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孵化酶的分泌 鱼类孵化的最终过程是卵膜溶解。溶解卵膜的孵化酶是由单细胞的孵化腺分泌的。古田发现蝣的孵化腺位于咽头壁,在孵化腺溶解之前,胚体开始呼吸运动(鳃盖运动)这时,如果把胚体放入M/4KCL溶液中,就抑制了鳃盖运动,孵化腺不再分泌。但是把胚体放入0.1%—0.2%的佛罗那——苏打液中,尽管胚体受到麻醉,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鱼类胚胎孵化腺的研究,自1900年以来有Kerr(1900),Moriwaki(1910),wintrebert(1912),Bourdin(1926),(?)(1953),大氏正已(1955),易伯鲁(1958),伍献文(1948)等人做过一些研究。证明这些鱼粪的胚胎有孵化腺细胞存在,并能分泌一种孵化酶。1962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在《家鱼人工生殖的研  相似文献   

3.
早脱膜现象,即胚胎大概发育至尾结出现期到肌肉效应期,卵膜就被溶解,放出胚体,沉入水底。胚体因失去了卵膜的保护,绝大多数不能继续发育下去,因此,降低了出苗率。鱼卵早脱膜原因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亲鱼的成熟度较差,卵膜薄而无弹性,由于孵化过程中受机械损伤而早脱膜;人孵化用水循环使用,水中积累一定的孵化酶,引起卵膜早溶;3、将不同时间产的卵放在同一环道中套孵,早产的卵先孵化放出了孵化酶,因而使晚产的,胚胎尚未发育完全的卵提早脱膜;4‘孵化用水不清洁,含氧量低,胚胎在低氧的情况下,孵化腺的分泌活…  相似文献   

4.
应用组织切片法对半滑舌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孵化腺细胞的发生、分布及动态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孵化腺细胞最初由胚胎眼晶体期在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出现。孵化腺起源于外胚层,为单层细胞腺体。随着胚胎的发育,孵化腺进一步成熟,孵化腺细胞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有所增大,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外表面。胚胎孵出前,孵化腺细胞达500~800个,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和卵黄囊的前腹面。孵化腺细胞大多呈椭圆形,短径6~8μm,长径7~11μm,H.E染色呈粉红色。仔鱼孵出约48 h后,孵化腺细胞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5.
梁久梅 《齐鲁渔业》2008,25(6):51-51
在鱼苗孵化过程中,提前脱膜和出现畸形胚胎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苗率。提前脱膜多发生在胚胎发育的尾鳍出现至肌肉效应期这段时间,卵膜破裂或者溶解,失去卵膜保护的胚体沉入水底而死亡。发生的原因:一是鱼卵质量差,或是鱼卵过熟,卵膜脆薄而弹性差,极易破损;二是孵化池内壁粗糙,易使随水流翻滚浮动的鱼卵卵膜被划破;三是放卵密度过大,或是孵化用水水质差,pH值偏低或偏高等;四是几个孵化池同时使用循环水,而各个孵化池进卵的时间又先后不一,早进入孵化池孵化的鱼卵早脱膜,释放到水中的卵膜溶解酶随循环水进入后放鱼卵的孵化池,引起后人池孵化的鱼卵提前脱膜。  相似文献   

6.
史氏鲟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 )孵化管理   1.水温管理   对不同水温下孵化胚胎的出膜率统计表明,孵化水温 13~ 15℃时,出膜率为 25%左右, 17~ 19℃时为 65%, 20~ 22℃时为 30%左右。可见,在人工孵化条件下, 17~ 19℃时,胚胎死亡率低,发育正常,为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 13~ 15℃发育缓慢,时间延长,坏死的胚胎数增多。 9~ 11℃时,胚胎发育至大卵黄栓期,几乎全部停滞。 24~ 25℃时,开始发育较快,同时畸变率也较高,约有 1/3,最后接近 100%,最终导致全部死亡。因此史氏鲟的胚胎发育水温应尽可能控制在 17~ 19℃之间。   如果是在一…  相似文献   

7.
《淡水渔业》1975,(1):13-16
卵生动物的胚胎有多种脱膜方式。有的是靠胚胎本身的角质物破开卵膜,也有的是靠卵膜内液体压力的增大而破膜,但较为常见的是胚胎以特殊的酶将卵膜溶解.即所谓化学脱膜。鲟、鳇鱼类和某些硬骨鱼类的胚胎脱膜就属于后一种方式。在生产中.我们注意到。如将不同发育期的家鱼受精卵同时放入一个孵化容器内.当发育较早的胚胎进入脱膜期而破膜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查明了水温极限对两个种群的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胚胎及仔鱼发育率的影响,以及孵化温度的上限和下限。在稳定的孵化温度下,胚胎能经受1.3~12.4℃的温度范围,在14℃以上或1.3℃以下几乎100%死亡。最大的死亡率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朝,尤其是在胚孔封闭前。除了在最高孵化温度(10.2℃)下,一时性的温度突然变化时间持续8小时,变幅从增加8.4℃到减少6.2℃(包括下降到0.1℃)其胚胎死亡率很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温度对发育时间的影响不是呈直线相关的,有时温度微小的变动会导致发育率明显的变化,尤其在孵化温度的上限和下限时。文中列出的一组公式表明温度与达到50%孵化率和完成100%卵黄吸收所需积温的相关关系;男一组公式则表明温度与达到50%孵化率和100%卵黄吸收的天数之问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编者寄语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提早脱膜和出现畸形胚胎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雷影响出苗率。  相似文献   

11.
甲壳动物十足目的大多数种类,其受精卵自产出后就附着于亲体腹部,并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直至孵化,这对于胚胎的发育、保护和幼体散布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胚胎的附着机制较为复杂,与刚毛、卵柄、卵索、卵膜和黏液腺有关:卵柄和卵索的形成决定了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卵膜的变化影响着胚胎的附着;黏液腺在胚胎附着过程中形成卵柄和外层卵膜,胚胎是依靠卵柄或卵索附着于腹肢的刚毛上,进而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胚胎及其附着结构。结果表明,胚胎附着与母体腹肢的结构、黏液腺分泌的黏液相关,也与胚胎表面结构、次级卵膜的形态和结构密切相关。原肢底节和内肢刚毛密而长,基部有细小的分支,有利于胚胎的附着,外肢刚毛羽状则有利于胚胎的托附和保护。抱卵雌虾腹肢的原肢和内肢上布满腹肢黏液腺分泌的黏液;携卵刚毛中空、壁厚,刚毛外壁由微绒毛状结构组成,扩大了携卵刚毛的表面积,以利胚胎附着。胚胎外表面由初级卵膜和次级卵膜组成,次级卵膜主要由卵巢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参与形成。排卵时,受精卵依靠坚韧的次级卵膜相互粘连,同时,部分受精卵在刚毛上滑动、旋转,并借助次级卵膜逐渐形成了卵柄或卵索固着在腹肢刚毛上。从受精卵到胚胎孵化,胚胎之间最主要的连接方式是依靠次级卵膜的连接。胚胎的表面有许多褶皱和黏液,利于胚胎的附着以及胚胎对溶氧和小分子物质等的通透。以上结构与附着相适应,保证了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和幼体的正常孵化。本研究旨为进一步认识甲壳动物胚胎附着机制、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提供参考。[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67-73]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常遇到家鱼卵提前脱膜现象。鱼卵的提早脱膜致使胚胎畸形率增加.孵化率降低.鱼苗成活率低.提前脱膜的因素很多.与鱼卵本身的卵膜质量和水质条件有关.另外如果循环使用孵化用水或将两批发育期相差很远的鱼卵放在同一容器中孵化,也是导致早脱膜的原因之一。因为循环使用的孵化水中含有的孵化酶或是较早一批的鱼胚孵化释放出的孵化酶都会溶解卵膜。引起提早脱膜。为预防鱼卵的早脱膜.可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3.
深秋 《齐鲁渔业》2003,20(3):14-14
在鱼苗孵化过程中,提前脱膜和出现畸形胚胎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苗率。提前脱膜多发生在胚胎发育的尾鳍出现至肌肉效应期这段时间,卵膜破裂或者溶解,失去卵膜保护的胚体沉入水底而死亡。发生的原因,一是鱼卵质量差,或是鱼卵过熟,卵膜脆薄而弹性差,极易破损;二是孵化池的内壁粗糙,易使随水流翻滚浮动的鱼卵划破  相似文献   

14.
剑水蚤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是淡水桡足类浮游动物的典型代表。它们既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也是鱼苗卿化中的大害,它们聚积在鱼苗孵化容器内,利用自己的桡足抓伤未脱膜的鱼胚胎和刚出膜的幼小鱼苗,严重地影响鱼卵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15.
鱼类下丘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功能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远友 《水产学报》1990,14(3):260-266
鱼类的生殖是受环境影响的。感觉器官把外界环境的刺激(如温度、光照等)传送到脑,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并促使性腺分泌性甾类激素,以促使性腺发育成熟及排出精子和卵子。  相似文献   

16.
顾拥建  张庆国 《畜禽业》2004,(12):18-20
与家畜相比,家禽的系殖过程更为复杂;家禽胚胎的发育是从体内开始而又在体外完成的,前一阶段依赖母禽体内环境条件,后一阶段胚胎完成发育则依赖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条件。家禽的人工孵化即是创造这样一个适合的外部环境条件,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品质优良的种蛋是取得良好孵化效果的内在和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鱼类芳香化酶活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洪万树 《水产学报》2000,24(3):285-288
鱼类的生殖活动受外部环境因素和神经内分泌的双重调节。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通过相互调节 ,促进和制约着鱼类生殖细胞的发生、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成熟及其繁殖活动。如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可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GtH)作用于性腺 ,促使性腺组织产生类固醇激素直接作用于生殖细胞 ,引起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同时 ,类固醇激素也会反馈抑制GnRH和GtH的分泌。在类固醇激素的代谢过程中 ,需要多种酶参与催化 ,其中一种酶称为芳香化酶 (aromatase) ,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 ,芳香…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及孵化方式,采用单因子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2、24、26、28和30℃)、不同孵化方式(脱黏孵化(蛋白酶脱黏、滑石粉脱黏)、挂网孵化、孵化框孵化)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鳍鳠仔鱼出膜率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22℃组(0)<30℃组(12.51%)<24℃组(17.95%)<26℃组(25.40%)<28℃组(30.51%),不同温度组差异显著,二项式拟合得到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出膜后24 h成活率表现为24℃组(54.76%)显著低于26℃组(95.45%)、28℃组(91.67%)和30℃组(92.59%),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96 h成活率分别为52.38%、90.91%、92.59%和40.74%,表明低温(24℃)和高温(30℃)都显著影响成活率。仔鱼出膜时间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缩短,范围为46~88 h。4种孵化方式的24 h好卵率结果表明挂网组(48.11%)>孵化框组(45.05%)>蛋白酶脱黏组(19.98%)&...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孵化湿度对中华鳖营养品质的影响,采集5龄中华鳖所产的同批次受精卵[(3.05±0.05) g],在相对湿度65%和85%下于实验室全裸孵化箱中进行无接触式孵化,分别取18、20、22、24、26期胚胎各20枚,迅速解剖出裙边组织,用于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定胶原蛋白含量,并用天狼星红染色法进行组织学分析,研究2种孵化湿度对胚胎期中华鳖外部形态和胶原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发育,背甲指数(背甲质量/体质量)、裙边指数(裙边质量/体质量)、背甲比值(背甲长/体长)和裙边比值(体长/裙边宽)等性状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中华鳖胚胎在大多数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性指标显著优于相对湿度65%(P<0.05)。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呈现强橙黄色或亮红色偏振光,随着胚胎发育,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面积的占比不断增加,极显著高于相对湿度65%下的此数值(P<0.01)。发育至第22期,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迅速增加,推测潮湿环境可能有利于胚胎期中华鳖发育过程中胶原蛋白的沉积和相关优良性状的形成。试验结果可为中华...  相似文献   

20.
卤虫幼体,在水产养殖业上被广泛地用来饲养鱼类和甲壳类的幼苗(Sorgeloos et al.1983)。通常从生产商处得到卵,经孵化,来生产卤虫无节幼体(Vanhaecke和Sorgeloos,1983)。卵为一个休眠胚胎,包被在一坚硬的脂蛋白壳或卵壳中(Morris和Afzelius,1967;Anderson et al.,1970)。通常孵化卤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