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用苎麻芦竹青嫩梢扦插诱导萌发幼根,采用F-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组型和Giemsa C-带带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苎麻的核型公式为2n=28=8(L)st 18(S)st 2(S)SAT,全为不对称的染色体,N、F值与其染色体条数相等,每组染色体臂指数均大于78%,染色体长度比大于2.1:1,属于4B类核型。Giemsa C-带带型单一,短臂为全带,长臂为着丝点带。  相似文献   

2.
七份苎麻野生资源的核型及Giemsa 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 F- 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对七份苎麻野生材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及 Giemsa C-带带型研究。结果表明 :七份材料中 1 - 1、1 - 2的染色体数目众多 ,分别为 5 6和 42 ,其余 5份材料为 2 8,均为近端着丝点型 ,核型公式 1 - 1为 2 n=5 6 =5 6 st,1 - 2为 2 n=42 =42 st,其余 5份材料均为 2 n=2 8=2 8st。臂指数均大于 75 % ,N.F.值与染色体条数相等 ,1 - 1 ,1 - 2 ,1 - 3的染色体长度比大于 2 ,核型属 4B类型 ,2 -1 ,2 - 2 ,2 - 3,2 - 4的染色体长度比小于 2 ,核型属于 4A类型。 Giemsa C-带带型单一 ,长臂均为着丝点带 ,且染色区段较长 ,短臂均为全带。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 1 - 1、1- 2、1 - 3的分别为 2 n=5 6 =8L 1 6 M2 2 2 M1 1 0 S、2 n=42 =2 L 2 2 M2 1 4M1 4S、2 n=2 8=2 L 1 4M2 6 M1 6 S,其余 4份材料均为 2 n=2 8=2 L 1 2 M2 1 2 M1 2 S。本文还对苎麻染色体的基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F-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七份苎麻野生材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及Giemsa C-带带型研究.结果表明:七份材料中1-1、1-2的染色体数目众多,分别为56和42,其余5份材料为28,均为近端着丝点型,核型公式1-1为2n=56=56st,1-2为2n=42=42st,其余5份材料均为2n=28=28st.臂指数均大于75%,N.F.值与染色体条数相等,1-1,1-2,1-3的染色体长度比大于2,核型属4B类型,2-1,2-2,2-3,2-4的染色体长度比小于2,核型属于4A类型.Giemsa C-带带型单一,长臂均为着丝点带,且染色区段较长,短臂均为全带.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1-1、1-2、1-3的分别为2n=56=8L+16M2+22M1+10S、2n=42=2L+22M2+14M1+4S、2n=28=2L+14M2+6M1+6S,其余4份材料均为2n=28=2L+12M2+12M1+2S.本文还对苎麻染色体的基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苎麻品种芦竹青为材料,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有丝分裂以墩稍扦插诱导萌发幼根,采用F—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iemsa带型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苎麻的核型公式为2n=28=8(L)st 18(S)st 2(S)SAT,全为不对称的染色体,N·F.值与其染色体的条数相等,每组染色体的臂指数均大于78%,染色体长度比大于2.1:1,属于4B类核型。Giemsa C—带带型单一,短臂为全带,长臂为着丝点带。减数分裂以2%醋酸洋红压片,发现同一株上幼蕾着生的部位不同,其发育进度不一致,以着生在茎的中、上部的幼蕾发育快,同一枝梗上以着生于下部的幼蕾发育早,而同一幼蕾的PMC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后期Ⅰ,末期Ⅰ以及后期Ⅱ、四分体等阶段同步程度高,同时观察到存在一定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青叶苎麻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8,与前人报道的数目不同。核型属于4B 类型,核型公式:2n=28=8(L)st 14(s)st 6(s)t。Giemsa带型公式为2n=28=28W/C。  相似文献   

6.
七份苎麻野生资源的核型及Giemsa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采用F-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七份苎麻野生材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及GiemsaC-带带型研究,结果表明:七份材料中1-1、1-2的染色体数目众多,分别为56和42,其余5份材料为28,均为近端着丝点型,核型公式1-1为2n=56-56st,1-2为2n=42=42st,其余5份材料均为2n=28=28st。臂指数均大于75%,N.F.值与染色体条数相等,1-1,1-2,1-3的梁色体长度比大  相似文献   

7.
用Giemsa染色法分析了爪哇香茅(Cymbopogon winterianus Jowitt)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除具有随体的第5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9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组型为2n=20=18m十2sm(SAT)。用Giemsa C—带技术观察了爪哇香茅的染色体带型。发现其全部10对染色体着丝点的两侧都显示C—带,大多数染色体显末端带,个别染色体显中间带和副缢痕带,第2、3、4、5、8、9、10对染色体各对的两个成员之间Giemsa带型相同,而第1、6、7对染色体各对的两个成员之间带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产麻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麻类作物的产量,苎麻、麻居世界首位,大麻、黄麻分别居世界第二、三位,其他如亚麻、红麻、热带麻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麻类作物的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国内还涉及不多,更没有见到有关染色体组型分析的资料,在国外文献中,也没有查阅到各麻类作物完整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报导,至于近年来新兴的染色体 Giemsa 分带研究,用于麻类作物的则更少见。  相似文献   

9.
苎麻属三组五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苎麻属(Boehmeria)三个分类学组中五个种的核型,其中二组四种为首次报道。序叶苎麻(B.clidemi0ides)的核型为:2n=28=6t 22T 1B;苎麻(B.nivea)的核型为:2n=28=4st 2t 20T 2st(SAT);大叶苎麻(B.longispica)的核型为:2n=42=6t 36T;悬铃木叶苎麻(B.platanifolia)的核型为:2n=42=8t 32T 2st(SAT);长叶苎麻(B.macrophylla)的核型为:2n=42=1m 8t 33T。通过核型比较,讨论苎麻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及进化趋势,首次提出苎麻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是7。同时指出,苎麻属的某些种类可能具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蔡华  张启勇  韦朝领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2):1831-1834
为了从细胞学角度鉴定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2种植物蒴翟(Sambucus Chinensis L.)和接骨木(Sambucus willamsii H.),对安徽滁州地区蒴翟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和接骨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蒴翟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4,染色体基数x=17,为二倍体物种.与接骨木(2n=2x=36)相比,存在染色体数目差异.其核型公式为k(2n)=34=14m+14am+6st,核型类型为2B型(接近3B型);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2.07.臂比>2的染色体比为0.47.在系统进化程度上蒴翟较接骨木高级,这可能是草本蒴翟比木本接骨木具有更强生态适应性的细胞学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圆果种黄麻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关系。实验表明,供试圆果种黄麻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2n=14,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均为中部着丝点。主要带型是着丝点带(即 c 带)、全带(即 w带)。有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四对染色体上,无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二对染色体上。随体的大小,以红茎、红叶柄品种的随体大,绿茎、绿叶柄品种的随体小,其中以红茎、红叶柄、无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大(1.090μ×0.926μ),绿茎、绿叶柄、有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小(0.722μ×0.660μ)。结构异染色质百分含量,以有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高,无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低,其中以绿茎、绿叶柄、有腋芽类型品种最高,平均为71.14%,红茎、红叶柄、无腋芽类型品种最低,平均为51.78%。初步认为圆果种黄麻品种间染色体的核型和 Giemsa 带型与其外部形态特征有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木薯体细胞染色体银染显带的带型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木薯(Manihot esculenta)“东方一号”种质为材料,对木薯体细胞染色体银染显带的带型特点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木薯体细胞染色体银染显带不存在核仁组织区域(NOR)的特异性,木薯体细胞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36条)均能显示银染带,每条染色体上有2-5条银染带:根据银染带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区分为端粒带、次缢痕带、着丝粒带、居间带4种类型。因此,可将银染带作为木薯染色体的识别标记。对木薯中NOR区的数目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肖瑞芝 《中国麻作》1986,(3):1-4,F003
本文研究圆果种黄麻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关系。实验表明,供试圆果种黄麻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2n=14,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均为中部着丝点。主要带型是着丝点带(即c带)、全带(即w带)。有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四对染色体上,无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二对染色体上。随体的大小,以红茎、红叶柄品种的随体大,绿茎、绿叶柄品种的随体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产麻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麻类作物的产量,苎麻、茼麻居世界首位,大麻、黄麻分别居世界第二、三位,其他如亚麻、红麻、热带麻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麻类作物的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国内还涉及不多,更没有见到有关染色体组型分析的资料,在国外文献中,也没有查阅到各麻类作物完整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报导,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小蚌兰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蚌兰体细胞染色体较小,染色体数目是2n=64;核型公式为2n=2x=32m+28sm+4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64=12L+18M2+20M1+14S,核型分类为2B型。  相似文献   

16.
蔡华  邢伟  韦朝领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2):2130-2134
采用植物染色体根尖压片技术,对安徽一个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se Roem.)栽培种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水仙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0,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3.63,臂比2∶1的染色体比为0.8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0.04%,核型类型为进化程度较高的3B型;在第6组c染色体上有1个随体,核型公式为2n=3x=30=2m+10sm+t+17st(SAT),为节段异源三倍体。该栽培种与其他地区水仙的核型相比存在明显的细胞学差异,表现在随体的个数以及同源异源性方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水仙不同变种在不同地区为适应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而在染色体水平上产生了微小变异,这也是中国水仙遗传多样性的细胞学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野生大豆16份,半野生大豆5份和栽培大豆2份的核型。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体数目为2n=40,核型为2n=24m+14sm+2st(SAT)。虽然三者的核型相似,但单倍染色体组长是有差别的,经X~2测定表明,这种差异是由于种间差异引起。因此,大豆核型的研究,对探讨大豆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野生大豆中观察到一具有四随体类型,从进化观点看,具四随体类型较具二随体类型物种原始,同时为确定大豆是二倍体还是多倍体植物、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Giemsa—C带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带型极其相似,基本带型为:第一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着丝点带;第二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中间带;第三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端带;第四组4条染色体有二条带。  相似文献   

18.
Carv.  CR 李洪杰 《杂粮作物》1993,(6):12-14,19
C-带技术被广泛用于显示玉米根尖染色体基本的异染色质。一些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可把玉米异染色质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从细胞学上讲,玉米异染色质分为5类:(1)着丝点异染色质;(2)NOR(核仁组织区)异染色质;(3)染色节异染色质,出  相似文献   

19.
采用 BSG 法,研究了6个茶树品种花蕾的染色体 C-带。结果表明,各品种多数染色体皆具有着丝点带,只有少数染色体同时具有端带或中间带。各品种染色体 C-带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带纹的有无,位置和宽狭上。每个品种的同源染色体间的带纹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作者对茶树染色体 C-带研究结果上的差异和品种间 C-带带纹的差异原因、研究 C-带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对小葱一个种群的38个个体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共发现5种核型,除核型具有多态性外,笔者还发现非整倍体和B染色体。在这一种群中,3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2x=12m+2sm+2st(2SAT),17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2x=14m+2st(2SAT),7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2x=12m+2sm+2st+1B,5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13m+2st(2SAT),6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10m+2m(2SAT)+2sm+1st。并对小葱染色体多态性的成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