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孝道使者是做什么的孝,是每一位华夏儿女成人、立业的根本。身为"亚圣"孟子73代孙,该如何为人、处事?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说起来很惭愧,在未学习孝道文化之前,我从未感觉到这一身份对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接触了孝道文化后,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孝道"的内涵。为了更好地传播孝道文化,我制作了一块"东方今报孝道使者"牌子,摆放在汽车前挡风玻璃旁显要位置。常有好奇者问:师傅,"孝道使者"是干吗的?  相似文献   

2.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核心,是中国人的血脉,是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之核心。为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是中国人最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由农家参谋杂志社和东方今报孝道文化研究院联合开办的新栏目——《孝行天下》首次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个栏目以传播孝道文化为主,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与我们一起学习、践行、传播和弘扬孝道文化,让我们自己的身心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让我们的父母更加幸福,让我们的儿女更加茁壮成长,让我们的事业更加顺利辉煌,让我们的人生价值更加得以彰显,让我们的人生意义更加光明伟大。本期,我们为大家讲述东方今报孝道文化研究院院长孟亮先生(以下简称孟院长),是如何走上传播孝道文化这条道路的。  相似文献   

3.
孙玉娟  周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402-1404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基础性的精神内涵。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孝文化观念淡化,孝文化教育边缘化,孝道实践趋向弱化。因此,在农村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用法律手段约束孝行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孝道既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既是文化.又是伦理道德。或说是一种伦理文化。因此亦应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一样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弘扬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孝文化,真正形成新型孝道。这种新型孝道将建立在对传统孝道两重性的正确认识与充分反思的基础之上,不仅要继承传统孝道精华,而且还应该包含平等、自由、人权等现代精神,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得到当代年轻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研究深广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孝伦理,有助于判识孝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生命力。在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及其所造成的人的依赖关系下,存在着产生、发展孝伦理的深厚土壤。封建生产方式决定了孝伦理的基本内容。孝伦理保护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推行、发展封建生产方式提供必需的政治、思想条件;从道德层面保障了封建社会农民群众实际利益需求的实现。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血缘宗族聚居的人口状况也是孝伦理突出地存在于封建中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始点。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孝道缺失现象、采取何种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因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本文从孝道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当今社会孝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陈永辉 《中国农资》2014,(13):17-17
<正>本报讯日前,芭田邀请了2014年十孝员工及他们的家属一起来深圳,参观芭田总部大楼和去海边等景点游玩。这是芭田举办的第二届十孝员工和家属回总部团聚活动。座谈会上,芭田人力资源部总监华建青向十孝员工和家属们讲述了芭田开展孝文化的初衷和孝的深刻内涵。他说,《孝经》里讲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首先就须做好孝,孝是成就事业之根本。因此,芭田认为,孝对一个  相似文献   

9.
司参赞 《农家科技》2014,(4):106-106
“孝敬”或“孝顺”有两层意思:赡养和顺从。一般人所谓“孝”,无非是多给父母钱物,保障“丰衣足食”,但有的人甚至连这一点也做不好。至于尊重父母意愿,则更是做得远不如古人。如今,回首古人礼仪之道,乃做人之本。  相似文献   

10.
“孝”缘起于原始社会,在远古社会已出现了“孝”的萌芽。孔子把“孝”纳入了他的“仁”学系统,对“孝”做出了伦理价值的规定。“孝”涵盖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之意。以后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打破了“孝”的血亲关系的限制,“孝”不止是孝亲,也包括了对非血亲老人的孝顺,赋予了“孝”的普遍意义,儒家孝文化形态得以形成。“孝”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1.
《孝经》及其蕴涵的孝道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形塑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化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和行为范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近邻尤其是东亚的朝鲜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取向,成为中国和韩国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和西方个体本位价值观念的冲击,克服现代文明病,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道家道德思想是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对人的道德完善的追求,强调个体生命与自然的统一、与宇宙生命的统一。它比儒家道德理论的视域更为广阔、深远,显示出一种超越性的伦理道德建构。特别是"多予少取"上德若谷"少私寡欲"等包含积极活性因素的道德思想命题所具有的道德原则和生活智慧,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探寻为人处世之道,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昕 《农业考古》2001,(2):133-134
十年之前 ,对于“茶”我还是一窍不通 ,是《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把我引上了“学茶、话茶、吃茶、饮茶”的道路。什么是“茶” ?什么是“茶文化” ?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这是一个千言万语 ,万语千言也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十年来 ,《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不就是围绕着这个话题而刊发了洋洋几千万言的妙语精文吗 ?多么精美的刊物 ,多少华丽的篇章 ,让人爱不释手 ,百读不厌。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 ,使我学之有得 ,悟之有道。概而论之 :茶 ,不就是茶树的简称吗 !茶 ,不就是茶树叶的简称吗 !茶 ,不就是人们将采摘的茶树叶 ,采用适当工…  相似文献   

14.
陈东蕾 《百姓》2000,(1):51
儿女是父母之宝,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变成懒虫和无赖?可是,怎样培养孩子才能使之不致成为庸才和无赖呢?美国的一位专栏作者写了一篇<怎样培养一个无赖>的文章,里面列举了12条培养坏孩子的方法,父母们不妨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也正在培养一个无赖.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大力加强孝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孝道文化需要大力弘扬。胡锦涛主席指出,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给与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但现实社会中,在尊老爱老助老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当今社会之所以兴起国学热,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主要内容1、注重孝悌。《论语·学而》集中体现在孔子对"孝"的阐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严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弟子们在家中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由孝悌之爱而泛爱众,把手足之爱从血缘领域引申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旋精神的源头和基础。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核心是“仁”。本文根据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论述,阐述了“仁”的概念内涵、“孝”与“仁”之关系、“孝心”在“孝道”申的重要地位、孝道的方方面等。  相似文献   

18.
百善孝为先     
中国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说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孝”有大小,不仅指要从物质上瞻养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能够尊敬和善待全社会的老人,使他们不仅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才称得上是最高的孝道。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公司总经理范文武,称得上是典型。  相似文献   

19.
<正>墨学是中国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的一门"显学"。墨学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兼爱天下的道德原则,更是彰显出与儒、道之学不同的道德追求。墨家的兼爱思想既是墨家众徒道德实践的记录,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启迪后人,开悟来者。在当前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墨家道德文  相似文献   

20.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有做好"的人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忙着下到厨房烧菜做饭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儿说"粥烫了"、一会儿嫌"菜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个哪怕就一点儿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力争做出好滋味的人是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