势.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提出必须结合多种河道修复技术,并且从流域尺度进行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